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清朝灭亡后,虽然溥仪退位,然而当时还住在皇宫里面,到了16岁的时候,满清贵族遗老和太妃们便开始张罗着给这位小皇帝准备成亲了,一听说皇帝要选妃,可乐坏了那些军阀权贵们,虽然大清都亡了,然而当时的袁世凯和张作霖等权贵纷纷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当皇后,可为什么溥仪最终娶了婉容呢?
▲末代皇后婉容照片
溥仪选皇后的消息传出去后,许多权贵都幻想着可以当皇帝的老丈人,虽然当时大清国已经亡了,可是仍然认为当上大清的皇后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军阀权贵们纷纷把自己女儿的照片托人送到了皇宫,而最终他们并没有得偿所愿,因此有个贵族家的女儿在各方面完胜,她就是婉容。
▲婉容和贵族女子合影
婉容之所以当上皇后,一方面因为她的出身高贵和美貌多才,另一方面还因为她父亲花大把的银子疏通了关系
清朝选皇后一直要求出身高贵,就算大清都亡了,也得要这点体面,婉容出身正白旗,父亲是内务府大臣,母亲是皇族定郡王的孙女,完全是满洲显赫的贵族,而其他军阀权贵们大多比不上婉容的出身。
▲婉容和溥仪合影
婉容的貌美也是出了名的,仪态雍容华贵,端庄秀美,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会英语和钢琴,西式的摩登女郎和大家闺秀的结合,配溥仪这位末代皇帝绰绰有余了,这也是其他权贵家的女儿没办法比的。
再者当时婉容的父亲荣源为了婉容可以当上皇后,在海选中胜出,投资巨大,没少花银子,婉容父亲当时特别想当国丈,于是花了20万疏通关系,也打点了后宫太妃们的关系,当时皇宫里说的算的是端康皇太妃,因此荣源给了她很多财物,并请求她在溥仪面前多多美言。
▲婉容照片
后来在溥仪选皇后的时候,端康太妃见婉容美丽高贵,而且又拿了荣源的好处,果然极力促成婉容成为皇后,溥仪看哪个女子都感觉一样,因此也听从了端康太妃的话,选择了婉容。
▲婉容大婚时的照片
婉容成为皇后的消息传到了荣源家,他因为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差点没高兴的晕过去,在1922年11月30日,溥仪和婉容大婚,后来开启了她悲剧的一生,成为皇后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假如她没有成为皇后,是不是也是个民国有名的才女和美女呢?
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6岁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被迫退位。不过,因为和袁世凯签有《清室优待条件》,所以溥仪仍住在紫禁城里,而他的小朝廷,靠着国民政府每年开出的400万大洋,依旧过得舒舒服服。
转眼,溥仪年满16岁,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了。
(溥仪旧照)溥仪这人,从小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生活都无法自理,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要选皇后的事传出去后,许多达官贵人都争着把闺女嫁给他。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溥仪是正统的皇族,如果能跟他攀上亲戚,那于家族是极荣耀的事。
比如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尽管溥仪已经不是皇帝了,但他还要给溥仪拜年。溥仪过生日,他也会送贺礼……就在满清遗老们以为袁世凯这是打算“奉还大政”的时候,袁世凯却自己当了皇帝。
袁世凯当皇帝后,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
为了名正言顺,也为了和清朝皇室拉近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袁世凯便想把三女儿袁静雪嫁给溥仪。于是让心腹江朝宗。数次找溥仪的父亲载沣表达了意思。
载沣作不得主,但宫里的王爷太妃们不同意,所以他只能含糊其辞,也就这么一直拖着。
不过,由于袁世凯顶不住各方的压力,在登基83天后便宣布废除帝制,恢复中华民国。他的皇帝之梦就此陨落,不久便在愤恨中撒手人寰。
这样一来,袁家也就再没提过这档事了。
(袁世凯旧照)其实,不光是袁世凯想把女儿嫁给溥仪。张作霖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都曾走过门路,给溥仪递过女儿的小照,希望能与他联姻。
不过,满清贵族向来是傲慢的。对于皇后的挑选,他们祖上就是只从满洲八旗中挑选。对于汉人的女儿,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所以清朝皇室就直接拒绝了张作霖这些军阀权贵们。
按清朝选后的规矩,满洲八旗的贵族都应该把自家适龄的女儿用马车送到宫里来,让皇帝挑选。不过,今非昔比,都改朝换代了,再想像以前那样,搞那么大的程序,肯定是不行的。但好歹时代进步,有照相机了,所以一些有资格的满清遗老们,便把自家女儿的照片,想办法送到内务府,希望能有机会被溥仪选为皇后。
当时,内务府大臣荣源的长女叫婉容。
荣源动了心思,花了20万金疏通关系,求了端康太妃(光绪之妃),希望婉容能被封为皇后。
(婉容旧照)婉容是满洲正白旗人,相貌清秀,受到过严苛的淑女教育,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会英语。论综合条件,做溥仪的皇后绰绰有余。
可是,竞争的人很多,其中内务府主事端恭也使了不少钱打点关系,还找了敬懿太妃(同治之妃),希望她能支持女儿文绣成为皇后。
端康太妃和敬懿太妃由于意见相左,干脆把婉容和文绣的照片再加上另外两个姑娘的照片一起交给溥仪,要他自己决定选谁为皇后。
当时照相技术还不高明,像素也低,把人照得跟打了马赛克一样,根本看不清楚五官如何。溥仪看着照片上这几个姑娘,都长得好像一个样,也分不出美丑来,所以比较茫然。不过他看文绣照片上的旗袍颜色比较鲜灵,所以他就拿笔在文绣的照片上画了个圈,表示选文绣做皇后。
(文绣旧照)端康太妃一看,不满意了。
端康太妃是四大太妃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最能和溥仪说得来的一个。她一看溥仪选了文绣,就大大地不乐意,于是给溥仪做思想工作,把婉容着实夸了一顿。
溥仪本来就不是个有主见的人,再说他对女性也并没有太大的热心,所以他也就听了端康太妃的话,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个圈,意思是选婉容做皇后。
当然,文绣由于也被溥仪“钦点”过,不能再嫁给别人,所以就作为妃子嫁给溥仪了。
据说,溥仪听说得娶两个女人,好生不愿意。觉得早知道会这样,当初画圈就谨慎一点了。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清史稿》)
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3岁兼祧同治和光绪而称帝,作了3年傀儡皇帝后,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溥仪在当时清廷军机大臣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由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代笔签订了溥仪退位诏书,同时民国政府成立。
溥仪虽然退位了,但是和民国政府签订的“优待”条约规定,他有权居住紫禁城,待遇相当于外国元首。这样看来,溥仪实质还是皇帝,他有权利纳皇妃。
1922年12月1日,15岁的溥仪举行了大婚礼仪,迎娶了17岁的皇后婉容和12岁的皇妃文绣。当时人们发现,许多权贵大臣都想把女儿嫁给他,然而,溥仪为何偏偏选中了婉容呢?
在溥仪筹备结婚之前,袁世凯曾通过自己手下、步兵统领江朝宗向溥仪的父亲载沣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提出,让自己的三女儿袁静雪嫁给溥仪,借以拉近与清室的关系,载沣和太妃们不敢反对,只好勉勉强强表示接受照办。其实这是袁世凯要称帝的前奏。
随后,袁世凯倒行逆施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很快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作了83天的皇帝后,迫于无奈取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患尿毒症死去,这样以来,与溥仪的婚事也就化为了泡影。
不仅袁世凯相中了溥仪这个女婿,而且老袁死后,他的继任者大总统徐世昌和东北军阀张作霖都想把女儿嫁给溥仪。乖乖,溥仪一个无权无势的废帝,为何这样抢手呢?我觉得这些权贵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再就是想通过溥仪结识清廷旧臣,这些人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说来说去就是被“奴役”惯了,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大家脑补一下清朝灭亡后,汉人不剪辫子之事)。溥仪拒绝徐世昌和张作霖的理由也很搞——满汉不同婚。讲真幸亏这些权贵的女儿没嫁给溥仪,否则……
拒绝娶权贵女儿的意思其实是清王室太妃——敬懿太妃(同治的瑜妃)和端康太妃(光绪的妃子)的意思,因为二人都为溥仪各选择了一个姑娘。
敬懿太妃看中的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又名惠心。她比溥仪小三岁,当时也就12岁。
端康太妃选中的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叫婉容。当时17岁,比溥仪大两岁。二位太妃争执不下,各不相让,于是就把婉容和文绣的照片和其它两位姑娘的照片交给溥仪做决定。
过去皇帝选妃都是挨个看,相中的就交给姑娘一个玉如意,到了溥仪时,有了照相,所以溥仪直接看照片选择。
溥仪接过这四张照片,这四位姑娘的玉容,在他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溥仪对女人不太感兴趣。他看这四位姑娘的身段就像纸糊的桶一样。脸部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也只能比一比谁的旗袍花色更特别些。
溥仪没有想到这是终身大事,自己也没有标准,于是不加思索的在一张看着似乎顺眼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个照片就是文绣。也就是说,溥仪最初选择了文绣做自己的皇后。
看到这个结果端康太妃不乐意了。自己选的姑娘落选了。端康太妃在清帝四位太妃中最年轻也最有文化,所以是四位太妃中说了算的人物。她就通过鼓动王公大臣向溥仪施压,说婉容家比文绣家富裕,人又漂亮,说了许多的好话,最后说“你为什么不选择婉容呢?”溥仪本来就没主见,心里想,既然那么好为什么不早说呢?他也没多想,于是就在婉容照片画了个圈,意思是否定了文绣,确定婉容为皇后。
这样一来,敬懿太妃不乐意了,说皇上不能这样做,既然圈点了文绣,那么,按照规定文绣就不能嫁臣民了。经过争论不休,最后敬懿太妃妥协让文绣作了皇妃,当时溥仪还不高兴,一个老婆还觉得多呢,怎么一下子给我两个呢?王公大臣对他说,“历朝历代皇帝没有一个老婆的道理,必须有后有妃”。溥仪这才答应了。这就是溥仪为什么一下子迎娶了“一后一妃”的原因。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答:尽管溥仪选妃时,清朝已经灭亡了,他也已经退位了,但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个当过皇帝的人,格调还是很高的,算是名人,无论谁嫁给他,又无论谁做了他的岳丈,那都是“名载史册”的。
我们都知道,溥仪最后一任妻子,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护士,平头小百姓,但因为和溥仪走到了一起,史书就有她的名字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声不留,天空没有你飞过的痕迹。
只要搭上了溥仪,就能“名载史册”,何乐不为?
所以,不要说溥仪十六岁选妃时还居住在皇宫;就是溥仪五十三岁获特赦出来,还是有许多满清遗老遗少争着抢着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溥仪的。
其中,一个老臣还奉上了自己十五岁的女儿!
溥仪在监狱中已经完成了一个“新生”,不敢再娶黄花闺女给社会留下话柄,也不敢再挑满人来娶,低调地选择了相貌普通的汉族离异女子李淑贤。
所以,溥仪十六岁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给他的。
其实,不光袁世凯、张作霖想把女儿嫁给溥仪。
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军阀张勋都也都动过心思,走过门路。
他们给溥仪递女儿的小照,希望能与他联姻。
其中的袁世凯,为了把三女儿袁静雪嫁给溥仪,更是多次通过心腹江朝宗,甚至自己亲自出马,找溥仪的父亲载沣和内务府大臣世续进行活动。
但是,清朝虽然垮台,穷讲究还在。
对于皇后的挑选,他们坚守礼制,即只能从满洲八旗中挑选,对于汉人的女儿,一律不予考虑的。
所以,我们看,溥仪的前面四个女儿,从婉容、文绣到谭玉龄、李玉琴,都是满人。
话说,在溥仪十六岁大婚这年,婉容为什么会胜出,成为了皇后呢?
主要是婉容的父亲荣源是内务府大臣。
并且,荣源投入了巨资拉关系的,据说花了20万打点后宫的太妃们。
当然,婉容也的确貌美如花,仪态雍容华贵,端庄秀美。
婉容是满洲正白旗人,相貌清秀,受到过严苛的淑女教育,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会英语。论综合条件,做溥仪的皇后绰绰有余。
补充一下,溥仪与婉容在1922年12月1日举行“大婚”盛典,张作霖派人送去大洋一万元“恭贺新禧”。仅仅一个月之后,即1923年初,张作霖嫁女,溥仪便投桃报李,差人备了两份厚礼:一份是给“张巡阅使”的,三镶白玉如意成匣,大卷绮霞缎八端,绿绣喜字中堂成轴,绿绣红缎喜联成对;另一份给新娘的是:细绣喜字中堂一轴,细绣喜对一副,化妆品两匣,衣料八件。
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清朝的妃嫔等级严密,就跟它的官吏等级一样,妃嫔等级也照样分个三六九等。相信这几年的清朝宫廷戏大家都很喜欢看,也对宫廷的妃嫔充满了好奇,接下来就由小编跟你说说清朝的妃嫔等级和选妃的缘由吧。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妃嫔等级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
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
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
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而后宫妃嫔等级的建立,却是沿用之前的。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清代妃嫔等级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四位)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清代宫廷的妃嫔等级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
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
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
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妃嫔等级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溥仪选妃时,袁世凯和张作霖都想嫁女儿,为什么他会娶婉容?
清朝的选妃制度遵循祖制,从顺治朝开始,皇帝的女人均从八旗中选取,选中的称为秀女,每三年选一次,所有八旗户籍在内务府都有登记造册,只要生了女儿到了13岁都要送到宫里来参选,另外皇宫的宫女每一年选一次,在包衣范围内选,包衣就是八旗的家奴。
清朝秀女,皇帝先选,剩下的赏给王公大臣,而宫女和侍女由八旗提供各家的奴才女子供选用。
虽然八旗有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但满清统治者对汉人一直是防范的心态,在为皇帝选妃时,按皇后、贵妃、妃嫔等级,优先选择的一定是满八旗适龄女子,其次才是蒙八旗女子,最后才是汉八旗里比较出类拔萃的,清朝皇帝汉族女子的皇后皇贵妃寥寥无几,仅有康熙的母亲孝懿仁皇后,是汉八旗,有汉人的血统,早年也只是个庶妃,因为康熙登皇位了,才把老娘升格为皇后;另外纯汉族的是乾隆纯惠皇贵妃,但这位女子是在乾隆还是皇子时只是个妾,后来给乾隆生了皇子后才一步步升到贵妃的,所以纵观清朝12帝,做到皇后和后贵妃的仅这两位。
图为溥仪和婉容。
所以在末帝溥仪长大后,虽然清朝已经灭亡,但小朝廷还在,满清的那一套规制继承了下来,袁世凯虽为民国总统,最显赫,但他是汉人,他的女儿自然被剔除掉,当时还有徐世昌、张作霖、甚至还有张勋都曾向内务府递过自己女儿的照片,但都因为是汉人而不在入选范围内。
张作霖的几个女儿其实都挺水灵的。
还有个原因是决定入选名单的也是满清的遗老和宗室,溥仪压根没有选择权,选择的女子是清宗室这些遗老内斗过后递上去的相片,最后还是端康死胖子强迫溥仪选的婉容为皇后,其实操作溥仪选妃之事的还是内务府,而婉容的父亲就是内务府大臣,而文绣的父亲也是内务府的主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