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不是删去田虎王庆,而是各自成书的两本书。

关于《水浒传》的版本问题,文史界早有定论,承认早年的《水浒传》有三个版本,即:百回本,百二回本,七十回本。

这里有一个循序演变的过程。

一、传说阶段

在没有成书之前,民间已经流传了一些该书的部分情节。比如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脍炙人口的段子。但还都属于民间故事,掌故传说,各自独立成章,没有形成完整的长篇小说。

二、成书阶段(百回本)

时间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先生收集整理了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加上自己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写出了百回本的《水浒传》。百回本只有北伐辽国和南征方腊,并没有田虎王庆的内容。

三、改编阶段(百二回本),

后人在百回本的基础上,增添了田虎王庆的内容,由百回本增加到了百二回本。

四、点评阶段(七十回本)

时间到了明末清初,出来了一位批评家叫金圣叹。这个人才大气粗,不仅对《水浒传》百回本进行了点评校注,而且亲自操刀把百回本拦腰斩断,弄出来个七十回本。

总结:

综上所述,便可清楚看到《水浒传》三个版本的由来。同时也说明了以下问题:

1、《水浒传》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施耐庵先生的百回本,是正宗的《水浒传》版本。

3、百二回本是后人根据百回本改编而来,所以才增加了田虎王庆的内容。

4、七十回本完全是金圣叹本人的观点和主张,同样属于对百回本的改编。

由此可见,百回本的《水浒传》既是正统,同时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都是百二回本和七十回本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水浒传》,指的都是百回本。央视拍的电视剧也是按照百回本而来,根本没有田虎王庆什么事。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文:鱼包历史课(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请点右上角关注)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谢官方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非常的曲折,这件事说来话长了。

从最初的话本到杂剧,然后加上后人不断整理汇总,历经了数百年时间。宋人的《宣和遗事》一书,已经开发出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故事情节,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的历程故事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零散的描述,但是当时应当是独篇“故事会”而不足以称为完整小说。

宋元之际,话本盛行,民间更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扩散非常快,在一些元代的杂剧之中,水浒英雄,水浒故事已经成为了引起万人空巷的畅销剧作,而这个时期,梁山好汉已经从36人(历史如此)扩展到108人。

到了元明之际,施耐庵(权且认为作者是施公)对全篇的水浒人物及故事做了整理、汇总、在创作,整个写作的过程吸收了很多已经形成的水浒民间印象,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奇书《水浒传》。

现在市面流行的水浒传主要三个版本,第一即70回本,明末金圣叹评本,又名《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这本书是当代学者、专家研究水浒文化的对象。

这一版本最重要的独特性在于批评家金圣叹的修编和点评,他首先是大篇幅删掉了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所有情节,然后对于《水浒传》的文字做了重新的修饰,比如“浪里白跳”均变为“浪里白条”,“黑旋风探穴救柴进”变为“黑旋风下井救柴进”等等。

金圣叹的点评也是极有意义的,在很多情节发展的看法上,金圣叹很独到,如果大家非常喜欢水浒,这一版本是不能错过的。

第二版本则是百回繁本,这一版包含了征方腊的情节,但没有征田虎、王庆,总共是一百回合,结局是“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这一版本的特点是,框架完整,不会像上述的金版一样有断层,情节也不会拖沓,建议大家最开始了解《水浒传》的时候读这一版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新老版本的《水浒传》电视剧,都是按照这个版本来拍摄的。

第三个版本是明袁无涯刊本《水浒全传》,篇幅是一百二十回,比百回版本多了征田虎、讨王庆的情节。我小时候最初读的就是爷爷传下来的这个版本的小说,后来高中的时候重读就明显感觉到,征田虎、讨王庆的片段,通篇都是宏大叙事,重点在枯燥的作战本身,读来乐趣欠奉。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七十回以前是施耐庵所作,重点在于施公所擅长的刻画人物性格,而七十回之战的全由施公的徒弟罗贯中所作,重点在于刻画战争场面,描绘将略征战,真实的情况已不可靠。但是反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比来看,即便是描绘战争,罗贯中的水平也应该比水浒七十回之后写的更好才对。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初读水浒,读百回版本即可,如果读后有兴趣深入了解,再看七十回金本,至于百二十回版本,可以略过。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不是出版商删去了《水浒传》征田虎、王庆的段落,而是明智地选择了不包括这个内容的版本。

目前能看到的《水浒传》最早的版本,是容与堂的版本,全书共100回,不包括田虎、王庆,很显然,这20回是后来有人加进去的。而且,这两部分文字极差,冗长无味,特别是王庆部分,拿出很大篇幅去写王庆发迹史,严重偏离了主题。

我认为,《水浒传》很可能不止是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作者,会出自许多人之手,因为文笔、风格显然不同。前三十二回是最精彩的,是由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等人物列传串联而成,故事越写越精彩,武松部分无疑是全书艺术成就的顶峰。正因为这三十二回,奠定了《水浒传》的名著基础。

第三十三回至七十一回,笔锋一转,开始以宋江为主人公描写,虽然中间也有李逵等鲜活的人物形象登场,也有三打祝家庄这样精彩的段落,但总体水平不如前三十二回,似曾相识的重复描写越来越多,如江州劫法场与大名府劫法场,潘巧云出格与潘金莲出格,都属于重复性描写,呼延灼、关胜、索超、董平、张清等前朝廷军官都是交战、中计被俘、上山落草同一个套路,特别是卢俊义发配,可以说就是林冲发配的复制粘贴,连押解人都没有变。

特别是,这一部分有人们诟病非常多的一些并非忠义之举的故事,如宋江用比高俅陷害林冲更为卑鄙的手段,坑害秦明、李应、朱仝、卢俊义,让人感到梁山的“替天行道”只是个幌子,实际上比朝廷贪官强不到哪儿去。正因为如此,虽然作者已经明确写晁盖就是被史文恭射杀,还是有许多人字里行间寻找“证据”推理,认为晁盖是被宋江的阴谋害死,凶手另有其人。原因很简单,很多人认为既然宋江能害那么多人,害死晁盖自己做老大,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第三十三至七十一回,可读性还是很强的。往下三十回,基本上是十回一个单元,主人公都是宋江,招安及战官军十回、征辽十回、打方腊及归宿十回,虽有李逵闹东京、李逵负荆、燕青打擂、换御酒扯诏书等较为精彩的段落,但总体水平越来越差,更多是排兵布阵这样毫无特色的战争描述。很多人看完第七十一回排座次后就把书合上是有道理的,仅凭后三十回,《水浒传》绝不可能算名著,所以聪明的金圣叹干脆把后面砍掉,全书到排座次打住,应该说是很明智的。

原著后三十回已经很糟糕,没有必要再硬加进来更为糟糕的征田虎、王庆,因此,很多出版社不会选择一百二十回版本出版。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不是删除田虎和王庆部分,而是大部分的版本的《水浒传》,原本就不包括田虎和王庆的内容。因为,田虎和王庆的内容是《水浒传》爱好者写的番外或同人文,并非原作者所著。

当前市面上流行的《水浒传》,主要有三种版本:

1、70回本的《水浒传》,也叫贯华堂刊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俗称金批本《水浒传》,总共70回,到梁山好汉大聚义,108为好汉排座次就结束了;

所谓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指的就是金圣叹认为70回之后都是伪作,被他统统砍掉;

2、100回本的《水浒传》内容包含:70回本+征伐大辽+征伐方腊;100回本的《水浒传》一般也被称作容与堂刊本《水浒传》。

3、120回本的《水浒传》,70回本+征伐大辽+征伐田虎+征伐+王庆+征伐方腊,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袁无涯刊本。

我们前面说的贯华堂刊本、容与堂刊本、袁无涯刊本相当于现在的出版社,不过他们的书籍来源各不相同,所以就出现了各个不同版本的《水浒传》。

正如前面提到的,金圣叹认为前70回是施耐庵原著,后30回是罗贯中续写的,而田虎+王庆那20回是不知名作者撰写的,有点像现在的同人文或者番外。

理由如下:

田虎和王庆这两个部分,在时间上就对不上。宋江率军征伐辽国回来是宣和四年11月,宣和五年正月就出兵征伐方腊了,中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的时间,士兵要休整,攻打方腊也要做后勤准备,哪怕领取钱粮兵器也需要相关流程手续。

而征田虎和王庆也发生在宣和四年11月-宣和五年12月在一年之间,这段时间怎么算?

从宣和五年正月到宣和五年12月,宋江大军已经在征方腊了,哪里来的分身术去征田虎和王庆?

所以,基本可以判断征田虎和王庆不是原著,而是水浒传爱好者自己写的番外!

另外,征伐田虎和王庆的部分,如果要无缝连接到书中,那些人就不能出现在征方腊的场景中。征田虎时,投降过来的大将如屠龙手孙安、卞祥、山士奇、马灵、乔道清、唐斌都是高手,在征伐王庆时卞祥被火烧死,山士奇和唐斌被杀,孙安更是突然暴病而亡,反正就是莫名其妙地领了盒饭走人,乔道清和马灵也因孙安暴毙而申请退休了,也退场了!

还有就是征田虎时,宋江大肆招降,而征王庆时,一个降将都没有,就是因为后面没法安置,因为后期征方腊并没有这些人!

因此,很多版本的《水浒传》就不包括田虎和王庆这两个部分,不是故意删掉,而是原本就没有。

比如70回本的《水浒传》是根据贯华堂刊本印刷的,贯华堂刊本原本就不包括田虎和王庆部分,甚至连征辽和方腊部分也不包含,不是刻意删除。

同样的道理,100回版本的《水浒传》是根据容与堂刊本《水浒传》印刷的,原本就不包括田虎和王庆部分,并非刻意删除!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感谢邀请,《水浒传》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 但有很多版本的《水浒传》是没有去征剿,王庆,田虎和辽国精彩内容的。因为市面流传最多的是两个版本,一个是百十回版,一个是百二十回版,又叫《水浒全传》。电视剧,电影一般都是按照百十回版拍的,因为,王庆,田虎,还有辽国都是后二十回加上去的,在者对梁山好汉关系不大,拍也行不拍也行。 正如,98版央视《水浒传》删节了很多精彩的内容,无疑是当时经费紧张,那2011版《水浒传》人物细节丰富了很多,但依然删除了,王庆,田虎,辽国这些精彩内容,最大的原因还是关系不大,原著中,王庆,田虎,地方势力并不大,也不足以和梁山抗衡,没有什么精彩的打斗描述,给梁山带来最大的威胁的是,曾头市的史文恭一役,失去了梁山原首领,托塔天王晁盖,江南方腊可谓是和梁山宋江惺惺相惜,攻打方腊靠的不是指挥得当,也不是军师了事入神,而是梁山好汉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征方腊一役中梁山好汉108将,病死战死70人。

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要删去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主要是因为这两段故事情节对于整部书而言无关紧要,而且这两段故事是后人根据百回本后加上去的。所以这二十回本来就是画蛇添足之作,

首先, 从原著来讲,由于强行后加了二十回,这就导致了书内的时间轴就对不上

从原著上的时间轴来看,宣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十一月,与辽国战事结束,梁山军马凯旋而归。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一月,梁山军马奉命南下攻打镇压方腊的起义。

从这时间轴里可以看出,梁山军马是不可能、也没时间去南征方腊的。

其次,根据原著内容来看,打田虎、平王庆与北上抗辽、南征方腊本质上不同

如果说梁山军马北上抗辽是一种革命事业、南征方腊是一种洗白上岸的归宿。那么打田虎、平王庆完全无任何文学意义而言,况且这二十回还是后人加的。

北上抗辽可以将梁山好汉拔高到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度,南征方腊可以看成全书的终点,那么对比田虎、王庆这二十回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

在其次,打田虎、平王庆完全是天马行空一般的想像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打田虎、平王庆这二十回,作者作用了大量的虚假地名,时间上也是含糊不清,作者有意混淆成一种无法考证的历史背景,不让读者对号入座。不仅如此,田虎、王庆的势力看似比方腊强大,但实际上,在作者笔下,也不过是梁山好汉“刷战绩”的NPC罢了。

而且为了不让后面的南征方腊显得有些驴唇不对马嘴,这就是为什么田虎、王庆投降到宋江这里的降将到了方腊这里反而一个不剩的主要原因。

最后,也是通行版本的关系

《水浒传》分为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

目前来看,最早的版本应该是一百回本,也就是有招安、抗辽、征方腊这三个板块,同时这个版本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版本。很多衍生作品、衍生影视作品也是根据这个版本的《水浒传》为蓝本二次创作的。

七十回本也就是金圣叹的版本,他腰斩了后三十回,反对莫须有的招安。也就是说七十回本到了大聚义就结局了。没有招安、抗辽、征方腊的内容。

一百二十回本相比较一百回本,多了田虎、王庆这二十回。人物情节上虽然丰富了不少,但书中充斥着武评怪圈、毫无营养的情节故事,对于后续的南征方腊的剧情起不到任何推进作用。这个版本的《水浒传》相比较百回本的《水浒传》,普及程度也比较高。目前头条上有关《水浒传》的文章都是以百二十回本为基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