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这事儿得从明宪宗小时候说起了。听完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一生只宠爱万贵妃这个比他大17岁的女人了。
在朱见深两岁的时候,他的爸爸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抓走了,那时候他还是太子。在帝国的风雨飘摇中,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推上皇位,因为那时候帝国需要一位成年的掌舵者。在阴谋笼罩的皇宫内,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是非常危险的,甚至有性命之忧。就在这个时候,万贵妃来到了朱见深的身边。万贵妃名叫万贞儿,那时候她其实就是个宫女,是朱见深的祖母派他到朱见深的身边来照顾他,保护他的。
果不其然,在朱见深五岁的时候,他被废黜太子之位,成为一个普通的王,并搬到宫外居住。就在这个树倒猢狲散的时候,很多人都离开了朱见深,只有这个万贞儿没有离开他,一直留在朱见深身边。这是朱见深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母亲周贵妃无法留在他身边照顾他,他的爸爸明英宗也被瓦剌送回来,被朱见深的叔叔软禁起来。朱见深和他的爸爸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朱祁钰杀掉,或者被阴谋者谋害。在这个无比困难的时期,万贞儿当爹又当妈,用自己的真情抚慰着朱见深幼小得心灵,鼓励朱见深勇敢地活下去,陪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终于,在朱见深十岁地时候,她的爸爸复辟成功,再一次当上了皇帝,他也重新被立为太子。而万贞儿,依然陪伴在他身边。在恢复自由的日子里,随着朱见深年纪的长大,也可能是他在长期与万贞儿相处的日子里对她形成的依赖,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患难见真情,朱见深永远忘不了万贞儿陪伴自己度过的那些困难的日子,也忙不了她把所有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自己。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她一直都在他身边。他早已对万贞儿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他觉得她既是自己的奶妈,现在又更像是恋人。他早已习惯了她,它已经无法离开她了。
在朱见深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爸爸死了,他登上了皇位。于是,万贞儿成了朱见深的万贵妃。在未来的日子里,万贵妃得到了朱见深的无比宠爱,甚至为了替她出头,把皇后都给废了。
也许朱见深有某种特殊的情结,但不可否认的是,朱见深对万贵妃的爱是真真切切的。朱见深能突破传统的桎梏,勇敢地去爱一个宫女,如果不是真爱,他哪儿来那么大的勇气。且不说后来万贵妃是如何狠毒,差点让朱见深绝后的,但是至少故事的前半段是很感人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明宪宗朱见深,大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不过相对于明宪宗执政的表现,大家仿佛更加关注明宪宗和万贵妃的爱情故事。
万贵妃,小名贞儿,年仅4岁的时候就进宫了。正统十四年奉命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当时万贞儿19岁。从此两人形影不离,万贞儿在照顾朱见深的时候,除了使命感外应该也是有了真感情的。当然当时朱见深还是个baby,不可能有什么男女之情,更多的是姐姐对弟弟甚至是母亲对孩子之间的那种感情。如果剧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万贞儿最多是一个类似于奶妈的角色,应该也不会有后面的万贵妃。
不过朱见深那年轻气盛的爹,被太监王振怂恿带着50万人马御驾亲征,结果被鞑靼俘虏。朱见深的叔父朱祁钰即帝位,虽然当时太后力争将小朱见深立为太子,可是你爹都不是皇上,你这个太子又能做几天呢?所以小朱见深虽然贵为太子,却是从小没什么人过问的那种太子。而等到景泰三年,朱祁钰直接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平时本来就不怎么受待见的朱见深,被要求移居到南门冷宫内。俯里的人都在忙着迎接新太子,没有人在意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小朱见深仿佛也知道很多人会离开自己了,于是他拉着万贞儿的手问:“你也会走吗?”“不,我不会走,我会一直陪着你”万贞儿的回答让年幼的朱见深再次露出笑容,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他知道还有人会对他好!万贞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朱见深被废为沂王后的那段凄苦生活,万贞儿始终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小朱见深,这段艰难的岁月万贞儿是这个孩子唯一的亲人、唯一的依靠也是唯一的安慰。朱见深也对万贞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两人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不过后来英宗复位,小朱见深就又被重新立为太子了,此时小朱已经10岁了。接下来的日子仍然是由万贞儿服侍,不过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正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随着太子的不断长大,小朱慢慢开始以一个男人的眼光开始看待万贞儿。深宫月色,尔虞我诈,只有万贞儿是永远的亲切体贴,温柔如水,于是两人水到渠成的产生了男女之情。
1464年,英宗驾崩,17岁的太子即位,本要立万贞儿为皇后,但太后当时真的是被震惊了,她实在不明白这个老女人哪里好。为此宪宗的回答是:“臣有疝疾,非妃抚摩不安”
其实从小的坎坷经历让宪宗养成了对万贵妃的过分依赖,他的内心始终是脆弱的。或许只有睡在万贵妃身边时,这个大明朝天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吧。午夜梦回时,他始终记得6岁时的那个下午:“你也会走吗? 不,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1487年,万贵妃去世的消息传来,宪宗难过的半晌说不出话。最后终于吐出一句:“贞儿已去,我也不久矣”同年,宪宗驾崩。
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明宪宗是谁?他叫朱见深,他儿子是朱祐樘,孙子是最会折腾的朱厚照。朱祐樘是出了名的专情皇帝,同样,他的父亲朱见深也是,一生专宠万贵妃万贞儿。
有意思的是万贞儿比朱见深大整整十七岁,一生专宠,对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来说,足够说明“痴情”二字,但也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遗憾。
另外,从其余几个方面也能说明“痴情”。朱见深继位后,一门心思想立万贞儿为后,但万贞儿地位卑贱,宫女之身。所以,朱见深被迫立吴氏为皇后。
吴氏虽被升任皇后,却没被宠幸,朱见深仍然我行我素,专宠万贞儿。这不,吴皇后生气了,唤万贞儿来,恩赐她一顿杖刑。
朱见深听后,急忙赶来给万贞儿上药,道道血色的痕迹,印入眼前,朱见深怒道:“如此女人,若不废黜,誓不为人。”一个月不到,吴皇后被废。新来的王皇后懂得前车之鉴,老老实实傀儡一生。
公元1487年,万贵妃去世。听到消息的朱见深一愣一愣,失了神儿,“贞儿走了,我也快了”,很是伤心,半年后,郁郁而终。
终宪宗一朝,万贞儿绝对最有权势,当时以攀上她为荣,后世对她的印象不佳,常以“歹毒评价”。值得一说,万贞儿曾有过儿子,但早早夭折,从此厌恶上宫中女人怀孕。一旦听到,打胎药伺候,朱见深依旧宠幸。
凡此种种,朱见深专宠万贵妃,这是公认的事实,比朱见深大17岁的万贵妃凭什么让明宪宗痴情不改?是报恩吗?报恩可以让她一生荣华富贵,完全不必这样,要知道朱见深18岁继位,万贞儿已经35岁。那时候,万贞儿年老色衰,放着年轻貌美的吴皇后不宠幸,专宠万贵妃,朱见深脑子有病?
实际上,“痴情”二字足够说明一切,深层点,朱见深有“恋母情结”,流行点说,朱见深有“御姐控。”
在宪宗两岁时,土木堡之变,父亲被俘虏,叔叔朱祁钰当上皇帝,为稳固朝局,朱见深继续做皇太子。这样的大背景下,19岁的宫女万贞儿来到了朱见深身旁,悉心照料,给予他一个类似母亲的爱。
第二年,父亲归朝,却被囚禁。两年后,朱见深被废,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可见当时五岁的朱见深的日子,无异于囚徒,但他身旁只有万贞儿。
五年后,夺门之变,万贞儿带着十岁的朱见深回宫,迎接他的是苦尽甘来,和内心深处对万贞儿的无限依恋。不知何时,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两人产生了男女之清。
但是可以明确说,朱见深已离不开万贞儿了,可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万贵妃的后宫时代来临,任何女人屈服着,宫女出生的朱祐樘战战兢兢,所以又造就了另外一个“朱见深”,使得朱祐樘专情,一生只娶一位皇后。
当然,独生子朱厚照幸福了。
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为什么明宪宗会独宠大自己17岁的万贵妃?这要从宪宗小时候说起,相信你看完他们的经历就明白了。
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明英宗在1449年要亲征蒙古瓦剌部。行前封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封弟弟朱祁钰为监国,主持国政。那时,万贞儿受命伺候两岁的小太子。可是明英宗出征失败被瓦剌俘虏了。他的弟弟朱祁钰就当了皇帝,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自此至其父亲明英宗1457年复辟的八年间,朱见深不但生活条件上受到苛扣,政治上受到打击,精神上受到煎熬,而且随时有生命的危险。按明清规定,皇子的培养教育之权在其嫡母,也就是正宫皇后,生母不得干预。这时,其“嫡母”也不管了,生母又不敢管,在这种极端艰困的时候,能给朱见深带来慰藉,带来温暖的只有日夜陪伴他的万贞儿了。万贞儿白天陪着他玩,晚上搂着他睡。不管朱见深是遭贬还是有病,万贞儿都不离不弃,关怀备至,为朱见深排难解愁,和他共忧共乐。在朱见深幼童时,万贞儿给他的是母爱。 在朱见深少年时,万贞儿给他的是姐弟之爱。在朱见深情窦初开时,万贞儿给他的是情人之爱。在朱见深的思想中,世上最爱他的女人就是万贞儿,世上最值得信任的也是万贞儿。
归其原因有三点。
一,朱见深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朱见深自两岁开始就由万贞儿带着。英宗土木堡之变之后被困瓦剌,朱见深的叔父趁机抢去皇位并罢免他的太子职位,从此他便跟随万贞儿住在后宫,直到英宗卷土重来。 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朱见深和万贞儿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万贞儿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由于古代主子和侍女之间的特殊关系,万贞儿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角色的朦胧的定位——母亲、姐姐兼情人。
二,万贵妃攻于心计,她巧妙地利用了宪宗从小对自己产生的依赖心理,并将这种依赖化解和转换为男人对女人的爱慕,中间又夹杂着母性和亲情的魅力,这让宪宗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万贞儿。
三,宪宗自身又是一个弱势内敛的皇帝,喜欢留恋过去的岁月和时光,这与万贞儿的细心谋划正相吻合,从而造成了万贵妃独享恩宠23年。
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熟女,老司傅一说就明白,说明皇帝也是老师傅啊!
万贵妃徐娘半老,为何仍让明宪宗痴情不改?
她抓住了明宪宗的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