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所谓丰台大营其实是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制造出来的伪概念!
小说就是小说!
在清代,丰台大营并不存在!最早在丰台驻扎大规模军队的是民国时代的傅作义……
其实看地图就知道,在没铁路的时代,在丰田驻军纯是闲的……
接下来,具体说一下清代北京的驻军情况
入主中原后的八旗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
京营八旗即为皇室禁卫军,包括骁骑营、护军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等。
骁骑营起于皇太极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满蒙汉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员及副都统、参领、佐领、骁骑校若干员,辖治八旗人丁和骁骑3.5万余名。
护军营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雍正三年增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设护军统领八旗各一员及参领等官。
前锋营始建于皇太极时期的葛布什贤超哈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设左、右翼前锋统领各一员及参领等官。
健锐营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建制为2000人,多为满人。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步军营负责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一员及左右翼尉、参将等官,辖领八旗步军和五城巡捕营步兵(绿营兵)。
神机营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三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并从皇帝巡行。
虎枪营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负责扈从围猎,设总统一员,如皇帝在木兰围场(清代皇家猎苑,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狩猎时,他们负责守卫。
京营八旗军队总的职责是“环拱宸极”、“绥靖疆域”,即“宿卫扈从”,守卫皇宫、京城,随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对外征战。各营官兵又有各自具体职责。京师满蒙汉八旗都统从一品,共设24处都统衙门。
乾隆年间,统计北京的八旗兵共有骁骑3.4万余名、护军1.5万余名、前锋1700余名、步军2.1万余名、亲军1700余名、健锐兵2000名、火器营兵6000余名、虎枪营兵600名,以及藤牌兵等等,约9万余名。
总体布局是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领侍卫内大臣调派侍卫、亲军、上三旗与内府三旗前锋、护军、骁骑宿卫。
紫禁城外周围,由下五旗护军守卫;紫禁城外皇城以内,由八旗步军守卫;皇城以外,大城以内,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军守卫;大城以外,即安定门、朝阳门、广渠门、永定门、西直门、东直门、右安门、广宁门、德胜门以外,由五城巡捕营之一万绿营兵守卫巡逻。
总之,满清核心的八旗兵力都蹲在京城之内呢,城外都是绿营兵。
没事在丰台驻什么军?嫌不够折腾吗?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所谓丰台大营其实是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制造出来的伪概念!
小说就是小说!
在清代,丰台大营并不存在!最早在丰台驻扎大规模军队的是民国时代的傅作义……
其实看地图就知道,在没铁路的时代,在丰田驻军纯是闲的……
接下来,具体说一下清代北京的驻军情况
入主中原后的八旗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
京营八旗即为皇室禁卫军,包括骁骑营、护军营、火器营、虎枪营等等。
骁骑营起于皇太极所设的阿礼哈超哈营。顺治时满蒙汉八旗均设骁骑营,为八旗都统的直属部队。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各设都统一员及副都统、参领、佐领、骁骑校若干员,辖治八旗人丁和骁骑3.5万余名。
护军营始于皇太极时期的巴牙喇营,上三旗守皇宫禁门,即午门、东西华门和神武门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门。雍正时改为均司禁卫。雍正三年增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设护军统领八旗各一员及参领等官。
前锋营始建于皇太极时期的葛布什贤超哈营,负责皇帝巡幸时的前哨警卫。设左、右翼前锋统领各一员及参领等官。
健锐营也称云梯兵,乾隆十四年(1749年)设立,驻扎在北京香山实胜寺旁,习攻坚之战。建制为2000人,多为满人。设总统大臣管理,下有翼长、参领等官。
步军营负责守卫京师,满蒙汉八旗分驻京城,康熙十三年定制兵额21158人。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一员及左右翼尉、参将等官,辖领八旗步军和五城巡捕营步兵(绿营兵)。
神机营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主要职责是守卫紫禁城三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并从皇帝巡行。
虎枪营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负责扈从围猎,设总统一员,如皇帝在木兰围场(清代皇家猎苑,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狩猎时,他们负责守卫。
京营八旗军队总的职责是“环拱宸极”、“绥靖疆域”,即“宿卫扈从”,守卫皇宫、京城,随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对外征战。各营官兵又有各自具体职责。京师满蒙汉八旗都统从一品,共设24处都统衙门。
乾隆年间,统计北京的八旗兵共有骁骑3.4万余名、护军1.5万余名、前锋1700余名、步军2.1万余名、亲军1700余名、健锐兵2000名、火器营兵6000余名、虎枪营兵600名,以及藤牌兵等等,约9万余名。
总体布局是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领侍卫内大臣调派侍卫、亲军、上三旗与内府三旗前锋、护军、骁骑宿卫。
紫禁城外周围,由下五旗护军守卫;紫禁城外皇城以内,由八旗步军守卫;皇城以外,大城以内,由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步军守卫;大城以外,即安定门、朝阳门、广渠门、永定门、西直门、东直门、右安门、广宁门、德胜门以外,由五城巡捕营之一万绿营兵守卫巡逻。
总之,满清核心的八旗兵力都蹲在京城之内呢,城外都是绿营兵。
没事在丰台驻什么军?嫌不够折腾吗?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这个问题咱们先说明一下,历史归历史,小说是小说,别混为一谈,毛主席曾经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真的在历朝历代都一样适用,京师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从大唐开始,历朝历代都会在京师驻守重兵防御,在清朝也不例外,从满清入关之后,八旗兵在全国驻防,其中一条重要的防线就是京畿驻防线,九子夺嫡是历史上最激烈的夺储事件,雍正皇帝继位,并且能维持局势稳定,很大程度的确依靠手上握有兵权。
丰台大营在何处?清朝京师驻防情况如何?按照电视剧的描述,丰台大营在北京城外西南方,在这驻扎着大约12营部队,约6000人,但是这个人数应该是不准确的,正常情况下,清朝重要的省直隶驻防一般也就4000千人,在盛京也就5000人左右,如果京师丰台按照满编25牛录的话,应该有7500人的驻军部队,但是这并不是在京师驻防的全部部队数。
那么清朝在京师附近驻扎着多少部队呢?在康熙晚期,京师周边驻扎着的部队大约在8-10万之间,这些部队也被称为京旗,在最初满清才入京时,他们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驻守在北京内城,另外一部分驻守在皇城之外,一直到了康熙年间,八旗才转移到京城外驻防,在这期间京旗兵种编制不断的完善,有了骁骑营、步军营,之后又有了虎枪营、火器营等。
在历史上,康熙皇帝才继位时,由于担心南方汉人起兵的叛乱,所以一度把京城驻军的重点放在南方,但是后来三藩平了,南方也基本稳定,相反的是葛尔丹和沙俄的威胁日益增加,所以才把京师的防御重点转移到了北方,在京城外顺义、昌平、三河等地进行驻防,每一处的兵力在4000-8000人不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即便丰台驻扎有重兵,也并不是拿下这一处,就足以左右局势,只不过获胜的几率就更大了一分。
十三爷胤祥对夺嫡的影响有多关键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在军队中具有影响力的有胤禔,胤禩,胤祥,胤禵,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接到康熙召见后,知道夺嫡已到最后关头,干的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把胤祥放出来,在康熙晚年丰台大营是由胤禩掌管,丰台大营就配备了各类部队,并且战斗力强悍,但是军官多是胤祥的旧部,这也为胤祥能够夺下丰台大营指挥权打下了基础,但是显然只是因为这些军官曾经在胤祥领导下,就听令胤祥并不现实,所以电视剧中的金牌令箭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见令牌如见皇帝,这也是让军士们不再犹豫的一个关键。
胤祥在朝中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九门提督掌管京城内的防务,所以隆科多也就成为了胤禩,胤禛拉拢的重点,但是隆科多也曾经是胤祥的部下,在电视剧中,有一幕是邬先生写胤祥在军队的旧部,写了满满一整页,可见胤祥在军队的影响力也不是胤禩可以相比的,可以说胤祥帮助胤禛稳住了京城之外的局势。
胤禛夺嫡时实力如何?康熙就快死了,这时的热门继位人选就三个,胤禛,胤禩,胤禵,胤禵在外打仗,一时半会回不来,胤禩的丰台大营已经被夺下,胤禛的底牌如何呢?在雍正继位前,京师地区的防卫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京城之外被胤祥控制住了,京城内防务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管着,大约有两万多人,还有一个是宫禁内的防御,这一时期雍正暂时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所以最外围和最内部都在雍正的控制之下,这个时候隆科多的态度将会直接左右新君的产生。
但是从总体而言,雍正皇帝已经掌握了大半的优势,而如果丰台大营没有拿下,六七千人都在胤禩的掌控之下,雍正只掌握了一千多人的侍卫亲军,那么隆科多可能真会重新掂量一下,到底应该支持谁。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其中的“丰台大营”,想必不会陌生,在剧中正是它两度挽救雍正于危难之中。
第一次是在康熙去世的当晚,十三阿哥胤祥从宗人府被赦出后,杀掉了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率兵进宫勤王,扶保雍正顺利登基;第二次是在“八爷党逼宫”期间,又是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重新夺回了已经被关外四位“铁帽子王”控制的丰台大营,再次帮助雍正渡过了危局,从而使得“八爷党”的“逼宫”阴谋彻底破产。
然而,这些都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而已,历史上的丰台大营,包括《雍正王朝》中同样被反复提及的西山锐建营,无论是在雍正登基之时,还是在此后整个雍正统治期间,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作为与表现,原因就在于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时期,这两者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关于丰台大营,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的清朝时期,到底有没有在丰台进行驻军,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法称,位于北京西南部丰台地区,驻防有大量八旗精锐,“丰台大营”因此得名。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直接拱卫着京畿地区,因而丰台大营的管理和统帅也是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
而关于丰台大营的兵力配备情况,也是有着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丰台大营共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种说法是说丰台驻扎着4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有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军队数量是在2—3万人之间。
然而,即便真的是如此,也是要等到清朝中期之后的事情了,究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丰台”这个地名最终的确定,实际上是非常晚的。
按照清朝康熙年间的学者朱彝尊的说法,“丰台”实际上是取自于金朝时期在这一地区建造的丰宜门和拜郊台,因而取这两个建筑名称的首尾之字,故称之为“丰台”。在这之后,朱彝尊之子朱昆田,便对自己父亲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丰台”本应写作“风台”,这是古人在这一地区建造的一座名为“远风台”的山庄,所以“丰台”只是取了个谐音而已。然而,这样的称呼仅仅是用于记载便利以及民间通俗称呼,尚未得到清朝官方的确认。
真正等到“丰台”以官方地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了,因为此处修建了火车站,故按照当地人的称呼习惯称之为“丰台火车站”。随后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设立里丰台镇。
由此可见,“丰台大营”这一名称,是基本不会出现在康熙朝以及之后雍正朝的。
其二,就是在清朝前中期的时候,八旗的精锐并不是驻防在北京城外,而是“驻防”在京城之内的。
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的安排下,此前一直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大清政权是举族入关,顺治皇帝也从盛京迁都到了北京。与此同时,多尔衮下令,将北京内城所有的居民全部迁出,改由八旗进驻,并且按照八旗传统的左右翼顺序,围绕着皇城完成驻防。所以,这一时期,京城的拱卫,并不是城外安营,而是城内驻防。
既然京城内驻扎了大量的满洲八旗精锐,再加上地方上重要城市的“满城驻防”,真正的八旗主力剩下的是少之又少,所以从人数上看,也不可能在北京城外再驻扎如此庞大的一支满洲八旗的军队。
而由此也可见,《雍正王朝》中两度帮助雍正挽救危局的“丰台大营”,在历史上是并不存在的,至少在这一时期没有的。
所谓的“西山锐建营”,虽然有,但是雍正却没有见过。或许这个时候有朋友会问,既然《雍正王朝》所对应的历史阶段不应该有“丰台大营”,那么剧中同样反复被提及的“西山锐建营”到底有没有呢?
答案是有,只不过,历史上的雍正是没有见过的,因为这是在乾隆朝时期才建立的一支“特种部队”。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侵夺邻部,挑起事端,进而发动了叛乱,乾隆皇帝派兵予以镇压。这便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一平大金川”。
然而,由于四川地形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当地土司又凭借石碉建筑负隅顽抗,再加上当时的川陕总督张广泗用人和指挥不当,致使清军久攻不下,并且死伤极为惨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决定训练一支善于攀爬作战的特种部队。
“开国之初,我旗人蹑云梯肉薄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数,以此攻碉,何碉弗克!命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也者,而简飞之士以习之。”
由于其组建和训练的地点在北京西山地区,故取名为“西山锐建营”,也有史料称其为“西山健锐营”。只不过,“西山锐建营”仅仅是个临时性的“训练营”,并没有存续多长时间,在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后,这支“特种部队”进驻香山,就此成为“香山锐建营”。
所以,在乾隆朝时期才组建而成“西山锐建营”,是不可能出现在康熙朝以及雍正朝时期的,《雍正王朝》中的这段演绎,确实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雍正能够顺利继位的关键,在于隆科多和他的步军统领衙门。“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掌管着京城内的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负责守卫京城九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同时肩负着京城内的维稳、治安工作。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常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是整个京畿地区战斗力最强的军事力量。
步军统领衙门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步军统领,也称九门提督,而隆科多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就开始担任这一职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
根据《清圣祖实录》中的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而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凭借其职权,随即下令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这也随即引发了人们对于“雍正继位之谜”的猜想。
要知道从康熙去世后到第二天上午雍正出现在畅春园的这十多个小时里,只有隆科多能够自由行走于皇城之中,并且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康熙去世时守候在其身边的朝臣,其余皆为康熙皇子。由此可见,在这十多个小时里,隆科多与雍正到底见没见过面,商量了怎样的事情,做了怎样的部署和安排,这才是雍正为何能够登上皇位的关键所在。只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已变得不得而知了。
假设如果康熙真的是将皇位传给了雍正,那么隆科多则是通过其手中的军事力量,有效的抵抗了其他皇子的反扑与争夺,确保雍正顺利登基;而如果雍正真的是像某些野史中记载的那样是“矫诏篡位”或者“无诏夺位”,那么隆科多以及他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则是雍正实施所有计划的保障。
所以不管雍正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继承的皇位,隆科多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臣”。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隆科多的感激与感谢之情,在公开场合完全不顾及帝王的威严,称其为“舅舅隆科多”,甚至在与自己的另外一位宠臣年羹尧的书信中,也对隆科多不断的加以称赞。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与此同时,隆科多就此袭承了自己父亲佟国维的一等公爵位,并且被雍正委以总理事务大臣的重任,之后又先后兼任了吏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以及《圣祖实录》和《大清会典》总裁官的职务,并被雍正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由此也可看出,隆科多在整个雍正登基过程中的巨大价值与作用。
至于《雍正王朝》中力挽狂澜的十三阿哥胤祥,在历史上他所能做的反而非常有限。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祥被康熙下令圈禁了一年,随后被放出,但是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度厌恶,不仅对其没有任何的封赏,同时也没有安排给他任何的差事,胤祥也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朝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在康熙去世之后,胤祥极为主动的率先跪拜雍正,承认其“新君”的地位,算是给了雍正以巨大的“合法性”支持,而这也是胤祥对于雍正仅有的帮助和支持而已,并不是像《雍正王朝》中那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在《雍正王朝》第二十集中,康熙病重,召集所有儿子听命于病榻前,并当众宣布,“你们听着,朕传位于四阿哥",康熙完成了这传位大事后,便驾鹤西去了,顿时众儿子们在病榻前呜呼皇阿玛……
康熙传位
此时老八便在瞬间清醒了,也知道现在并不是大哭的时候,却急中生智地揣着明白装起糊涂来:
老八:你们谁都别哭了,皇阿玛,皇阿玛,刚才您说传位给谁?我们都没听见,您再说一遍,您再说一遍,皇阿玛!
老四:老八,你明知道皇阿玛不能说话,你何必多此一问,在场的谁没听清,皇阿玛说传位的四阿哥。
老八:皇阿玛,皇阿玛……
老八捣乱
老十:谁听清了?谁谁听清了?皇阿玛只说了传位,根本没说什么四阿哥!
二十四皇子:我听清了是传位于四阿哥。
老十七:我也听清了,是传给四阿哥。
老九:对,不错,是有个四字,但是是十四阿哥,不是四阿哥。
老十:对,是十四阿哥。
老十七:是四阿哥。
老十:是十四阿哥。
老十七:胡扯。
老十:你放屁。
(之后皇子们便打成了一团,小的哭,大的打。)
皇子们大打出手
张廷玉:别打了,别打了,都住手,众位阿哥节哀,隆科多大人。
隆科多:在!
张廷玉:皇上的传位诏书,早已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隆大人,你率人即刻取来。
隆科多:嗻!
张廷玉:张五哥,你把四王爷扶到偏殿暂歇,等候诏书到来。
张廷玉劝架
看来这个皇位,可把众皇子们害惨了,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为了能够坐上皇帝这把交椅,兄弟之间不惜手足相残,大打出手,九子夺嫡大战演绎到这里,也进入到了决战的关键时刻。
此时老四虽然已经接到了皇帝的明旨,私下里对他进行了托付,当着众人的面也做了宣布。可是老八一伙人,竟然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等康熙一咽气,就想赖皮翻盘。
康熙尸骨未寒,儿子们在他的面前想的居然不是尽为人子之孝道,反倒是让康熙死后都不得安宁,在他床前闹得鸡犬不宁,吵的不可开交。
老八吵事
此时哪管你康熙死不死的,皇位才是儿子们眼中的香饽饽。老八一伙人眼看着皇位就要被老四拿走,为了这个皇位他们已经处心积虑地谋略了很久,怎肯轻易罢手。
然而老四和张廷玉的心也是悬而未放,因为这场皇位争夺大战,不是今天才争的,兄弟们在这背后已经争夺了很多年,各各都蓄谋已久,也都是有备而来。
老八在进宫面圣之前,就命人去丰台大营传令,让丰台大营等他命令行事。就眼前的形势来看,老八已经成功地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老八控制了丰台大营
以夺嫡大战的这种状态看来,康熙皇帝的口谕和传位诏书已经无法平息这场争夺大战。这场争夺已经上升到你死我活,兵刀相向的地步。
在这场争夺大战中,老八是早有准备,将丰台大营的头领换成了自己的人,只要他一声令下,丰台大营就为他马首是瞻,仿佛胜利的曙光在向他招手。
可他不知道的是,老四哥哥也不是吃素的,在康熙重病期间,他就去探望了被圈禁的老十三,邬思道曾对老四说过一句这样的话:
邬思道为老四谋划
眼下只有一个人能擎天保驾,十三爷多年带兵。现在的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中有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带出来的。
邬思道还给了四爷一张丰台大营的军中名单,并让四爷带着这一张名单去给十三爷画圈,看哪些人能用,哪些人又不可用。
这一招可比老八要棋高一步了,老八只抓一个头领,然而老四趁其不备,就把头领给架空了。再加上在等康熙诏书的空隙时间,他也并没有闲着。
张五哥传信
而是让张五哥找来康熙的金牌令箭,立刻赶往雍亲王府将其交给邬思道,邬思道依计行事,又让张五哥快马加鞭去宗人府放出十三爷。
老十三一出圈,对于老四而言,那可是如虎添翼。老十三出圈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丰台大营,将老八安排的丰台大营主帅给毙了,丰台大营的兵权直接被老十三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老十三拿到丰台大营的兵权后,就干了第二件事,那就是赶往畅春园勤王护驾。此时的畅春园内,康熙皇帝的床前,依然火药味甚浓,老四如履薄冰,老八一党大有狗急跳墙之势。
十三爷夺得兵权
眼看局势即将失控,此时老十三出现在了畅春园中,他的声音从门外传入众皇子的耳中,老四悬着的那一颗心放下了,两腿软得差点倒下。
张廷玉绷得紧紧的那颗心,也随着老十三的到来,他慢慢地坐了下来。老八一党也安静了,不敢再闹,之后隆科多拿了许久未到的传位诏书也到场了。隆科多当众宣读了诏书:
隆科多:大行皇帝遗诏,众皇子跪听,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即传位于皇四子胤禛,钦此!
隆科多宣旨
此时,老八一党深知,大势已去,尽管心有不甘,但也只能俯首称臣,老四胤禛也终在险象环生的夺嫡大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坐上了九王之尊的宝座。
这样看来,助老四登基的关键人物是老十三,老十三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那就是因为他撑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还要落实到丰台大营的兵权之上来,那么有着这巨大威力的丰台大营到底是一支怎样神奇的军队呢?
丰台大营将领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马?其实丰台大营的人数在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对它人数的统计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12个营的军队,每营约500人,共6000人左右。
第二种说法是,丰台大营驻扎着四万左右的兵力。
第三种说法是,丰台大营的人数在2万—3万人之间。
在兵力的构成上,包括了步兵、骑兵和火器部队等等,是一支体系完整,战斗力强悍,等级森严的精锐部队。
那么他的人数到底是以上这三种中的哪一种情况呢?在我看来,一个军队的建立是由开始的小规模而慢慢壮大的。在初期的时候可能是只有几千人,但在系统升级完善的过程中,可能在人数上又升到了上万人,到了顶峰时期,驻军人数最高达到了四万之多。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马
丰台大营的主要作用丰台大营是清朝时期驻扎在北京城外西南部的一支精锐部队,是由精锐的八旗军队组成,是捍卫清朝时期京机重地的重要军事力量。
这一部队是由皇帝亲自统领,丰台提督也是皇帝直接任命,提督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没有皇帝的圣旨和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丰台大营的兵。
丰台大营的精锐陪队,平日训兵严格,随时都处于警戒状态,当皇宫出现特殊紧急情况时,丰台大营有勤王护驾的职责。特别是在皇权的更迭关键之时,在丰台大营身上的威慑力可确保皇权平安过度在下一任的皇帝手中。
丰台大营精锐部队
丰台大营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从以上阐述的丰台大营的作用来看,丰台大营成为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其实这不足为奇,因为在它身上本来就赋予了勤王护驾的这一职责。
虽然在真实的历史中,雍正帝的继位是隆科多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但在电视剧的《雍正王朝》,雍正登基丰台大营确实功不可没。
这又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呢?在电视剧中,隆科多也是惧怕这丰台大营的威力的。张廷玉就让他到皇宫正大光明匾后拿个传位诏书的圣旨,拿半天都没有拿过来。
其实隆科多这时就是在等待时机,他想看这皇位的风向到底是倒向了哪位皇子,然后他再做定夺。他和张五哥几乎是同时出发,一个去拿圣旨,张五哥去找邬思道。
张五哥找了邬思道,邬思道又让他去宗人府放十三爷,十三爷出来之后又去了丰营大台夺得兵权,之后才赶去畅春园,此时十三爷居然还于隆科多先到,十三爷一到,隆科多后脚就跟了进来,宣读传位诏书。
隆科多等待时机
隆科多是在伺机而动,他拿个圣旨慢吞吞,就是想要看清此时眼前的局势,这丰台大营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结果十三爷一亮相,他就知道答案了。
雍正继位也就水到渠成。如果隆科多在此时,他发现的是老八掌管了丰台大营,那么即使皇帝是传位于雍正,隆科多亦有可能反水。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丰台大营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就连统管步军衙门的隆科多也得看它的脸色行事。
老四登基
写在最后在九子夺嫡大战中,丰台大营到关键的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无论皇子们用一些什么手段来谋夺皇位,夺得兵权才是成功的密码。
当然做皇帝,也不是人人都能做,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比如在《雍正王朝》中,如果把皇位交到老九和老十或是老大手里,那大清江山可能活不了多少年,就要被其搞垮掉。
老八和老十四看起来相对要好些,但是老八搞得实事很少,老十四呢性格狭隘,不具王者风范。所以在这几个皇子中,挑来挑去,老四性格稳重,在政绩上也搞出了成绩。比来比去,老四胤禛确实是众皇子中最靠谱的一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果你们几个兄弟再来争一次,就要铭记这一个道理了,老八还是明白的,他也知道兵权的重要性,只是他搞不赢四哥,丰台失守,皇位搞丢,老八怎能心甘,尼玛一万个憋屈在心里抓狂。
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丰台大营到底有多少人?为什么是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清朝康熙年间的丰台大营,是拱卫京师安全的野战军,大多是八旗子弟,也是八旗的主力部队,人员精干,政治纯正,配备精良,大约有4万人左右,是一个加强军的建制。相当于首都卫戍区。总部驻地就在丰台区。
后来由于丰台大营吃空饷严重,到乾隆五十四年时,将军福康安汇报说,名册上的“人数”足有5万多人。乾隆为了改变此现状,又单独组建了西山锐健营,驻地在西山。之后,丰台大营的势力在逐浙收缩,到嘉庆登基时,丰台与锐健两大营(两大军)是势力相当,各有近两万多人的建制。
康熙末年,丰台大营下辖三个营~晓骑营护军营前锋营外加特种部队火器营(相当于四个师),根据八旗分类分驻在京郊四个不同的地方,互为犄角之势,总营营部当然在丰台。丰台大营与九门提督不同,主要承担两大重任:一是拱卫北京的外围安全防务,尤其是提防来自京外的武装入侵,比如那个总督或将军突然提兵犯京,外地的流寇暴动涌入京城等等;二是保卫皇室尤其是皇上的安全。不是有九门提督吗?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官署名是步军统领衙门,主要负责北京城内的治安,当然包括紫禁城和各暑街门的外围治安管理,总人数约2万多人,九门提督正二品或从一品,为镇守皇城的最高司令官,统帅之军扎营于丰台大营,可见位置之要害。如果说皇上的安全有三层防护栏,那最核心的就是内务府上三旗(皇宫禁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第二层是九门提督;最外围是丰台大营野战军。(九门提督所辖之军与丰台三大营之军之统帅部都在丰台区)
丰台大营与九门提督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比如京师城内出现大的动乱,九门提督力不从心,可请求丰台大营增援。可是二般情况下也有互相牵制监视的成份,比如九门提督或丰台大营提督哪一个心怀不轨或被人利用,另一方则是制约方。因为不论是丰台大营还是九门提督,节制权调兵权都在皇上手中,只有皇上的圣旨加兵符(二者必须合一)才可调动丰台大营的兵。否则很难。
在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战中,如果谁同时掌握了领侍卫内大臣、丰台大营将军和九门提督,那胜算就九分九杠杠的,四皇子胤禛做到了这一点:他将九门提督隆科多(老舅)拉下水为己死党,又在关键时通过老十三胤祥稳住了丰台大营提督。记住,是稳住,而不是调动。胤祥曾任过丰台大营的武官,算是老上级,做这点工作应绰绰有余。雍正帝刚登基的几天内,外有丰台大营的将士相对稳定,不为他人所利用,内有九门提督定心丸,所以内心非常踏实,谁也掀不起大浪来,即老十四冒险从西北领十万大军来京,人困马乏不说,不要说过不了年羹尧的陕西一关,即使到了京郊,有丰台大营的特种部队火器营与九门提督的全力配合,也成不了大气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