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马上就要过年了,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准备年货,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春节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特别的情怀在里面,那春节对于高居九重的帝王而言,同样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清朝时的皇帝是怎么过年的呢?一起来看下:

在清朝时的皇帝是这样过年的:

清朝皇帝过年穿新衣

俗话说“过新年穿新衣”,在这喜庆祥和过年的日子,清朝皇帝要郑重地穿上明黄色、通身以金线和彩线绣九条金龙和十二章纹样的吉服——龙袍,这样不仅色彩斑斓、喜庆热烈,更有寓意国家昌盛、及皇家子孙万代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一身龙袍的皇帝算是给自己,也是给江山社稷未来的一年开了一个好头。

过年看大戏

在那个没有春晚也电视和网络的时代,清朝的皇帝嫔妃们新年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娱乐消遣,就是看大戏,演出的剧目必然是热闹、吉祥的,比如西游记啊之类的剧目,这些剧目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过年期间日日演戏,近支王公、内府诸公都被邀同赏,很热闹。

在清朝真没有皇帝是昏君,大都是勤勤恳恳的处理朝政的,忙碌了一年,皇帝可以好好的看看戏曲了。在如此热衷看戏的皇帝们的影响下,戏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京剧逐渐发展为国粹,算是皇帝带给老百姓最大的福音了吧。

贴福字

过年要贴“福”字,于是皇帝们就会亲自写很多“福”字送给大臣们,让他们深感皇帝的恩德和用心,同时也算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吧。对于臣子们而言,能够得到皇帝亲笔书写的福字当然被认为是一种殊荣,皇帝写一幅福字,皇帝所耗费的也就是笔、墨、纸,却能给满朝文武朝野之间,一种君臣间“有福同享”的意境,确实是一件既经济又风雅的事情。

图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在过年期间书写的福字

家宴和国宴:

国宴:

春节对皇帝而言,不仅是欢天喜地的节日,也是维护自己统治的一个作秀机会,皇帝们在过年期间会宴请王公大臣和旗主以及周边地区的君王。

家宴:

宫廷年夜饭就是嫔妃皇帝皇子们一起吃年夜饭,按满族规矩,必须吃一份煮饽饽——也就是煮饺子。这点和我们平常百姓一样,也吃饺子,可皇宫的煮饽饽是有花样的,饽饽里放元宝,谁吃到了谁来年多福多寿。不用问,最后都是精心安排,让皇帝吃到,这样龙颜大悦。

冰嬉

冰嬉其实是整个过年范围内的一项活动,主要的场地在三海,也就是中海、南海和北海。一般来说,只要进入冬天结了冰,就会有冰嬉活动,不过在过年期间会更加喜庆。皇帝也会参与到冰嬉活动之中。

有一种豪华冰车。就像是一辆轿子,外面装饰有蟠龙图案,下面有冰刀,可以在冰上滑行,有太监专门在外面推。这种冰车,是供宫里皇帝、太后娱乐之用的。

祭祀:

太庙是清时期皇帝对先祖进行祭祀的地方,作为宫中过年期间的重要事项,每年都会举行祭祀。这其中,这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皇帝都会去祭祀祖先,祈求祖先庇佑新的一年国泰民安。

放烟花

过年怎么能少了放烟花,清朝皇帝在皇宫过年也不例外,放烟花的时候也邀请蒙古王公、外藩等欣赏,放烟花并不只是放烟花,实际上像一个晚会一样,也有舞蹈歌舞等娱乐活动,很热闹。

无论皇帝还是平民过年都是为了讨个喜庆吉利,清朝皇宫的春节相对现在来说,还是多了些年味和热闹,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清朝皇帝过年的活动是非常多的,有时小君真觉得,皇帝是在过年,还是在“折腾”?!

下面,小君就给大家简单盘点下他们过年的一些活动。

挂门神,挂春联

首先,宫里会挂上门神和春联,如同这样:

清朝皇帝还挺讲究环保,只要这些门神没有损坏,第二年还可以接着挂。

由于满族人尚白的习俗,在清前期,宫中的对联会贴上这样白底的:

可到了中后期,受汉文化的影响,每次过年前如果要贴春联的话,内务府都会请旨皇帝是贴红的还是白的。

立天灯

从腊月二十四到来年的二月初三,宫里乾清宫、皇极殿和建福宫的丹璧之上会树立起这样的万寿灯(如下图)

台基之下又会树立起天灯,并且每天晚上点亮(如下图)

拿金杯,写点字

在每年元旦的子时,皇帝会来到养心殿东暖阁,点燃玉烛长调台,端起放在桌案上的金瓯永固杯(如下图)

杯中会注满屠苏酒,此时,皇帝拿起万年青管笔,在洒金红笺纸当中写下吉语,这叫“明窗开笔”,随后要饮下杯中的屠苏酒,寓示新的一年到来。

吃大餐

春节过年少不了吃,皇帝的“吃”那就更讲究了,春节这几天,皇宫里会举行好几场大宴。

比如坤宁宫里会举行隆重的祭祀,皇帝官员要吃祭祀煮的白猪肉。

还有如早上七点开始在乾清宫举行的和后妃们的家宴,这时,皇帝席位居中,皇后在皇帝席东稍后,妃嫔列席在东西,对面而设。

除此之外,还有和宗室王公的宗亲宴等。

现在故宫展览的金龙大宴桌(如下图)

复原了宗亲宴的场景,看看这些精美的餐具你就可以想象当时吃饭是有多奢华。

清朝皇帝过年的玩意儿和讲究非常多,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还有如皇帝写福字赐给大臣,看冰嬉表演,大年初二时乾隆皇帝还要在重华宫邀请大臣们喝三清茶等等。

反正皇宫里过年就一句话总结——折腾太多,图一乐呵!

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清朝入关以后,还保留着很多的满人的习俗,但是随着汉文化长期的不断的浸染和影响,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过起了我们的传统佳节,春节。

既然也是过春节,当然有很多地方我们是一样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我觉得就是贴春联、点明灯、吃大餐。

1、贴春联其实和老百姓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刚开始贴的春联并不是红色的,而是白纸黑字,这个习惯现在韩国人仍然保留着,韩国人现在的春联就是白底黑字,不过后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皇宫里也开始流行起来贴红色的春联了,有时候内务府拿不准,还要请示皇帝,到底是贴红色的还是白色的春联。

2、点灯也和我们一样,不同的是皇宫家里的灯叫万寿灯,从小年夜就开始点上了,一直点到二月初三,每天晚上都要点亮,以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而我们这里过年点灯只在除夕的晚上点一个通宵,看来皇宫还是家大业大。

3、吃大餐也和普通人一样,北方过年比较清闲,地里的农活已经干完了,粮食也收了,离下一次农忙还有四五个月,正是家人聚在一起吃大餐的时候,皇宫里也不例外。

总之,无论是皇宫还是百姓,过年都是要图一个吉利,对一年做一个总结,然后再开心的吃上几顿,以储备充分的精力去迎接下一年的工作。

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清朝时期也不例外。清朝皇帝是怎么过年的,我们就来一起来看看大清皇帝陛下是如何过年的。

坤宁宫祭祀灶神

腊月廿三是小年,祭灶神的仪式在后三宫之一的坤宁宫举行。祭灶神的仪式就在殿内西侧举行,要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摆供品。祭灶神时,皇帝先到坤宁宫的佛像前、神龛前、灶神前拈香行礼。等皇帝礼毕回宫后,皇后再行祭礼。

丰盛的年夜饭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过年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早上,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但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

除夕团圆年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举行。实际上,在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黄金绣的桌围子。大宴桌与皇帝的“宝座”之间设一长几,菜点都摆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时再由人取到长几上。

筵宴中除皇帝所用“御桌”由内务府准备外,其他宴桌多由大臣们按规定进贡。按规定,亲王每人进8桌,羊3只,酒3瓶(每瓶10斤);郡王每位进5桌,每桌等级均与亲王同,羊、酒数也同亲王;贝勒每位进3桌,羊2只,酒2瓶;贝子每人进2桌,羊、酒数同贝勒。

其余的宴桌由光禄寺(明清两代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补齐,这种捐纳酒席的做法大大减轻了国库的负担。对于庆典中剩下的食物,皇帝会采取新年祝福的形式赏赐给臣子,很少有被浪费掉的。

皇家的除夕家宴虽是相当的丰盛讲究,但有两点却是值得我们玩味的:一是皇家过年的团圆饭,后妃们是不能和皇帝在一张桌子上热热闹闹地用餐的,桌子的摆放是按着身份的尊卑来安排的;二是皇帝家宴是不能出现儿孙欢聚一堂的场面的,只有皇帝这一个男人能与宫中女眷一同餐饮,即使是皇子、皇孙,也是不能参加的。

太和殿筵宴

大年初一,从汉朝开始就称为元旦。在清朝形成这样的定制,元旦早晨天亮前,王公大臣们早早就要在午门外集合。大约六七点钟,在礼部官员引导下,文武百官进入宫门,在太和殿外,按着品级,东西各站18排。皇帝御临太和殿,举行朝贺仪式。接下来,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型宴会,皇帝与王公百官共贺新春佳节,这叫太和殿筵宴。

太和殿筵宴之前,先要在大殿内皇帝的宝座前,摆放皇帝专用的金龙大宴桌。太和殿筵宴的规模有多大呢?在太和殿内和太和殿外的丹陛上,一般是共摆设群臣宴会桌子210张,这一次宴会,光是用羊就要100只,酒100瓶。有资格参加太和殿筵宴的,有内外王公和一品、二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这些人的官职、姓名,要先奏报皇帝阅览。

太和殿筵宴举行时,王公大臣均穿正装,也就是朝服,按官职品级排立。吉时一到,午门上钟鼓齐鸣,皇家乐队奏响中和韶乐。皇帝在乐曲声中就座后,王公大臣进行叩拜。接下来,是十分繁缛的进茶、进酒、进餐仪式。皇帝和群臣们一边吃喝,一边欣赏着歌舞音乐。最后,在乐曲声中,群臣行一跪三叩礼,皇帝起身回宫,王公大臣们再依次退出。

这时,皇帝便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清代《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阐福寺祭祀,登上大佛楼进香敛福,然后回到他当皇帝之前住过的重华宫,用刻有“赐福苍生”、号称“万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笔,蘸着朱砂书写“福”字。他每年书写的头一张“福”字都要郑重封存,永不开启,以示留住福气;接下来书写的“福”字,则赏赐给王公大臣。

乾清宫家宴

初一这天在太和殿与群臣宴会后,皇帝接着还要举行一次家宴,地点是在乾清宫。像除夕家宴一样,皇帝自己用金龙大宴桌,后妃们用有帷子的陪宴高桌,按着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些后宫的等级封号,分左右两排摆放。

皇后率妃嫔们先就位,在自己的宴桌旁站立等候。皇帝在宫廷音乐声中进入乾清宫升座,后妃们行礼。入座后开始演助兴的戏曲,叫承应宴戏。皇帝和后妃们边看戏边进餐。承应宴戏演完后,后妃们向皇帝跪拜,皇帝先起身回便殿,后妃们再各回自己的宫殿。

大年初一的皇家宴会都吃些什么?从清宫膳单记载来看,菜肴一般是20道左右。举个例子,乾隆皇帝89岁那年大年初一的膳单是这样开列的:燕窝肥鸡丝热锅1品、燕窝烧鸭子热锅1品、肥鸡油煽白菜热锅1品、羊肚片1品、托汤鸡1品、炒鸡蛋1品、蒸肥鸡鹿尾1品、烧狍子肉1品、象眼小馒头1品、白糖油糕1品、白面丝糕糜子米面糕1品、年糕1品、小菜5品、咸肉1碟、攒盘肉2品、野鸡粥1品、燕窝八鲜热锅1品。

乾隆的这顿饭菜,既有燕窝、鹿尾、狍子这些高营养的菜肴,也有煽白菜、炒鸡蛋这样的大路货,还有年糕、馒头这样的主食。乾隆过年用膳,虽然不乏帝王气派,但也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全是山珍海味,他的餐饮,荤素搭配,这种膳食结构还是很合理的。而且,乾隆喝酒也很有节制,春节期间喝的主要是屠苏酒,每顿2两,从来不过量,至于烈性白酒基本不沾。

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清朝皇室如何过春节

春节,中华最大的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炮、烧烟花、掼春盛,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令我们无比好奇的是,神秘的大清皇室,是如何度过春节的呢?

皇宫里面准备过年比普通老百姓更早,往往是腊月初一就开始准备了。要进行全皇宫的大扫除,和普通人一样,添置新衣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要“开笔书福”。同时皇上会赐字给大臣。宫里要准备春联、门神,宫里采用的是满族习俗,白纸,外面是蓝边或者红边。

小年夜,皇宫要组织祭灶神,在殿内西侧举行,供品33种。小年后一天,宫中要上天灯和万寿灯。灯火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除夕夜,大庆典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到各殿拈香行礼,祭祀神明和祖先,然后与皇后嫔妃们共进家宴,菜品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丰盛无比。家宴散后,皇帝回宫休息片刻又要参加国宴。所谓国宴,宴请的就是王公大臣、八旗子弟以及蒙古亲王。当然,整个春节期间,皇宫内都是鞭炮齐鸣,张灯结彩,歌舞升平,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大年初一,皇帝举办祭祖大典,而后举行类似今天的团拜会。繁文缛节虽多,但也很有人间烟火味,大体上和民间的习俗相似。

清朝时的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

谢谢邀请!

历朝历代,只有大清皇宫年味的年味最浓。下面将从春节前后,用时间顺序描述大清皇帝是如何过新年的。腊月二十六皇帝开始放假

当皇帝是个辛苦差事,尤其是清朝皇帝,除了过年几天外,一年中很难得几天休息。

宫廷中放假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开始,到正月二十日结束。

而皇帝则没有这么轻松了,一般是腊月二十六才开始“封笔”和“封玺”,也就是不用再批奏折,盖印玺了,正月初一重新“开笔”和“开玺”,正式上班。也就是说春节放假5天。

除夕日下午四点吃年夜饭

年饭要于下午4点举行,一般不会等到天黑以后。实际上,在中午12点就开始摆桌布置凉菜、点心了。晚宴摆在保和殿或乾清宫,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龙大宴桌”,桌边围上黄金绣的桌围子。

一切准备就绪后,随着鼓乐声,皇帝和妃嫔入座。太监们先给皇帝进汤膳,汤膳用对盒盛装,“对盒”即两盒合一,取成双成对吉祥之意。接着,太监们按等级给嫔妃们送汤。

汤品用过后,奏乐停止,开始转宴。所谓转宴,就是将宴席上的各类膳品、陈设,从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

转宴之后,摆酒宴。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祝颂之乐奏起,家宴始告结束。

为了避免浪费,晚宴没吃完的菜,都会赏赐给大臣食用,甚至连碗筷、杯子都被一并赏赐。

除夕夜看晚会

每年腊月,礼部都会组织王公大臣们排练“庆隆舞”,为皇帝在除夕夜表演。

这支舞蹈由满族传入,由舞蹈者、歌唱者、和伴奏者组成,有100来人,几乎把所有的舞蹈、歌曲、杂技都包括进去了。

其中32名舞者扮成野兽,黑黄各半,全部戴假面具,象野兽一样狂舞。另有8名舞者扮作猎人,身上携带弓箭,踩高跷,骑假马,象征八旗人。先由一名猎人发箭,弓弦响处,一只野兽应声倒下,其余野兽表示驯服,象征清朝八旗军队的武功。

年夜饭结束后,皇帝和王公大臣一道,欣赏庆隆舞皇家的虽然讲排场,但是和老百姓一样,图的是喜庆和吉祥。

凌晨三点吃饺子

民间除夕夜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但皇帝那时要祭祖礼佛,所以天子要到凌晨3时后才能吃上饺子。

正月初一发红包

正月初一早晨天刚亮,文武百官要齐集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

皇帝登上太和殿宝座,銮仪卫官员甩响静鞭,赞礼官高喊“排班”,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

礼毕,皇帝赐座赐茶,百官又要叩头谢恩。茶毕,静鞭再鸣,乐队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大典结束。

这时皇帝将早已备好的装有“如意”的荷包,赐给身边的八旗子弟、宫女太监们。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银如意、玉如意和银钱几种。

发完红包写对联赐福

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阐福寺,登上大佛楼进香敛福,然后回到重华宫,用刻有“赐福苍生”、号称“万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笔,蘸着朱砂书写福字。

皇帝每年书写的头一张福字都要郑重封存,永不开启,以示留住福气。接下来书写的福字,则赏赐给王公大臣。

除此之外,在过年的时候,皇帝也会放鞭炮、贴对联,不过,皇家过年时用的对联采用挂的方式,而非民间人们常用的粘贴。

从以上清朝皇帝过年的流程看,基本上与现代社会过年的习俗没有大的区别了,从放假、年夜饭、观看晚会、吃饺子到拜年发红包,皇帝就像普通老百姓家的长者在过年时扮演的角色一样,努力营造一个团团圆圆的氛围,只是皇家场面更大、更辉煌,仅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