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年羹尧犯了92条大罪,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但雍正念其有功,故只杀了他自己。
年羹尧最早受到康熙的赏识,因功升为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可谓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历朝历代,为臣子居功自傲,功高盖主被杀的不计其数。比如汉时韩信、明之蓝玉、清之鳌拜……等。
年羹尧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康熙死后,他渐渐露出骄横跋扈的真面目,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年羹尧的失宠和作死始于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的时候,在戍边时,他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官员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迎接他的官员在郊外跪着,自己骑着马态度傲慢的走过。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见到雍正,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之礼”。
慢慢京中传言,皇帝雍正就是傀儡,凡事都有年羹尧说了算。雍正听到这些话,大伤自尊心。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羹尧不作不死,他的专横跋扈惹脑了雍正,雍正也是一个铁腕人物,立即把年羹尧调职,他的职务由别人代替,剥夺其军政大权。
朝中官员看的清清楚楚,纷纷揣摩圣意,揭发年羹尧的罪行。雍正以群臣激愤,接受大臣所请,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缉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列举年羹尧92款大罪,请求立即执行。其罪状分别是:
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共92条。
雍正说,按大清律法,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你年羹尧死十次都不多。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雍正决定法外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遐龄及年羹尧兄年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
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年羹尧犯了92条大罪,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但雍正念其有功,故只杀了他自己。
年羹尧最早受到康熙的赏识,因功升为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可谓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历朝历代,为臣子居功自傲,功高盖主被杀的不计其数。比如汉时韩信、明之蓝玉、清之鳌拜……等。
年羹尧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康熙死后,他渐渐露出骄横跋扈的真面目,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年羹尧的失宠和作死始于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的时候,在戍边时,他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官员见到年羹尧必须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迎接他的官员在郊外跪着,自己骑着马态度傲慢的走过。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见到雍正,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之礼”。
慢慢京中传言,皇帝雍正就是傀儡,凡事都有年羹尧说了算。雍正听到这些话,大伤自尊心。
是可忍孰不可忍,年羹尧不作不死,他的专横跋扈惹脑了雍正,雍正也是一个铁腕人物,立即把年羹尧调职,他的职务由别人代替,剥夺其军政大权。
朝中官员看的清清楚楚,纷纷揣摩圣意,揭发年羹尧的罪行。雍正以群臣激愤,接受大臣所请,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缉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列举年羹尧92款大罪,请求立即执行。其罪状分别是:
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 共92条。雍正说,按大清律法,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你年羹尧死十次都不多。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雍正决定法外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年遐龄及年羹尧兄年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了解更多~】
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谢谢邀请!年羹尧和雍正皇帝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雍正皇帝的爱妃敦肃皇贵妃,是年羹尧的妹妹,也就是说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国舅。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雍正皇帝能在九子夺嫡中获胜,成功即位,年羹尧和隆科多这两人帮了大忙,使雍正皇帝感激不尽。为此,年羹尧晋升为抚远大将军、云贵总督;隆科多晋升为吏部尚书,从此,两人的地位比以前可不一样了。
正因为年羹尧和隆科多得宠,于是这两人就开始居功自傲起来,目中无人,贪赃枉法,卖官鬻爵,使雍正皇帝很有意见,开始,考虑年羹尧和隆科多对自己有恩,就做一些暗示,可是年羹尧和隆科多当作耳旁风。
雍正三年五月,群臣列举一些罪状,上书雍正皇帝,希望处死年羹尧。雍正皇帝一看这些罪状,多条都是死罪,想处死年羹尧,又内心不忍:年羹尧的家族并非一般家族,其父年遐龄是康熙朝的礼部侍郎、湖广总督,其哥哥年希尧乃广东巡抚、其妹是敦肃皇贵妃,现在杀了他,肯定会出现杀死功臣的议论。于是就削去年羹尧的官职,让他到杭州闲居,可是,群臣又列举诸多罪状,和前面的罪状加在一起,共92条罪状。这些罪状,不仅要杀年羹尧,而且还要灭族,雍正皇帝就把年羹尧打进大牢,下诏赐死,年底,年羹尧自缢身亡。对于年羹尧的家人,雍正皇帝留情了。
雍正六年,隆科多和年羹尧是一样的结局。
年羹尧确实是功臣,可是他有死罪,雍正皇帝想袒护他,也袒护不了,若袒护他,其他大臣有罪就不好办了。如果说雍正皇帝本心想杀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知道雍正皇帝的事多,获得皇位的经过,知根知底,杀了起到灭口的作用,我看这也未必,雍正皇帝获得的皇位本来就是光明正大的,康熙皇帝看中了雍正皇帝的弘历,才把皇位给了他。关键是雍正皇帝即位时,两个关键人物都有罪死了,才出现这些不必要的多想。
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年羹尧无罪,昏君伤天害理。
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因为雍正是年羹尧的妹夫。再者年羹尧功高震主,官大,实权大,目中无人,所以定了92种大罪。说是法律大,其实还是没有人大。
大将军年羹尧被定为92宗大罪后,按大清律法应诛其九族,雍正为何只杀他一人?
年羹尧在雍正继位后,顺利从十四阿哥胤禵手里接管了西北的兵权,保证了雍正皇权的稳固,与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而后又迅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雍正称为“恩人”,愿意与他做“古今君臣的典范”,对他的封赏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好景不长,受封后的年羹尧是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最终触怒了雍正。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将年羹尧削官夺爵,并列处九十二条大罪,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其中就包含诛九族的重罪。
但是雍正最后仅仅是赐年羹尧自尽,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皆戍极边;年羹尧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皆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以此收场。 公元1727(雍正五年),雍正又赦免了年羹尧诸子,交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管束。
至于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并没有被雍正流放,雍正五年(1727年)病逝后,雍正仍按照一等公爵进行了礼葬。而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原任广东巡抚,因年羹尧案被罢官抄家,而后数月之后,年希尧又重新被起任,先后担任过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及左都御史等职务,于乾隆三年(1739年)去世。
由此可见,雍正并没有将年羹尧的罪过迁怒于他的家人,同时也给了年羹尧最为体面的死法,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雍正也不愿意背上兔死狗烹、擅杀功臣的历史骂名。年羹尧对于雍正有功,这是人尽皆知的,就连雍正自己都在批注中毫无保留的表达了对于年羹尧的信任与支持,甚至用到了“恩人”来形容年羹尧。而在年羹尧案发,被雍正定下九十二条大罪后。雍正自己也说过,要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因而对于年羹尧的家人没有过多的迁怒。
第二,因为年羹尧的妹妹,自己宠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先于他妹妹去世,不知情的妹妹还在求雍正放过他哥哥一命。而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是年羹尧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去世在前,雍正赐死年羹尧在后,因为雍正过于宠爱这位年氏了,在将他的哥哥年羹尧罢官夺爵后,都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妹妹,而年氏在世期间,也没有啥年羹尧,而是等着年氏去世了才最终将年羹尧赐死。如果因为年羹尧的罪过波及到了雍正的宠妃,必然是雍正于心所不忍的,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没有找年羹尧家人的麻烦。
第三,年羹尧的家人对于朝廷同样有功,年羹尧的罪过纯粹是咎由自取。年家一门其实并不像《雍正王朝》里演绎的那样,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他们家本就隶属于汉军镶黄旗,并且是满门的富贵之人。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康熙朝就开始做官,历宗人府府丞,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工部右、工部左、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加尚书衔;雍正年间封一等公,加太傅衔。
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康熙年间就安徽布政使,雍正登基,升为广东巡抚。
妹妹年氏,被雍正册封为敦肃皇贵妃,地位仅次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妻子还是康熙朝权臣明珠的孙女,满清第一文人纳兰性德的女儿。
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雍正必然不会将年羹尧全家牵扯进来,并且雍正之狠仅在年羹尧一人,最终的结果也只是以赐死年羹尧,斩其长子年富而结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