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他九岁登基,童年少年时期都是张氏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在处理朝政大事,在张氏太皇太后和一些重臣去世以后,朱祁镇开始了亲政。
但是当时朱祁镇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年少气盛,看不惯当时瓦刺部落时常侵扰明朝疆域,因此在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偏信太监王振,决定御驾亲征,拼凑了二十万大军,开始了御驾亲征。
但是在行军途中,由于朱祁镇听信王振谗言,导致错误指挥,发生“土木堡之变”大军被瓦刺部落全部歼灭,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俘虏。
很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也有很多人对此有疑惑,作为一国之君,因为自己的错误指挥,导致害死了这么多士兵,同时作为皇帝的朱祁镇兵败,落入敌人手里,成为俘虏,是一件很丢脸耻辱的事情。
可是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为何没有勇气自杀,以身殉国,反而接受被俘虏受屈辱的命运呢?
朱祁镇没有自杀的勇气和气节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朱祁镇当时还年轻,年轻气盛,本身心性就不太成熟,而且他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是皇太子,他的前半生太顺风顺水,他根本不会有以身殉国的念头,毕竟他还没有把气节看做比生命更重要的思想高度,这也是人的天性如此,毕竟自杀也需要勇气。
何况朱祁镇还是个皇帝,虽然当时瓦刺国经常借着他的名义向明朝索取财物,可是在当时的朱祁镇看来,恐怕他自己的性命比所有事物都重要的多,万千大将和百姓的性命,都比不上自己的性命可以多活一刻。
他一直在盼望着重新回到大明朝,再次成为皇帝,他一天天盼着,因此得以苟活于世,不敢轻易自尽。
瓦刺部落阻止朱祁镇自杀可能历史上的朱祁镇在瓦刺部落被俘虏期间,真的尝试过自杀,但是他身边还是有随从伺候的,就算他自杀,也会被身上的人所阻止。
何况就算朱祁镇想自杀,瓦刺部落的人也会阻止朱祁镇自杀,毕竟朱祁镇是皇帝,对瓦刺部落作用很大,瓦刺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因此一直有人专门保护他。
瓦刺部落俘虏了朱祁镇以后,就开始向大明要挟财物,还带着被俘虏的朱祁镇去战场,因为皇帝被外敌俘虏,可以很好的打击明军士气。
朱祁镇对瓦刺部落有作用,瓦刺用他来做争取利益的筹码,自然不会轻易让他自杀,如此一来,朱祁镇也没有了自杀的机会。
朱祁镇在瓦刺部落过得不算差朱祁镇在瓦刺部落过得还是很不错的,受到了瓦刺部落的礼遇,不仅没有为难他,还好好好喝的招待伺候着,当时瓦刺部落首领还经常陪朱祁镇聊天玩耍,过生日的时候,也先还亲自给朱祁镇祝寿送礼物。
除此之外,也先为了和朱祁镇套近乎,还想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他,可见朱祁镇在俘虏一年的时光里,过得还是不错的,不至于生不如死,反而过得很惬意,这种环境下,他自杀也是不大可能的,毕竟没有令他活不下去的理由。
结语:综上所述,朱祁镇在瓦刺部落被俘虏期间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瓦刺部落对他礼遇有加,他没有自杀的理由,再加上朱祁镇年少气盛,他还没有把气节看做比生命更重要的思想高度,因此朱祁镇即使兵败被俘,饱受屈辱,依然没有勇气选择自杀。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导语: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的混乱局面中,惊慌失措,动弹不得,束手就擒。完全没有网络上大肆宣扬的明朝天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英雄气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在乱军之中,跌坐地上,被瓦剌骑兵轻易俘虏,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朱祁镇成长在深宫之中,养大于妇人之手;其父朱瞻基忙于政务及其他爱好,没有对其多加教育;而他的老师王振,则是人人痛恨的一代权阉,只不过略通经书而已,并没有对朱祁镇进行过太多的气节教育。所以,在大难临头之际,朱祁镇所受的教育当中,根本就没有宁死不辱的思想准备。
2.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人,突遭大变,束手无措;身边卫士纷纷战死,他最敬爱的王老师,又被自己人锤死了。深宫中走出来的朱祁镇,何时见过这等惨烈的场景.....
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天赋异禀,非常镇静,气定神闲。以我看,这只不过是朱祁镇在大变之前六神无主,呆若木鸡罢了。
3.朱祁镇毫无血性。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祁镇年龄是22岁,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绝不受辱的青年时代。但是,我们从朱祁镇身上丝毫也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一丝血性来。
当然,网络上崇拜朱祁镇的人会说他还年轻。那么,我们来看看198年之后的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吧。
(明末抗清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1647年,年仅16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清兵抓捕,经略江南的清廷重臣洪承畴爱惜夏完淳的才华,极力劝说他投降。但是,夏完淳坚贞不屈,被关押80多天以后,在南京慷慨就义。
在被清军拘押期间,少年英雄夏完淳写下多篇诗词,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以身殉国的冲天豪情。
在夏完淳这样的少年英雄面前,朱祁镇这样的软骨头,应该是无地自容的吧!
结语:明英宗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才智平平的普通人,在突然遇到土木堡之变这样重大的变故面前,惊慌失措,束手就擒是非常正常的。可耻的是被俘之后,朱祁镇贪生怕死,觍颜事敌,屡屡引领瓦剌军队去明朝重镇叩关,妄想让敌军不战而获得明朝的军事要塞。
在大同、宣府守将郭登、杨洪的决绝态度之下,朱祁镇才放弃了引敌叩关的卖国行为。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土木堡事件是明朝走向落没的节点,被俘后的朱祁镇也试图过自裁几回,但在瓦喇贵族看来是块香饽饽,以借此向明朝索取好处及政治利益。故看守也极严,想死都没那么容易。随着被俘时间日长,朱祈镇与瓦喇头领也先的亲弟弟在生产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其帮助下逃回大明…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纵观大明,明成祖朱棣真有天子守国门,崇祯帝真有君王死社稷的勇气与担当!反观这个朱祁镇,就大跌眼镜了,不仅让大明二十万精锐部队丧失几近殆尽,还作了异族的俘虏!开国皇帝朱元璋地下有知,肯定会气得活过来!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出乎所有人意料!
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苦心经营、励精图治;大明之国力民力军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就是在这样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式下,轻狂无知、好大喜功的朱祁镇为彪炳史册,听信奸佞王振等人的话,御驾亲征,上演了皇帝在战场上当异族俘虏的事实!
朱祁镇兵败被俘,为何没勇气自杀而被俘受辱?
1.朱祁镇无民族自豪感。
朱祁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登基之初才九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后宫有太皇太后张氏总揽一切,军国大政事务都交到了“三杨”处理!所以,国家在仁宣之治的光耀下,依然能稳步向前发展。
而这个发展与朱祁镇无关,待张氏与三杨相继离世。朱祁镇开始宠信太监王振,造成宦官专权!
所以,朱祁镇在皇位上没得到历练,没有了解军军国大事的机会,缺少父辈的谆谆教诲,不懂先人们开辟、守卫国土的艰难。
以致在土木堡事件前,他成了缺乏民族自豪感,无国计民生情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年!这样的人自然以趋利避害为行事准则,不讲气节。所以,他宁当俘虏,也不自杀。
2.朱祁镇当俘虏前是信天由命的态度,勇气早荡然无存了。
明正统14年,瓦剌的军政强人也先迅速崛起后,联合蒙古草原各部落犯边。此时已过加冠之年的朱祁镇,决定效仿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
他无知无畏,根本没想到平定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艰难,他听信王振的话,以为王师一出,也先就会被吓回去。这是典型的毛头小伙子的虚荣心在作祟,他没想到会败北!更没想到败北后要以身殉国的事!
2.朱祁镇当俘虏,有也先
朱祁镇年轻气盛,御驾立征本为自己扬名立万、流芳百世!但是,由于准备工作草率、把战场指挥权交给自己十分宠幸大太监王振、又朝令夕改等等,终于导致了失败!
瓦剌首领也先一举击溃了朱祁镇的20万明朝大军后。迅速将将朱祁镇围困在土木堡这个方寸之地。
据说,当时朱祁镇很镇定。兵败后,朱祁镇静坐在草地上,并不慌乱!也先被这位帅哥的气场镇住了!这唱得是那一曲呢?仿佛,朱祁镇视也先大军如空气了。
转念一想,此人是皇帝,如果生俘以其为筹码,将来南下,能凭他取得大明王朝的更多利益!当时就没下手杀他。
我猜测:朱祁镇当时内心是恐慌的,为了面子才故作镇定自若!为了面子也干脆来个超然物外!
他当时抱的是信天由命的态度!不主动投降,任杀任抓随你!
3.朱祁镇没有廉耻观念。
在大明将士殒命沙场后,至高无上的朱祁镇成了瓦剌的阶下囚。
当时,蒙古各部落以及大明中央王都感觉来得太过突然。猝不及防就成俘虏,朱祁镇也措手不及!他不会反思为什么会失败!他不会为大明王朝的二十万大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灰飞烟灭而痛心疾首和扼腕叹息,他不会懂得正是自己的无知和冒失而葬送了大明的生力军,他更不会懂得大明王朝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沦为游牧民族的阶下囚意谓着什么!根本无廉耻感!
他后来明白:瓦剌等蒙古各游牧部落绝不会杀了自己。自己是这些野蛮民族勒索、要挟大明王朝的人质,他们在凭自己尽力攫取大明王朝的财富后就会放了自己!犯不着自杀!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皇帝有几个自杀的?李隆基那么爱杨玉环,马嵬坡事变处死爱妃而自保,没有做到𠂇地愿做连理枝。北宋最后两个皇帝被金人掳去,坐井观天,但生的愿望矢志不移。就连蒋中介天天教导下属不成功便成仁也只限于别人,他自己绝对不会杀身成仁!南唐后主李煜,发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但还是活在赵氏宋主权力的阴影下,妻子也被赵占有。最不会自杀的皇帝是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从他口中说出,成为千古笑谈。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引言:
自杀,就是死。死不需要勇气,只有万念俱灰的人才会想到死,忍辱负重地活下去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如果说被俘的朱祁镇在瓦刺有受辱,他能活着回来就是莫大的勇气!
从土木堡之变,到朱祁镇被俘1368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带领的大明军队直逼北京。元顺帝弃城而走,带领家人仓皇逃往蒙古草原,结束了蒙古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长城以内的地区都划归到明朝的管辖范围。
逃到蒙古草原的元朝皇室,又建立了北元政权。但是,北元只存在了21年。后来,北元分为瓦剌和鞑靼俩部分。
当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后,瓦剌的首领也先经常带兵南下,侵扰明朝的疆域。而且,以给明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
原来,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各国都前往明朝来纳贡。《明史》中记载:
为吸引前来朝贡的国家,明朝制定了非常优厚的回馈机制。除了给予赏赐,还会按照高于市场几倍的价格,收买使团带来的其他货物。
在朱祁镇执政的时候,赏赐又变成了按人头派发。也先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搞了很多人来滥芋充数,最后竟然有3000多人!
这样的贡朝不仅失去了贡朝本来的初衷,还使原本有意义的贡朝变了味,甚至还有欺负人的成份。
当时掌管朝政的是朱祁镇的宠臣王振,这个人精得很,他看到也先如此地算计明朝,非常地气愤!于是,王振就下令减少瓦刺的赏赐。
赏赐减少了,也先很不高兴。瓦刺借机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当时的皇帝朱祁镇20多岁,血气方刚,经不住王振的游说,就亲自带兵,效仿他的祖先御驾亲征了。
综上分析:
土木堡之变的根源,是钱财的矛盾。既然是钱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事情没有到无法解决的地步,被俘的朱祁镇没有必要自杀。
而且, 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土木堡之变”就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大明王朝,一方的瓦刺。 从这个角度来看,胜败乃兵家常事。
既然是常事,就算败兵被俘,也并非都要自杀。古今中外,多少次战争,多少个在战争中失败被俘的人,如果都自杀的话,我们的历史课本只能是泡在血水里看了!
朱祁镇在瓦刺的待遇,究竟如何呢?瓦剌人在土木堡打了大胜仗,又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可把他们高兴坏了。因为这个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人,分明是一条大鱼呀。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留下皇帝一条命,好向明朝索要更多的财物。
不得不说,伯颜帖木儿非常聪明!瓦剌人和朱祁镇又没有国耻家仇,为什么要杀他?换一个角度想,如果瓦剌真把朱祁镇杀了,不是自己把自己逼成了大明朝的仇人?!
大明王朝在土木堡打了败战,并不是大明没有人,打不过瓦剌?一个是国力强盛的大国,一个是小小的游牧部落,孰强孰弱?用膝盖想想都知道。
所以,瓦剌不敢杀朱祁镇,也没有必要杀朱祁镇。不仅如此,瓦剌还要好好地招待朱祁镇,希望用朱祁镇能换来更多的钱财!
的确,朱祁镇在瓦剌被俘的日子,除了不自由外,在蒙古的生活过得还不错。
朱祁镇住的蒙古包,是也先弟弟伯颜帖木尔的;外出坐的车还专门配有暖气;朱祁镇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一件貂皮大衣的生日礼物;甚至,也先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
在瓦剌,朱祁镇每天都有牛乳、羊乳。瓦剌人每两天给朱祁镇进一只羊,每七天给朱祁镇进一只牛,经常还有专门给朱祁镇做的筵席等等。
从这些待遇来看,说明也先很重视朱祁镇这个大明的皇帝。从朱祁镇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朱祁镇不需要自杀。
再说,他为什么要自杀?
他才20多岁,那么年轻!他要回去,他一定要回去!在北京,有他的大明江山,他的皇室家人,还有……还有他的皇位。
但是,瓦剌人低估了大明!
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针对这一情况做了紧急调整。在北京另立新君,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如此一来,朱祁镇就从一条大鱼变成了一根鸡肋。
终于,在“土木堡之变”的第二年八月,被俘的朱祁镇回到了北京。7年后,朱祁镇又夺回了自己的皇位。
三少说:
朱祁镇战败后,在瓦剌过了一年没有自由的日子,虽然有些屈辱,却没有必要自杀。想成大事,受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