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在我们现在看来,民国几位才女,好像只有林徽因称得上圆满幸福,那现代的父母如何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像张爱玲和萧红的爱情观那样子呢?

先说下正面教材林徽因,林徽因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历来被现代的人所推崇,她没有选择二婚诗人徐志摩,而是选择了父母满意,而青梅竹马,家世相当的青年才俊梁思成,在民国被传为佳话,女神林徽因婚后生下一男一女,收获了婚姻美满和家庭幸福,还让金岳霖终身未娶,是建筑学家和诗人以及女作家,一生都让人羡慕。

接着说反面教材萧红和张爱玲,民国时期的女文人大都浪漫随性而敏感又向往自由,爱就是爱了,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看结果。

比如众人熟知的张爱玲,她在24岁的时候已经是笑傲上海文坛的女作家,要家世有家世,有长相有长相,要才华有才华,然而她却爱上了当时已经38岁,并且已经结婚,还四处乱搞男女关系的渣男胡兰成。

后来张爱玲被胡兰成伤透了心,因此分手,张爱玲去了美国,1956年8月,嫁给了比她大30多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才相处半年而已。

而1967年,两人结婚仅仅11年,76岁的赖雅就去世了,留下了张爱玲自己独单度过了几十年,张爱玲在1995年在洛杉矶去世。

而女作家萧红就更惨了些,她一生只活了31岁,但是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她曾经逃婚,做第三者、非法和萧军同居,而萧军却出轨成性,还经常对她拳打脚踢,和萧军分手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可还是提出分手,并且大着肚子嫁给了东北作家端木,而后来的端木却也在萧红病重的时候,离开了她。

虽然这些现在看来很常见,可是在上世纪30年代就很令人难以接受了,她一生只在乎自己的爱情,可是情路却很坎坷。萧红一生都在寻找爱,可是却从没得到过长久安稳的爱。

而对于我们现实中的人来说,培养女儿的爱情观,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她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她从小看的书,会对她以后的三观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父母也可以在平时孩子读书的时候,让她接触这些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女性们的故事,让她从别人的事迹和遭遇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还有一点就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夫妻要恩爱,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像张爱玲和萧红她们大多是童年时期的父母关系并不融洽,孩子们如果从小就看到父母恩爱的样子,她们可以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也会对她的爱情观树立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孩子们虽然会受到电视剧和书籍的影响,但是父母的爱情观才是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对象,经营好夫妻自己的爱情,相信孩子们的爱情观也不会差。

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林徽因有什么样的爱情观?务实、理智,又不乏浪漫?

林徽因据史记载,跟三个男子有过情爱纠葛: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大公子,中国建筑界的老大,现在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就是“梁思成建筑奖”。徐志摩出身海宁大地主家,新月派最著名的诗人。金岳霖,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梁思成跟林徽因是有婚约,期间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不惜跟怀孕的妻子离婚,想娶林徽因。金岳霖终身未婚,一直跟梁思成、林徽因比邻而居。梁思成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没有责备她,反而安慰,让她自己拿主意。这三个男人都很爱林徽因。

当然,可能不止这三位男人。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里讥讽过,艺术家、诗人、科学家们都围着太太转,太太是沙龙的主人。可见,林徽因当时在名流中的地位,大家对她的倾慕,女人对她复杂的情感。

反观张爱玲,第一任丈夫是汉,奸又花心的胡兰成,胡兰成拿着张爱玲的钱逃亡,中间还劈腿,张爱玲被迫离婚;第二任丈夫是年长她很多的赖雅,当时赖雅65岁,张爱玲36岁,结婚没半年,赖雅就中风,一直靠着张爱玲生活。等赖雅死了,张爱玲就把自己跟世界隔绝了。

萧红更是惨。萧红每次找的人都是她走投无路找到的。第一个是她未婚夫,未婚夫家不满萧红自己去北平读书,解除了婚约,但萧红仍和未婚夫同居,有了身孕,还没等孩子生下来,未婚夫就跑了。萧红写信到某个杂志社,求助,说欠下旅馆钱,要被卖到妓院,杂志社派了萧军解救她。他们俩人同居,后来萧军出轨,萧红又怀孕,跟上了端木蕻良。

我第一感觉,三人林徽因最漂亮,家世最好,因此选择最多。萧红根本就是无权选择,她家是大地主,但她逃离了自己家,无生存能力,她都是依附别人生活。至于张爱玲,她的眼光并不是那么差,她对男人和感情的本质都看得很清楚,只是选择也不是很多,虽然名声很大,但又有几个真正有才情的好男人会看上她?

第二,林徽因可能最理智,在徐志摩和梁思成里面,挑了看着不太浪漫的梁思成。在梁思成和金岳霖里,再次坚守在梁思成旁边。

跟林徽因很像的一个人是陆小曼,她就比林徽因糊涂很多。陆小曼出身大家,非常多才多艺,会戏曲,画一手好画。但一副好牌被她打烂。她先跟王赓结婚,后来爱上徐志摩。她生活非常奢华,挥霍无度,徐志摩的教授薪水不够她花,要知道,那是教授是少数几个高薪职位,200银元一个月,普通人也就几个银元一个月,因此,为了省钱,徐志摩要经常坐免费邮政飞机去北京讲课,最后飞机失事死了。死之后,陆小曼成了一富家子弟同居,抽鸦片,潦倒后半生。

第三,一个人最终还是要自己有本事。林徽因真的很聪明,很有才华。梁思成学建筑据说是受林徽因影响,林徽因的诗写得非常好,很有灵气,搞建筑,也非常有成就,国徽就是她领导的小组设计的。不管她的婚恋观如何,她的才情和成就不容抹杀。

培养林徽因的婚恋观很容易,难的是要有林徽因的美貌、才情和家世,这个需要家长努力。

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孩子的感情观深受父母的影响,想培养孩子的感情观,那么首先父母需要给她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如果你的女儿还小,那么现在她只能从父母之间的相处,待人接物,开始有朦胧的印象,这个印象将会在她长大以后形成一个潜意识。

例如,我身边一位异性,他的父亲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和他妈妈吵架,他说每次吵架,他妈妈生气不吃饭躺在床上,他爸爸就会做好吃的端到床头,哄他妈妈,最后就和好了。

这个看似很小的事件,却在他朦胧时期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直到他结婚。他和妻子吵架时候,他也会烧好吃的,哄他妻子,两人的关系如胶似漆。而他的性格随了他父亲,幽默风趣。

如果你想树立女儿的感情观,那么首先就要想想自己的感情观是怎样的,你与爱人的相处模式,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

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作为上世纪中国的才女,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相比之下无疑林徽因的婚姻最幸福,张爱玲次之,萧红则是悲剧。

不免有人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林徽因、张爱玲、萧红三人婚姻生活大相径庭,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追求,逃避,依附。

其实除开社会经济性格等原因,只因爱是一种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她们每个人的人生婚姻观,都可从中各自父母家庭及教育中找到原因。

父母双全,完整的爱更养人。

虽然单亲家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母亲早亡,但探花郎出生的林如海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在学业方面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母爱的缺乏也让她总有不安全感,加之寄人篱下对爱情过分用力了。

毕竟在古代传统家庭中,以慈母严父为标准。子不教为父之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父亲和女儿的交流不是那么贴心,尤其在对女儿感情婚姻观的培养上,几乎是没有亲密的交流,通常被作为这是母亲的天职了。

在这一点上,缺乏母爱的萧红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继母对萧红视若无人,父亲又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祖父过份的宠溺养成了她娇纵的性格,为人缺乏独立性。她对爱情的追求,看着是对祖父的关怀的依赖的延续。遇人不淑,总是跌跌撞撞的。悲剧的人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比于萧红,张爱玲的家庭对她的负面影响也很深。虽然张爱玲父母双全,但是他们离异的婚姻有负面的影响。她的母亲黄逸竼系出名门一心追求新式的生活,拎着几大箱子古董出效仿娜拉出走。幼时的张爱玲和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张爱玲姐弟有被母亲抛弃的感觉。张爱玲对母亲黄竼苓渴望又是害怕,终其一生都难以接受母亲。

张母旧时代的新潮人,可惜母女之间并不能亲密交流,何况自己都没法追求完美感情,自然也无法教授女儿怎样择得良偶。

父母失败的婚姻影响,造成张爱玲天性凉薄,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不能不说,这是她母亲失职造成的后果。与胡兰成的一段婚姻悲伤结束,与落魄的赖雅相守后,她也失了爱人的勇气。

女子要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和父母的关爱和恩爱相分不开的。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林徽因和冰心及杨绛一样,父母的感情都比较好,童年的生活幸福有父爱母疼。

女儿要富养,包括物质和精神。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仅饱读诗书比较开明,在当时最重男轻女风气下的中国,送女儿去留洋求学并不多见。林母虽为侧室,母以女贵也很疼爱女儿。林父教育女儿要独立自信,与之相比同为才女的陆小曼,其父花瓶式的教育造成人她高开低走的人生不免令人唏嘘。

因此林徽因拥有正确理性的恋爱观,也就不奇怪了。优秀的她在面对众追求者时,徐志摩这样的已婚男士当然会被排除之外。她选择梁思成这样门当户对的优秀青年,这也是和传统的婚姻观相吻合。

婚后的林徽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有事业心也乐于做贤妻良母,可见家庭对女儿人生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深远的。

所以身教重于言教,相亲相爱的父母才能更好的教育和爱女儿。爱是最好的滋养,不仅是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更有保障。

常言女儿是父亲的情人,其实好父亲才是女儿心中情人的最初标准模样。

相反父母缺乏爱情的婚姻,或是糟糕的关系都会令女儿缺乏安全感,加上教育上缺乏正确的择偶观,会令其在情感的路上走得艰辛,往往失去拥抱幸福的能力。

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我外曾祖母是那時代的人

18歲出嫁,才第一次走出家裡的大門,家裡有私塾,在娘家時受到叔伯嬸娘的贊好

由城裡嫁入我們村,家鄉是華僑村,有第一間現代學校,丈夫在學校讀到中學畢業後出洋,這次回來結婚

婚後,本意不再出洋,留在中國,那知有一天,丈夫去看別人賭錢,被鄉人告之丈夫父親,其父親是前國民黨軍官,槍刀不離身,聞言到場,聽鄉人講,有開槍,但沒打中,丈夫怒而再次出洋,留下妻子還有肚子裡的孩子在中國

丈夫出洋不久,聞同當地一護士好上,外曾祖母立即回娘家同叔伯談如何,其叔伯講(外家養她18年,再養18年沒問題)

但外曾祖母不願守活寡一世,結果偷偷賣了首飾,自己去辯出國護照,只身出洋。

到當地幾經苦難,終把丈夫搶回來,一起奮鬥,十多個子女,除了留在中國的祖母只讀小學外,其他讀到大學

家風,遺傳(性格)吧

我祖父也出洋,也娶另一老婆

但我祖母同她母親一樣,最終把丈夫搶回來

祖母講,去外國探外曾祖母時,兩母女坐在車上,外曾祖母講,在車外的某個女人是祖父的另娶

怎么样才能把女儿养成拥有林徽因的爱情观,而不是张爱玲和萧红的?

亦舒在《喜宝》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看到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想到这句话。原生家庭的教育、爱与呵护太重要啦。

首先这三位女性都是民国时赫赫有名的女性,除了才华,爱情时至今日也是备受瞩目。

林徽因出身名门,本身受到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祖父接受新思想,一生有爱她到世人皆晓的三个男人。她不缺钱不缺爱,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喜好热爱,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她在处理感情时冷静果敢,因为始终有拖底的人。

张爱玲虽出身豪门,却是封建没落贵族。父亲抽鸦片,母亲虽是当时的新时代女性,却为了自己的事业早早的离开这个家。继母虽没有明着虐待,但是给她敏感的心也带来不少伤害,最后直接导致她被父亲关起来。

后来她逃去了母亲那里,母亲虽供她读书,但关系并不十分热络,这之间金钱的消耗也是让她不安的。后来遇到胡兰成,她自卑又关系,倾尽全部的爱也只落得个痴心错付的。

原声家庭情感的缺失让她渴望爱,但敏感又自卑。所以才能把世事观察得透彻,写出那么深刻的文字。

再看萧红,最主要的问题是缺钱。出生地主家庭,拥有短暂而悲苦的一生。她为了逃婚离家出走,却又因为穷困,委身于当初她逃婚的那个人。与萧军在一起是幸福也是不幸。他们为对方的才华吸引,却生活在琐碎的生活中,生活是能消磨感情的。

生逢乱世,东北沦陷,活着已是不易。她把饥饿写到刻骨,是因为真饿过。

我觉得萧红是这几个人中最单纯,最不拘的人。她爱了也就爱了,但爱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即使遇不到对的人,但她还是勇敢的。

所以我觉得,爱与富裕的生活很重要。身体能走出去感受阳光,看看外面的世界,灵魂能被爱温暖。三观虽然是后天形成的,但绝对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先天给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