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美国小镇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邻里融洽、生活便利的地方,大家可以在小镇里享受到安静与祥和,且各种节假日挨家挨户会举行各种盛典,十分有趣,我报的大学也都是小镇大学。
但是我发现身边留学生和有意向移民美国的人都不愿意将自己局限到小镇里去生活,他们觉得小镇偏僻又无聊,餐馆很容易就吃腻,交通也不便利,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所以真实的美国小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国人到美国来访,大部分走的是大都市路线,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其实在美国呆久了的人慢慢体会到,美国生活的精华很大部分是在都市旁的小镇里。
美国市镇的行政划分特征不尽同于中国市镇的概念。其中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并不绝对如此)市镇管理的设置上。市的规模较大,最高行政1是市长;镇的规模较小,往往并没有一个最高行政长官,主持镇务的是一个三到四人的委员会(这个数字只具参考价值,限于我个人的经历,不敢以偏概全)。
以马萨诸塞州为例,波士顿是最大的城市,人口是五十万,劳威尔是第四大城市,人口十万,都有市长。康镇是个波士顿周边的典型小镇,人口不到两万,不设镇长。现代都市生活的基本态势走遍全球其实大同小异,能够保持些地域特点的往往是小镇,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亦然。
运作一个行政区域的基本条件是资金。美国小镇运作资金基本来自本镇的居民,或说纳税人。以马萨诸塞州的星镇为例,镇里有高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六所。举几个生活范例,管窥小镇的运作方式。
例一,家有小童上学,如遇春游,学校通知下来,要求家长支付一定的春游花费。支票抬头写得不是学校而是星镇,也就是说,钱是付给小镇而不是学校。当然可以推想,春游的费用也是有星镇负责运转支付的。
例二,美国中期选举,星镇居民得到的选票上除了列有州长和议员候选人外,还有一些候选项目,比如你是否同意明年增加2%个人房产税?理由是部分增加的房产税要用于给星镇高中建个塑胶运动场。这个议项在星镇获得通过,于是小镇里有房产的人都要交更多的房产税。塑胶运动场建起来后,受益的是高中生,也是小镇居民。
白天星镇的高中生们(包括自家女儿/儿子)如何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咱不知道,每到傍晚,晚霞夕照,走在高中运动场跑道上的星镇的男女老少是小镇温馨一景。其实星镇的网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都建在学校周边,居民下班饭后,受益于这些娱乐消遣设施,而且因为钱是自己出的,用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小镇的非盈利公益设施基本都是来自小镇居民的房产税。每到年关,星镇寄给每个居民一份资金使用报告,纳税人钱收上来多少,用在何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大部分钱是用在了镇图书馆和学校设施上。这样一来,小镇的富裕程度基本上取决于镇内居民的富裕程度。
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原因,镇和镇之间居民的成分有相当大的差别,决定了小镇间贫富的差别也极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富裕的小镇通常都有一个在本地区闻名遐迩的学校系统。
这样形成了一个所谓的“良性循环”:学校质量好的小镇房价高,房价高导致住进来的人大多是高收入的社会群体,高房价,高收入导致小镇房产税收入高,房产税收入高使得用于学校建设的费用充裕,教师工资高,从而导致学校系统更容易维持较高的水准。
同理反推,学校系统质量较差的市镇所进入的循环就不那么理想了。再以星镇为例,星镇是马萨诸塞州较“好”的小镇之一,为了维持小镇的声誉,据说镇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容许麦当劳,汉堡王这样的“低档次”餐馆儿在镇里建点儿。
星镇的建筑不允许超过三层以上。其实星镇基本上没什么大规模的商业单位。镇中心除了图书馆,邮局,镇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外,还有一些品位独到的小咖啡店,小餐饮店,小服装店等。
镇中心有一块精心维护的草坪广场,每到周末,镇内都有些规模不大的娱乐活动,小型演唱会,音乐会,或干脆就是几个人在那里简妆素描后表演一把,质量未必很高,但足以为小镇中心鼓起一份人气,造出一个欢乐氛围。路人或驻足,仰坐在草地上,小憩几分钟,顺便击节喝彩,闻乐起舞;或侧首漫步而过,送上台去几许无声的微笑,虽无意停步,但也都领略了一股不期而遇的快乐源泉。幸福有时并不隆重,只是当时心境和环境中一些场景不期然共振所勾起的心弦颤动。
如果你想做个小镇“名人”,可以写一张款项并不很大的支票,交给镇政府,告诉他们你想在镇中心的街旁捐把长椅。过些日子在那把街边新添的椅子上,你就可以在椅背上找到那个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铜质小名牌,那上面刻有你的大名并注明你的捐赠日期。
在星镇中心大道的街旁,到处都是这种便民而且颇有韵味的木质长椅,每一把都是居民所捐。坐在上面看小镇的街流物事,自是别有一番味道。我有时想,生活中的美丽有时不过是体现在一个小小的创意上,镇政府省下了椅子钱,增加了小镇的基础服务设施,还给小镇居民一个记录生命踪迹的机会。
图书馆是小镇生活的另一个可推崇的地方。美国的小镇不论大小几乎都有一个规模可观的图书馆,如果你有兴致认真了解一下图书馆的内涵,结构,会发现图书馆内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模式。也许是因为图书馆众多,所以任何一个小镇图书馆里的读书环境都大致无可挑剔。所有书架都全方位开放,除了有成规模的读书区外,比如阅览室,或中央大厅,书架旁也设有沙发书桌设置。仰在嵌在书架间的沙发里读几个小时的书,安静得有浑然世间我独在的感觉,恍惚虚实间的物是人非则都在书里了。那种感觉有时都能超越所读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醇味浓厚的享受。
宜人的生活环境其实通常并不需要有不同于其它环境的新功能载体。只需要原有的功能尽可能的接近于人们起初对它们期望就足够了。
都市的喧闹繁华和小镇的宁静悠长是各不相同的生活模式,选择的表面差别不过在于哪个为本哪个是点缀罢了。然而真正的区别也许在于,假如你选择小镇生活而把都市的繁华作为点缀,你更可能得到的是生活原汁的醇厚和点缀的精彩,如果反过来,则可能精彩不复精彩,点缀不成其为点缀。就好像一束鲜花是一间雅室的点缀,但很难在一屋鲜花的犄缝隙间领会一片素白的风雅。
网友评论
MiokyYU:???有吗?我家最初的房子就在小镇。美国和中国不同,城镇化差别并不大的,在小镇里面自己可以有大房子和许多邻居,一般的中学也是小镇的大家都认识。小镇生活非常棒的,不过我也不知道谁给你讲的这个?现在美国城市人口应该在减少吧,因为小镇虽然基础建设不好但美国基本家家有车,小镇中心是有电影院和超市的,不用刻意去城市里面。况且大多数小镇都离城市不远,有的还会通火车。难道我是例外吗???美国城市人口慢慢在回流到乡村了???
oriole1211:我就喜欢美国小镇,人好,环境好。当然并不适合不会倒腾的人。因为小镇通常很少有中国特色的蔬菜卖,比如韭菜,豆苗,荠.......
美国超市是看不见的所以要吃就要自己种。还有小地方想吃个油条,包子,馄饨,酒酿,豆腐干,油豆腐,蔬面筋,凉粉.......都是买不到的,都要自己动手做。所以不会弄的中国人会觉得在那里是受罪。会弄的觉得是天堂。
而大城市和中国差不多的感觉。比如说旧金山,满大街中文,停车,银行,公交车居然都有中文,中国人也多。走在路上以为自己在中国。
成都蒋律师:中国人从来都崇尚大,记得我女儿才三岁的时候,我说她是个小坏蛋她还给我急,她说她不是小坏蛋是大坏蛋。由此观之,除开少数修道之人外很少有人喜欢美国的小镇,因为小,不气派,去游览照相尿尿了也没有啥面子。而修道的也不会大老远去美国小镇去修行。因此就如题目所言了。
一秒零六天:我想问美国人住在小镇平时到哪里上班的?我想说的是我住在上海郊区的小镇上每天都要做很长时间车去市区上班。难道他们镇上都是服务业公司?还是工业园?还是要开车很长时间去大城市上班?
无人仰首爱星遥:可能是因为美国那么多州里面有一些州(内陆居多)比较白人至上或者排斥外地人,这样的话你是待不下去的,因为小地方基本是熟人社会,如果警长什么跟你不对付了,你怎么整?大城市则不然,都是流动人口。
喵喵大王爱巡山:我补充一下,不是不愿去小镇生活,而是不能。因为无论在哪生活,都需要有收入,小镇子的工作机会很少,尤其你还是个外国人,没工作就没收入,怎么生活呢?自然就会到大城市寻找机会了。
开门吉大:城市化概念引进后,在国人心中,在乡镇生活比在村好,在县城生活比在乡镇好,在大城市生活比小县城好。城市越大,国家投入越多,基础设施越全,生活更方便。带着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实情,国人去美国当然选大城市。
Frank_GGH:中国人的文化还是喜欢热闹扎堆,即使扎堆出房价太高的毛病,苦恼后最多换个地方扎堆。何况人口基数摆在那里,50万人在美国可以是一州最大都市,但中国50万人也就普通4,5,6线小城,2-3万人那叫村庄。
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美国小镇是一个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邻里融洽、生活便利的地方,大家可以在小镇里享受到安静与祥和,且各种节假日挨家挨户会举行各种盛典,十分有趣,我报的大学也都是小镇大学。
但是我发现身边留学生和有意向移民美国的人都不愿意将自己局限到小镇里去生活,他们觉得小镇偏僻又无聊,餐馆很容易就吃腻,交通也不便利,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所以真实的美国小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国人到美国来访,大部分走的是大都市路线,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和西雅图。其实在美国呆久了的人慢慢体会到,美国生活的精华很大部分是在都市旁的小镇里。
美国市镇的行政划分特征不尽同于中国市镇的概念。其中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并不绝对如此)市镇管理的设置上。市的规模较大,最高行政1是市长;镇的规模较小,往往并没有一个最高行政长官,主持镇务的是一个三到四人的委员会(这个数字只具参考价值,限于我个人的经历,不敢以偏概全)。
以马萨诸塞州为例,波士顿是最大的城市,人口是五十万,劳威尔是第四大城市,人口十万,都有市长。康镇是个波士顿周边的典型小镇,人口不到两万,不设镇长。现代都市生活的基本态势走遍全球其实大同小异,能够保持些地域特点的往往是小镇,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亦然。
运作一个行政区域的基本条件是资金。美国小镇运作资金基本来自本镇的居民,或说纳税人。以马萨诸塞州的星镇为例,镇里有高中一所,初中两所,小学六所。举几个生活范例,管窥小镇的运作方式。
例一,家有小童上学,如遇春游,学校通知下来,要求家长支付一定的春游花费。支票抬头写得不是学校而是星镇,也就是说,钱是付给小镇而不是学校。当然可以推想,春游的费用也是有星镇负责运转支付的。
例二,美国中期选举,星镇居民得到的选票上除了列有州长和议员候选人外,还有一些候选项目,比如你是否同意明年增加2%个人房产税?理由是部分增加的房产税要用于给星镇高中建个塑胶运动场。这个议项在星镇获得通过,于是小镇里有房产的人都要交更多的房产税。塑胶运动场建起来后,受益的是高中生,也是小镇居民。
白天星镇的高中生们(包括自家女儿/儿子)如何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咱不知道,每到傍晚,晚霞夕照,走在高中运动场跑道上的星镇的男女老少是小镇温馨一景。其实星镇的网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都建在学校周边,居民下班饭后,受益于这些娱乐消遣设施,而且因为钱是自己出的,用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小镇的非盈利公益设施基本都是来自小镇居民的房产税。每到年关,星镇寄给每个居民一份资金使用报告,纳税人钱收上来多少,用在何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大部分钱是用在了镇图书馆和学校设施上。这样一来,小镇的富裕程度基本上取决于镇内居民的富裕程度。
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原因,镇和镇之间居民的成分有相当大的差别,决定了小镇间贫富的差别也极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富裕的小镇通常都有一个在本地区闻名遐迩的学校系统。
这样形成了一个所谓的“良性循环”:学校质量好的小镇房价高,房价高导致住进来的人大多是高收入的社会群体,高房价,高收入导致小镇房产税收入高,房产税收入高使得用于学校建设的费用充裕,教师工资高,从而导致学校系统更容易维持较高的水准。
同理反推,学校系统质量较差的市镇所进入的循环就不那么理想了。再以星镇为例,星镇是马萨诸塞州较“好”的小镇之一,为了维持小镇的声誉,据说镇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容许麦当劳,汉堡王这样的“低档次”餐馆儿在镇里建点儿。
星镇的建筑不允许超过三层以上。其实星镇基本上没什么大规模的商业单位。镇中心除了图书馆,邮局,镇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外,还有一些品位独到的小咖啡店,小餐饮店,小服装店等。
镇中心有一块精心维护的草坪广场,每到周末,镇内都有些规模不大的娱乐活动,小型演唱会,音乐会,或干脆就是几个人在那里简妆素描后表演一把,质量未必很高,但足以为小镇中心鼓起一份人气,造出一个欢乐氛围。路人或驻足,仰坐在草地上,小憩几分钟,顺便击节喝彩,闻乐起舞;或侧首漫步而过,送上台去几许无声的微笑,虽无意停步,但也都领略了一股不期而遇的快乐源泉。幸福有时并不隆重,只是当时心境和环境中一些场景不期然共振所勾起的心弦颤动。
如果你想做个小镇“名人”,可以写一张款项并不很大的支票,交给镇政府,告诉他们你想在镇中心的街旁捐把长椅。过些日子在那把街边新添的椅子上,你就可以在椅背上找到那个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的铜质小名牌,那上面刻有你的大名并注明你的捐赠日期。
在星镇中心大道的街旁,到处都是这种便民而且颇有韵味的木质长椅,每一把都是居民所捐。坐在上面看小镇的街流物事,自是别有一番味道。我有时想,生活中的美丽有时不过是体现在一个小小的创意上,镇政府省下了椅子钱,增加了小镇的基础服务设施,还给小镇居民一个记录生命踪迹的机会。
图书馆是小镇生活的另一个可推崇的地方。美国的小镇不论大小几乎都有一个规模可观的图书馆,如果你有兴致认真了解一下图书馆的内涵,结构,会发现图书馆内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模式。也许是因为图书馆众多,所以任何一个小镇图书馆里的读书环境都大致无可挑剔。所有书架都全方位开放,除了有成规模的读书区外,比如阅览室,或中央大厅,书架旁也设有沙发书桌设置。仰在嵌在书架间的沙发里读几个小时的书,安静得有浑然世间我独在的感觉,恍惚虚实间的物是人非则都在书里了。那种感觉有时都能超越所读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醇味浓厚的享受。
宜人的生活环境其实通常并不需要有不同于其它环境的新功能载体。只需要原有的功能尽可能的接近于人们起初对它们期望就足够了。
都市的喧闹繁华和小镇的宁静悠长是各不相同的生活模式,选择的表面差别不过在于哪个为本哪个是点缀罢了。然而真正的区别也许在于,假如你选择小镇生活而把都市的繁华作为点缀,你更可能得到的是生活原汁的醇厚和点缀的精彩,如果反过来,则可能精彩不复精彩,点缀不成其为点缀。就好像一束鲜花是一间雅室的点缀,但很难在一屋鲜花的犄缝隙间领会一片素白的风雅。
网友评论
MiokyYU:???有吗?我家最初的房子就在小镇。美国和中国不同,城镇化差别并不大的,在小镇里面自己可以有大房子和许多邻居,一般的中学也是小镇的大家都认识。小镇生活非常棒的,不过我也不知道谁给你讲的这个?现在美国城市人口应该在减少吧,因为小镇虽然基础建设不好但美国基本家家有车,小镇中心是有电影院和超市的,不用刻意去城市里面。况且大多数小镇都离城市不远,有的还会通火车。难道我是例外吗???美国城市人口慢慢在回流到乡村了???
oriole1211:我就喜欢美国小镇,人好,环境好。当然并不适合不会倒腾的人。因为小镇通常很少有中国特色的蔬菜卖,比如韭菜,豆苗,荠.......
美国超市是看不见的所以要吃就要自己种。还有小地方想吃个油条,包子,馄饨,酒酿,豆腐干,油豆腐,蔬面筋,凉粉.......都是买不到的,都要自己动手做。所以不会弄的中国人会觉得在那里是受罪。会弄的觉得是天堂。
而大城市和中国差不多的感觉。比如说旧金山,满大街中文,停车,银行,公交车居然都有中文,中国人也多。走在路上以为自己在中国。
成都蒋律师:中国人从来都崇尚大,记得我女儿才三岁的时候,我说她是个小坏蛋她还给我急,她说她不是小坏蛋是大坏蛋。由此观之,除开少数修道之人外很少有人喜欢美国的小镇,因为小,不气派,去游览照相尿尿了也没有啥面子。而修道的也不会大老远去美国小镇去修行。因此就如题目所言了。
一秒零六天:我想问美国人住在小镇平时到哪里上班的?我想说的是我住在上海郊区的小镇上每天都要做很长时间车去市区上班。难道他们镇上都是服务业公司?还是工业园?还是要开车很长时间去大城市上班?
无人仰首爱星遥:可能是因为美国那么多州里面有一些州(内陆居多)比较白人至上或者排斥外地人,这样的话你是待不下去的,因为小地方基本是熟人社会,如果警长什么跟你不对付了,你怎么整?大城市则不然,都是流动人口。
喵喵大王爱巡山:我补充一下,不是不愿去小镇生活,而是不能。因为无论在哪生活,都需要有收入,小镇子的工作机会很少,尤其你还是个外国人,没工作就没收入,怎么生活呢?自然就会到大城市寻找机会了。
开门吉大:城市化概念引进后,在国人心中,在乡镇生活比在村好,在县城生活比在乡镇好,在大城市生活比小县城好。城市越大,国家投入越多,基础设施越全,生活更方便。带着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实情,国人去美国当然选大城市。
Frank_GGH:中国人的文化还是喜欢热闹扎堆,即使扎堆出房价太高的毛病,苦恼后最多换个地方扎堆。何况人口基数摆在那里,50万人在美国可以是一州最大都市,但中国50万人也就普通4,5,6线小城,2-3万人那叫村庄。
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美国的小镇有多种形式,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相对独立和隔绝的,离大中城市很远,作为本地区的中心。第二种是靠近大中城市的,作为近郊或远郊的社区中心。如果来美国的话,我建议住在第二种类型小镇。
移民特别是亚裔移民会不习惯第一种类型的小镇,过于平淡,居民也比较守旧一些。住在大中城市里交通方便,活动多,但缺点也明显,安全差一点,生活费用高一点,关键是养孩子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养孩子最好是在第二种类型的小镇,这样孩子一方面受到城市的气息,另一方面生活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这样既见了世面,也身心健康地成长。我们当时从大城市搬到另一座城市的远郊区,主要就是这样的考虑。现在回过头去看儿子的成长发育,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居住在大城市的郊区还有其他好处,一是生活方便,二是医疗水平高,三是移民比例高,这是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居住环境也好得多。
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是税收,美国的镇通常会额外收一点税,甚至水电等都贵一些,所以不要住在镇里,住在附近的社区就是了。
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想说我住在Texas的首府Austin的市中心都已经感觉像住在乡下一样无聊了,无法想象如果住在郊区没有风景没有人气只有一排排的house会是什么感受!虽然我似乎是我们社区唯一的亚裔,house比起郊区的又贵又小又老,但我非常庆幸没有像大多数亚裔一样选择住在偏远的郊区,因为这里有非常漂亮的风景,有河,河边是超级大片的公园和草坪,有玩耍和跑步的生动的人和宠物,感觉整个Austin 也就这里不会被闷死……
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我们在纽约市和宾州一个小镇轮流住,在此分享我们对小镇生活的点滴感受。
我想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指有相当历史甚至一度辉煌繁华的小城镇。这些小镇历史悠久,镇上从理发店到教堂一应皆全。早年商业发达时留下的繁华至今仍然列列在目。那些造型别致的楼房令人流连忘返。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这些小镇之所以兴旺发达的根源都不复存在或极大改变了,因此小镇成了旅游者观光之地,镇民的日子过得都很辛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住到这些小镇上,非要做好思想准备。晚上天黑后,商家基本上都会关门,除去一两家酒吧是例外。小镇生活单调甚至乏味,纵使房价再便宜生活费再低,许多人还是不愿意住在小镇里。
那为什么美国还是有人选择住到乡下小镇去呢?
首先这是和个人年龄有关。如果你年龄大了住腻了城市生活,乡村乡镇的生活就会令人想往。现在美国医疗服务遍及全国,各种新型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都在乡镇生活可享受的范围内。
美国小镇也有中国小区形式的集中居住。那种高楼集中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大都围聚在大都市附近,生活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小镇,而是房价比都市便宜,上班要花更长时间的小区。
还有些小镇是近年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在特定地点新开发的,相对比较简陋,但离经济活动热络地较近如油气开发等上班地方较近,所以居民大多与这块地区大公司的工作有关,如大学城等。居住在这些城镇,实在不是真正想住在这里,而是工作生活所需要住在这里,因此也不是我们讨论对象。
这三张照片是我今天遊玩宾州历史古镇Jim Thorpe所拍。第一张是镇里的店大都是开在住宅里。最后一张是镇里的戏院。
为什么很少人想去美国小镇生活?
我住在离西雅图两小时的小镇的小山上。已住快六年了。刚开始不习惯,后来觉得安静,治安也非常好,这样挺好的。反而不习惯去大城市。常去的城市俄纳冈州的波特兰,一小时就到了。那里购物也方便,中超中餐馆也多。年轻人喜欢城市热闹也很正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