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其实就是自然之道而已。书法之至境,自然而已。所谓道法自然。

盐多有害。盐者,言也。网络蹦出就顺水推舟了。一乐。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提起郑板桥我们想到的就是他的竹子,以及由此而得来的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的书法我们也很熟悉,就是那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我们看郑板桥的字,它的外形的确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他的书法也被戏称为“乱石铺街体”,在扬州和一些书法、绘画风格怪异的书画家并成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的怪,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进士出身,肯定是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小楷的,这是考科举的基本功,但是他这个进士来的却格外不容易,他有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熬到进士历经三朝,对于自负的他来说这确实很难接受。

然而熬到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痛苦的结束,进士及第又在家待业的6年,好不容易等到了分配工作,却被调到了穷乡僻壤当一个七品芝麻官。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可郑板桥的仕途却坎坷不平,这个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到了知天命之间。

他的家庭也并不顺利,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到了中间他的妻子又去世了,晚年儿子也不在了,可以说人生四大悲,他经历了三个。

而他把这些不快、生活的不如意全都发泄到了书法上,用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悲愤。

果然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有悲惨的人生经历。

晚年的他孑然一生,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跑到扬州卖画为生,再也不用去写规定的标准楷书了。开始尝试着创新。

早年的书法的积累,为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了“六分半书”,因为隶书又被称为八分书,而他的书法比隶书少一分,处于楷隶之间,所以自称六分半书。

而他的书法并不是自己造的,融合了古代的碑帖,是有出处的,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六分半书的基础上,他有融合了画兰花的笔法,所以看起来大小不一。

但这正是是他的艺术风格的体现,他的书法是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书法艺术关,他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是平民书法的成功。

历史上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王铎无不是达官贵人,郑板桥的崛起代表着平民书法的兴起。

同时他的“怪”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谈资。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郑板桥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合称“扬州八怪”,他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颇有趣味,他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被人称为“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粗看郑板桥的书法以为是小儿涂鸦,如果认真细品,我们从中可以找出很多传统书法的影子。比如隶书藏锋和波磔、苏东坡行书的体势等等,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书法的审美不止只有飘逸流美,像郑板桥这种厚重不失灵动,严谨不失奇古也不失为审美的一种。

正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评价郑板桥的那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也曾说“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可见在当时他的书法也是颇有名气的。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看似“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书法作品,恰恰是体现郑板桥书法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他“不泥古”大胆创新求索精神的写照。他认为,古代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应该说,他颇具识别性的“板桥体”正是郑板桥能名扬天下的一张金色名片。

郑板桥的书法究竟好在哪儿呢?以下不妨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我们简单梳理下书法发展的历史,从书圣王羲之开始,历经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等名家,可谓群星璀璨,各领风骚。有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的“用笔生犷、刚柔相济。”有的“姿态纵横,痛快淋漓”。然而,即使你找遍了古人书法,就是找不到郑板桥这样“狂野另类”的书法作品。

郑板桥从清朝已经蔚然成风的“碑派”中寻找突破口,并融合“隶楷行草”,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同时,他还加入了画兰竹的笔意。其字体歪歪倒倒、大大小小、参差错落、肥瘦相间、浓淡虚实,尤其在章法的置陈布势上,我们也能感觉到主观意识控制的能动性,的确做到了标新立异,新意迭出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呈现出一种奇异古拙、雄浑峻拔之美,形成了极具个性的“板桥体”,以及他自己戏称的“六分半书”(汉隶被称为八分书),并在书法史上稳稳的占有了一席之地。

“师古而不泥古”,这就是作品独创性带给人们的审美价值。

当然,郑板桥的书法,也经历过一段难熬的“非议期”,在当时,对于歪歪倒到的“板桥体”不接受的也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以正统自居的人士,更是将其归于“怪”的一类而加以排斥。(也许,这正是他被列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原因。)

清代袁枚曾说“惟书法近学郑板桥,则殊不必。板桥书法野狐禅也,游客中有寿门、楚江诸公,皆是一丘之貉”。毫不客气骂郑板桥以及金农是野狐禅,确实骂得够狠的。康有为在批评郑板桥的书法时,也说郑是“欲变而不知变”。言外之意,其标新立异太过分了。

无论怎样创新,怎样追求个性,还是要遵循书法基本的创作法则。在今人看来,郑板桥做到了,他不是“野狐禅”。虽然他非常崇尚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不拘一格的自由精神,致力于追求“书写灵性”,但也不是说就放弃古人已有法则,而是强调在具有高度熟练的技巧后,对法则进行灵活运用。

他在谈论绘画时说得更为具体: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这也表明他对于用笔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非常的讲究,绝不是一味的率性而为。

我们应该从郑板桥曲折的创作实践中能有所获益,真正掌握传统书法的精髓。毛笔书法包含的是审美、格局、气质、气度、修养等复合信息,是愉悦身心、怡情养性的。如今,却总是有人打着创新名号,弄出了一批“射书、盲书、丑书、吼书”等旨在夺人眼球的“伪书法”,并有愈演愈烈向行业蔓延的趋势。显然,这里的所谓创新是方向出了问题,过于焦躁、浮躁、急功近利,丢弃法则,必然会导致失去自我,迷失方向。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郑板桥的书法确实比较怪,特别是在章法布局上面比较有个性,一幅作品中,他将字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看起来确实有点像“乱石铺街”,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仔细观察之下放纵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看来却给人一种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的书法被称作“六分半书”,但是后人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哪里来的六分半,猜测是取汉隶(八分书)大部分,再辅以篆、草、楷体。反正很难说清楚,郑板桥对自己的书法这样评价的: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他的这种怪异的书风,在当时也曾经备受争议,有人点赞,有人差评。袁枚曾说:

“板桥书法野狐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友为也看不下去了说:

“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康有为的意思是郑板桥想在书法上改变旧习,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变才好,于是变成了这种怪怪的书体。不过说实话,郑板桥的书法虽怪,但甩康有为好几条街了。

就像康有为说的,郑板桥不是不能正正规规地写字,而是有意求变。早年为了科举考试,郑板桥也是写的一手很好的馆阁体小楷。

后来考中进士之后,才开始在书法上去寻求改变的,他一开始是学习苏轼和黄庭坚的字,这二人的书法特征在他的作品当中还是显眼的,例如下面这幅字,结体用笔都参照苏轼的字,但在某些字的主笔处理上,采用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的用笔特征。

对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是不一样的,本人也是蛮喜欢郑板桥的书法的。

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书法赞誉有加,启功先生认为板桥的“六分半书”“结体精研、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认为郑板桥的书法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当前人们对郑板桥书法的欣赏和启功先生当初的推崇有一定关系。因此近些年来,在传统书画拍卖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屡有高价表现。

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还这么出名,好在哪?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郑板桥是何许人也?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曾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在艺术成就方面,书法第一,画竹虽也被人称道,但不及书法知名,他的难得糊涂四字作品,称道者,模仿者从来不绝。但是他的书法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不拘古法,六分半书

纵观历代古今风格确定成熟的书法大家,他们在写起字来,不论结体规律笔法,笔画特点都有规律可循。而郑板桥的书法以隶书笔法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很多人可能不解何意。隶书在古代被称为八分,他的字把隶书减去一部分换成了行楷书笔法,故而自我戏谑,郑板桥的不少隶书作品也可以体现出此特点。

结体夸张,乱石铺街

郑板桥的书法千变万化,东倒西歪,不合常规,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就像喝醉酒时书写的一样。

虽然如此,他的字出格但不乱套,而是生动活泼,自然和谐。比如在一幅作品中,他会让有的字夸大偏旁,有的字压缩形体,有的字则整体大幅度倾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怎么安排,其匠心独运之处,令人叹服。

竹兰笔法,独创一家

郑板桥在书法作品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蒋士铨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资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忠雅堂诗集》)

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评价郑燮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

总结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也不免稍嫌涣散。不过。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文|风尘君

图|来源于网络

【以上属于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顺便给小尘点一个小小的赞塞~( ̄▽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