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皇帝非常的有意思,倒不是说他在民间各种流传的轶事非常多,而是乾隆皇帝的很多政治举措常常让人捉摸不懂他的意图,就比如给抗清名将正名这件事,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还专门编撰了一本书《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来表章这些为明朝殉国的大臣义烈可嘉。
如果说乾隆皇帝因为欣赏这些人为大明殉节,而进行表章,同时也表示一下自己是一代明君,就事论事这我们都还可以理解,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命人编了另外一本书《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什么叫做贰臣?特别指那些在前朝为官,投降后又在新朝代做官的人,是包含了变节这层意思的,在里面列了123个人,包括了洪承畴,吴六奇等人。
虽然也强调了“实能效忠于本朝”,但是很明显清朝统治者对这些变节者是有些鄙夷的,不过乾隆皇帝又是给前朝殉节大臣平反,又是把投奔满清的大臣列出个贰臣名录,他这么干又该怎么定义之前的满清入关呢,这不是在打祖宗们的脸吗?
实事上乾隆皇帝这么干,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乾隆皇帝给这些明朝晚期的大臣们平反,最关键的一点是褒扬他们忠诚可嘉,对统治者而言忠诚是最重要的,而在乾隆四十一年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们编撰了这两本书时,离满清入关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较为稳固了,满人的和汉人的对立也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给一些明朝大臣平反,又借助这事强调忠君的思想观念,这可以理解为在做政治宣传。
这里特别说一个人袁崇焕,乾隆皇帝给他平反时,他是这么说袁崇焕的,袁崇焕为明朝戍守北疆,给清朝造成了很多麻烦,但是国君崇祯皇帝昏庸,最后将袁崇焕误杀,这才让清朝有机可乘。这话看着是挺客观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特别说道了崇祯皇帝昏庸,误杀忠良,才导致明朝灭亡,前面这些都是废话,乾隆皇帝想要强调的是正因为明朝腐败,国君昏庸,所以清朝才取代了大明王朝,这个才是关键的地方!
袁崇焕
乾隆皇帝给抗清的名将,名臣平反,只是为了在舆论上造成这样一个氛围,清朝统治者是比较宽容的,不会因为曾经处于敌对状态就去刻意打压,抹黑前朝的大臣,国君,就事论事,清朝统治者也欣赏那些忠君殉国的良将,贤臣,但是我们想一下,明朝都灭亡了,清军入关时杀了多少无辜百姓,对明朝皇室后裔赶尽杀绝,个时候搞个平反除了作秀有实际意义吗?
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也是清朝搞文字狱最多的时期,如果乾隆皇帝真向他自己说的那么宽宏大量,那样的贤明,那么何必去搞文字狱,何必去打压不同的政治意见呢?这无非就是一场作秀,搞内宣罢了,如果这些大臣的后裔还有活着的,还在喊“反清复明”,乾隆皇帝能不杀他们,那才能算是放下了。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皇帝非常的有意思,倒不是说他在民间各种流传的轶事非常多,而是乾隆皇帝的很多政治举措常常让人捉摸不懂他的意图,就比如给抗清名将正名这件事,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还专门编撰了一本书《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来表章这些为明朝殉国的大臣义烈可嘉。
如果说乾隆皇帝因为欣赏这些人为大明殉节,而进行表章,同时也表示一下自己是一代明君,就事论事这我们都还可以理解,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又命人编了另外一本书《钦定国史贰臣表传》,什么叫做贰臣?特别指那些在前朝为官,投降后又在新朝代做官的人,是包含了变节这层意思的,在里面列了123个人,包括了洪承畴,吴六奇等人。
虽然也强调了“实能效忠于本朝”,但是很明显清朝统治者对这些变节者是有些鄙夷的,不过乾隆皇帝又是给前朝殉节大臣平反,又是把投奔满清的大臣列出个贰臣名录,他这么干又该怎么定义之前的满清入关呢,这不是在打祖宗们的脸吗?
实事上乾隆皇帝这么干,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乾隆皇帝给这些明朝晚期的大臣们平反,最关键的一点是褒扬他们忠诚可嘉,对统治者而言忠诚是最重要的,而在乾隆四十一年时,乾隆皇帝让大臣们编撰了这两本书时,离满清入关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较为稳固了,满人的和汉人的对立也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给一些明朝大臣平反,又借助这事强调忠君的思想观念,这可以理解为在做政治宣传。
这里特别说一个人袁崇焕,乾隆皇帝给他平反时,他是这么说袁崇焕的,袁崇焕为明朝戍守北疆,给清朝造成了很多麻烦,但是国君崇祯皇帝昏庸,最后将袁崇焕误杀,这才让清朝有机可乘。这话看着是挺客观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特别说道了崇祯皇帝昏庸,误杀忠良,才导致明朝灭亡,前面这些都是废话,乾隆皇帝想要强调的是正因为明朝腐败,国君昏庸,所以清朝才取代了大明王朝,这个才是关键的地方!
袁崇焕
乾隆皇帝给抗清的名将,名臣平反,只是为了在舆论上造成这样一个氛围,清朝统治者是比较宽容的,不会因为曾经处于敌对状态就去刻意打压,抹黑前朝的大臣,国君,就事论事,清朝统治者也欣赏那些忠君殉国的良将,贤臣,但是我们想一下,明朝都灭亡了,清军入关时杀了多少无辜百姓,对明朝皇室后裔赶尽杀绝,个时候搞个平反除了作秀有实际意义吗?
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也是清朝搞文字狱最多的时期,如果乾隆皇帝真向他自己说的那么宽宏大量,那样的贤明,那么何必去搞文字狱,何必去打压不同的政治意见呢?这无非就是一场作秀,搞内宣罢了,如果这些大臣的后裔还有活着的,还在喊“反清复明”,乾隆皇帝能不杀他们,那才能算是放下了。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乾隆帝为抗清将领正名是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的。
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乾隆帝在乾隆三十八年开始,逐步把注意力从“武功”放到“文治”上,在他看来清朝已经统治中原100多年时间了,统治已经稳定了,这个时候应该提倡“忠孝”。
乾隆帝表彰对明朝尽忠的将领,其实就是在鼓励当时的将领对清朝尽忠。
另外,乾隆帝表彰明末抗清将领还有一个小背景就是大多数抗清将领(注意,我说的是将领)后人在这个时候都隶属于八旗。
比如郑成功嫡系后人到了清乾隆朝已经是八旗镶黄旗汉军佐领,郑成功玄孙是镶黄旗汉军副参领郑咸吉;
李定国之子李嗣兴投降清朝后背编入八旗正黄旗汉军,李定国孙子李天志给康熙帝做了二十四年的侍卫。
白文选投降清朝后被封为承恩公,被编入八旗正蓝旗汉军,白文选的孙子白璧琮还担任了正蓝旗汉军佐领一职;
刘文秀之子刘震跟随李嗣兴投降清朝后也被编入了八旗正黄旗汉军;
艾能奇之子艾承业投降清朝后被编入八旗镶黄旗汉军,值得一提的是艾承业的妻子是明朝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女儿,而根据《八旗通志》显示,艾能奇的曾孙艾肇昌曾担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明朝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显忠随李嗣兴投降清朝,被编入八旗汉军正白旗;虽然沐显忠本人绝嗣,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沐天波的女儿嫁给了艾能奇的儿子,所以沐天波的血亲后人也应该一直流传到了清末。
综上所述,基本上抗清将领只要他本人或者他后人投降了清朝,那么一般都会被编入八旗,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八旗上三旗。
这大概也是乾隆帝敢于大张旗鼓表彰明末抗清将领的原因之一,反正要么这些抗清将领战死,后人沦落;要么这些抗清将领后人都投降了清朝,还被编入了八旗,也就更没有危险了。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袁是忠臣!清朝使用反间计得以除之!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缓和因满清入关时造成的满汉矛盾;为自己博取好名声;鼓励满清朝廷大臣要跟袁崇焕一样一心为社稷。
乾隆为何给抗清名将袁崇焕正名?
关于袁崇焕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问题长久一直被讨论,在当时的明朝他被唾弃,但是在南明那会他就已经被人正名,到了乾隆皇帝那会,他来了一次大规模的平反袁崇焕的运动,个人认为他此举的目的,有几个方面,一是与自己的私心有关,二是与崇祯皇帝有关,三是与大清王朝有关。
袁崇焕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崇祯帝得知他与大清的书信往来,以为他卖国,所以他死的根本原因是崇祯皇帝的多疑和袁崇焕本身的武断专行,而在乾隆皇帝看来,这并不是袁崇焕的错,或者说在他心里,袁崇焕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焕死都不降清,在他看来是个忠臣,他为袁崇焕平反,大有赏识忠臣,以表自己品德的成分在里面。
再来是关于崇祯皇帝,初期大清刚入关之时,打的是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而且似乎大清将崇祯帝的地位捧的蛮高的,可是细想,如若崇祯帝是这么英明的皇帝而且是为他报仇,那大清还有建国的必要吗,基于此想法,那么只有将崇祯帝的名声抹黑,大清才得以名正言顺。
第三点为什么说是与大清朝有关呢,其实是延续第二点,抹黑崇祯帝,就是在抹黑大明朝,这样才能说大清朝之所以会替代大明朝,正是因为大明朝的皇帝昏聩,而昏聩的理由就是斩杀袁崇焕,所以把袁崇焕搬出来作为崇祯乃至大明的对立面,一切都合情合理了,不得不说,乾隆皇帝此举真的是饱含深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