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谢邀。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在历史上也算是位明君,他共有皇子17人,其中成年的只有10人,可见子嗣并不多,可是他还把自己的两位皇子永瑢和永珹过继给了其他王爷,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把自己的皇子过继给其他王爷并不是乾隆开创的先河,在雍正时期就已经这样了,雍正在生前还是将弘时过继给了自己的八弟允禩做儿子。当时雍正过继弘时是因为雍正本来就与八弟允禩不睦,但弘时却亲近自己的八叔而非自己这个亲生父亲,所以雍正一气之下把弘时过继,为了愤怒出气,可是乾隆却不是这样,他过继皇子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

第一:为了皇室内部团结和睦

乾隆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父亲雍正在和其他王爷争皇位时,皇族兄弟之间破裂的关系。当时雍正虽然打败自己的哥哥弟弟们,在九子夺嫡中最终夺嫡成功,顺利登基成为皇帝,但在这期间各皇子们结党营私,兄弟之间早已反目成仇。在雍正皇帝当上皇帝以后,为了防止以前和自己作对争皇位的兄弟们有再次造反的可能,他大力打压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们,使得那些王爷们和雍正关系早已破裂,反目成仇。

而乾隆当上皇帝以后,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诸位叔父为孙,算是给予自己皇室宗亲的恩典,这样为的就是让皇族内部团结和睦,才会有利于大清朝长治久安。

第二:为了保全皇子

乾隆过继的两位皇子永瑢和永珹虽说在书画造诣上以及其他方面很不错,但是参与政治能力却是很一般,乾隆也知道他们两个此生无缘帝位,断定不会继承大统,也不用呆在皇宫和其他皇子争储,乾隆将他们过继出去,算是为他们谋得了另一份出路,也是为了保全他们,因为当了王爷的孙子就不会参与夺嫡斗争,也算安安稳稳过一生,做个逍遥王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为了自己的名声

乾隆把皇子过继,是实行自己仁政的表现,展现自己对皇室宗亲的仁德和厚爱,这样可以使宗室和睦,可以给自己留下圣德贤明的好名声,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

以上是我对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的看法,大家看后有什么想法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者了,但是皇储之位却始终没有落实下来,他之前也曾经有过两次不成功的秘密立储,但秘立的皇次子永琏和已经属意、尚未来得及建储的皇七子永琮(均为乾隆帝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都年幼夭折,让乾隆帝立嫡的愿望一再落空。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薨逝后,乾隆帝不再奢望立嫡,转而在其他儿子中择贤而立,但是看中的皇五子永琪却英年早逝,二十六岁就去世了,继后那拉氏的儿子、皇十二子永璂也因为乾隆帝和那拉氏皇后关系决裂而在实际上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勉强生活在皇宫中而已,不再被乾隆帝列入皇储人选中。

此时,乾隆帝的十七个儿子中,已经有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六子等九个儿子去世或者夭折,皇十二子永璂被放弃,在世的皇子(永璂除外)只剩下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六人而已。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帝时隔三十八年再次秘密立储,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以鐍匣封存,然后放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永琰就是日后的嘉庆帝。

为什么六个儿子中,乾隆帝最后选择的是皇十五子永琰,而不是排行靠前的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呢?不是乾隆帝不想立长君(永琰秘立为储君时年仅十三岁,而永珹已经三十五岁,永瑢也年满三十岁),而是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因为一些原因将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过继出去,成为自己的两位叔父的嗣孙,虽然两位皇子都获得了王爵,但是却从宗法上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也是他们的遗憾之事。

为什么乾隆帝在可供选择的储君人选不多的情况下,还把两个儿子过继出去,使得皇储人选进一步减少,自己的抉择也更为吃力呢?下面就为大家加以分析判断,以求弄清楚乾隆帝真实的想法吧。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生母金氏时为乾隆帝嘉嫔,永珹还有同母弟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金氏祖上是朝鲜人,清初的时候归附,为内务府正黄旗包衣,所以地位一直不高。金氏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才在晋封嘉贵妃后获准抬旗,家族不再从属包衣籍。因此,金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在和其他皇子竞争储位时,天然地居于劣势(家族、旗籍原因),如果有其他选择,乾隆帝一定不会把皇位传给母家地位低下的永珹兄弟(后来永珹出继后,他两个弟弟永璇、永瑆在最后的储位竞争中也败给了母家同属内务府包衣籍的皇十五子永琰,就是明证。)

乾隆二十年(1755年),嘉贵妃金氏薨逝,年四十三。当时他的三个儿子中,永珹十六、永璇十岁、永瑆才三岁。虽然不至于落到孤苦伶仃的地步,但是三个皇子之后在皇宫中不可避免地边缘化,不能引起父亲乾隆帝过多的重视和关爱。

皇六子永瑢,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生母是汉人苏氏,时为乾隆帝纯妃。永瑢还有同母兄皇三子永璋。永瑢兄弟母家是汉人(后来才抬满洲正白旗),所以他和四哥永珹一样,地位相对于其他皇子来说比较尴尬,在乾隆帝早期的皇储人选中,永瑢兄弟不会进入父亲乾隆帝的法眼,以皇子身份逍遥富贵一生,就是他们将来的人生路途了。

乾隆帝继位之初,一心想立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为储君,因此遵循父亲雍正帝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立皇次子永琏(皇后长子)为储君,可惜永琏被立为皇储后不到三年就在乾隆三年(1738年)夭折了。乾隆帝不死心,即使皇后尚未诞育嫡子,他也不肯从其他皇子中择贤立嗣,一定要等待皇后再次诞育嫡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经过八年漫长等待,皇后富察氏终于为乾隆帝诞育下皇七子,也是嫡次子。乾隆帝因为再获嫡子而大喜过望,迫不及待地在当年九月为嫡次子赐名“永琮”。“琮”是古时帝王祭祀用的玉杯,有承继宗庙的含义,所以永琮的名字寓含皇位传承之意显露无疑。

乾隆帝本来准备等永琮稍长之后,即择吉日再次秘密建储,正式册立永琮为皇储。可是永琮也步了其兄永琏的后尘,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于除夕之夜不幸夭折,年仅两岁。乾隆帝立嫡之梦再次破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因小儿子夭折而悲痛万分的皇后富察氏心气郁积无法释怀,导致忧郁成疾,在随同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发妻的去世,使得乾隆帝断绝了再获嫡子的期盼。

接连失去嫡子和嫡妻,乾隆帝情绪变得极度的痛苦和暴烈,更把心里的悲伤转化为冲天怒火,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在带着富察氏皇后灵柩回京时,乾隆帝对于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的迎接举哀态度极度不满,大发雷霆,把心中的怒火都发泄到两个庶子身上,暴怒下立誓“此二人断不可承袭大统!”剥夺了永璜、永璋的继承权。永璜因此惊吓成疾,一蹶不振,两年后早逝,永璋也郁郁寡欢,浑浑噩噩地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去世了。

因为同母兄永璋的牵连,所以年幼的永瑢也在乾隆帝心中失去了原本就不是很高的位置,同时其生母纯贵妃久病不愈,体质羸弱,不能常常侍奉于乾隆帝驾前,也逐渐失去皇帝的圣心。母子皆失宠的永瑢在宫中地位尴尬,对皇储之位遥不可及。

乾隆帝在为皇子时,对于父亲雍正帝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力打击迫害皇室宗亲的行动历历在目,内心也颇不以为然,认为父亲对宗族太过于严苛无情,所以暗自用心自己登基之后将改善宗室之间的关系。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登基不久,就为当年被雍正帝打击迫害的诸叔平反,释放了关押的十叔允䄉、十四叔允禵,以仁德宽厚的面貌向宗族示以善意,以此举团结整个皇室,加强宗族凝聚力。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去世,没有子嗣。乾隆帝在次年把刚刚成婚的皇六子永瑢过继给允禧做为嗣孙,降等承袭了允禧的爵位,成为贝勒,后来晋封郡王、亲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乾隆帝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也没有子嗣,乾隆帝再次“大方”地把皇四子永珹过继出去,成为允裪的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

表面上看,乾隆帝接连过继两个皇子给宗室,是为了团结皇族,抚平父亲雍正帝当年苛待宗室的创伤。但是乾隆帝在过继儿子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快六十的人了,在世的皇子也不过七八人而已,乾隆帝本人虽然一贯以身体康健自夸,但是也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己还可以生许多的儿子,并把承袭皇位的人选寄托在尚未出生的儿子们中(实际上,乾隆帝在过继永珹之后,也只生了皇十七子永璘一个儿子),要是这样的话,也太小看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了。

那么,隐藏在乾隆帝“慷慨”过继皇子给无后宗室的举动后面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其实隐含着乾隆帝心中所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立嗣!”乾隆帝虽然失去了“立嫡”的机会,但是还可以遵循“立长”原则,依照传统再立储君!

前面已经分析过:乾隆帝长子永璜、三子永璋遭训斥后郁郁而终、次子永琏早夭,排面靠前的几个皇子都不在人世了,而继后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年纪尚幼,乾隆帝也并不把他当做天生的嫡子看待,如果乾隆帝要再次立储的话,只有从年长的几个皇子: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之间选择。而永瑢为人文弱,不识弓马骑射,文才虽强,武技方面确实是提不起来,在遵循先祖“骑射立国”传统的乾隆帝看来,只要还有其他选择,永瑢这样的文弱书生就不会被考虑进储君人选。

至于皇四子永珹,因为之前三个哥哥都去世了,所以他是实际上的皇长子,如果按照“立长”原则,那么被写入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人名就是他。但是永珹母家地位低下,又属于外族归附,所以乾隆帝除非没有选择,才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庶子。而乾隆帝心中早就有了属意的储君人选,永珹因此也被排除在嗣君人选之外。为了给后乾隆帝中意的储君腾位置,皇四子永珹也被乾隆帝过继出去,空出了实际上的皇长子名份,给后来者铺路。

而这个“后来者”,就是乾隆帝的皇五子——永琪!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生母海贵人珂里叶特氏(海佳氏)虽然位份不高,但却是出身正黄旗满洲。乾隆帝诸子母族中,大多出身内务府包衣或者汉妃、朝鲜妃子,只有原配富察氏、继后那拉氏、及晋封为愉妃的珂里叶特氏出身满洲(舒妃也是,不过所生皇十子早夭,不再叙述)。

所以永琪自幼就被乾隆帝加以青睐,尤其是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后,虽然乾隆帝公开说过: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

表示自己一心立嫡属于非分之想,但是暗地里乾隆帝从来没有放弃过按照汉家传统“立嫡立长”的原则再立皇储的念头,皇五子永琪,就是他着重考察的目标。

永琪不负皇父乾隆帝的期盼,长大后品性仁厚、恪守孝道,聪慧沉稳,博学多才,乾隆帝最注重的骑射功夫也是出类拔萃,远远超过其他皇子,表现十分突出。乾隆帝在暗中考察中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白费心,心中基本笃定下一位秘密建储的嗣君人选就是永琪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先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过继给二十一叔慎郡王允禧为嗣孙,先期为永琪铺下第一块路基。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四,是永琪生母愉妃五十岁生日,永琪奉皇父之命到圆明园为生母祝寿,并留居别院。五月初五,乾隆帝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准备举行宴会,招诸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们共度端午,但圆明园内突发大火,并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千钧一发之际,是居住最近的皇五子永琪及时赶到,不顾火势凶险以身体撞破九州清晏殿大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了火海。此事过后,乾隆帝除了内心极度震撼之外,也更加欣赏永琪的忠孝之心和果决勇敢的品性,秘立永琪为皇储的心意愈发坚定不移。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九州清晏殿火灾之后半年,乾隆帝下定决心,把在世的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刚刚去世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为嗣孙,给了永珹郡王爵位的同时也从宗法上取消了他实际上的皇长子地位。这样,皇五子永琪就成为乾隆帝的皇长子,从而获得了被秘立为储君的合法地位。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岁的永琪被册立为荣亲王,这是乾隆帝在位时第一位生前获封亲王的皇子,而获此殊荣的皇子一共也只有四位(另外三位是皇六子质亲王永瑢、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即嘉庆帝),而后三者获封亲王,都是二十多年后的事了。)不出意外的话,永琪的名字已经无限接近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鐍匣内诏书的内容了。

可就是出了意外!晋封荣亲王不过两个月,永琪就莫名其妙地患了附骨疽(骨结核),乾隆帝心急如焚,命太医院用心医治。但是病势迅猛,经多方医治也无法消除病根,永琪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乾隆帝“立长”的愿望也终究落空,这对于步入老年的乾隆帝来说,不啻为最沉重的打击,老皇帝的精神几乎崩溃。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老迈的乾隆帝即使已经确立了储君、宗庙有托,但在想起自己早逝的爱子永琪时,还感慨唏嘘,哀痛不已: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综上所述,乾隆帝将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早早过继出去的真实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自己所钟爱的皇五子永琪让路,好让永琪以实际上的“皇长子”身份得以被秘立为储君。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或者说冥冥之中天注定,乾隆帝一片苦心,随着永琪的英年早逝而化作一场空,他的建储之路还要历经几番磨难和煎熬,才能最终达成。

不过,即使乾隆帝没有把永珹和永瑢兄弟过继出去,他们也没有那个福分能够成为皇父的继承人,得以承袭大统:永珹过继后,薨逝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时年三十九岁。永瑢过继后,薨逝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六月,时年四十八岁,差两个月没有赶上皇父的八旬万寿。从另一方面说,也幸好乾隆帝没有选择他们作为继承人,假如永珹、永瑢被选中秘立为皇储,然后又薨逝在乾隆帝之前的话,那么年近八十的老皇帝是否还能承受得住储君人选接二连三地夭折或者早逝的打击,都是个未知数,乾隆年号能不能延续到六十年,那只有天知道了。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帝将自己的四子永珹(生母淑嘉皇贵妃)、六子永瑢(生母纯惠皇贵妃)分别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胤裪、慎靖郡王允禧。

爱新觉罗·胤祹排行十二,生母是定嫔(雍正时奉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九子夺嫡时期,胤祹并未站队,没有进入任何一个阵营,表现的比较谦逊低调。乾隆帝在位期间,对胤祹这个叔叔还是很看重的。乾隆十五年三月二十日,胤裪独子12岁的弘昆夭折。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胤裪薨世。因为独子夭折,乾隆将自己的四子永珹(时年22岁)过继给胤祹,承袭爵位。

爱新觉罗·允禧,排行二十一,生母是庶妃陈氏。九子夺嫡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加上生母位份低,所以雍正帝继位后待他挺不错,加上他无心政治,对书画这些文人雅事更喜欢,所以一生活的平稳。乾隆二十四年薨逝,而当时他的几个儿子都夭折,无后,因此乾隆将自己的六子永瑢(时年17岁)过继给他,承袭爵位。

以前也聊到过,乾隆帝是以自己的爷爷康熙帝为榜样的,所以他在团结宗亲,巩固自己的威望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父亲雍正帝经历九子夺嫡事件后,对不少当时的敌对宗亲都下了狠手,而乾隆帝做的则是去修睦与这些宗亲的关系,更多的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为什么选的是这两个儿子呢?先说说我的猜想为什么选永珹过继给胤祹。胤祹薨逝时,爵位是和硕履亲王,和硕亲王是封爵第一级,那么肯定要选一个乾隆帝成年的儿子,这样才能把亲王府打理好。当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膝下成年的只有永珹、永琪。永琪不多说了,他可是早期乾隆最喜欢的儿子,过继相当于绝了继承帝位的可能,所以只能选择永珹了。再加上永珹的生母嘉贵妃的家世背景一般般,虽然得宠,却也不能给永珹一个好的位份,如此将他过继出去继承亲王爵位,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另外永瑢过继给允禧,永瑢的生母是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58年)过继给允禧,为什么是先选的他而不是永珹。我觉得跟这事有关。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驾崩,纯妃之子永璋迎丧,但其间因表现得不够伤感,被乾隆帝斥责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从此之后,纯贵妃应该是在乾隆帝面前失了圣心。主要是从乾隆最终选择合葬之人是嘉贵妃而不是纯贵妃来看,如果纯贵妃更得圣心的话,即使嘉贵妃逝世在前,乾隆可以先将她的暂安于静安庄殡宫,不着急在乾隆22年就将嘉贵妃葬入裕陵地宫。所以永瑢多少是受到了连累,因此过继儿子时,乾隆第一个想到了他。

喜欢的给阿浅的回答点个赞,也欢迎其他指教和探讨!ღ( ´・ᴗ・` )比心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帝待机时间实在太长,原本十七个儿子,到他退位时只剩四个。

虽然有过十七个儿子,但去掉早夭的与英年早逝的,乾隆帝膝下子嗣并不繁盛。

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有两个皇子被乾隆帝提前给过继了出去。

乾隆二十四年,六皇子永瑢出嗣为慎郡王允禧之嗣孙;

乾隆二十八年,四皇子永珹出嗣为履亲王允裪之嗣孙。

本来子嗣就不是很多,能够选择的继承人就已经很少,可既然是这样,那么乾隆帝为何还要将自己的亲儿子给过继出去呢?

有句老话叫做“多子多福”,因为过去的人崇尚养儿防老,而皇家注重子嗣,主要是为了皇位继承方面的考虑,子嗣越多,皇帝能够选择范围就越广,免得到时候没得选。

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帝玄烨,一生有35个儿子跟20个女儿,而乾隆帝弘历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只有17个儿子与10个女儿,还不到爷爷的一半,不过比起其父亲雍正帝,膝下仅有10个皇子与4个女儿,且大多早夭,要好很多了。

然而,历史上的乾隆帝虽然长寿,活了89岁,可他的孩子们却没继承这一点,乾隆帝膝下皇子中活过了三十岁的,也只有六个人而已,这使得乾隆帝子嗣更显得单薄

乾隆帝膝下活过三十岁的子嗣,分别是四皇子永珹、六皇子永瑢、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五皇子永琰、十七皇子永璘,永珹与永瑢出自同母,即纯惠皇贵妃苏氏,永璇与永瑆出自淑嘉皇贵妃金氏,而永琰与永璘是孝仪纯皇后魏氏所生。

被过继出去的两个皇子,分别是永珹与永瑢,而被过继的对象,是乾隆帝的两位叔叔,即慎郡王允禧与履亲王允裪,此二人都是康熙帝的儿子,而且当年都躲过了九子夺嫡,与雍正帝乾隆帝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厚。

但尴尬的是,允禧膝下的2子4女,允裪膝下的6子6女全部早早夭折,两人都没有男嗣存活下来,到了孙辈就直接断绝了

古代子嗣的传承是很重大的事情,尤其是在皇室之中,如果绝嗣,那么就要进行立嗣,也就是从同宗近支之中选择继承人。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乾隆帝完全可以从永字辈的宗室子弟里挑选继承人去继承两位叔叔的嗣孙之位,为何要让自己的儿子去呢。

一,为了维护宗室关系,标榜自己的仁君形象

按照常理来说,乾隆帝的确可以从其他的宗室子弟中,选择两个永字辈的人分别继承慎郡王一脉与履亲王一脉的后嗣,但这样随便似乎不太好。

乾隆帝虽然是雍正帝的儿子,但是在处事风格上,他倒是更主张贴近其祖父康熙帝,反而非常 反对雍正帝的严峻冷酷。

当年很多被雍正帝所打压的人都被乾隆帝恢复名誉,这也是个非常典型的例证,比如八王胤祀等人,都在乾隆时期被释放且恢复尊爵。

乾隆帝当然可以随便选两个人去继嗣,但要让自己的儿子去必然显得更加郑重其事,也更加显得他这个皇帝的形象比较光辉,这对于维系宗室关系是有莫大好处的。

二,让自己的儿子去直接占有两王财产

清代的皇子通常都是成婚后分府,才能够离开皇宫居住,不过那时候的房源也非常紧张,很多皇子在成婚生子后,仍旧居住在南三所之中,这很正常。

慎郡王允禧与履亲王允裪,他们的王爵之位都不低,清代的亲王与郡王,无论财产还是俸禄还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两王留下的财产还是很多的。

永珹与永瑢,如果还是皇子,那么将来长大了,乾隆帝自然还是要给他们封爵,不过能够直接封郡王亲王的很少,一般都是从贝勒开始。

然而永珹与永瑢直接出嗣,继承了慎郡王与履亲王的尊荣财产,虽然爵位上要降低一等,但却直接就占有了两个王府几十年的财富,这是很划算的。

三,乾隆帝也没想着传位给永珹永瑢

永瑢率先被过继出去,这个皇子在当年孝贤纯皇后的丧仪上被乾隆帝呵斥,在当时乾隆帝就断掉了将来传位给永瑢的念头。

永珹是乾隆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儿子,不过永瑢的生母淑嘉皇贵妃金氏出身卑微,而永珹本人也没有那么出色,所以乾隆帝也没想着传位给他。

当时的乾隆帝膝下,最疼爱的是五皇子永琪,而且还有中宫那拉皇后所生的永璂,十五皇子永琰虽然年幼,但其生母魏氏非常得宠,这三个皇子才是乾隆心目中的继承人最佳选择。

永瑢与永珹的生母,当时已经离开人世,根基浅薄又不出挑,乾隆帝也没想着将他们作为将来继承人的人选,过继出去也没什么关系。

综合考虑了之后,乾隆帝先后将自己亲生的永瑢与永珹两个皇子给过继了出去,从此之后他们二人也就成为了宗室旁支,不再具备继承大统的可能。

那时候的乾隆帝,一门心思都在自己最重视的继承人五皇子永琪身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的话,永琪都非常出色,是个极其优秀的继承人,有永琪在,其他皇子就无所谓了。

然而很尴尬的是,永琪在永珹出嗣后的第四年受封荣亲王,明摆着就是未来储君了,结果不久后永琪附骨疽发作英年早逝,乾隆帝接连多年都没心思考虑储君的问题。

话说回来,就算当年乾隆帝出于继承人考虑留下永珹与永瑢也白搭,因为这两个儿子都走在了他的前面,乾隆帝晚年实在没得选,只好传位给了十五皇子永琰,即嘉庆帝。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雍正称帝后,狠狠打压与其争夺过皇位的弟弟们,其中八弟允禩被削爵位,高墙圈禁,九弟允禟被上加械锁,在狱中备受折磨;一母同胞十四弟胤祯则被派去看守皇陵,亦遭幽禁,其他亲王郡王看后,人人自危。

乾隆皇帝目睹了这一切,暗自决心要在自己的任上改善宗亲关系。

所以,乾隆皇帝登基后,一改雍正的铁腕儿,开始仁德施政,对待自己的叔叔们,也想改善和他们的关系。

慎郡王允禧,有两个儿子,但是都是早逝,更没有留下孙子,没多少年,郡王也故去,乾隆觉得叔叔无后,便将自己的六子永瑢过继给了允禧,继承了他的爵位,为其送终。

无独有偶,履亲王允裪在去世后,也没有子嗣,所以乾隆如法炮制,又把四皇子永珹过继了过去。

其实乾隆皇帝确实比较高明,他这么做有两点好处:

首先,乾隆没有选择在两位王爷生前过继,而是在其死后,让儿子过继过去继承爵位,其实还是自己家沾光。

第二点,晚一点过继的原因,是因为乾隆也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未来能够继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在皇子们还小的时候,肯定不会轻易就把谁给过继了,而当稍微大一些,乾隆看出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做继承人的时候,便将他们作为继承绝后的叔叔们的爵位的首选。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做出了让自己的儿子过继过去为叔叔们披麻戴孝的举动,让宗亲们看到了皇家的仁厚,治愈了雍正朝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带来的伤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自己子嗣并不多,为什么还要把两个皇子过继给别人?

乾隆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上实际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时间最长的帝王,同时他也是最为长寿的帝王。在乾隆漫长的人生中,前后一共诞育了17位皇子,虽然这一数字无法与其祖父康熙皇帝共计诞育35位皇子的“成绩”相比肩,但在清朝时期的所有帝王之中,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而在这17位乾隆皇子中,有两位被乾隆过继给了其他的皇室宗亲,他们分别是被过继给履亲王胤裪的皇四子永珹,以及被过继给慎郡王胤禧的皇六子永瑢。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将自己的皇子过继给他的叔叔们,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皇权统治的需要而实施的怀柔之道。只不过令乾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这种过于自信的“大方”举动,也在日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乾隆将两个儿子过继给他人,在当时看来本无可厚非。

其实早在乾隆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就主持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胤礼。

胤礼是除了怡亲王胤祥之外,雍正最为器重和信赖的兄弟大臣,并且雍正去世前,还将其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了“托孤”重任,而胤礼也在帮助乾隆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与过渡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力尊崇。

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皇帝除了以极高规格将其下葬外,还将雍正的幼子、也就是他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了胤礼,袭承了果亲王的爵位。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通过保留胤礼“果亲王”爵位名号的方式,表达对于胤礼的崇敬与感念之情;另一方面,乾隆这也是在昭显自己的仁君形象,以安抚、拉拢其他的皇室宗亲,从而确保宗室内部的团结,维系皇权统治的稳固。

而实际上,乾隆将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履亲王胤裪,将皇六子永瑢过继给慎郡王胤禧,目的也是如此。

尽管胤裪与胤禧,在权势、地位与朝堂影响力上,无法与身为辅政大臣的果亲王胤礼相提并论,但是他们这二人毕竟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乾隆皇帝的叔叔,也受到了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册封与任用,他们还是有着一定的成绩与贡献的,所以理应得到褒奖与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清朝时期的制度,这些皇室宗亲都是担任着旗内职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手中掌握着一定的部众与财富。于是,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乾隆让自己的儿子们袭承其他宗室的爵位,既能给皇子找寻到一个好的安排与归宿,同时也有助于将权力进行回收,从而加强对于八旗内部的管理,以进一步维系皇权统治的根基。

当然,乾隆之所以选择将永珹和永瑢过继出去,也是因为乾隆并没有将这二人作为自己的继位人选。

一直以来,乾隆皇帝都希望其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嫡子继承皇位。乾隆元年(1735年),登基不久的乾隆皇帝随即通过“秘密立储”,确立了其嫡长子永琏的皇位继承人资格。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的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因风寒早殇。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准备将同样是由富察氏皇后所生永琮,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可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不满两岁的永琮也因病夭折,紧跟着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氏皇后溘然长逝,这就使得乾隆皇帝想让由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的想法彻底落空。

在这之后,还有一位皇子也被乾隆皇帝给予过厚望,他就是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五阿哥永琪。

永琪是乾隆皇子中难得的文武双全,并且还曾在圆明园的火灾中,背着乾隆逃出火场,算是对乾隆有着“救命之恩”,而乾隆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将年仅24岁的永琪册封为了亲王。

只不过,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就因病去世了,对此乾隆皇帝是遗憾不已,甚至直到二十多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乾隆会见马戈尔尼的时候,还在不断提及永琪,足可见乾隆对于永琪的思念。换言之,如果永琪真的能活到乾隆去世,那么将有很大概率是由永琪来继承皇位。

由此可见,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将永瑢过继给慎郡王胤禧,以及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将永珹过继给履亲王胤裪的时候,永琪尚未去世,毫无疑问乾隆是将永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选,对着二人并无这方面的想法。

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刚过五十岁,他也自认为还能诞育更多的皇子,况且此时除了永瑢和永珹,尚且在世的皇子其他六位,所以乾隆皇帝才会如此“大方”的将这两位皇子过继给了其他的皇室宗亲。

只不过,乾隆皇帝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打“空”了。

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在五十岁之后一共诞育了6位皇子,然而,乾隆皇帝在将永瑢和永珹过继出去之后,他也仅仅诞育了一位皇子。与此同时,随着乾隆皇帝的年龄一天天增长,他也不得不开始面对“立储”问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乾隆真正准备再一次进行“秘密立储”的时候,他发现,除了被自己极度厌恶、由继后辉发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外,只有四位皇子可供他选择,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永璇,举止轻浮,且为人并不友善,人缘非常不好;永瑆,则是重文轻武,是典型的“书生”,不适合用以治国;而此时的永璘年龄太小,只有不到7岁,永琏和永琮的前车之鉴使得乾隆皇帝也自然不敢冒这个风险。

于是,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只能是“矮子里面挑大个”,选择了问题最轻、缺点最少的永琰作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并就此写下了传位诏书,完成了“秘密立储”。

至于永瑢,在过继给慎郡王胤禧后,先是降爵被封为了贝勒,之后又被逐步晋封为质亲王,只不过永瑢也没有活过他的父亲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时候便去世了。而过继给履亲王胤裪的永珹,也没有活过乾隆皇帝,其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时候去世的。

只能说乾隆皇帝太能活了,以至于把自己的儿子们都“耗”死了,这或许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