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失败到黑暗官场,浅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何会一生疾苦?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陆游”这个名字感动陌生,他一生都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都致力于收复山河,堪称中国古代最豪横的爱国诗人。即便到了临终前,还心有不甘地留下了一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陆游这位爱国诗人的一生疾苦。通过此文,竭力还原他是如何经历了感情受挫、科举不顺、仕途曲折和报国无门的复杂人生。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人称“陆放翁”,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更是伟大的爱国者,与尤袤、杨万里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诗人”,因为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郁郁而终。
陆游出生于江南的名门望族,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的进士并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并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精通诗文官至京西路转运副使并在死后获赠少师。
1125年,也就是北宋宣和七年,陆宰偕夫人唐氏回朝述职,从水路进京的路上在淮河舟上喜得第三个儿子,取名为“陆游”。当时,赵宋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的景象,在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下苦苦支撑。
1126年,也就是北宋靖康元年,完颜宗翰率领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迫议和后撤军。第二年,金兵再次南下并且攻占了北宋的都城东京,还将昏庸无能的徽钦二宗联同后宫嫔妃和朝中群臣上千人俘掠到了北方,史称“靖康之耻”,北宋至此灭亡。
这个名叫“陆游”的男该,在自己两岁之时便成为了亡国奴。只不过,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伤心难过,除了吃就是睡,生活过得“无忧无虑乐淘淘”。
面对国破山河碎,陆宰带着全家逃回浙江避难,在沿途亲眼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北宋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从此改元“建炎”。之后,他南迁都城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延续宋朝的国祚,被后世称为南宋。
由于未能扭转军事窘境,更未能收复中原,南宋只能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与金国长期对峙。待时局稍微平缓后,陆宰开始屡屡奏请宋高宗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甚至还提出了“还于旧都”和“迎回二圣”的口号。
我们暂且不论南宋当时的军力是否能够通过北伐收复失地,高宗赵构也并不反对“还于旧都”。但是,他对于“迎回二圣”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皇帝”只有一个,如果父亲和哥哥都回来了,自己咋办?
在此背景下,南宋分成了以宗泽、李纲、岳飞和韩世忠等人为主的主战派,以秦桧、万俟卨和汤思退等人等人为主的主和派。前者主张武力击退金兵以图恢复河山,后者主张割地赔款以求半壁江山,宋高宗在左右摇摆后倾向于主和。
随着高宗皇帝成为了主和派的靠山,主战派们开始遭到排斥,陆宰立即就“靠边站”,被朝廷撤职后赶回了老家。期间,他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子女。
在绍兴居住期间,陆游的母亲唐氏经常带着他回娘家小住,自然而然与唐闳唯一的女儿相熟。作为舅舅唯一的女儿,唐琬比陆游年轻三岁,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143年,陆游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他前往舅舅家去散心情,其实是去见朝思暮想的表妹唐琬,二人早已经钟意对方。
见到两个孩子青梅竹马和互相属意,陆家和唐家都不反对这桩亲事。于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九岁的陆游和十六岁的唐琬终成眷属,从此开始了幸福的婚后生活。
不过,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并没能白头偕老,而是在短暂的幸福后开始了无尽的煎熬。由于新婚燕尔的你侬我侬和风花雪月,使得陆游忘却了功名利禄和家国天下,自然被所有人都视为“没出息”。
尤其是,陆游的母亲唐氏对儿子的“不务正业”和“不思进取”非常不满,也对自己的亲侄女兼儿媳妇唐琬非常不满。幸亏,陆宰对于自己的儿子和儿媳都比较宽容,一直都袒护着他们二人。
1148年,壮志未酬的陆宰含恨而亡,陆游开始丁忧守孝。谁知,母亲唐氏很快开始逼迫他休妻,要求他专心于科举考试和家国大业。
向来都孝顺的陆游第一次违逆了母亲,坚决守护着自己与唐琬的小家庭,同时开始认真备考。不过,这段感情还是走向了消亡,母亲在龙华寺求神拜佛后求得了下下签,被告知只有“儿子休妻”才能转运。
回家以后,母亲的态度变得异常决绝,甚至不惜以死相逼要求陆游休妻。善良的唐琬不愿意丈夫左右为难,于是主动提出被休出府,从而结束了自己的这段婚姻。
很快,陆母根据生辰八字为陆游续娶了目不识丁的王氏为妻,没有感情基础的夫妻二人过上了相敬如宾的生活。消息传到唐家后,唐琬伤心欲绝,唐闳夫妇也怨恨妹妹太过狠心,于是为女儿择定了皇家后裔赵士程。
失去挚爱唐琬以后,陆游变得郁郁寡欢,脸上也几乎没有了笑颜,整日都在书房专研苦读。绍兴二十三年,已经29岁的陆游到临安参加锁厅考试,就是现任官或者恩荫子弟的一种内部考试。
陆游不仅才情出众,而且踌躇满志针砭时弊,提请朝廷出师北伐以恢复失地,赢得了主考官陈之茂的认可并被判定为第一名。不过,由于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而且成绩位居下游,当即就引起了他的不满。
秦桧对高宗赵构诋毁陆游,形容他“喜论恢复”,自然被视为了主战派而遭到排斥。从此以后,他的仕途走得磕磕绊绊,始终都没出头之际。
为了排解苦闷,陆游去绍兴的沈园游玩,竟然碰巧撞见了赵士程和唐琬夫妇,当即愣在原地不知所措。据说,三个人在亭中尴尬地饮酒,尴尬地聊天,气氛简直令人无语。
借着浓浓的酒意,也借着浓浓的醋意,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提笔留言,写下了这首《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销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在看到墙壁的题词后,内心十分的悸动,也回题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题完这首词后没过多久,唐琬就病逝了,后世对于她有没有生子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不过,陆游对于前妻的过世并不知情,直到晚年时才得知斯人已去许久。
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病逝后,陆游的仕途终于迎来了转机,在绍兴二十八年出任了福州宁德县主簿。之后,他又接连出任了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后被调往镇江和隆兴等地任地方官。
1172年,也就是乾道八年,主战派的王炎调任枢密院,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不过,到了淳熙元年就遭到了贬谪,转任了荣州知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一舒胸臆。
1178年,陆游诗前往临安接受了宋孝宗的召见,后来任职于江西。一个胸怀大志的实干家接受皇帝召见,竟然是因为诗词写得好,真不知道那时的他是笑了?还是哭了?
在江西任职期间,面对水灾却无人敢于向朝廷如实反应,只有陆游敢于开仓放粮和请旨赈灾。对此,言官赵汝愚竟然弹劾他“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被他得知后忿然辞官。
陆游在闲居山阴五年后,朝廷终于重新起用他担任了严州知州。不过,他在立即履职地方的同时,始终对于北伐之事不曾忘却,在奏疏中提到“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恢复中原”。
由于这种坚持不懈,越来越多的主和派开始攻击陆游“不合时宜”和“不识时务”。受此影响,他被朝廷以“嘲咏风月”为由削职罢官,回家后竟然悲愤地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退休期间,比陆游年轻十五岁的辛弃疾专程前来探望他。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一个八十岁的老头,两人谈论的话题始终都是收复失地和回复中原,可惜却是报国无门,实在是令人扼腕不止!
更可悲的是,出身世家而且多年为官的陆游,到了晚年居然没有余财,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辛弃疾前来探望他,陆家竟然没有粮食可以招待他,只好自嘲“贷米东村待不回,鉢孟过午未曾开”。
历经种种波折,南宋朝廷终于派出韩侂胄统兵北伐。听闻此事,已经八十多岁的陆游开心得像个孩子,心中那团炙热的火焰又一次烧了起来。
可惜,韩侂胄却被朝中的主和派们暗杀,就连头颅都被取下送往金国去乞罪求和,实在是令人痛心!消息传来后,陆游口吐鲜血昏倒在地,从此再也没能从床上爬起来,临终前留下绝笔《示儿》作为自己的遗嘱。
陆游的一腔热血,终究还是被南宋朝廷辜负了!蒙古人灭亡金国后,南宋开始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别说恢复山河,就连半壁江山也岌岌可危。
1234年,也就是端平元年,宋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出兵河南,由于粮草不济而在进攻洛阳时被蒙古人伏击。“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后,南宋不仅损失惨重,而且还为蒙古铁骑南下提供了借口。
1235年,蒙古开始派遣大军南侵,战事时断时续从未真正停止。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流矢所伤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与贾似道议和后迅速返回与幼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
本来是一次反攻的有利时机,南宋朝廷却没有珍惜,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欢作乐。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击重镇襄阳并挑起了全面战争,最终在崖山战役后彻底消灭了南宋政权,陆游再也没机会见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了。
纵观陆游充满蹉跎和无奈的人生,实在令人感慨良多,他旗帜鲜明的抗金之策使得自己成为了所有主战派的眼中钉和肉中刺。虽然屡屡碰壁,虽然屡遭排挤,但却从未消沉过,始终都秉持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信条,至今让人钦佩不已。@文史不假
从科举失败到黑暗官场,浅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何会一生疾苦?
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爱情不佳,是陆游一生的悲哀。
陆游山明(浙江绍兴)人,幼年时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遇上了金兵南侵,只得随合家逃难,他的父亲是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交往的都是一些爱国人士,它深受影响,使他早早地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
在他29岁那年,还有一段故事呢,他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被主考官陈之茂取为第一名,因为恰好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秦桧事先有过暗示陈之茂,希望第一名的是秦埙,而陈之茂是个不徇私情的人,取了文章最优秀的陆游为头名,因此得罪了秦桧,秦桧扬言要清查陆游在试卷中的抗金言论,为避祸,陆游回到了山阴,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出仕,当时的他已经34岁,就在枢密院任事。
后来因为张浚的北伐没成功,主帅张浚因为年龄太大,部下将领又不和,而更主要是南宋积弱太深,所以以失败而告终,张浚失败受到攻击,殃及鱼池,陆游也因此被罢官,宋孝宗经此一败,动摇了北伐的决心,也就出现了与宋金订立的屈辱,议和,条约。
陆游,因为很多希望都落空,抗金志愿不能失现,也因此心中抑郁苦闷,为此常常借酒吟诗,隔了几年,54岁的他离开了四川,又在江西做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他关心百姓疾苦,遇到灾荒开仓济粮,又被官僚以,擅权,的罪名罢了官。
在家闲居,六年后,出任严州知府,之后回到朝廷做官。但又因为不满朝廷暮气深重,不图进取,他就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诗歌之中,又被人以,嘲讽风月,的罪名而被摆官,于是他又回到了故乡,因为不满,他更把镜湖边上的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反抗和嘲讽。
此后的20年间,陆游几乎都是在山阴家乡度过。其间他写下了许多朴素清丽的田园诗,其中一首《游西山村》最为著名。
《游西山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式去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身居山村却仍心怀天下。期间,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一一宋光宗赵惇和宋宁宗赵扩,后来,韩侘胃当了宰相,又发动了一次不成功的北伐,辛弃疾为此也受到牵累,而陆游的希冀再次成为了泡影。
而此时的他年岁也已老,因为他坚信中国一定能统一,唯有用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的 辛勤创作,留下了九千多首诗词,是历代诗人中,写词最多的。
公元1210年,八十六岁的陆游病危,临终前,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他的遗嘱,也是他的号召,此诗教育了无数的读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成为他的千古绝句!🐴🌺🌺
从科举失败到黑暗官场,浅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何会一生疾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65岁的陆游被朝廷罢去了官位,回到了家乡山阴。回家之后,陆游写了两首反映心情的诗,他在诗题中分析了罢官原因:“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
陆游调侃自己罢官的原因,罪名很多,以诗为首,真是与众不同,居然连吟风咏月都成了朝廷清算的理由,可笑可笑!以前自己犯错总是牵累朋友,这次甚至牵累到了“风月”,好吧,就将书房命名为“风月”,你不让我吟诗,我吟给你看!然而,也正是因为“嘲咏风月”,使陆游连遭“坐斥”,如同宿命,贯穿了他仕宦浮沉的一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历任宁德主簿、夔州通判、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之类的地方小官,也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这样的朝官。作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量多质高,成就彪炳史册,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历代推崇不已。同朝宰相周必大称他“小太白”;朱熹赞他“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可见他在士大夫间的声誉之高。
陆游虽然诗才高,但命运不济,科场不顺。陆游遭逢的第一次人生挫折便是才华与权势的搏击。1153年,陆游赴临安参加两浙转运司锁厅试,考取了第一名,同参加这次考试的秦桧孙子秦埙为第二名。秦桧作为当朝宰相,一心要通过自己的影响,使孙子高登榜首,状元及第,便因为主考官陈之茂没有把秦埙擢为第一而震怒不已。第二年,陆游又参加了礼部复试,依然名列前茅。秦桧考虑到凭真才实学的比拼,陆游始终会是秦埙前途的障碍,必须先下手为强,便因陆游“喜论恢复”,示意礼部考试的主考官不得录取,让陆游名落孙山。
据史载,这场礼部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密封的试卷被提前拆开,中途有人翻墙报信,而主考官又均是秦桧党羽,把陆游在科考中黜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科场如此黑暗,令陆游心灰意冷,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考试。并且,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得以出仕,可见当权者枉法徇私的猖獗和对抗金救国情绪压制之一斑。
1160年,陆游任敕令所删定官,后任大理寺直。虽不是要职,但供职京都,接近权力中枢,便于表达政见。陆游深具忧国忧民的情怀,很早就心存杀敌保国、济世安邦的志向。这时,相去屈辱的“绍兴和议”已经十九年了,国家和百姓背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面对艰难时局,陆游一心盼望着为国效命,他上书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说:“敢誓糜捐,以待驱策”;他又给高宗赵构上《条对状》,甚至面对宋高宗坦陈政见,“泪溅龙床,面请北征”,诗人请战,这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生动写照。
1162年,赵构以“倦勤”为由,把皇位禅让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孝宗一继位,便把当时建王潜邸门客龙大渊、曾觌破格提拔为要职。龙、曾才德俱无,身居显要,却专事招权纳贿,陆游深恶这种宵小品格和行径,他对副宰相张焘说,龙、曾二人招权肥私,荧惑圣听,您作为副相,应及时向皇上反映,张焘找了个机会,向孝宗报告了朝臣们对龙、曾二人的反映,结果让孝宗非常不快,马上将陆游降为镇江通判。
不久,急于事功的孝宗皇帝重用儒将张浚,发动了“隆兴北伐”,结果因为准备仓促,将帅不和而失败,不得不再次以赔钱、割地、称臣的方式,向金乞和。后来清算北伐之过,竟然因为陆游当时在镇江支持张浚北伐,得了个“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因此被罢官归里。但是,北伐不是孝宗自己鼓动张浚实施的吗?真是怪哉!
1169年,45岁的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入川了。入川第3年,陆游被四川宣抚使王炎招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南郑是南宋对金的西北前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方人民犒劳王师、传递情报、盼望北伐的热情深深感染着陆游,中梁山下、诸葛祠前、韩信拜将坛上,都留下了他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宋金对峙的最前线仙人原,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都留下了他侦察敌情的足迹,陆游甚至在大散关附近与30名士兵合力杀死过一只老虎。陆游还屡屡向王炎献进取之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目前关键是要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衅则守。
陆游后来去了成都府任安抚司参议官,又在嘉州、蜀州、荣州等地任过职。在入川的漫长岁月里,陆游无时不在盼望着王师北伐,他不断用“天地何心穷壮志,江湖自古著羁臣”(《哀郢》)、“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关山月》)这种低沉的诗句表达悲愤之情,矛头直指颁下“和戎诏”书的孝宗皇帝,因此。1176年,他再次被罢官,罪名是“燕饮颓放”。此后,陆游索性自嘲“放翁”,以此为号。
纵观陆游多次被贬的经历,其原因主要是他喜欢用诗歌表达政见,对投降政策反对,导致了朝廷主和派的严重不满,加上孝宗皇帝回天无力,首鼠两端,就连陆游这样一个爱国诗人都不能容下,最关键的是,陆游与朝廷所行乞和政策相违背,故屡遭贬谪,一辈子在北伐的壮歌中放逐一生。
从科举失败到黑暗官场,浅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何会一生疾苦?
曾藏抱负壮山河,生不逢时运不济。庸碌东郭占龙庭,豪眉济士埋苍冥!仕场问路多难艰,帏幄沙场少豪智。千里良驹无伯乐,空有抱负溢山河!l
从科举失败到黑暗官场,浅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何会一生疾苦?
在今天,人们对于古文诗体常说唐诗宋词。作为与唐诗齐名的宋词,宋代文人也是风流辈出,而南宋文人陆游就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遭遇坎坷,一腔抱负不得施展。
陆游字务观,有一个别号放翁。他是山阴人,而山阴位于如今的浙江绍兴,说起来还与鲁迅是同乡。他早年间家世显赫,祖父陆佃更是宋朝时的尚书右丞。但,陆游出生不久,就遭遇了北宋灭亡的灾难,陆游的父亲陆宰在北宋末年出仕,时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靖康之难中,徽、钦二帝及一干重臣都被金人掳去了北方,陆游一家侥幸逃出生天。
靖康之耻发生时,陆游只有两岁。之后,在老家山阴躲避灾祸的陆游一家,在面对南侵的金军时,选择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直到南宋稳定下来,陆游一家才在东阳开始逐步安定。陆游的《感兴》写到:“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宋朝的懦弱和战争的接连失利,使得经历国破家亡的陆游,和当时众多年轻学子一般,希望国家富强,一雪靖康之耻。
陆游虽然年少时流离失所,但却不耽误其学业,很小时就表现出智慧优于常人。得益于父亲和祖父的名望,他能够拜得名师。曾先后在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得门下学习,其中毛德昭对他的影响很大。从《老学庵笔记》卷一的相关记载来看:“苦学至忘寐食,经史多成诵。”毛德昭对弟子的要求相当之严。
陆游画像
年少而略有才名的陆游,在12岁的时候就能够进行诗文的写作了。不过,他最开始走上仕途靠的不是自己的才学而是祖辈的恩荫。《宋史》卷三百九十五记载:“陆游......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
时光流逝,陆游经过多年的苦读,终于进京赶考,这一年他28岁。时值绍兴二十三年,作为恩荫子弟的陆游和当时的现任官员、恩荫子弟等一同参加了临安的锁厅考试。才华横溢的陆游被当时的主考官陈子茂点为第一名,而与其同时考试的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这使得陆游和主考官为秦桧所不喜。来年的礼部考试,秦桧更是要求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月辛酉......秦埙为榜首,德元从誊录所取号而得之,喜曰:“吾曹可以富贵矣。”遂定为第一。”
锁厅考试的第一,礼部考试时却名落孙山,加上陆游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宋高宗赵构也因此听说了他的名号。年轻的陆游在面对这样不公的待遇时,对秦桧更是有着言语上的抨击。《渭南文集》卷二二·《自赞》:“名动高皇,语触秦桧。”直至五年后,秦桧病死,陆游才得以进入官宦仕途。在高宗皇帝还在位时期,他以敢于直言进谏的优点,在绍兴三十一年被提拔到大理寺做司直,还担任宗正簿的职务,负责司法工作。
好景不长,宋高宗传位宋孝宗后,陆游还是对于朝政直言不讳。在惹得皇帝不高兴后,陆游便被罢为镇江府通判。时年,南宋大将张俊力主北伐,陆游这种在靖康之耻刺激下成长的读书人也是全力支持。然而,国内的主和派在秦桧死去后依旧占于上风,张俊被贬,陆游等也因此受到牵连,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这还不算,《宋史》卷三百九十五记载:“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被人诬陷游说官员北伐的陆游直接被罢免了官职,成了一介草民。
之后的陆游虽然被重新启用,但其一腔热血还未冷却,作下《平戎策》位北伐献力。《宋史》卷三百九十五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但,《平戎策》被朝堂否决,北伐也以失败告终。陆游在前线战斗八个月后,回到南宋后内心伤感异常。
自古磨难出诗人,仕途不就文学成。陆游在经历了宦海浮沉后,其在诗词上的精力逐渐增多。以诗词闻名的陆游诗,被孝宗召见,在感叹其文学水准的同时,孝宗皇帝先后任命他担任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光宗皇帝上位后,陆游依旧力主北伐,但他还是做不到圆滑,其言论依旧被皇帝不喜,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最终,陆游被重新起用,但却无法担任实职,只得去编修史书。在编撰完成之后,宁宗加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在年纪到了后,也就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七年后,一生不得志的陆游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写下《示儿》这一绝笔当作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周恩来评价陆游:“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参考文献:《宋史》
《渭南文集》 陆游
《示儿》 陆游
《感兴》 陆游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