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人生要下好三碗面:体面、场面,情面”这是杜月笙的“三碗面”论,在民国时期很有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1年,杜月笙病重,杜月笙去世前,他让杜美如从香港汇丰银行的保险柜里取出了一个包裹,里面全是别人向他借款的欠条,少则5000美元,多的达500根金条,这些签名的借款人,大多是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肯定有一定的还债能力。
然而杜月笙并没有让杜美如拿着这些欠条去讨债,而是当着她的面,把这些欠条一张张撕碎,这个举动,让很多人不理解。
很多人认为从厚厚的借条里面,随便拿出一张来讨债,就足够让生活在困境中的杜家生活一段时间,况且这些钱是别人借杜月笙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是为何杜月笙选择撕碎别人欠他钱的借条呢?
杜月笙把所有欠条毁掉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要知道,杜月笙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他这辈子从没有把钱看得太重,每次有朋友和他借钱,他都不会拒绝,把义气放在第一位,因此随着借钱的人越多,他家里的欠条也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把欠条撕碎,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考虑,况且和杜月笙打交道的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自然写这些借条的人也有些有权有势的,杜月笙深知他死后,自己的家人没有实力去和那些人去要钱,如果拿着借条强行索要,肯定会遭到报复,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家人的性命,就算可以用法律程序解决,杜月笙也不愿意自己死后,家人们去和别人打官司。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杜月笙把这些欠条烧了也是给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积累人脉,毕竟这些欠条金额巨大,有些没还钱的会感觉欠杜月笙一个人情,如果杜月笙死后,家里有遇到困难,说不定还会得到曾经欠他钱的人帮助,如此以来,撕掉欠条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1951年8月的香港,一代枭雄杜月笙哮喘病加重,他知道自己即将油尽灯枯,加紧料理身后事。
他将财产分配完毕,又做了一件令子女瞠目结舌之事。他令女儿取来银行保险箱只有一张张借条。
这些借条最少的5000大洋,最多的竟然是500根金条。如果将钱全部拿回,那将是巨款。
可是他却看一张,撕一张,将所有欠条全部销毁。别说其子女不理解他的行为,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诧异。
杜月笙只给家人留下微薄财产,却将巨额外债一笔勾销,到底为了什么呢?
有书君觉得,杜月笙此举毁掉的是钱,留给后人的是人脉,是无形资产。此乃有大格局之人,才有的大智慧。
且随有书君走近中国式教父杜月笙。
一,人生逆袭的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于江苏。其4岁时就父母双亡,应该说,他自幼就是苦孩子,受尽歧视。
苦难就是最好的老师,杜月笙通情练达的处事能力,也许就是磨难中淬炼而成。
杜月笙,14岁独闯上海滩,后得缘做了黑帮老大黄金荣的手下。
他先给黄金荣夫人林桂生当差。他靠其聪明才智,办理了几件棘手帮务,她不打赏,他亦无怨言,更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甘心做她手下小弟。
杜月笙就是这样不急不躁,用一颗诚挚之心得林桂生赏识,并被推荐给黄金荣,从此开启了他人生逆袭之路。
一次杜月笙因功得赏钱二千大洋,他并未将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分给手下小弟。
由此可见,钱在杜月笙心中并不重要,他用钱买下的是以后舍命相随的小弟。
杜月笙用诚心换机会,用钱财换真心,其不拘于眼前小利,会做人的大格局,为其赢得了人面情面场面。
他亦咸鱼翻身,一步步走到了,足以与黄金荣抗衡的大佬位置。
二,不留祸患只留人脉的杜月笙。
终观杜月笙一生,真的是人脉极广,黑白通吃。
无论是前朝遗老,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文化界名流都能被其征服。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的霸气,更多的是其仗义疏财的侠气。
杜月笙为人之道就是,锦上添花之事别人做,雪中送炭他来做。
比如张学良、黎元洪被人人唾骂之时,他倾力收留;黄炎培生活窘迫,他每月送钱。
可以说上海滩只要认识他的人,未得过其钱财相助的人很少。别人向他借钱,他很少让第三人在场,他顾得是欠钱人的颜面。
我们试想锦上添花容易,当时热闹,可是转瞬即逝,很难让人记住。而雪中送炭却会令人一生记住恩德。
他花钱如流水,他花的是钱,存的是情义,得的是人脉。
就如杜月笙存了一辈子的欠条,他存的都是别人欠他之情。
他临终前将其撕毁,就是因为他明白,欠钱之人也非等闲之辈。比如欠500根金条之人,就是原上海保密局特务头子,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心狠手辣。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欠自己之情,只怕自己走后,人走茶凉,家人的威望不足以震慑这些人,空惹杀身之祸。
反倒不如将欠条撕毁,将其积攒一生的人脉情义,转赠给后人,令欠债之人继而感念其后人一生。
杜月笙纵横驰聘一生,洞晓人生百态,知晓人性险恶。他做人自有大格局,眼前利益不足虑,他更看重未来。
他撕毁欠条,以诚待欠债之人,破的是财,为后人留下的是“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人脉资产。
他亦想告诉后人,钱财是有价的,人脉情义才是无价之宝。
三,注重家风传承的杜月笙。
杜月笙出身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可以说是胸无点墨的粗人。
可是他渴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他不但听评书,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做人,他更礼贤下士,结交文化界名流。
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都被其打动,时常为其讲学布道,并将其原名“月生”,改为文雅之名“月笙”。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幼大字不识的杜月笙,竟然练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其签名都是那么潇洒飘逸。我们可以想见,他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真的下了苦功夫。
他人前的形象亦是斯文儒雅,一年四季皆是长衫,不管天气多热,领扣绝不解开。他与纹身、大金链子痞痞的黑帮大佬形象有天壤之别。
有书君觉得,如果杜月笙不是自幼人生坎坷,他更想成为文人,而非打打杀杀的黑帮教父。
因而,他严禁子女涉足黑帮,更注重子女文化教育,他见到子女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询学业成绩。其子女因荒于学业,都曾受过重罚。
有书君觉得,他临终撕毁欠条,也许不想将沾有血腥味的钱财留给子女。他更想告诉子女以后要靠自己打拼,挣干净钱,走文化路线。
杜月笙家教是成功的,其子女都学有所成,旅居海外,发展良好。其子杜维善更是将其收藏的无价古钱币,捐赠给国家,钱财对其子女来说亦是过眼云烟。
杜月笙传奇人生,无论功过,他视钱财如无物,令子女独立奋斗的家风传承,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已如烟,任由他人说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要么他有独门绝技,要么他有天大的背景,要么他有宽广的胸襟,而这三条中,胸襟是支撑一个人事业能否走向巅峰的关键。而体现在一个黑社会老大的身上,这种胸襟就是大方与大度。
蒋介石曾经在筵席上谈到杜月笙时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虽然是国家领袖,我对他却忌惮三分,在上海,如果我是地上的皇帝,那么他就是地下的皇帝。”一个人要做到让国家领袖都忌惮,但又不会定点清除,说明这个人做人做到家了,因为单靠钱财和凶狠,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让一个领袖既忌惮,又不拿他怎么样,反而尊为座上客的,发生这种情况,是杜月笙做人的结果,说到底是大方大度的结果。
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误解,以为社会老大就是打家劫舍,夺人钱财,霸人妻女,其实,那些都是“小瘪三”干的勾当,真正的黑社会老大,是通过垄断大的产业链条或黑色交易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抢几块小钱,让可怜的人在街头痛哭流涕,那不是老大干的营生。黑社会老大轻易不干架,要干就大规模火拼,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而原因就是井水莫犯河水。
民国时期的上海,十里洋场,遍地流金,引来天下各路神仙前来淘金。生意有明的,也有暗的,力量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地上的明目张胆,地下的暗渡陈仓,于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下黑色交易链条,从毒品到妓院,从钱庄到银行,黑白通吃,因此形成了上海的许多黑社会组织,其中以青帮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势力最强,青帮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被称为“上海三大亨”,让人谈虎色变。
对于这三人,时人有这么一句评价,说:“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这三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三句话中表露无遗,也再次证明了杜月笙的大方大度,一个人被公认为会做人,必然是大方而又大度的。
当然,这里不替黑社会老大去洗刷什么,杜月笙一辈子所干的坏事无数,简直罄竹难书,他以贩卖鸦片发家,伤害的人不计其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他还出手帮助蒋杀害共产党人,并非善类。这里只讲黑老大的做人方面,杜月笙做人既大度,又有自己的底线,在许多政治大变局中,从不见风使舵,无论对前清遗老、党国高层、军阀政客还是社会名流或商界大亨,无不礼遇有加,倾力相交,政商两界从蒋介石到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等,无不成为他的密友,倘若做人方面不行,纵然再有钱去打点,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新中国建立后,杜月笙迁居香港,1951年在香港去世,临终前,杜月笙将人家向他借贷而留下的欠条全部烧毁,这些欠条都是大宗金额的,向他借钱的,不可能是几百几千的,欠条中最少的也有5000大洋,其中一张欠条甚至是金条500根。去世前这个“烧欠条”的举动,是杜月笙性格特点的一贯表现。
同时,正因为有了这个“烧欠条”的举动,也使他得到了名声,保护了后代。
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上海老大不造矛盾人厚道。死不带去。共产党也没拿他怎样。也资助过共产党药品等。所以黑道上也有规矩。穷人不欺负。富人不怕。他也是穷人出身。知道底层的民众疾苦。
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谢邀。关于上海滩传奇人物杜月笙,几十年来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不过无论怎么分析,都需要强调一点,我们仅仅是根据相关资料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毕竟不是杜月笙本人自述,因此无法了解其真实动机,只能进行合理推测。一般认为杜月笙临终前看开了一切,同时也想为自己的后人博得一些善缘,所以才选择让下人将欠条全部烧掉。下面子渊就详细讲讲杜月笙其人其事。
▲ 杜月笙旧照
在很多人看来,杜月笙是青帮老大,一跺脚整个上海都要抖上三抖,而且还敢将蒋大公子斗得灰头土脸。但是别看杜月笙这般风光,他其实出身贫困,四岁的时候就成为孤儿,由舅母抚养长大,也没钱念什么书,十四岁时就跑到水果店当学徒,后来还被开除,为了混口饭吃才选择加入帮会。那时候的上海,虽然繁华却也混乱,至于帮会更是派系林立。杜月笙最初加入的帮会叫做八股党,几乎操控了上海地区的毒品行业。
▲黄金荣剧照
杜月笙虽然不免年少狂放,却也胆大心细,很快就得到老大黄金荣的赏识。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杜月笙就和张啸林一起开设三鑫公司,垄断了整个上海的毒品交易,攫取了大量资本。具体有多少钱呢?这个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到了6000万,而当时国民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在三亿左右。也就是说,一家私人公司的年收入,竟然达到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在那时,任何人想要在上海开办烟馆,都必须要到这家公司来报道,批准之后才可以开,而且每天必须上报营业额,以便该公司抽取提成。至于日常经营所需的烟土,也必须从这里买。如果有人不信邪,想要自己独立经营,别说发财挣钱,说不定第二天就人间蒸发了。
▲上海滩民国时期建筑
势力强大到了这种地步,杜月笙当然不肯再居于人下。于是他开始自己单干,不断开辟新的赚钱渠道。俗话说“赌毒不分家”,因此他最先想到了投资赌场。为拿到租界门口那块地开赌场,他花了将近5000万才从三合会手里抢了过来,甚至还雇人暗害了三合会在沪负责人,才算是在赌场这边站稳脚跟。在黑道赚足了钱,他逐渐开始漂白自己,不仅涉足教育、娱乐,甚至还与政界人士积极交往,慢慢获得了“杜半边”的称号。当时在上海,汽车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全上海不过1400余辆,他一个人就有九辆,其中一辆的车号是7777,非常值钱。由于杜月笙笃信“七上八下”的说法,所以别人为了讨好他,就花高价买了这一号码送给他。
▲杜月笙剧照
按理说来,杜月笙是贫苦出身,拿性命才挣来了这滔天富贵,应该是惜财如命才对,然而他却非常大方,而且特别会做人,和各方势力都相处融洽。无论是张学良、章士钊,还是卢永祥和何丰林,只要路过他的地盘,他都会倾囊相助,有什么要求也尽力满足,压根不提回报二字。这种慷慨洒脱的君子作风,令他得到许多大人物的欣赏。另一方面,他不仅对大人物慷慨,对于贫困百姓也很有善心。凡是有落难的人来杜家求助,管家询问清楚后就会发一张救助卡,拿着这张卡就可以去指定钱庄领取救急资金或者去协仁祥衣店领取棉衣棉被过冬。因此在民间百姓眼中,杜月笙是个很复杂的人,大家既怕他又敬他,认为他颇有怒目金刚的意味,是集善恶一身的奇人。
▲民国时期金条
临死之前,这位风云人物又做出一件让上海民众无比惊愕的事——他躺在病榻上,让管家当面将别人打的欠条全部烧掉,这些钱足有数亿之多,光是王新衡一人就欠他500根金。然而杜月笙就是那么洒脱,将这笔财富全部付之一炬。世人很难想象,富贵半生的杜月笙死后只留下十万元遗产,其余悉数捐献。或许是他看过人生极恶,也享受过天大富贵,到头来看开一切,决定轻松来轻松去罢了。但不论如何,这只是一种猜想,杜月笙的真实动机却一直无人能解。
参考文献:
《杜月笙传》
杜月笙临终前,为什么选择撕碎了别人欠他钱的借条?
根据杜月笙的后人回忆,杜月笙在临终前把别人向他借钱的欠条都付之一炬。杜月笙这么做,其实也是无奈和明智的选择。
杜月笙是青帮里的大佬之一,和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滩的三大亨。杜月笙风光的时候几乎控制了上海的各类地下交易,日进斗金。因此杜月笙也是上海滩最有钱的人之一。
不过等上海解放,杜月笙避居香港时,他早已经风光不在。到香港以后杜月笙只有当初卖掉杜美路70号杜公馆的45万美元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
45万美元虽然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了,但是杜家不仅人口众多,而且都过惯了奢靡的生活,所以还是很快陷入了窘境。到杜月笙临死前所剩的余款已经不多,他都分给了4位夫人和和11个儿女。
杜月笙其实还有很大一笔财富,就是别人向他借钱的欠条。不过杜月笙临死前要求把借条全部烧光,并没有交给自己家里人,他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无奈。
杜月笙擅长交朋友,在他风光时帮助过不少人,像蒋介石、戴笠、黎元洪、章太炎、杨度等名人都曾经受过他的恩惠。也正是靠着朋友多,路子广,杜月笙才得以在上海滩呼风唤雨这么久。
杜月笙帮助过的人很多后来都想方设法回报了他,当然,也有相当部分被资助的人最后还是落魄潦倒,没法还钱。杜月笙手里的欠条,其实已经很难要回钱了。而且此时杜月笙已经没了当年的权势,如果再去要债,对方逼急了万一铤而走险的话,反而会危害自己和家人。
所以杜月笙决定干脆烧掉借条,也算是留一份善缘,这样受过他恩惠的人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帮助自己的后人,应该说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