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太监是必须净身的,因为太监每天近距离以及频繁接触皇帝的妃嫔以及宫女们,皇帝不放心,所以要净身。而很多人会有疑问,和太监同样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侍卫为何没有被净身呢?
其实,皇帝心里清楚得很,不需要接触皇帝的女人的男人们,是不需要净身的,皇帝这点是清楚的,侍卫不接触自己的女人们,根本不需要净身,如果硬要侍卫净身,对皇帝自己没点好处,毕竟侍卫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皇帝的安全。
侍卫不净身,主要的理由是这样的:
侍卫不净身是为了保持体格健壮,保护皇帝太监之所以要净身,是为了更方便伺候后宫的女人们,而一旦被净身,失去了雄性激素,渐渐变得柔柔弱弱,这样太监也只能干一些洒扫以及端茶倒水的差事,如果让他们去保护皇帝或者干些重体力活显然不可能。
皇帝选侍卫干嘛的?当然是为了保护自己,毕竟依靠娘娘腔的太监来保护自己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侍卫如果要保护皇帝,必须让自己的体格非常健壮,看起来孔武有力,虎虎生威,不说话光是站在皇帝身边就有一种震慑他人的气势,这样皇帝才有安全感。
侍卫就是需要身强体壮,而如果侍卫像太监一样被阉割以后,就会失去雄性激素的分泌,手无缚鸡之力,看起来有气无力,假如来了刺客,如何能保护皇帝呢?
因此,皇帝们为了自身安全,为了有绝对的安全感,是绝对不会选择让侍卫去净身,只有这样,侍卫们才会保持体格健壮,保护皇帝周全。
侍卫根本见不到后妃皇宫里面的侍卫,一部分是宫廷内的职务,比如专门负责皇帝安全,另一部分还有奉旨宫外的职务,凡是宫中一些重大的活动,例如朝贺典礼和隆重的宴会等都离不开侍卫。
虽然在很多节庆活动中侍卫担任了很重要的职责,但是侍卫们主要负责在宴会上保护皇帝的安全,是不允许进入后宫的。
以紫禁城为例子,大清朝的侍卫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紫禁城的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等,都不是后妃们活动范围,自然没机会见到后妃们,更不可能和后妃们产生苟且之事。
因此侍卫的活动范围导致了他们并不需要净身,毕竟对于皇帝来说,侍卫们见不到自己的女人们,是安全的。
侍卫们对皇帝忠诚在皇宫里面当侍卫,可不单单是侍卫,侍卫会有非常高的几率成为高官,举个例子,比如乾隆的小舅子傅恒,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孝贤皇后的弟弟,傅恒曾经最开始担任的就是侍卫,后来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封一等公,被乾隆所倚重。
另外,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也同样是从侍卫起家,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还有乾隆最宠爱的权臣和珅,同样是选择了满族子弟通过挑补侍卫的方法来进入官场。
充当侍卫是满洲八旗子弟晋升的最好途径,和珅从侍卫做起,在乾隆三十七年,被授予三等侍卫,主要负责皇帝日常出行的事宜,每当皇帝出行的时候,服侍在皇帝的乘轿左右,负责扶轿、打灯笼等工作。
后来的和珅,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等,后来和珅由御前侍卫兼都统一路升到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从宫廷侍卫成为军机大臣,从和珅的例子可以看出,侍卫可不仅仅做一辈子侍卫,把握好机会,侍卫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再者说,在历朝历代,在皇宫里面当侍卫都是很吃香的,体制内,有身份有地位,出身大都是贵族,权力很大,仕途很顺利,升迁非常快,自然身边不缺女人,可供选择性特别多,侍卫们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根本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惦记皇帝的女人,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自然没有对侍卫们净身的要求。
侍卫都是贵族子弟“着高靴,顶凤翎,腰里系着金蟒绳。背鸟铳,御刀挎,身上扛件黄马褂”。这是当时清朝时期八旗人对侍卫的羡慕之词,在清朝,能成为侍卫,对于所有八旗子弟来说都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比如在大清,侍卫一般都是在贵族子弟中遴选,并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当的,清朝侍卫的来源主要是上三旗宗室、世职、八旗大员子弟,此外,还会选一些蒙古侍卫等。
说白了,侍卫是旗人中的特权阶层,大多都是皇帝自家人,正因为侍卫和皇帝们是自家人,他们对皇帝忠诚,皇帝对他们也放心,认为他们不会惦记皇帝的女人们,所以不会对侍卫净身。
再者说,侍卫们大都是贵族子弟,并不是太监们出身贫苦,为了讨口吃的,才不得已净身来宫里当差,侍卫们出身高贵,并不是为了生计所迫来皇宫当差,来皇宫是为了飞黄腾达有个好前程。
如果当侍卫需要被阉割净身,相信亲贵们都不会把自己儿子送到皇宫当侍卫的。毕竟这些侍卫们还需要传承后代的,给侍卫们净身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由于侍卫们的工作属性决定了他们在皇宫中的重要地位,侍卫不同于太监,侍卫主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必须保持体格健壮才能保护皇帝,而且侍卫们的工作范围远离后宫妃嫔,侍卫们对皇帝很忠诚,皇帝对他们很放心,因此侍卫们没有被净身。
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太监必须“把根留下”,侍卫却不用净身。别说给侍卫净身了,连想法都不能有。敢动这念头的皇帝,老祖宗都得从祖坟里爬出来,把他吊到房梁上,小皮鞭抽他三天三夜!
皇宫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皇帝不但要在这里面办公,还要在里面愉快地享受生活,更要在里面完成传宗接代这一伟大的“工程”。
吃喝拉撒睡,样样都要有人为他服务。宫女太监,御医御厨,侍卫等等必不可少。
皇宫不但富丽堂皇生活奢靡,那三千佳丽更是让人心生向往。那么,贴身为皇帝服务的男人(太监和侍卫)就真的一点都不会心动吗?都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吗?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为了保障血脉的高贵纯正,皇帝不得不采用一些手段,比如让太监“把根留下”。
这样,太监就能比宫女强一点,比侍卫“少一点”,这下就圆满了。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既然如此皇帝为什么不顺手把侍卫也给“咔擦”了?一是真不能,二是真不敢,三是真不用。
皇帝必须净了太监的根,只用攥着侍卫的“命”。最基本的帝王心术就是区别对待。一个自称“臣”、一个称“奴才”。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让太监“把根留下”。
一:“太监”这一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据专家考证,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寺人”相关的记载。《诗经》、《周礼》、《礼记》中也都有相关的记载。根据现今已经发掘的史料,大多人认为,太监自夏商时,便在宫廷中出现,与统治者相伴,为统治者服务。
而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叫做太监,还是在唐高宗时,因为政府机构变动,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因此,宦官有了他们的别称——太监。而到明朝时候,宦官手握权力增大,人们便将宦官们全都称作为太监。
“太监”又叫“阉人”、“中官”、等等。叫得最多的,还是“宦官”。“宦”是什么意思。宦者养也,古人云“养阉人而守宫使”,其实“宦”就是“养”的意思。不仅仅中国有,外国的宫殿里也有。还有一种说法是“太监”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发音源自希腊语,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守护床铺的人。
二:太监不净身危害极大。假“太监”高菩萨,他不仅是一个假“太监”还是一个假“菩萨”。北魏孝文帝年轻有为,亲自带兵上前线打仗。不料有个叫高菩萨的假太监混入了他的后宫,从此睡遍后宫佳丽,就连他的皇后冯润居然也沦为了他的玩物。高菩萨怎么死的不知道,但北魏最有作为的皇帝却头顶一片草原郁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吕不韦将嫪毐以假太监的身份送到赵姬的身边,嫪毐便开始得势了。甚至想联合大王一起对付吕不韦,除此之外,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私生两子,并自称是秦王嬴政的“假父”。
三:为了生存,基本都是自愿净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时候传宗接代的思想深入骨髓。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还能自愿被净身,丧失传后功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生存。但凡有一点办法的男人都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赵高是因为其母亲触犯刑法遭到处刑而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其兄弟皆如此。
魏忠贤早年是个混混,平日里以赌博为生,为了赌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全都典当了。最后走投无路,一块抹布一把刀 一咬牙亲自动手入宫当了太监。
李莲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亲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业游民。后来其叔父认其为子,其叔父去世以后,李莲英家被迫迁往北京。在北京李莲英父母亲做制皮工作,被称为“皮硝李”。此时李家的生活状况极为不好,故李莲英七岁入郑亲王端华府当太监。
由此可见“太监”大多都是苦命的穷人,当太监也是想找口饭吃。
当然做太监虽然辛苦,甚至高危。但起码能吃上饭。每月还能领些碎银补贴家用。
都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当了太监能见到高贵的人,相对身份地位也能提高。
“宰相门前三品官”,更何况皇宫的太监,谁不谁还真是惹不起。
所以太监基本都是自愿净身的,皇帝倒也没有逼迫。
侍卫不用净身有三方面原因,汇总成三个词不能、不敢、不用。
一:侍卫不能净身荆轲刺秦的故事,其中一个细节很有趣,当荆轲拿着匕首追杀嬴政的时候,众人因为没有武器而手足无措帮不上忙,幸亏医官用药袋投击荆轲,为嬴政赢得时间拔出剑来反击。也许是受了这次行刺未遂事件的影响,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专门设了“卫尉”来统率近身护卫,守卫宫禁。
所以侍卫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宫和皇帝的安全,不说个个武功高强,至少也得身强力壮。如果给侍卫净了身,个个成了“软脚虾”,怎么保护皇帝的安全?
侍卫还要有气势,皇帝周围如果净是些娘娘腔,喊个口号都没震慑力。
影视剧里我们看到西厂东厂高手如云,都是骗人的。一对一单挑能打过侍卫的太监寥寥无几。同样的道理打不过太监的侍卫也是寥寥无几。
二:侍卫不敢净身侍卫的出身一般都是贵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比如纳兰容若的父亲纳兰明珠,在康熙朝位极人臣,当年也当过侍卫;与明珠分庭抗礼的索额图也是侍卫出身;著名的和珅,和大人也曾是乾隆的御前侍卫。总之,御前侍卫是天子近臣,受各方的瞩目,才学也能为皇帝所发现与赏识,前途不可限量!
当侍卫最重要的是出身要好,必须从“良家子”里精选。清代最严格,基本是满洲、蒙古王公的勋戚子弟和宗室子弟,汉人少之又少。出身勋贵家庭,根红苗正,那是基本条件,武功文采也要拿得出手。
给侍卫净身,那不是自掘坟墓吗?一大半朝中大臣的儿子被净了身那不是逼着造反吗?不但不敢净身,待遇还要优厚。
待遇优厚就不说了,升官也快。比如清朝的御前侍卫,除了享受顶戴花翎、穿黄马褂等特殊待遇外,升迁调补比其他人也要宽得多。一等侍卫可以直接补为副都统(正二品)。还可以改文职,直接进入政界核心。
三:侍卫不用净身- 皇宫明确的分为前朝和后宫,请注意,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包括侍卫只能在前朝活动,严禁进入后宫。如果私自进入后宫,这是大罪,弄不好会抄家灭门。
- 侍卫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能看不能看、能说不能说,长官们肯定都严格教导过。
- 侍卫们基本上都没有这个胆量。一旦与后宫嫔妃们扯上关系,被发现以后,不仅仅自己要被处死,家人肯定会被株连,甚至是株连九族。
- 在皇宫担任侍卫,就是在镀金。侍卫们不会拼着大好前程不要,与后妃们私通。
- 侍卫们都是集体行动,如果一个侍卫“突然失踪”其他的侍卫担心连坐,肯定会立刻报告。
- 还有一个人群不能忽视,那就是太监。太监们的命运和嫔妃是一荣俱荣的关系,如果后妃主动找死,与侍卫私通。那么,太监们肯定会马上报告。
- 纵使后宫的妃子们天生丽质,侍卫们也不是特别地想进去,这并不奇怪。正如一个历史学家所说,进了后宫一个正常的爷们基本上就会变成人干。
后宫深闺,妃子与宫廷侍卫们接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皇帝为保证血脉更是严格到层层管理。侍卫也有自知之明,原则上不会出现问题,所以侍卫也不用净身。
总结:太监虽然出身卑微,但狠人居多。侍卫出身高贵多是养尊处优之辈。那么,事实就是太监霍乱后宫的几率远远高于侍卫!
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皇帝要是敢把侍卫净身,那这个皇帝也就做不成了。
总会有人好奇,在古代后宫当中有很多的太监,可是也有很多的侍卫呀,那为什么太监被净身了,而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为了以防万一,更为了避免给皇帝戴绿帽子,是不是应该也给侍卫净身呢?
抱歉,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皇帝这个位置是坐不稳的。
我们想要理解这套逻辑,就先要明白古代的太监和侍卫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双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天差地别。
第1点:古代什么人能当太监?在古代,当太监的人往往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1点有点穷,第2点特别穷,第3点特别特别的穷。
这里并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用夸张的描述手法。
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究竟怎样的走投无路才会选择去当太监?
他需要面对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好好的一个男人不做了,非得去皇宫里面,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估计自己看了之后都来气。
以明朝的魏忠贤为例,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魏忠贤有一个特殊称号,叫九千岁。
不太夸张地讲,他应该算是整个明朝权力最大的太监了,甚至和皇帝也差不到哪去。
而就这样一个太监,在早些年的时候竟然是个混混,平日里以赌博为生,而且为了赌博,还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全都点当了。
最后走投无路,心一横,眼一闭自己搞定了自己直接入宫当了太监。
古代但凡当太监的不能说都像魏忠贤一样,但大体的家庭境遇和魏忠贤差不多,那就是走投无路了,如果再不早做决断的话,可能就会饿死。与其被活活饿死,那还不如当太监呢。
要注意,虽然太监在后宫是不起眼的存在,几乎可以被当做奴才,想让他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可是当太监最起码能吃到饱饭,而且吃的还不差,比普通人要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能说每日大鱼大肉,最起码吃点窝窝头还是可以的。而就这两个窝窝头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有多少人是想吃却一辈子都没有吃上的。
更重要的是当太监还是可以领工钱的,这一部分银子自己存一部分,给老家寄去一部分。
剩下的一部分可能会在宫里面某一个领头的太监手里,他也不是白拿这个银子,等太监老了之后会有一个单独的院子,而这个领头的太监就会把这笔钱交给周边的年轻人,让他们来照顾太监的饮食起居。
这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养老院,而且这个养老院的理念比现阶段的养老院不知道要提前多少年。
简而言之一句话,大多数的太监除了自身家庭诉求之外,普通太监基本是一穷二白,要么吃了上顿没下顿,要么就是家里孩子太多,必须得有一个人当太监,要不整个家族就都饿死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一部分达官显贵或者一部分商人为了能够和宫里面搞好关系,就忍痛割爱把自己的某个孩子变成了太监。
这种行为只能用令人发指来形容,毕竟又不是走投无路,为了自己家族的前景,活活地把一个孩子给折腾了。
第2点:古代什么人能当侍卫?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古代什么人可以当侍卫呢?
还是之前那句话,普通人是当不了侍卫的。
随便在大街上拉着一个小伙子就让他来当侍卫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就算是这个人想当侍卫,也得看他有没有本事有没有能耐,更要命的是皇帝放不放心。
古代的侍卫是分很多种的,真正能处在核心圈子里面的那一部分人叫做带刀侍卫。
什么意思?就是手中拿着武器在皇帝的身边,这一部分人如果来路不明,可能趁着皇帝刚睡觉一刀就砍了过去。
由于侍卫本身的工作特质,就导致侍卫绝对不是普通人谁想当就能当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还真没有这个命。
也正因如此,古代侍卫的门槛变得极高,而对于侍卫的遴选要求也变得极多。
简单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一般人想当当不上,那谁能当呢?
绝大多数是开国的功臣、达官显贵、朝堂上有名望有能力的人,甚至是皇亲国戚,他们的子孙后代才有资格去当侍卫,尤其是带刀侍卫。
这一部分侍卫,那是绝对意义的忠心,因为这些侍卫的整个家族都在皇帝的掌控范围之内。如果服务不好皇帝,皇帝哪一天生气了,可能顷刻之间一个大家族就土崩瓦解。
而这些大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自己孩子的发展前景,就会不间断地给孩子灌输孝忠皇帝孝忠朝廷的理念。
久而久之,这一部分侍卫慢慢地都变成了武艺高强并且对皇帝绝对忠心的人。
也正因如此,皇帝用他们才会放心。
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皇帝突然性情大变,要求这些侍卫们全都得断子绝孙,全都得变成太监,请问这些侍卫背后的大家族能同意吗?
肯定不会同意。
而且还有一定的概率甚至会直接导致朝廷的动荡,以及部分诸侯和皇亲国戚的造反。
其实这些还不是可怕的事情,毕竟皇帝还掌握着兵权。
最可怕的是如果皇帝身边的侍卫一时接受不了,半夜趁着皇帝睡觉的时候一刀子砍过去,那这个皇帝就算是再有能耐,也基本就是一命呜呼了。
第3点:侍卫很少能够进入到内宫虽然侍卫是贴身服务皇帝的,但是皇帝也得留一手,为什么说在古代除了皇帝之外,一般人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后宫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自己的一个老婆的父亲未经自己允许,竟然偷偷摸摸地跑到后宫去见自己的女儿,朱元璋一怒之下直接把自己老丈人给灭掉了。
皇帝之所以对此讳莫如深,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并没有所谓的DNA技术,而滴血认亲这件事情本身也是无比的荒唐。所以对于皇帝而言就无法判定我生出来的孩子是不是我的。
那就出问题了,皇帝是什么人?
是天之子,是龙之子,因此必须要保证龙脉的绝对纯粹。
如果有人给皇帝戴了绿帽子,在古代是一个极度危险的政治信号,极有可能会引起朝堂震动,甚至会引起皇子之间的内乱。
更要命的是,新上任的皇帝,也很难获得大家的信任。
因此皇帝为了避免这一系列的悲剧,同时为了给自己有更安全的保障措施,就必然会阻止普通人绝对不能进入后宫。
更重要的是不能进入内宫,尤其是某些嫔妃们的居住之地。
一旦有陌生男人进来了,那么这个孩子是谁的,可就说不清了。
孩子是谁的一旦说不清,那可就动摇了古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根基。
所以在古代,尽管贴身侍卫和皇帝的关系再近,大概率也是不允许进入后宫的。
就算是进入后宫,一般也都是有几个太监前后左右地围着,监视着这个人的一举一动,以防做出某些不轨的事情来。
但即便有如此森严的规定,清朝的时候,某位皇帝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坊间传闻。
比如这个皇帝的母亲是汉人不是满清人,再比如某国皇帝其实是被别人戴了绿帽子了,各种各样的坊间传闻是层出不穷。
所以皇帝更重视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些还只是坊间传闻而已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如果这件事情做实了的话,那整个帝国的根基将会土崩瓦解。
另外再说一下,古代的侍卫也是分等级的,大部分侍卫是没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保护皇帝安全的,一般也就是充当个巡逻或者防御等作用。
真正能够在皇帝身边贴身服务的侍卫总共也没有几个,但凡能够在皇帝身边的,后期大概率都能够成为达官显贵,而这些侍卫所代表的家族前景也会更加庞大。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官员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其实这就相当于一场豪赌。
赌赢了,整个家族保不齐还能再延续个几十年几百年。
要是赌输了,那就两说了。
也正因如此,这些贴身侍卫的忠诚度是极高的,原则上来说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侍卫见不着后宫女眷,所以不用净身。
古代的皇宫,一般都是前朝后寝布局。
前朝,即皇帝上朝、举行大典的地方。
后寝,即皇帝与后妃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两个区域虽然都在皇宫内,但功能不同。
就拿故宫来说。乾清门以南为前朝。
在这一片区域内,有大家比较熟悉的外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军机处、内务府、南三所(皇子生活区)等机构。
可以这么理解,这一片是宫里的客厅,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后宫不允许干政,妃子和宫女能在这片区域溜达吗?显然是不能的。
既然女眷不能出现在这一片,那么未净身之人,如朝廷大臣,宫里的侍卫、太医、御厨等人员,在这片区域活动又有何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乾清门以北,都属于后寝区域。但由于明清皇帝嫌麻烦,懒得去前朝办公。导致前朝的三大殿,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置的,只在重大节庆,举行朝贺时才会使用。
因而皇帝实际的办公地点,就变成了乾清门和乾清宫内的东、西暖阁。
具体来说,皇帝叫大起,御门听政时(相当于早朝),在乾清门处理政务。
皇帝要召集内阁官员或军机大臣议事时,在乾清宫的东、西暖阁处理政务。
雍正以后的皇帝,常住养心殿,于是养心殿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
由于乾清宫、养心殿都要用于皇帝办公。
所以乾清宫的部分区域,白天的时候,也是有御前侍卫值守的。
侍卫在乾清门值守时,主要负责守门。当有官员受诏,要进入乾清宫觐见皇帝时,侍卫要负责将官员领进去。觐见完毕后,侍卫再把官员领出去。
当然,乾清宫已经属于内廷范畴了。侍卫在乾清宫的活动范围,自然也有严格限制。
白天时,侍卫的活动范围止于隆福、景和、日经、月华四门。
这几个门通往后宫,侍卫不能进入。
晚上时,乾清门从内面关闭,所有御前侍卫要退出去。站在乾清门外值守。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内廷晚上没有侍卫值守,皇帝安全要怎么保证呢?
不用担心,紫禁城的前朝防卫很严密。
而前朝与内廷连接的乾清门,晚上无论如何都是不会打开的。
即便有急事,一定要进,也是里面的人,吊下一个吊篮,从院墙上把人吊进入内廷。
外面的刺客,除非会飞檐走壁,否则根本进不去内廷。
因此内廷的防卫工作,交给太监就可以了。
不要小瞧太监。虽然是被净身之人,但太监之中也有身强体壮者。皇帝会吩咐总管太监把这些体格强壮的太监编为“技勇”,平时练习武艺,专门负责内廷的安保工作。顺便也盯着皇帝、后宫佳丽、宫女,不要乱跑。(明清皇帝都没有行动自由)
像某些电视剧中,出现格格、宫女与侍卫打照面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存在。
既然侍卫与后宫女眷各有活动场所,完全没有交集。那侍卫自然就没必要净身了。
另外,虽然侍卫与宦官、太医一样,看似都只是在皇宫里给皇帝当差服务的。
但侍卫的出身可不是宦官、太医能比的。
就拿清朝来说。
清朝的侍卫,不是兵,全是官。
最低一级的蓝翎侍卫,正六品。
稍高一级的三等侍卫,正五品。
再高一级的二等侍卫,正四品。
最高级别的头等侍卫,正三品。
这些侍卫,大多由宗室和上三旗出身的贵族子弟充任。
虽说只有头等侍卫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在乾清门守门(乾清门侍卫),以及在皇帝身边担任警卫(御前侍卫)。
但不论是哪个级别的侍卫,只要把侍卫任期混完了,都能外放做官。
(穿黄马褂者为御前侍卫)
头等、二等侍卫外放,往往能混到提督。
三等侍卫外放,最差也能混到四品武官。
侍卫如果不愿意当武官,还可以转为同品级的文官。这是皇帝赐予侍卫的特权。
有清一朝,侍卫出身的达官显贵数不胜数。
如索额图、明珠、隆科多、福康安和珅等。
值得一提的是,汉人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出任御前侍卫。
清朝从康熙时期开始,每一届武科,都要录取20~30人为侍卫。
武科状元出身,授一等侍卫。
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
二甲选十人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人授蓝翎侍卫。
这些科举出身的汉人或普通旗人,与出任侍卫的宗室、上三旗满蒙子弟一样,只要混满任期,就能外放做官。
比如乾隆时期的四川提督马瑔。他在乾隆十七年中武科探花,授二等侍卫。在宫内混满三年后,外放授福建抚标右营游击。
之后他由于与同僚打架,被罢官免职。于是他叫改名马全,又去参加武科。
结果,他又考中了,而且还是武状元。
乾隆召见他时,认出了他。不过乾隆并没他计较之前的事,仍授予其头等侍卫。
他顶着头等侍卫头衔,在宫里又混完了一个任期后,再次外放,出任南昌总兵。
之后,他陆续做过江南提督、甘肃提督、四川提督等从一品武职。最终在征讨金川的战役中战死。死后被乾隆追封为骑都尉。
从马瑔的经历可以看出,清朝的侍卫处,类似干部学院。是个镀金池。
所有人都想往这个地方钻,因为只要能挤进去,日后必定能大富大贵。
皇帝也乐得招募侍卫,培养心腹。
(真正的御门听政如图所示,皇帝在乾清门听取大臣汇报工作。而不是在大殿内)
所以,侍卫好像与太监没啥不同,都是在宫里给皇帝当差的人。
但侍卫的身份不同,切不可把侍卫与宦官相提并论。
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英雄不是骑上任何一匹马,都能乱踹,皇帝不是抓住一个人,都敢乱叫奴才,敢让侍卫净身?
古代皇帝统统爬出来骂你,对于太监和侍卫的区别对待,皇帝们是有发言权的。
施恩还是施暴,面对不同的人,是有讲究的,也叫帝王心术。
此“施暴”非彼“施暴”,换个更合适的说法,就叫做“施威”。
太监这个群体,是皇宫里唯皇帝之外,唯一可以合法活动的男性。
只是太监却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男性,净身之后,太监要比起宫女更好用,别看太监被阉割了,好像就跟皇帝结仇了一样,事实上,自古以来对皇帝最忠诚的,就是太监。
对于太监,皇帝就是属于“施威”,越威严,太监越忠诚,因为已经从一个男人的根子问题上摧残了太监的人格,让太监形成了“斯德哥尔摩”心态,因此太监对待皇帝的恩威更加敏感。
而侍卫又不同,侍卫是需要施恩的。
侍卫我们可以叫做“禁军”或者“禁卫”,这个岗位跟随皇帝左右,需要负责皇帝的安全,因为职业的性质,注定侍卫经验必须丰富、行事果断、武功高强,最重要的,对皇帝一定要忠诚。
可侍卫和太监不同,侍卫是身躯完整、人格完整,甚至有家有口的,他们跟太监不同,历史上的侍卫,大多数都是从将领转型,这类人有着自己的经历,有着自己的思想,想要收服他们,需要最真实的两样东西:
利益和尊重。
所以皇帝要对他们施恩。
都说太监可怜,这是事实。
太监这个群体,具体出现的时间已经不可追溯了,但皇帝为了方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管理后宫,必须要找“太监”。
不过找人做太监,这是能随便乱找的吗?
看到丞相的儿子顺眼,把丞相的儿子抓来做太监,又或者看到大将军的儿子威猛,抓来净身做太监,这样可以吗?
皇帝:“我可不敢”。
自古以来,最高统治者也怕权势,他们只是权势综合平衡下的一个结果,乱搞也是要倒霉的,所以找太监,统治者也只能到最底层百姓里面找,而且还不能强行找,必须要他们走投无路了,最好是家里都没人了,这种才是最好。
所以,太监实际上是古代社会,改变命运最突出的一个群体,十年前一无所有,吃不饱,没文化,十年后可能就受尽皇帝太后的宠爱,做一个人上人。
太监混得究竟算不算好,这个暂且不论,可以确定的是,太监这个群体,身心对皇权的依赖是很强的,他们心甘情愿,他们举目无亲,他们心里有最现实的三观,有奶便是娘,跟他们聊理想没有用,因为已经晚了,跟他们聊未来更没有用,不是弯了,而是没了。
这是一套独特的选拔系统,人前风光,人后坎坷。
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史料,皇帝对太监的态度都是那种爱理不理、若即若离的,难不成皇帝就一定要对太监粗暴了?
皇帝不懂心理学,但恩威久了,他们也知道,对待太监这个群体,必须要用这种方法,让太监感到一种“亲近”,但又不能太过热情,必须要让太监知道尊卑和尺度,所以对于太监,往往是“施威”多过“施恩”。
综合这种角度,侍卫又是另一套选拔系统了。
侍卫比起太监的明显优势:
1、有极强的核心竞争力:超强武力。
2、对皇帝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保护皇帝的能力,也有摧毁皇帝的能力。
可能皇帝侍卫从底层一步步爬起来,他的背景也是不好的,但是他选择的道路,注定了他的心性不同。
既然大家都是穷,甚至家破人亡,为什么你去做了太监,选择放弃一个男人的尊严,而为什么我又能够走上从军报国的道路,选择好男儿热血洗沙场。
不可否认,人是有一种“志气”在里面的,有的时候,看人看得准,不是一个人的衣服多华丽,面容多秀丽,而是看心中的那股气,那股气决定了他会做什么,变成什么人,恰好,最会看人的,就是统治者们。
皇帝选禁军侍卫,也只有着技巧的,比如出身卑微,但是经过奋斗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比如被人打压,有能力却没背景,大半生郁郁不得志的,皇帝对于他们,捋毛也是要顺着捋:你们的人生不如意,我来满足你们。
提拔这等心腹,必须要施恩,常见的方式是“超格提拔”。
譬如清代的“带刀侍卫”,最高级的可以做到“从一品”的官职,这个官职,封疆大吏总督看到了他要打招呼,巡抚甚至要行礼,地位堪称极高,而站在带刀侍卫的角度来讲,这是让他们“受宠若惊”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和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平等相处,都是皇帝给的赏赐。
其实不止清朝,历史上的每朝每代,皇帝的近身侍卫,一定是官职很高,百官尊敬的,这是施恩手段,试想,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被皇帝用这种方式提拔厚待,得到了这种待遇,难道不会对皇帝死心塌地吗。
因此才说,对待这一套选拔系统出来的人,必须要施恩,对于他们,要在恰当的时候给够恩惠,那就比鞭策他们来得更实在,他们比起太监那种心气早已经荡然无存,只靠着狐假虎威过日子的人,有着更丰富的阅历和磨难经验。
那么再从这个角度出发,皇帝把信得过的心腹侍卫带进其他男人根本不可以进入的宫中,做什么对策比较好呢?
第一个对策:把侍卫也净身,保证后宫的纯净,坚决不相信侍卫的忠诚,相信人性的恶。
那么得到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侍卫造反。
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不是开玩笑的,侍卫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心性,如果被人净身了,动手的即便是天王老子都要反抗,这是他们的原则,同样的,皇帝给够了他们恩惠,皇帝的安危,就会成为他们的原则。
第二个对策:相信侍卫,提醒侍卫不要越界,用恩惠加固忠诚。
这种方法,显然是更好的,俗话也说,士为知己者死,其实人性里不全是恶,在有分寸的把握下,是能得到最真挚的人性的,比起困住这个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不如建立原则,处理好帝王心术,才能得到更完整的人际。
而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即便是把太监净身了,遇到了一些“异类”,皇帝一样是受到后宫被秽乱的结果,这都不算轻的,更严重,皇帝自己都有被杀的危险。
比如著名的北魏宦官宗爱,他都敢连杀两个皇帝,后宫已经被他视为无物了,都敢对皇帝动手了,显然就不是这套理论能够束缚的人了,这样的人,不管净身还是不净身,那都是危险的。
反而是禁军侍卫这个群体,造反的比例是极其地小,最高峰也就是五代时期,禁军造反的多,但前提也是皇帝首先背信弃义,后周太祖郭威,就是因为全家无故被杀才决定造反的,不是有意谋反的。
但这毕竟都是人性,朝廷会变,人也会变,因此到了明朝的时候,皇帝开始学聪明了,朱元璋创造了锦衣卫,但锦衣卫也不是宦官,有风险,到了朱棣这里,他直接就让太监学功夫,创立东厂。
东厂的出现,可以说是“侍卫”革命。
既然谁都不敢信了,那还是回归信任太监,侍卫不就是比太监多出了武功高强吗,带兵打仗这种事情就不严格要求了,但最起码,在宫里的安全,可以不让其他男人染指,全部交给太监。
东厂为什么出现?
那就是对锦衣卫进行牵制的,这也说明了,朱棣对锦衣卫经常进入宫中这件事情并不是很满意,或许锦衣卫也没有胆量做出秽乱后宫的事情,但是朱棣猜忌了,那就要做出对策,这是非常合理的应对方法。
从而打造出了“太监高手”的独特文化。
只可惜,东西厂这种制度,也就是明朝皇帝情有独钟,到了清朝,皇帝开始摒弃了这种制度,该什么人做的事情,就让什么人做,御前带刀侍卫,就选正儿八经的阳刚男子,这或许和清朝的民族个性有关,对心腹是选择信任的。
御前带刀侍卫,也多用“上三旗”之人,甚至还是大量选用亲戚,或者是侍卫世袭,清朝因为主导的民族特殊,使用的方法也特殊,同样也很大程度决定了侍卫对于后宫是有安全性的,这种忠诚,是可以传承的。
终大清一朝,也没有发生什么侍卫秽乱后宫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或许皇帝根本没有太担忧过,只是在于,皇帝对付这些人,帝王心术用得好不好的区别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太监和侍卫都是在宫里活动的,为何侍卫没有被净身呢?
不仅太监要净身,俗称“刑腐”,就连宫里的宫女也要净身,俗称“闭幽”,可是皇上唯独不敢让侍卫净身,原因竟是这么可怕。
太监在古时候的皇宫里,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刚开始的时候,太监只是一种官职,并不需要净身,是伺候皇上饮食起居的,刚开始的宫女却是需要“净身”的,也就是所谓的“闭幽”,因为在古代皇上被称为“天子”。
自然不是什么女人都可以和皇上亲近的,宫女相对于太监来说,心思比较细腻,照顾皇上的生活起居更加周到,但是作为皇帝,每天吃各种“补品”,肯定有“把持不住”的时候,让某位宫女生了孩子。
母凭子贵,那么这位宫女自然会“平步青云”成为妃子,这种行为自然会让后宫的其他嫔妃心生妒忌,心有不甘,甚至可能发生“宫斗”,这事让皇家很是头疼,因此干脆直接让宫女也净身吧,从周朝开始宫女也是会被“净身”的。
但是宫女净身却比太监净身难多了,宫女净身后离世的概率是太监的好几倍,因此汉朝的时候,直接废除了宫女净身的制度。在皇宫里,宫女的体力毕竟有限,比如早晨到水井打水,搬运一些粮食,这些都是体力活。
自然需要太监来完成,但是如果是这样,太监就需要经常出入后宫,后宫是什么地方,那可是皇上妃子所在的地方,如此庞大的妃子数量,皇上一个人自然是照顾不过来的。
为了防止太监和妃子们“有染”,只能把太监也净身,从那以后,太监就代表的是“不完整”的男人,在古代皇宫,皇族的身份是比较高贵的,如果妃子所生的孩子,不是皇上的,那么可能会让皇家蒙羞,甚至还会威胁到皇上的位置。
比如秦朝时期的“华阳太后”,曾经就以秦王政不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为由,而发动的“华阳宫变” 。因此后宫之事对皇家的影响很大,必须要保证后宫无事,所以太监必须要净身。
那么就有人问了,同样是在皇宫里生活,太监和宫女都需要净身,那么为何侍卫不需要净身呢。皇上也不是不想。
只是不敢,不要以为皇上身边的侍卫,都是在大街上招聘来的,作为皇上身边的安保人员,都是经过特殊“选拔”的
特别是一些开国皇上,民间大多都是前朝的人,对皇上恨之入骨,因此更加不可能从民间选拔侍卫,侍卫大多都是大臣的儿子,比如秦王政身边的郎官蒙毅,还有清朝的索额图,都是大臣的儿子。
侍卫又分御前侍卫和殿前侍卫,殿前侍卫大多在大殿以外,没有召见不得进入大殿,御前侍卫就相当于皇上的贴身保镖,刚开始是不允许带武器的,说白了只是为皇上挡刺客的,后来出现了“荆轲刺秦”,才出现了“御前带刀护卫”。
那么御前带刀护卫,更严格,大多是先王的庶子,或者是各个王公家里的庶子,因为这些人虽然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不受待见,没有继承爵位的资格,只能通过保卫皇上来立功,混得一官半职。说白了御前带刀护卫,大多都是皇家自己人。
如果皇上想要打侍卫的主意,那么侍卫的家庭肯定是不愿意的,很有可能还会引来大臣的叛乱,从而影响到自己的皇位,作为皇上身边的侍卫,必须是武功高强,而且动作敏捷,身体强壮,心思细腻。
“睾酮”又是男人力量的源泉,如果被净身后,没了“睾酮”,那么侍卫很有可能变得“软手软脚”,一个个捏着“兰花指”大声喊着“抓刺客,抓刺客。”那个场面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滑稽。
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是家里揭不开锅,是不会选择“净身”做太监的,因此有些时候皇宫里的太监大多都是“自愿”的,但是侍卫的父亲,大多都是朝廷大臣,家里不愁吃穿的。
如果强行被“净身”,那么侍卫肯定心存怨恨,有时候越想越气,皇上就相当于安排了一个“瓦斯罐”在身边,稍微不注意就会爆发,说不定有时候,皇上在睡梦中,就会被侍卫解决了。
皇宫里的侍卫,都是有一定工作年限的,侍卫职责特殊,那么对侍卫的身体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一般来说是18岁到25岁,超过25岁,身体的各项指标就会慢慢降低,所以侍卫也会“退役”。
就需要重新招收侍卫,如果侍卫也需要净身,就以秦王政的3000郎官为例,需要净身3000人,过了7年,再招收一批3000人净身,那么一个王朝过不了几代,就成了全民太监了。因此也不符合国本。
所以皇上是不敢让侍卫净身的,虽然不能把侍卫净身,但是侍卫也不能进入后宫,只能在宫门外守卫。其次就是后宫内嫔妃众多,甚者有些妃子一辈子都见不到男人,就算皇上允许,侍卫也不敢进的,侍卫只能在红线以外守卫。
有可能侍卫没进后宫之前,还有“八块腹肌”,进入后宫之后,就被“榨干了”,只能弯着腰走路,走路都不稳,只能扶着墙走路了。所以一般来说,侍卫也是不敢进后宫的。
写在最后宫女和太监,就相当于家政保姆,每日接触雇主的次数多,因此需要净身,而侍卫相当于小区保安,守护整个皇宫的安全,职责所在,因此不能净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