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谢谢邀请。
我们平时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康熙乾隆还是很喜欢去江南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去江南视察,顺便自己游山玩水,也是对自己日理万机的一种身心放松,尤其是乾隆皇帝,特别热衷于下江南,最后为了不超过自己爷爷康熙的记录,只好在完成第六次巡视之后就停止了,那康熙和乾隆爷孙两人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成了宅男,一辈子宅在北京不出去呢?其实吧,雍正当然也想出去,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才选择宅在家里的。
第一:雍正太忙碌了
雍正之所以一辈子宅在北京,这个原因可能说出来你不信,那就是雍正太忙,忙到没时间出去玩耍视察。雍正算是皇帝中的劳模了,工作狂人,相对于康熙和乾隆来说,雍正是个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的人,每天十点多睡觉,凌晨四点就起床了,有时候批阅奏折到深夜,而且工作一丝不苟,甚至为了一个奏折,会回复几千个字。
雍正还是个铁血实干家,当时一心为了国库充盈,劳心劳力,康熙去世的时候。清朝国库康熙去世的时候只有700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储银超过5000万两,这样优秀的成绩怎么来的,都归功于雍正没时间出去旅游下江南,在家里宅着一门心思处理国事。况且雍正因为太敬业,劳累导致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大好,当时雍正已经45岁,去路途遥远的江南对他来说也是颠簸劳累,身子骨熬不住,索性算了,老实呆在家里比较实在。
第二:怕出去不安全
这其实也是雍正选择宅在家里的一个原因,去江南出巡路途遥远不说,还有可能遇到反清复明分子,自然不敢贸然出去南巡,就算不遇到反清复明的激进派,雍正的敌人也很多,因为自己是通过激烈的九子夺嫡竞争才登上皇位,雍正一刻都不能放松,如果他坐镇京城,自己还有主动权,如果他一旦离开京城,容易有人搞事情,生很多乱子,还是自己好好宅在自己地盘最踏实。
第三:雍正没钱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康熙乾隆爷孙两可以做到,雍正却只能选择宅在家里,普通人没钱没办法出去玩,皇帝也如此,康熙去世的时候,因为康熙军事上的功绩,使得大清朝幅员辽阔,可是打仗就避免不了要劳民伤财,因此当时的清朝国库空虚,一个烂摊子,而且吏治腐败,如果去江南的话,不仅皇帝出行需要经费,还得带着官员和嫔妃,还有各地官府接待住宿等修建行宫也是一大笔费用,这庞大的开支,这也会让经济青黄不接,雍正不想自己苦心经营治理的国家有负担。
其实,雍正是否喜欢出巡还是宅在京城,现在看来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江南风景固然好,可是宅在家里的雍正也可以欣赏到紫禁城的雄伟壮观,雍正励精图治,对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个勤政爱国的明君。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很简单,没钱,没时间。
康熙晚年官场腐败已经很严重,国库缺钱。雍正即位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为什么?要搞钱啊。
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那时候国库充盈,花得起钱。皇帝出行可不比普通人,文武百官都要跟随,每到一处都要建行宫,道路要提前一年修建,一路下来耗费巨大。康熙下江南虽然没有乾隆那么败家,但是一行一两万人,来回花费再节省也不是小数。
雍正现存仅朱批奏折就达35000多件,其总字数以雍正执政13年相除,平均每天是8000多字,还不包括写其他文件和抄写佛经,哪来时间游山玩水。只能让画师创作雍正游山玩水的画作来放松自己。
康熙和乾隆都是在位六十年,第一次南巡分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和乾隆十六年,都是等到政局稳定大权在握之时才开始放心南巡。而雍正总共在位才十三年,皇位并不稳固,社会上一直传言雍正得位不正。
而且不像自己的老爹和儿子那样酷爱打猎,雍正继位时已经四十五岁了,身体不好不爱出门,清朝皇帝必备秋季运动会项目——木兰秋狝,在雍正朝一次也没举办过。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我们知道,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非常喜爱出巡。我们现在的清宫剧,光是《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拍了好几部;乾隆南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只要拍到和乾隆有关的电视剧,必定会有南巡的情节。
在真实的历史上,康熙和乾隆这两爷孙确实都曾有过六下江南的经历。当然,皇帝南巡的真实情况,不完全像电视剧中拍的那样,只是到处吃喝游玩。康熙和乾隆南巡的最主要目的,一是视察河工,二是考察民情,毕竟江南地区是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
比起康熙,乾隆的南巡游乐性质更多一些,还曾经闹出过乌拉那拉皇后剪发事件。为了不超过康熙的纪录,乾隆的南巡也是六次而止。
而与这两爷孙比起来,雍正皇帝似乎没那么喜欢出门,更像个宅男。在雍正在位的十多年间,不仅没有南巡,甚至连北京城都没有出过。难道说雍正不喜欢出门游玩吗?其实也不是,雍正之所以不像康熙、乾隆那样经常往外跑,其实更多的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雍正很忙。
有朋友可能会问,同样是做皇帝,为什么只有你雍正忙?其实,跟康乾比起来,雍正确实是要忙一点,因为他特别勤政,许多事务都要自己亲力亲为。比如在《雍正朱批谕旨》出版时,雍正曾在序言中说道:“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见。”
雍正是出了名的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大部分用来批改奏折,有时候一个批复得写几千字,多年以来,日日如此。而出巡一天,事务就会积压。没有时间,是雍正不能南巡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则是雍正比较穷。
我们讲到清朝,一般都是说康乾盛世。雍正庙号为“世宗”,这个世字,代表的是承上启下的意思。康熙和乾隆南巡,都是在国库充裕,且整个大环境处于“盛世”时期,而雍正则是处于一个相对青黄不接的年代。
康熙朝虽然号称盛世,但到康熙晚年时,官员因循之风渐长,留给雍正的虽然算不上是千疮百孔烂摊子,但国力已经衰落。雍正就是想要出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撑。
后来乾隆南巡时,国家经过近30年休养生息,国库重新充盈。加之乾隆在和珅的倡议下,设立议罪银制度,让犯事的官员花钱赎罪,也赚了不少钱,作为六下江南经费开支的来源。
另外还有第三点原因,就是政治条件不成熟。康熙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乾隆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都是在登上皇位十几二十年之后,皇位坐稳了才敢出巡的。
而雍正登基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一共才当了13年皇帝,而且在此期间他的皇位一直不太稳固,贸然离京的风险太大,所以也只有亲自坐镇京师,雍正才能心安。
不过,雍正虽然一辈子宅在北京城里,但不是没有一颗游山玩水的心。因为不能亲自体验,所以雍正特意命画师为他作了一系列的《雍正行乐图》,描绘了雍正扮演不同角色四处游玩的场景,凭此聊以自慰了。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首先雍正为人勤勉,上朝时不停工作,大臣都下班回家,他依旧要不停的批阅奏折。身为皇帝,他本可以把绝大多数任务交给大臣来办,自己只要处理个别极为重要之事即可,但他并不这样做,凡事尽可能亲力亲为,每一份奏折雍正都会仔细审阅,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深夜才入睡,日常工作量可想而知。身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连召见妃嫔的时间都很少,如果把皇帝看成一种职业或一份事业,那么这份职业或事业就是雍正的全部,除此外雍正全无兴趣。
另外,康熙年间战事频繁,国库几乎捉襟见肘,看似留给雍正的是太平盛世,其实并非如此,雪上加霜的是到康熙晚年时整个清朝吏治腐败,贪污成了家常便饭,而清朝官员的俸禄和大明一脉相承,如果不想其他办法,光靠那点俸禄是根本无法养家的,因此,当时的地方官们靠抽取"火耗",而京官们则靠地方官员孝敬"冰敬、碳敬",还有一些官员虽然不贪污,但他们却大量向国库借贷,却又无力偿还,以上种种都让大清国库不堪重负,等到雍正继位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钱供他开销甚至称得上接手了一个烂摊子。自从穿上龙袍,雍正肩上的压力很大,既要惩治像年羹尧这样的大臣,又要想办法充实国库。
所以雍正当了十几年皇帝,基本没离开过京城,既没有到承德避暑山庄散心,更没有下江南风花雪月,估计不是他不想,而是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对雍正来说,自己的爸爸和儿子都六下江南,去舒舒服服的把大好河山给欣赏了一遍,玩了一遍。他自己为什么不出去看看祖国的山川大地,却选择一辈子待在北京呢?
难道是雍正不想出去走走?不存在的!不是他不想去,而是他不能去。
年轻不再,想玩、爱玩的心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康熙八岁继位,14岁的时候亲政,乾隆25岁的时候当了皇帝。和康熙乾隆相比,雍正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那个时候的他已经45岁了。45岁,离50岁只有五年了,也能够算得上是知天命的人。那样的年纪,内心对于玩的兴趣肯定没有年轻时候的那么多。
康熙留下的种种问题使得他不得不努力工作康熙拿得出手的功绩不少,无论是平三藩,还是收复台湾,都是非常大的事件。但晚年的康熙,已经无力去解决大清国长期积留下来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要留给谁来解决?只有雍正,雍正要是不去做,大清国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果没能治理好国家,他有什么脸面去面对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应该记得到雍正每天都是起的非常早去改奏折,工作到深夜才休息。与其说是勤劳,倒不如说雍正是为了国家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最为现实的问题——没钱这是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库没有钱。乾隆之所以能够六下江南,就是因为国库有钱,而他的这些钱是他的老爸雍正给他打下的基础。康熙去世,并没有留给雍正多少经费,因此,雍正只能勤劳的工作,为下一代创造财富。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为何雍正却一辈子宅在北京?
康熙,乾隆都六下江南巡视,可雍正没有,连距北京城稍遠的风景区都没有去过。雍正执政手段有时残忍,杀了一些人,但他执政很辛苦。因他登基时,看似太平盛世,其实国库已很空虚,存银不到800万两,有些县报告库无存银,赈災都成困难。银子哪去了,都在贪官手里,
在反腐方面雍正作了许多严厉的惩办工作,巡抚下查,有贪污者,就地免职,自杀的官员,不因死而了结,从家庭追到底,所以后人说“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其次在修理河道,鼓励农民生产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使清代雍正时期,经济很快好转起来,雍正在位只有13年,去世时国库存银已增加到6000万两,比康熙末年国库增加了7倍,在这短短13年里能有这么大的成绩确实非易事,他要与人斗(贪官和不理解他改革的反对者),与天斗(天灾旱涝),与地斗(改变良田提高产量)。他这么忙,励精图治,日夜工作,那有时间去南方半游半工作。皇帝出行车马銮驾,随行官员,保卫士兵需五六千人,地方还得提前修行宫並准备接待,花费无疑是很大的。这是雍正所不愿意看到的的。
康熙,乾隆各南巡6次花费国库的银子很大。尤其乾隆浪费最大,费结果使大清开始了走下坡之路。自然雍政有许多优点,但为了推进他的改革和鞏固他的统治权力,手段有时还是很残忍的,杀了不少坏人,也杀了不少好人,所以在古代民间也留下“暴君”的坏名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