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谢谢邀请。
戚夫人被吕后折腾的这么惨,做成人彘,不得不说,戚夫人的死法确实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令人胆寒,可以说是惨绝人寰,那估计很多人有个疑问,戚夫人在吕后对她下毒手之前难道没有一点危机意识吗?没有自尽的机会吗?听我说完,可能你就会发现,戚夫人根本没机会选择一个痛快的方式自尽。
第一:戚夫人低估了吕后的狠毒
戚夫人可能是被刘邦宠惯了,温室里面的花朵,低估了刘邦原配吕后的狠毒,因为刘邦生前戚夫人还经常把吕后气的半死,她以为吕后不会把她怎么样,况且就算要罚她,当时历史上还没有人彘这个刑罚呢,完全是吕后首创,因此戚夫人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遭遇,以为只是被吕后训一顿,或者跪个地上求饶下,就被吕后赶出宫去和自己儿子团圆了,估计她当时想的最严重的就是吕后会把自己打入冷宫,孤苦终生,可是没想到对手对自己这么狠。
第二:戚夫人高估了自己儿子的能力。
一开始吕后只是把戚夫人的手脚用铁链子铐住,然后把她头发剪光,让她穿上破衣服捣米,可是戚夫人不知高低,高估了自己的儿子,还要死不活的在唱歌,就是类似于我儿子是个王,母亲却在这里做苦工,儿啊,你快来救娘啊之类的话,这时候的她不知道天下是吕后的,而过分高估自己儿子一定会来接她,救她出苦海,因此也没有想到软禁期间撞墙或者割腕上吊自尽。
第三:吕后不给戚夫人自尽的机会
吕后把戚夫人从刚开始关押开始,就肯定已经派人监督戚夫人了,吕后既然铁了心让戚夫人受罪,不可能让她痛快死去的,吕后想要的让戚夫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戚夫人根本没有自尽的机会。
综上所述,因为以上原因,戚夫人在吕后对自己下毒手前根本没机会自尽,因此只能沦为人彘活了三天就死了,不得不说,如果历史上的皇后原配都用这种方式对待和自己抢丈夫的小三,那估计没人敢进宫了!你们说是吗?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本文章首发于悟空问答,坚持原创,每日更新,喜欢请关注我哦!
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戚夫人被铁圈套脖子,像牲口一样看管着,哪里的机会自杀?再说戚夫人要是有这个勇气和脑子想到自杀,也就不会混这么惨了!戚夫人根本没有机会自杀。
“人彘事件”是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和宠妾戚夫人之间的后宫争斗,戚夫人没有斗过功于心计的吕雉,被做成了“腌肉”放到罐子里展览。
“人彘之祸”是两千多年来惨了的后宫相斗的产物之一,戚夫人的美人心计换来了自己的痛苦不堪,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尔虞我诈的后宫,不是毁灭别人,就是被别人所毁灭。
在大家眼里,自杀是戚夫人当时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吕后的智商。吕后焉能不知自杀简直是便宜了戚夫人?因此戚夫人根本没有机会自杀。另外从戚夫人性格来看,她也不会选择自杀。
首先,汉高祖死后,戚夫人作为宫斗里落败的那一方,被吕雉囚禁在了永巷,把她剃光了头发不说,还用“钳”,也就是铁圈束住了脖子。
戚夫人想自杀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咬舌自尽,但用这种方式是不可能的,吕雉派人把她看管的牢牢的,哪能让她这么轻易死去?要知道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后,整天叫嚷痛哀嚎,吕雉就把她的舌头割了,充分说明咬舌自尽并不靠谱。
另外,戚夫人有个儿子叫刘如意,才十五岁,被封赵王,虽然留在封地没法救她,但毕竟是个念想。
吕雉和刘邦是患难夫妻,苦难的生涯让她迅速成长。两千多年了,好像人们对汉代“人彘”事件两个女主角态度很鲜明,对戚夫人表示同情和怜惜;对吕后的残忍感到深恶痛绝。
吕雉,也就是后来的吕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家境是相当不错的,配小混混刘邦是绰绰有余。父亲做主把她许配给刘邦后,吕雉吃尽了苦头,和刘邦算是一对患难夫妻。
在婚后数年,吕雉亲自下田耕作,任劳任怨,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承担了一家老小的经济重担。为刘邦生下了一儿一女,却从未嫌弃过这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老公,简直是“模范”老婆。
刘邦经常惹是生非,常常触犯法律,一次被他羁押的犯人逃跑了,导致刘邦不得已躲到了芒、砀山的岩石之间,这段时间里,吕雉毫无怨言,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寻找这个不省心的丈夫,还给他带去吃的穿的。
刘邦率众起义后,吕雉被刘邦连累进了大牢,期间的磨难和羞辱可想而知了。出狱后,又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一直颠沛流离,吕雉啥话也没说,对刘邦那是铁了心的支持。
可以想象,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苦难生涯,让吕雉迅速成长。
心狠手辣是生活磨炼出来的。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的斗争到达了白热化,刘邦在彭城败北后,项羽“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把刘邦的父母、老婆、孩子都擒来当了人质,吕雉和刘邦父母这个人质一做就是两年。
后来项羽把吕雉等人押到两军阵前,阵前支了口大锅,恐吓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老婆、孩子都煮了啊!
“大丈夫”果然是“大丈夫”,想刘邦是何许人也,人家面不改色心不跳,镇定自若地说:项羽啊,你爱煮便煮吧,煮好后别忘分我一点肉吃,“幸分我一杯羹”啊!
吕雉跟着刘邦,早已磨炼出坚忍、阴险的心性,成王败寇的道理她岂能不知。
另一方面,吕雉和刘邦在精神上是势均力敌,这是戚夫人无法做到的,吕雉对稳固刘氏江山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刘邦称帝后,封的这些个异姓诸侯是很大的隐患。陈豨(xi)谋反,刘邦去平叛,吕雉就留守长安,和萧何商量把阴谋策应陈豨的韩信给骗到了宫中,并将韩信处死,诛灭三族。
刘邦出兵打陈豨,向大将军彭越征兵,谁知道彭越却称病不去,刘邦只是把他贬作庶人,而吕雉觉得处理得太轻了,为防患未然,夷其宗族。通过这些手法,可以看出吕雉简直不要太狠,但是吕雉的这些做法确实稳固了刘氏江山。
也正是因为吕雉的狠,让刘邦对戚夫人有深深的担忧,反而做了激怒吕雉的重大错误。
实践证明,在政治场上仅仅能取悦老公是远远不够的。对比下吕雉的人生经验、手段、心性,戚夫人简直逊色太多,她的地位完全是靠老公靠孩子。戚夫人是怎么认识刘邦的呢?
康熙57年的《睢宁县志》记载,刘邦在彭城兵败了以后,被项羽追得走投无路,慌乱间逃到一个口枯井里躲过了一劫,之后被戚氏妇女给救了,才捡了一条小命。
落难的刘邦自然是感激他们的救命之恩,愿以身相报,其实不过是看重戚氏的美貌,白捡了个大便宜。谁知戚夫人出身不凡啊,是西汉初年的歌舞名家,擅长唱歌、跳舞,是个妥妥的艺术系高材生。
戚夫人尤其擅长汉初流行的楚歌巫舞,在紧张的战争间隙,她是刘邦的温柔乡,可以缓解刘邦的紧张情绪。最重要的是戚夫人不懂政治,不会像吕雉似的经常和刘邦讨论军国大事,让刘邦感到身心愉悦,给刘邦带来完全不同于吕雉这个强悍妻子的情感体验。
自此,刘邦宠幸戚夫人直到死去,恰是刘邦的宠幸给戚夫人埋下悲惨的结局。
宫斗失败,靠老公的戚夫人如何搞得定实力派吕雉?刘邦和戚夫人成亲的时候,正是吕后颠沛流离之际,在情感上一落千丈,内心极度的不平衡。相比依靠刘邦这棵大树的戚夫人,吕雉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上位。
如果说在吕雉和戚夫人之间早期是夺夫之恨的话,那么之后就变成了权力之争。戚夫人自知自己是斗不过吕雉的,只能靠儿子刘如意当上太子,换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刘如意也是十分疼爱,常有想废了她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太子的心思。戚夫人似乎是得到了暗示,常常在刘邦跟前哭诉,让刘邦当机立断赶紧立自己儿子为储君。
其实刘邦也完全知道一旦自己撒手人寰,凭吕后的心狠手辣一定不会放过戚姬母子的,刘邦这时心一软决定废掉刘盈改立三子刘如意为天子。
也正是这么一波操作,彻底激怒了吕雉,决定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儿子太子身份,并在站稳脚跟后,对戚夫人母子进行残酷迫害。
动了吕雉的奶酪,让你有今生无来世。为了稳固太子地位,吕后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威望,打通关节,笼络一批大臣,并游说开国大臣张良给自己亲自谋划。听过一番劝说,刘邦也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在政治当前,所谓戚夫人、所谓爱情都成了可有可无之物。
刘邦死后,刘盈做了皇帝,吕后也变成了吕太后,吕雉开始释放所有愤怒。不仅囚禁了戚夫人,还剃光了她的头发,给她戴上铁圈,穿着一身囚衣,派她日夜舂米劳作。
当年那个青丝飘逸、彩袖殷勤、体态婀娜的舞者已经不复存在。
只会唱歌跳舞、安于享乐、头脑简单的戚夫人哪受过这等折磨,于是悲伤之余,随口唱了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就是这首歌传遍宫廷,传到了吕后耳中,吕后勃然大怒,欲将戚夫人母子斩草除根。断了戚夫人手足,挖去她的双眼,把她丢到一个坛子里,扔到厕所,并让自己儿子去参观。
这种变态行径,简直是宫斗中的极品案例,绝对比现在的清宫大戏惨烈多了啊!
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戚夫人被吕雉施行人彘酷刑前是有足够机会自尽的。
但她咋就没有自尽呢?反而是选择屈辱的活着。
宫廷争斗是残酷的,愿赌就要服输。
没有做好死的准备,就不要轻易的下赌注。
只想赢,不考虑输,这不是好思路。
特别是高危的事,首先考虑胜算有多大,失败了如何解套,起码是做好死的打算。
戚夫人就是胸大无脑的女人,不考虑这些问题,她哪里是吕后的对手。
没有杀尽天下的野心,哪能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想有杀尽天下的野心,就必须做好被千刀万剐的准备。
戚夫人一条命都舍不得,岂能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01
刘邦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戚夫人母子创造机会。
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就让中尉戚鳃掌管北军。
戚鳃就是戚夫人的父亲。
汉代官职职责,南军由卫尉统率,负责守备宫城;中尉统率北军,屯卫京师。
后来追随周勃诛灭诸吕的正是这只北军。
这恐怕是刘邦为赵王如意提前做出的打算。
同时,刘邦让周昌做赵王如意的相国。
周昌坚韧刚强,直言不讳。不仅萧何、曹参等重臣,就连刘邦本人对他也非常敬畏。
但他是坚决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
刘邦要派遣周昌去做赵王的相国,周昌哭哭啼啼不愿意去,说:"从一开始我就跟着陛下,为何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
刘邦解释说:“我也清楚这是降职,但我很为赵王如意担心。考虑再三,除您之外,别人还不行。迫不得已,您就勉强替我走一遭吧。”
或许刘邦这也是为赵王如意的上位做准备。
可是,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再次遭受箭伤,引发重病。
刘邦预知来日无多,废长立幼的意愿更加强烈。
但已经没有时间替戚夫人母子做更多的事了。
刘邦首先考虑的是除掉异姓诸侯王,保住刘氏江山。
第二步才是除掉反对废长立幼的重臣,让赵王上位。
但突然的箭伤,让刘邦的身体出现了大问题,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加之吕后采纳张良的建议,请出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得知太子已经羽翼丰满,没法冒然行动。
失去了刘邦的支持,此时的戚夫人就应该做出抉择。
保住自己和赵王如意的生命是最大的目标,其次是做好死的准备。
为刘邦殉葬是不错的选择,这样还体面一些,或许会受到后世的敬重。
02
戚夫人除了哭哭啼啼,恃宠撒娇,别无任何政治智慧。
前196年,刘邦重病在身,戚夫人日夜侍奉皇上,一刻不停的哭哭啼啼。时常把赵王如意抱到刘邦面前,恃宠撒娇,让刘邦为其母子打算。
刘邦也认为太子刘盈过于仁弱,不像他自己,而认为如意更像他。
而且跟戚夫人说:“终究不能让不成器的儿子居于我的爱子之上。”
想当初,刘邦在被项羽的军队追赶的危急时刻,居然一脚把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车;
现如今,把刘如意抱在膝盖上,宠爱有加,简直是天壤之别。
尽管时势不同,但作为政治家,过于感情用事,不是好习惯。
刘邦一生,玩得就是帝王权术,但最后却没有给最宠爱的女人和爱子,想出一条后路。
戚夫人哭哭啼啼只会求告刘邦之外,别无他法,就此可确知,她既不是一个智慧的女人,也不是一个有气节的女人。
贪生怕死,只能依靠傍大腿的女人,在后宫争斗中是很难胜出的,而且死的一般都很惨。
刘邦得知太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就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刘盈说:“其他的儿子都自立了,怜悯如意这孩子太小了,最担心牵挂的就是如意母子。”
后来,刘邦听到有人诋毁樊哙和吕后结党,将来要除掉如意母子。
刘邦就让陈平和周勃把樊哙斩首,还没处理好这事,刘邦就先挂了。
真正威胁如意母子的是吕后,不除掉吕后,只处理其爪牙是不够的。
吕后刚刚从项羽营中回到汉营时,就开始参与汉营中的重大决策。趁刘邦外出征伐之际,设计与萧何除掉了韩信。
这足以显示出吕后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03
苟延残喘,爱惜生命。
刘邦一去世,吕后就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惩罚她从事苦役劳作。
同时,吕后三番五次,严令赵王回都城长安,借机毒死了他。
戚夫人不堪其苦,做《戚夫人歌》,发泄自己的不满。
戚夫人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吕太后得知后大怒,命人砍去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双眼,熏聋双耳,给她灌下哑药,把她抛入猪圈,起了个名字叫“人彘”。
吕雉所作所为,的确是狠毒了些,但这个名字还是有创意。
就戚夫人的政治智慧来说,还真的跟猪一样。
就其如此屈辱的生存,也跟个猪差不多。
“人彘”的称谓,还是符合她的身份的。
死路一条,也还是一条出路,而且还有许多种死法。
即便不能有尊严的死去,起码还能含恨自尽。
如果戚夫人自尽,如意或许还有一线活下来的希望。
她不仅考虑不到这一点,还作歌企图她的儿子来救她。
这不是把她的儿子往死里整吗?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救得了你吗?
吕后的怨恨主要在戚夫人身上,对少不更事的如意并没有直接的仇恨,只是担心如意威胁太子的地位。
戚夫人自尽,在周昌等大臣的保护下,如意还有一线生存的机会。
戚夫人这一唱,母子就一起死定了。
吕后也算定戚夫人是没有气节的女人,除了恃宠撒娇,哭哭啼啼之外,没有一点血性。
正是看到了她这个特性,才会如此羞辱她。
有人也认为,说吕后发明了人彘的刑罚,是不公允的。
尽管吕后歹毒无比,但也只是针对戚夫人一人的刑罚而已。
一个人只要自己想死,总能想到办法。
如果连死的办法都想不出,那也就只好如此,没人救得了了。
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是不可能自尽的。
“彘”,就是猪的意思,但人彘可比猪惨多了。
戚夫人因生前受刘邦宠溺,又有让儿子刘如意夺太子位的想法,让吕后恨之入骨。所以在刘邦死后,吕后便想到了如此恶毒的做法。
把人做成人彘需要以下步骤:
首先是将四肢剁掉,只留躯干,连行动的能力都没有,靠四肢自杀的可能性就没了。
然后是挖掉眼球,割去耳朵,再将铜灌进耳蜗,失明失聪,不知自己在何方了。
接下来就是割掉舌头,灌入药汤将声带破坏,痛苦都发不出声音表达,更别想咬舌自尽,因为已经没有舌头了。
戚夫人容貌美丽,秀发柔顺,所以人彘的制造过程又加入了划破脸颊,将头发连毛囊剔除的工序。
整个过程不允许戚夫人中途死去,所有流程做完便被扔进了茅厕,慢慢等死。
这是一种多么艰难的过程?吕后又是怎样一个恶毒女人?
汉惠帝刘盈打猎归来,就看到自己保护多时的刘如意弟弟惨死宫中,而当被宫人领到茅厕观看人彘时,那场面才是震惊:
只见粪便中一个肉轱辘微微颤抖,嘴巴大张,没有任何声响。
惠帝问宫人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戚夫人时,当场晕厥,醒来后说:这种事情不是人做出了的,母亲吕后做出来了,那她的儿子就不配再做皇帝了。
从此不理朝政,夜夜笙歌,不久便死去了。吕后得到了她的报应,但总觉得不应该是善良的惠帝去承受。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戚夫人,又名戚姬,原名戚懿。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还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女围棋手。是汉朝第一个女歌唱家,舞蹈家。深得刘邦宠爱,生了一个刘邦最喜欢的儿子刘如意。她的儿子几欲取代吕雉的儿子的太子地位,差点成为汉朝的第二任皇帝。
《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戚夫人都陪刘邦下围棋,并在宫中举行围棋比赛活动,为臣民祈福。
戚夫人的翘袖折腰舞,曼妙多姿,那是她引以为傲的绝活。
她的歌声,更是让刘邦如醉如痴。
刘邦成了她的超级歌迷。在她的感染下,刘邦也爱上了唱歌。刘邦除了打仗外,每天都和戚夫人泡在一起,两人爱得如胶似膝。
刘邦留传于世的诗歌有两首。一首是唱给他自己的《大风歌》,另一首是专门唱给戚夫人听的。
刘邦看到他和吕雉生的儿子刘盈性格软弱,不是当皇帝的料。而和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性格和自己很像,便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这给了戚夫人无限的期望。
戚夫人日夜啼泣,央求刘邦废掉太子刘盈,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吕雉急了。动用了张良,将商山四皓请了出来给刘盈站队。
刘邦看到不但是朝中的大臣,就连退休了的张良都站在太子刘盈这方,反对立废立太子。
知道立刘如意为太子已无望。
戚夫人泫然欲泣。刘邦心里很难过,对戚夫人说,你跳曲舞,我为你唱首歌给你伴舞吧: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成,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鸿鹄歌》是说太子刘盈羽翼已成,太子地位无可撼动,立刘如意为太子已不可能了。表达刘邦对戚夫人的安慰之情和自己悲凉无奈的心境。
刘邦知道吕雉的心性,在他百年之后,必然会加害戚夫人母子。
他示意戚夫人顺从吕雉,不要与她作对。
让御史大夫周昌去赵国担任国相。周昌是强烈反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对吕雉有恩,再怎么着,吕雉不会为难他。
周昌刚直敢犯上,还是大汉元老,在众臣中很有威望。由他担任赵国国相可以保护赵王刘如意。
刘邦还不放心,还交待太子刘盈,说在8个儿子中,他最担心的是刘如意,希望刘盈当了皇帝后好好保护他这个弟弟。
为戚夫人母子能做的,刘邦都做了。
刘邦和戚夫人这般恩爱,戚夫人知道刘邦是真心爱她的。她相信自己的男人定会安排好一切,让自己和儿子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她压根儿就不会想到自尽。
纵使刘邦死了,她也决计不会自尽的。
戚夫人太过天真单纯了。
她把一切都压在心爱的郎君刘邦身上,而不是去想办法去经营自己的势力以保护自己。
刘邦死后,吕雉将戚夫人剃了头发,在脖子上㧜上枷锁,关到永巷去做舂米的粗活。
而戚夫人辜负了刘邦的良苦用心,低估了吕后的狠辣。
自己已是阶下囚了,在怨气丛生。她唱了一首《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刘邦死了,戚夫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的希望就只有自己的儿子了。
她希望有人把她的凄凉境况告诉她儿子,让她的儿子来救她。
在吕后看来,这不是戚夫人要唆使赵王刘如意造反吗?
这还得了,得斩草除根!
吕后多次下诏要赵王回京,都被周昌挡下了。
这难不倒吕后。
叫不动赵王,难道还叫不动国相周昌吗?西汉封国的国相是由中央朝廷任命的,负责管理封国的行政事务。让国相回中央述职,国相是没有理由推辞的。
吕后以调周昌回京述职为由,将周昌召回京城。
周昌想到只有赵王不回京城就没事。
在周昌离开赵国时,吕后又下诏让赵王如意回京。
赵王毕竟年纪尚幼,认为有周昌在京城,自己回京城也应该没事。
皇帝刘盈急了。在赵王如意进京城前,抢先一步将赵王如意接进皇宫,让他与自己同吃同住。
吕后还是趁刘盈清早外出打猎之机,派人将贪睡的赵王如意毒杀了。
儿子是戚夫人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如果让戚夫人知道她自己的儿子死了,自己活下去人生也没有意义了,戚夫人想必会自尽。
吕后是不想让戚夫人马上死去的,而是折磨她以泄怨气。
在戚夫人在得知其子死讯前,吕后让人把她的双足双手去掉,灌下哑药,用铜水灌耳朵,挖去双眼。然后丟进侧所里,任由戚夫人像头猪一样在侧所里拱来拱去。这就是所谓的“人彘”。
此刻戚夫人纵使想自尽,也没有能力了。
绝代风华女子,遭此悲残下场,可惜了。
戚夫人在被吕后施行人彘前有自尽的机会吗?
戚夫人在被做成“人彘”之前,应该是没有机会自尽的。
刘邦之死,就是戚夫人的“催命符”。在这之前,戚夫人还没有这么大的危机感,甚至可以说,戚夫人在和吕后的斗争中,一度占据着优势。
戚夫人不仅自己年轻漂亮,还生下了招人喜欢的刘如意,刘邦对她们母子非常宠爱。反观吕雉,年老色衰,长期不在刘邦身边,儿子刘盈也不讨刘邦喜欢,随时都有被废的风险。
这时候的局面,对戚夫人是非常有利的。若不是吕雉有权谋,朝中大臣对她的支持,刘邦做什么决定还真不一定。
此时的戚夫人,一直在努力争宠,根本不会想到刘邦死后的遭遇,更不可能想到自尽。
刘邦之死是转折点,但是戚夫人想不到吕雉会这么心狠。
戚夫人是低估了吕雉的,在刘邦死前,曾经给太子刘盈留下嘱托:非常担心刘如意母子,这个孩子太小了。
这个事情,戚夫人应该是知道,而且极有可能是她要求刘邦这样说的,戚夫人把自己和儿子的性命,交给了刘盈。而刘盈的性格人品,她是知道的,所以,此时的戚夫人,依然没有感觉到大的威胁。当吕雉把戚夫人囚禁起来的时候,她依然没有意识到危险。戚夫人一面干着舂米的活,还一边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唱出来:“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
这是唱给儿子如意听的吗?当然不是,如意这么小,而且离这么远,根本毫无作用。戚夫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有人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告诉刘盈,希望这个仁慈的皇帝帮帮自己。
而且,此时的戚夫人,对自己的最糟糕的打算,应该就是一直被“囚禁”着。自己毕竟是堂堂赵王的母亲,刘盈一定会救他出来的。
结果,刘盈很忙……
刘盈意识到吕雉要害刘如意,于是就和这个弟弟日夜相伴,想尽办法保护他。结果,依然被吕雉找到机会,害死了刘如意。刘盈连弟弟赵王都保护不了,哪还能想到戚夫人?
戚夫人一直不自尽,是因为她还抱有希望,希望在刘盈和儿子如意的共同努力下,自己还能恢复自由。
结果,吕雉没给她机会,直接把她做成了“人彘”。《史记》记载:“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影视剧中的刘盈)
在戚夫人完全想不到的情况下,吕雉直接让人砍断她的手脚,挖去双眼,灌了哑药……止疼药当然是不会给的,流血过多,意识模糊的戚夫人,也就是撑了几天而已。这期间能自尽不?当然能,可以选择绝食。不过,就算不选择绝食,流血过多,再加上伤口感染,也活不了几天了。
咱们看吕雉还让刘盈去看看,吓唬他一把。这说明吕后还安排人“照看”着戚夫人,以免她过早死了……戚夫人一定很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自尽。
现在有很多人怀疑,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砍断四肢怎么可能活下来?
其实《史记》当中说的很明确,是断“手足”,也就是砍断手掌和脚掌,留下四肢,这样其实更符合“猪”的样子。
仅仅砍断手掌脚掌的话,汉代经常有这样的刑罚,割鼻子砍脚之类的,简单的止血和处理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吕后的目的很简单,让戚夫人再撑上几天,慢慢的被折磨死……所以就砍断手脚,简单止血,扔进厕所……场面太残忍。
总之,戚夫人在突然被做成“人彘”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她一定指望着刘盈和刘如意搭救自己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