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在《甄嬛传》开头,雍正帝登基的时候,大殿之上出现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建极绥猷”四个大字,现实中,自然也是存在这座大殿与这块匾额的。

故宫当中的太和殿,就是这样的一座大殿,其正殿上悬挂着的就是“建极绥猷”,但是这块匾额乃是当年乾隆帝所写,在雍正时期出现,实在是个很大的笑话。

所谓的“建极”,出自于《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立也,极,中也。

这两个字的原本意思是,将屋脊的栋梁,引申作为中正的治国之道与准则。

传说当年武王伐纣之后,曾经去拜访被商纣王囚禁的王叔箕子,向他询问天地大法与教化之道等等,而箕子认为君王是天下之主,最该自己先建立中正宏大的道理,才能教化百姓。

而“绥猷”这两个字出自于《尚书·商书·汤诰》,原句是“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姓,克绥厥猷惟后”,在《礼记》等先秦典籍当中,也都有出现。

绥,原本说的是上车时用的绳索,而猷,意思是道理,法则。

上古商汤讨伐夏桀之后,制作《汤诰》昭示天下,然后将此作为安抚百姓的准则,让百姓们知道自己是顺应天道顺应万民而生的君王,将善道赋予世间所有的民众。

建极绥猷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天子对于上苍还有百姓们,都是有神圣崇高的使命的。

如果想要建设强盛的国家,睥睨四方,那么就要用天道安抚四海臣民,才能建立万世功勋。

古代的皇帝们觉得,要名正言顺掌握天下,不仅要遵循天地之间的道理,同时又要适当进行安抚,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皇权稳固江山万年,才能让王朝变得强盛。

上古时代,人们觉得想要让国家强盛,必然需要顺应遵循大酉伏羲所创的圣人之道,而大酉文化也成为了母系文明的一种象征代表,泛指天地国家之类。

乾隆时期,清朝的实力走向巅峰,乾隆帝有此感慨,也是实属正常的事情。

这幅匾额在制作成功之后,被悬挂在太和殿正殿之中,代表着古代帝王的最高愿望,原本的匾额在北洋时期丢失,现在太和殿的匾额乃是后来的复制品。

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故宫有很多匾额,很有深意,集传统文化精神和管理哲理于一体,如“正大光明”“中正仁和”“允执厥中”“勤政亲贤”等匾,而太和殿的“建极绥猷”匾也是富有深意的一个著名匾额。

那么,“建极绥猷”的含义是什么呢?

第一,“建极绥猷”的“建极”出自《尚书·周书·洪范》,原文称:“皇建其有极”。孔安国传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从字义上看,建,立也;极,中也,其原义为屋脊之栋,引申为中正乃治国之最高准则。

“绥猷”出自《尚书·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绥,原义为挽手上车之绳,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意为道或法则。

第二,总起来说,“建极绥猷”的基本含义为:天子承担着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命而建立统治之法则,又要安抚民众以顺应人间之大道,以创万世之功业。

所以,承天命,遵法则,持中正,抚民众是君王治国的要领。

此外,故宫三大殿中的保和殿内有“皇建有极”匾,其含义也是很深刻的。

“皇建有极”出典于《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简要地说,“极”指中道、法则,“皇建有极”是指天子立政事要守法则,要遵循中道,应不偏不倚,而且,天子制定的法则是天下臣民的最高准则,是天下臣民都必须遵守的。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中庸之道,也表现了君王十分重视治国要顺中正之道。

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读这几个字的时候,从中间断,建极,绥猷。“建极绥猷”是故宫太和殿上的牌匾,太和殿是皇权的像征,也就是评书里讲得金銮殿,当年接受华北日军投降的仪式就是在太和殿之前举行的。现在“建极绥猷”这四个字,是乾隆所书的复制品(乾隆的字写得好),那么“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出处?

建极出自哪里?

其实建极并非最早出现在清紫禁城的太和殿上,而是出现在明朝,当年保和殿在明朝时就称为建极殿,还有正五品建极殿大学士这个职位,到了清朝又改为保和殿,乾隆最早写建极的牌匾就是挂在保和殿上,当初写得是“皇建有极”,这就是建极的来历。甚至有的皇帝还拿建极做过年号,那么这个“建极”是什么意思呢?

最早提出来“建极”这几个字的,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政治书籍《尚书》之《洪范》,相传是与比干齐名的商王文丁的儿子箕子所作。“洪范”的意思是天地之垂范,其论“皇极”中,第一句就是“皇建其有极”,这句话《洪范》是这样解释的,就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所以,建极的意思是皇上要建立光明正大,不偏不倚的王道。那么建极的目标是什么呢?《洪范》也有解释,就是“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意思是把当时认为幸福的事,带给百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民有信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极,也曾被南诏王用过年号,国号为大礼,亦即后来大理这个地名的来历。

故宫太和殿

绥猷,比较难以理解

,多用于绥靖,这个“绥”也是绥猷中“绥”的意思,原意是驾车拉马的缰绳,后引喻为安抚,或者是驾驭,或者是教化。陕西的绥德的“绥”也是这个意思,语出南朝《世所新语》中“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当时绥德之外为游牧民族,所以取名绥德,和孔子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意思差不多,当然,要德化之,首先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人家才能服你的德。

,猷的意思原为谋略,比如俞大猷的“猷”字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是法则典章,比如《诗经》中有“秩秩大猷,圣人莫之”的句子,秩秩就是多的意思,猷就是法则典章,整句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典章,要由圣人来制订。

绥猷,也出自《尚书》,当年商朝的第一任国君,商汤,将夏朝最后一位国君夏桀流放到巢湖之后,回到当时的国都毫(现在的商丘),作《汤诰》以安万民,其中有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就是说只有皇帝,能把它的“建极”这个初衷带给百姓,并教化百姓遵守这个“建极”之道的规则和典章。这个绥就是教化的意思,猷可以引申为规矩,可以参照老子“民可使由之”去理解。

建极绥猷整体的意思是,统治者要树立使百姓幸福国家强大的目标并且以身作则,并引导教化百姓理解且遵守这个原则,从而共同努力,带来民富国强的理想目标。大致上,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想的。太和殿两侧的乾隆手书的楹联“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是建极绥猷的注解。

太和殿,建极绥猷

原来建极绥猷的匾额在哪?

现在去故宫参观,太和殿上,原乾隆手书的“建极绥猷”匾额,已经遗失,现在的是复制品。原来的匾额哪去了?这要推溯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殿,在此之前把所有满文的牌匾都去除了,还想把太和殿改为承运殿,那块“建极绥猷”也拿下来了,当时太乱,放到哪里?谁放的?后来怎么样了?都无从记载,也无从知晓,而且至今也没有露面,或者毁了,或者被人藏起来了。

故宫太和殿广场

建极绥猷,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与理想,只不过以前的意思太过深奥,颇多讲究,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老百姓能理解的意思就是,依法治国,带领国家走向富强民主,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老百姓的理想。

毁我塑我 原创

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太和殿乾隆御笔“建极绥猷”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建用皇极”“克绥厥猷惟后”。关于“建用皇极”,《尚书》传日:“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建用皇极”即“立中”。甲骨文卜辞常见“立中”之贞,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克绥厥猷惟后”,《尚书》传日:“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社稷安危。在农耕文明时代,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提供此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谁就能获得权力,推行教化之治。在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建极绥猷”匾,内蕴中国古代文化具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彰显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价值。

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各有个人理解,本人才学有限,没有过多想法。"建极绥猷"应是所立规矩,应因事而断。拿现在话;规矩是人定的,但要因事而为。(纯属个人理解)。

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说到“建极绥猷”这四个字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四个字的,这个四个字现在是挂在故宫太和殿上面的,也就是刻画在匾额上的,它是乾隆爷亲笔书写的,那么这四个看起来十分的复杂了,那么我们仔细的分析的话这四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跟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建极绥猷 :[jiàn] [jí] [suí] [yóu]。

早年读《尚书》,因词语古雅,不甚了了。虽知其为儒家经典,治国大意,因时代所限,文化毁弃,没有工具书可用,因此读不懂。

乾隆写在太和殿上的“建极绥猷”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国人治国智慧之精髓,它把皇帝的责任与治理国家的方法说得一清二楚,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它与现代管理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高度契合,叹为观止!

太和殿何等场所?那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办公室,与群臣议政执政的最高殿堂。“建极绥猷”能够成为太和殿额匾上的题词,可见其意义重大与深远。

建极绥猷,我们只解释它的一种含义似乎远远不够,总感到意犹未尽,但又不能过分解读,真体现了象形文字的凝聚力和概括性!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企业领导的职责有两条:1、建立企业基本规章制度;2、进行规范性决策。从政治学角度看,国家领导层所做的也差不多,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依法行政,依法断案。这三项权力已经分别由三个不同部门来完成,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从各位高人对“建极绥猷”四个字的不同解读来看,这个匾额不仅包括了立法与行政的含义,而且指出立法与行政的原则。

皇帝立法要立什么法?要立的是最高的法律,拿到今天来说就是宪法。这个法怎么立?要上承天意,下绥民情。拿到今天来说就是既要符合历史时代潮流,又要与人民意愿保持高度一致,不可独断专行,违背民心。还有,最高法律和至上规则,要像南北极一样正直,不偏不倚,即不可偏私,对某一部分人特殊优待,仅仅确认少数人不可撼动的权力,贬低人民的权利。

如此一来,法治而不是人治的效果如何呢?民心大悦,海内承平,威震四夷,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