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包衣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平时在清朝影视剧以及书籍上都会看到包衣奴才的词汇,“包衣”是满语,即“包衣阿哈”的简称,“包衣”汉语翻译过来是“家奴”“奴隶”或者“奴才”的意思,因此包衣也被称作包衣奴才。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关于包衣, 《清代内务府》一书中解释为:主要起源于那些被收养、被接纳的外氏族人和因通婚而被带来的一些外氏族亲族,后来, 它的人员构成也逐步向外戚族众、战俘和一些契约奴仆扩展。
包衣最早出现在16世纪辽东女真崛起的时候,包衣们沦为依附主子奴隶的主要途径,是被掳俘而失去人身自由,成为被主子驱使的工具。
包衣是被满族上层统治贵族所占有的,被迫从事各种生产劳动,没有人身自由,来源主要是战争俘虏、罪犯以及包衣所生的子女等,绝大部分不是满族人,以汉族居多。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乍一听,包衣奴才,很多人从名字上来看,大家就能猜到包衣的出身是比较卑微的,就像平时所说的奴隶一样。
但是在清朝时期,包衣奴才并不是社会上卑微的存在,因为包衣奴才的臣仆身份只是针对他的主子而言,包衣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室和王公贵族提供服务,他们的主子就是皇帝和宗室王爷。
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清入关后, 又在包衣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内务府, 其主要成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 (即镶黄、 正黄、 正白旗 )所属包衣组成。
内务府下辖七司三院等三十多个附属机构, 凡皇家的衣、 食、 住、行等各种事务, 都由其承办,至此, 上三旗包衣成为了八旗制度下一个独立的体系, 被称为内务府三旗。
包衣主要出自“内务府三旗”和“下五旗”,“内务府三旗”是指归清内务府直接管辖的三旗,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关于内务府包衣与满洲上三旗的关系,《八旗与清朝 政治论稿》指出:
“独立于八旗之外,在行政上与八旗平行,只是个别的、与八旗相关、同一性事务,由同色旗满洲都统统 管。形成独立行政系统后,内务府三旗包衣人的旗籍也不再冠以八旗的满洲旗,而又其单独的“内务府旗籍”,或称内务府旗“籍贯”。内务府三旗和皇族为主的“上三旗”相比,地位要低的多,因为“内务府三旗”主要是由皇族仆人成员以及周边归顺者组成,成分复杂。
“下五旗”是指各王公贵族直接管辖的旗属,包括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一般都是归各旗主王爷统领,地位要比“内务府三旗”地位低。
上三旗包衣归内务府管理,内务府包衣伺候的对象是包括皇帝在内的皇室成员,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属于皇帝的家奴,非同一般,其中能直接伺候皇帝者,旺往往受到青睐,被委以重任。
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曹玺是首任江宁织造郎中。此后六十余年,江宁织造之职一直由曹家子孙担任,受尽康熙的宠信。
曹家只是众多内务府包衣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整个清朝,有不少内务府包衣出身,最终出将拜相或者成为封疆大吏的例子。
比如康熙朝正白旗下的“包衣”李士桢,后官至广东巡抚;再如同治朝的湖广总督官文和光绪朝的兵部尚书立山,他们都出身于内务府下的“包衣”。
还有鼎鼎有名的年羹尧也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因此上三旗包衣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却是皇帝最理想的仆人,他们的地位完全是主子的恩赐,实际地位并不低。
但是康、雍、乾三朝时期,许多封疆大吏和统兵大将本来是包衣出身,平日里对着汉人们耀武耀威的,剥削百姓,一旦失去皇帝宠信的话,还是依然会被打回包衣的奴隶身份。
结语:综上所述,包衣奴才是一种身份很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包衣奴才是外人眼中的高官,却是皇族眼中的奴才。
包衣奴才在最高统治集团内,是被压迫和剥削的受害者,但是在皇族以外,却又是进行压迫以及剥削的害人者。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
严格来讲 “包衣奴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部分人认为“包衣”就是“奴隶”,其实不然。
包衣与奴隶的区别: 努尔哈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模式,而建立了“主仆关系”明确的八旗制度。换言之,八旗制度等同于清朝的包衣制度,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清代的所谓“奴隶”,多指身份“下贱”的底层汉人,而满族包衣则是“家仆”,八旗贵族的家奴。
“家仆”与“奴隶”的区别很大,奴隶则只能做太监,做宫女,永远无法步入仕途。 家仆却是可以当官儿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们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与满清贵族相比,虽然是下等人。但是与普通汉人相比,却是上等人。(狗仗人势嘛)
包衣是个铁饭碗 :
包衣相当于“旗下人”,所以有正规的旗人户口。 旗人户口是一个“铁饭碗”,清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旗人发放赡养银子,所以包衣饿不死。
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
不对吧?包衣不是奴才吗?哪来的自由权?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满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汉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户口,旗人户口比汉人户口高级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规定,拥有旗人户口的满人,不可以被主人买卖,也就是说,在清朝买卖汉人是合法的,买卖旗人则是违法的,所以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虽然是满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权力。汉人当奴才就是没有科举权,你见过哪个太监考上过状元? 所以在清朝,汉臣对皇帝称“臣”,满臣对皇帝称“奴才”。
包衣服务对象,是满清入关时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大清朝的铁帽子王。换句话说,包衣服务的对象,都是爱新觉罗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满人或者汉人,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无法拥有“包衣”的权力。
尽管和珅权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称呼自己家的奴才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图谋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奴才,而是专门服务于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总统的保镖”,奴才好比“看门的保安”,两者的工作性质虽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奴才一词,通常是贬义的意思。即使在清朝,如果是在民间,奴才还是一个贬义词,就是指那些失去自由奴仆,或者地位低微的人。但是,在清朝的旗人中,奴才却成为一个褒义词了,没有一定身份是不能自称奴才的。而这些自称奴才的人,通常就是旗人中的包衣,这才有了包衣奴才之说。
“包衣”是什么呢?这要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说起。
清朝满人的前身是女真人,最初以游牧、狩猎为主。女真人在每次出猎之时,会设置临时的“牛录额真”,即十人小队的头目。努尔哈赤时期,改“牛录额真”的汉译为“佐领”,统辖的人数也由10人扩大为了300人。
随着努尔哈赤部族的壮大,佐领的人数越来越多。于是,努尔哈赤将每5佐领设置为1参领,并设参领(甲喇额真)1人;每5参领为1旗,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都统之上,为各旗的旗主、领主。
最初,八旗只有满人八旗,后来又增设了蒙古八旗,汉人八旗。所以,实际上“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皇太极时期,八旗又被划分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亲领。上三旗固定包含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时期加上正蓝旗。到了顺治时期,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划入了上三旗,将正蓝旗移出,上三旗从此固定。
旗人又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主要负责作战,这些旗人通称为“外八旗”,又称“旗分佐领下人”。还有一类,主要作为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奴仆,担任皇室、王公府的官吏、护卫、随侍等职,负责管理家务,供主人差遣等等事务,这些人被称为“内八旗”,又被称为“包衣佐领下人”,即通常所称呼的包衣。
最初,包衣作为服务人员,是女真部的下层人员,以及统治家族收养的非血缘关系家族、外戚族人等。后来,战俘、契约奴仆、罪囚也都被归入了包衣之列。随着旗人规模的壮大,甚至一些觉罗宗室也被编入了包衣之列。
通常,包衣都是有单独户籍的,特别是上三旗包衣,全部都有独立户籍。而下五期的包衣,有一部分也都拥有独立户籍。拥有独立户籍的这类包衣被统称为正户,属于正身旗人之列。还有一些没有独立户籍的,依附在主家户籍中,但是成员的属性是包衣籍。
因为包衣中,人员混杂不同,其地位还是略有不同的。宗室、外戚或者被收养者,地位通常都比较高。包衣的身份,世代固定,即父母为包衣,其子女后代也均为包衣。通常,服务的辈数越多则越受信任,越受重用,地位也越高。所以,最初是战俘之类的包衣,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包衣男子可以参加科举,备选甲兵。包衣未婚女子,则可以被纳入皇宫,成为宫女、妃嫔,也可以被王公纳为媵妾。而上三旗包衣,因为直接服务于皇室,通常在内务府任职,地位相对下五旗包衣更高。同时,上三旗包衣的仕途机会也更多。下五旗的包衣,经皇帝特许,也可以进入上三旗,名曰抬旗。也有因为军功、世袭爵位从包衣佐领进入旗份佐领的,也被称为抬旗。
在清朝,包衣因为科举、军功,逐渐步步高升,成为朝廷要员,封疆大吏的还是非常多的。有名的曹雪芹家族,就是包衣出身。而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即乾隆帝的令妃,也是包衣出身。可见,包衣的地位也是可以登峰造极,直达云霄的。
包衣为什么和奴才混在一起了呢?其实包衣是满语的音译,其意思就是家奴,全称“包衣阿哈”。因此,包衣通常会自称奴才。清朝的满族大臣,为了表示和皇帝的亲近关系,通常也会自称奴才,而皇帝也会欣然接受。
在通常印象中,清朝的汉人大臣是不可以自称奴才的,只能称臣。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是旗人,都是可以自称奴才的,除了满八旗,也包括汉八旗、蒙八旗的旗人和包衣。只有不在旗的人,不仅仅是汉人,才不能妄称奴才。因此,“奴才”一词在清朝的朝廷之中,才成了褒义词。
包衣奴才,地位是相对较高的,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地位都高。其中一些地位较高,比较富有的,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奴仆。
按照清朝的制度,宗室、王公除了包衣之外,还可以购买家奴,被称为旗下家奴。外八旗人,以及包衣,也都可以拥有数量不等的旗下家奴。旗下家奴基本上属于完全的奴隶地位,是最底层的仆从,近似于贱民。所以,最初的带贬义的“奴才”,在清朝实际上是指旗下家奴。包衣奴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子,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八旗中真正的奴隶这事儿要扯起来可就长了,其实清朝所谓的包衣奴才完全是满洲语言汉字化造成的误解,在八旗建制里包衣非但不是奴才,相反应该算一种事务官的角色。在顺治末年清朝就明确过包衣和奴隶的名称区别,只是很多人没有留意而已。
从阶级上八旗的结构其实应该这样的,天下最大的是皇帝,皇帝大于等于旗主(兼任旗主),旗主大于领主,而领主下边是正身旗人和包衣人。在地位上正身旗人大于等于包衣人,就是说正身旗人也可能去做包衣的事情,但地位高于他们。
在八旗结构中真正的底层奴隶叫“旗下家奴”,这部分人连个户籍都没有,完全依附主家存在,法律上类似明代的贱民。他们不能参加科举、捐官,不能和旗人通婚、被旗人杀了也不用赔命,就算杀掉他的是汉人也会减一等罪。
在出关以前这些“旗下家奴”大抵是来自于战争中掠夺的汉人平民,因为彼此缺乏了解,明末时期的汉字文献常误写作“包衣”。后来清军出关,大量圈地掠夺,又产生了一大堆奴隶,连普通旗兵都有五、六个奴隶。于是他们把出关前的奴隶叫“陈奴仆”,用来区别两者。
这样新陈混杂的结构必然造成混乱,康熙时期权臣索额图之子阿尔吉善家里就多大541个奴隶,加上名称与包衣混淆,经常有正经的包衣人被当成奴隶收拾一顿(真的)。于是顺治才下令彻底在名称上区分两者,包衣和旗下家奴完全是两个阶级。
不过旗下家奴是有上升渠道的,他们可以通过立功来“开户”,“开户人”就是正常的旗人。而且一直到清末旗下家奴也有来源,电视剧里演的官员犯事,被皇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当这玩意儿,据说这些会写字的奴隶还挺受旗人欢迎的。
包衣真正的角色其实所谓包衣完全是后金半原始社会的产物,最早《满洲实录》记载就是女真统治家族或者下层家庭收养、接纳的非血缘关系成员,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家的”“家里的”,后来不正确的引申为家仆。
其实最早他们与正身旗人的地位大抵相当,只是负责的职务不同,正身旗人主要用来训练和打仗,所以常被称为“外八旗”,而包衣们通常负责护卫、家务、差役、随侍、生产管理,所以常被叫做“内八旗”。
因为后金政权一直都属于掠夺型,所以明显“外八旗”获得利益更方便,也更容易晋升为领主,所以渐渐的压了包衣一头。但上三旗的包衣依然是一般人惹不起的存在,因为人家算老大的“家人”,晋升空间比下五旗正身都大。
包衣内的阶级包衣中其实也是有阶级存在的,比如上三旗包衣就被称作“内务府属”,是皇帝的“家人”,故此身份地位完全等同正身旗人,不止有独立户籍,还可以做官,享受一切旗人的待遇。乾隆时期的内阁成员来保就是包衣出身,雍正年间的军机大臣高斌也是包衣出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内务府。
而下五旗的一般叫做“王公府属”,因为是王公的“家人”,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混的好了有户籍,混不好兴许没户籍,当官前景也不如上三旗,大部分只能在王公府混个属官。不过如果朝廷征调这些人为官无需家主同意,那算有点前景。
总体来说包衣虽然比较像家仆,但主家没有任何权利虐待,随便殴打都不行。道光年间惇亲王绵恺私自囚禁包衣,被皇帝直接降成郡王、革去宗令,还罚俸三年赔给了包衣,气得绵恺当年就暴毙而亡。而且清朝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也不乏仆大欺主的例子,康熙的堂兄杰书就被包衣把岳父家给拆了,这倒霉孩子还得请示完康熙再去处罚。
总结起来吧,清朝的包衣不是奴才,即使是奴才也是相对皇帝王公而言的,在八旗体系里虽然结构偏下,但地位不低,有良好的上升渠道。真正倒霉的应该是“旗下家奴”,他们的地位还不如种地的汉人,扯淡完毕。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先理清楚一个根本性的常识:在大清朝,包衣不是“阿哈”,也就是说包衣不是奴才,而是“正身旗人”。
这些被称为包衣的人只和主家有着从属关系,而并非主奴。所以包衣们不仅都是大清天下的citizen,而且还是“一等”的。
包衣在满语“booi niyalma”,意思为“家的人”,在有清一代只有帝室和入八分的宗室家族才拥有包衣。顺便说一句,所谓入八分的宗室,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种。而阿哈,即满语“aha”,直译为“奴”,是清代旗人普遍拥有的奴隶,最普通的旗兵也都拥有几个阿哈 。
在旗人社会,包衣和阿哈(奴才),都是“自古以来”的存在。但与阿哈的来源不同,包衣不仅仅是包括家臣、降虏,还包括了穷亲戚,也就是小宗。
所以,包衣与其说是一个社会阶层,还不如说一种私人关系。与之类似的是古罗马社会,某个豪门大族的家中总会有一些等着救济的穷亲戚或是“被保护人”,这些人不仅不是奴隶,而且从法律意义上讲,他们和自己的恩主之间还是平等的。当然,只是法律上的“平等”。
包衣身份不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包衣出身的旗人家庭和皇家密切的姻亲关系。比如,说纳兰明珠家也是包衣抬上去的,但是结发之妻乃阿济格之女。后来明珠飞黄腾达,并有了纳兰性德这样优秀的儿子;日后纳兰性德之女也加给了一位包衣出身的旗人少年,就是一代悍将年羹尧。雍正帝的结发之妻孝敬宪皇后也有包衣背景,入关前乃父费扬古曾入正黄旗包衣佐领,后来才又出了包衣;
至于帝室也与包衣家庭有姻亲,比如嘉庆帝的原配,道光帝生母,孝淑后的原籍也是正白旗包衣佐领 。
在八旗世家,包括清宗室在内,小宗之人往往会沦为大宗的包衣。举个例子,以京师旗人世家为原型的《红楼梦》,就有很多类似的描写。
比如荣国府“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哥儿和代管家塾的瑞大爷,就是一个类似于贾府中包衣的存在。
贾府的辈分依次为“水、人、文、玉、草”。而瑞大爷的曾祖父,也就是家塾教师贾代儒的父亲,应该与贾演、贾源是堂兄弟。
而贾瑞是贾代儒的孙子,与贾宝玉、贾珍、贾琏等人同属玉字辈。但是却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几乎就是跟詹光、单聘仁这些清客们一样,都是寄人篱下。
而贾芸的情况更糟糕,不但要讨好自己的叔叔辈分的贾琏王熙凤夫妇,还要认比自己小的宝玉宝玉做“父亲”,以此来讨生活。
总之,在雍正朝之前,王府小宗基本就属于大宗的包衣。
而在入关之前,闲散宗室的户口甚至还在辛者库 。
皇帝家真有几门穷亲戚啊!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在《新世界》里,徐允诺是关老爷子的包衣,虽然徐记车行财雄势大,但徐家一样要像供奉祖宗一样供养着关老爷子和关宝慧。这其实涉及到满清八旗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包衣阿哈。
包衣是家奴,世世代代都如此。
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家仆”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仆”,简称“包衣”。
包衣一般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平民犯罪沦为奴仆,或家贫卖儿女到人家做奴;一种是奴才生下的儿女,叫家生子;一种是战争俘虏。无论哪一种,只要进了家门,就世世代代为奴,包衣和他的子孙,婚丧嫁娶、日常起居都要由主人决定。无论日后富贵贫穷,这种主仆关系永世不得更改。《新世界》里关老爷子虽然家败,但徐家一样要好好侍奉着主子,关宝慧直呼徐允诺大名,对徐天吆五喝六就是因为这种从属关系。
包衣的荣辱生死,在主家的一念之间。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是包衣出身,比如曹雪芹。曹家就是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阿哈,也就是皇族家的包衣,《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也是胤禛家的包衣。主家富贵,可以推荐包衣出去做官,年羹尧就是包衣出身做官最大的代表人物;但是包衣的生死也在主家一念之间,一时生气打死包衣,官府也不会追究。
很多包衣的女儿都给主家做小妾,这是合法的,无论主家七老八十还是年富力强,包衣绝对不敢拒绝。当然因为这种婚配制度,也出了不少“名人”,雍正的母亲乌雅氏就是正黄旗包衣,嘉庆的生母魏佳氏也是正黄旗包衣。
反哺报恩报仇,也在包衣一念之间。
在清代,有很多贵族因为某些事情家族破败,大多数包衣也就四散而去。有个故事,知州去县令家做客,县令得知知州夫人是旗人,特意请了一个不入流的吏员的旗人妻子过去相陪,二人见面知州夫人跪拜吏员妻子并全程侍奉在旁,都不敢上桌吃饭,知州夫人原来就是人家的包衣出身,无论自己如何荣华富贵,见了主子也不能忘了身份。
但是,很多包衣被放出去做官后,因为主家败落不相往来的有很多,其实见面双方都很尴尬,能够不忘出身,想徐允诺这样依旧奉养主家的包衣其实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因此,包衣的出身并不露脸,能否做出一番事业首先看主家能否给机会,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