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有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被称为「雪域上的情歌之王」?

1644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和清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亲率满蒙联军倾巢而出,在降将吴三桂的带引下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攻占了京师。当时,南明政权、大西政权和大顺政权依然存在,继续与清廷保持着并立之势。

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多尔衮采纳了“先西北后东南”的方略,首先在1645年消灭了大顺政权。紧接着,他又在1647年消灭了大西政权,基本上平定了西北地区,逐步在关内站稳了脚跟。

在此背景下,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于1651年进京朝见顺治皇帝,清廷为他修建了西黄寺,加封其“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以此为标志,达赖的封号以及在西藏的宗教地位正式得到了清廷确认,此后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后须经朝廷册封也成为了定制。

1682年,也就是清康熙二十一年,拉达克王进入西藏西部的古格王朝势力范围内,西藏作为古格的宗主派遣军队救援。期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建成不久的布达拉宫圆寂,作为亲传弟子和第巴(总管),桑结嘉措迅速就掌握了实权。

在这种危机局势下,桑结嘉措竟然选择了秘不发丧,向清朝政府和僧侣藏民同时隐瞒了消息。而且,他还安排了一个外形酷似五世达赖的帕崩喀寺喇嘛江阳扎巴长期伪装,造成达赖依然还在世的假象。

桑结嘉措虽然封锁了消息,但搜寻转世灵童的工作却从来不敢怠慢,一直都在紧锣密鼓中暗暗进行。经过一年时间的查访,终于在藏南门隅纳拉山下选定了一名男童,他就是仓央嘉措。其父是掘藏大师扎西丹增,其母是赞普的直系后裔,可谓是家世不俗。

仓央嘉措出生于1683年,据说当时在房屋周边都出现了明显的祥瑞之气,天空中也浮现出了大面积的彩色祥云。经过仔细辨认圆寂五世达赖身前的遗物和法器,他在三岁时最终被确定为转世灵童。

桑结嘉措为了继续把持西藏的宗教事务,不仅对此守口如瓶,甚至都没有按照惯例带走仓央嘉措,而是继续把他留在民间任其自由生长。就这样,这个少年度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时光,整日都嬉戏于田间和地头,甚至还结识了青梅竹马的恋人仁增旺姆。

在十四岁之前,仓央嘉措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更不知道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在他看来,如果能按部就班迎娶到仁增旺姆并且生下几个孩子,将会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此生夫复何求?

1696年,康熙在御驾亲征噶尔丹期间,竟然从蒙古俘虏的口中得知五世达赖已经圆寂的消息。盛怒之下,清廷下严旨斥责了桑结嘉措,还准备出兵西藏去进行武装平叛。据《清史稿》记载:

调集陕西、四川、云南之师见汝城下。

急迫之下,桑结嘉措只得将仓央嘉措推了出来,声称他就是藏了多年的达赖喇嘛转世,大张旗鼓将他迎回了布达拉宫。十五岁的他就这样彻底改变了人生,也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灵童。

当时,准噶尔汗国和清廷的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康熙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兵力去管理青藏事务。于是,他在武力恐吓后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而是不情不愿地承认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终于在布达拉宫完成了自己的坐床大典,正式成为了六世达赖喇嘛。从此,他开始在藏传佛教大德经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学习佛法和经书。不过,全藏的宗教大权依然还是牢牢掌握在桑结嘉措的手中。

根据传统,达赖喇嘛的修炼都是从童年时开始,那儿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纯净,丝毫都没有杂念。不过,仓央嘉措直到15岁时才坐床,这个情窦初开的年龄很难安心于枯燥的青灯古佛。

而且,仓央嘉措早在青春懵懂时就与仁增旺姆产生爱恋,自然对于布达拉宫的晨钟暮鼓非常厌恶。白天,他被许多僧侣们层层包围,根本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晚上,他才有机会自己独处,也有机会思念自己的恋人。

与此同时,作为仓央嘉措曾经的恋人,仁增旺姆在他离开后过得非常煎熬。除了失恋之苦,还有人言之祸,时常都被人在暗中指指点点。

为了脱离这种折磨,也为了成全自己爱人,仁增旺姆只好斩断了这段情缘,毅然嫁给了一个根本不爱之人。闻讯以后,桑结嘉措竟然狠心将此事告知了仓央嘉措,还说你的爱人已经变心并且嫁作人妇,你只有皈依佛门才是唯一的选择。

经受此次打击后,年轻的仓央嘉措变得更加叛逆,甚至还在夜晚屡屡溜出布达拉宫,更化身为“达桑旺波”在西藏街头流连忘返。于是,便有了他那句异常唯美的诗歌流传下来: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郎。

叛逆期间,仓央嘉措又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段恋情,爱上了一个名叫“卓玛”的女孩。在一个偶然的路边场合,他被对方美丽的舞姿和明艳的笑容所打动,从此陷入了爱河之中。

在一个冬日的夜晚,仓央嘉措偷偷溜出布达拉宫去私会卓玛,之后才踏雪而归。不过,桑结嘉措安排寺院的僧兵却顺着脚印找到了该女子,还活活将她棍棒打死。

此事过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已经与桑结嘉措彻底决裂,被完全困在了冷漠森严的布达拉宫。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逐渐迷上了诗歌,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倾诉自己的衷肠和愿望。引用《十戒诗》其中的一句: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依照惯例,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安排前往日喀则的札布伦寺,准备拜见五世班禅后由他受戒。在如此重大的宗教仪式上,所有藏民们都高度关注,他却痛哭流涕地拒绝受戒礼并央求对方准许自己还俗,彻底震惊了所有人。

西藏虽然面积不大,但内部的局势却非常复杂,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可谓波诡云谲。其中,既有土生土长的藏民,又有蒙古后裔的和硕特汗国,充斥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怎一个乱字了得!

1701年,和硕特汗国的达赖汗过世,其子旺札尔继承了汗位。到了第二年,达赖汗的次子拉藏台吉毒死了旺札尔,从此夺取了汗位史称“拉藏汗”,与桑结嘉措的关系也更加紧张。

和硕特汗国开始公然宣扬,现如今的六世达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冒牌货,是桑结嘉措为了长期掌权而扶持的傀儡。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延续黄教,应该将他废除并且重新寻找真正的五世达赖转世灵童。

在拉藏汗的“不懈努力”下,又一个转世灵童终于找到了,他的名字叫作益西嘉措,被和硕特汗国推举为新的六世达赖。眼见双方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终于在170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桑结嘉措虽然善于谋划,但在军事作战方面实在不行,完全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一场战争下来,他的部队不仅全军覆没,而且自己还被俘,最后惨死在了监狱中。

监护人都死了,既无威望又无实权的仓央嘉措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很快就遭到了羁押。碍于清廷已经册封他为六世达赖,拉藏汗并不敢直接处决,但却在给康熙皇帝的奏疏中将其描述成一个沉溺酒色和不守戒律的假和尚,请求朝廷重新册封益西嘉措为新的达赖喇嘛。

拉藏汗的意图很明显,他除了想控制西藏的军事和政治外,还希望控制这里的宗教。对此,康熙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为了查明真相,也为了继续保持政教分离,他下旨将仓央嘉措“押解京师”。

1706年5月,仓央嘉措在拉藏汗的骑兵押送下赴京受审。当途经哲蚌寺时,藏民信徒为了解救他而与蒙古兵发生了冲突,双方的死伤都非常严重。

为了避免更大的生灵涂炭,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仓央嘉措主动表示自己是心甘情愿前往北京,希望信徒们能让开一条路。不过,当押送队伍即将抵达青海湖时,他却离奇身亡了,时年仅仅23岁。据《清史稿》记载:

康熙四十五年,拉藏汗奏废桑结所立达赖,诏送京师。行至青海湖死,卒年二十三。

关于他的真正死因,后世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大致主要分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拉藏汗是担心自己分裂西藏的阴谋败露,故而在即将抵达清朝控制区前将他毒杀。也有人认为,是藏民中间信徒们将仓央嘉措救出,他主动舍弃了名誉和地位后归隐,最后圆寂于阿拉善一带。

中央民族大学的乌云毕力格曾经写过一篇学术论文,他通过调取相关档案和记载,更通过实地的走访和调查,言之凿凿确定仓央嘉措的确是在青海湖圆寂的。不过,也有人支持第二种观点,位于贺兰山的广宗寺至今还存放着他的真身舍利,一直都被人供奉着。

最终,仓央嘉措的达赖喇嘛封号虽然被康熙皇帝废除,但在藏传佛教中却始终为他存留一席之地。对于仓央嘉措被废和意希嘉措另立,在蒙藏宗教界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甚至出现了“蒙藏之人均不认可”的结果。

我们姑且不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佛法与德行,单他通过纯纯的诗与歌,就向世人展现出了佛教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人性,最后引用最经典的一首诗歌《不负如来不负卿》:

美人不是母胎生,应是桃花树长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落花比汝尚多情。

……

若将此心以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有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被称为「雪域上的情歌之王」?

可以说仓央嘉措之所以被誉为是雪域上的情歌之王,并非因为某一段爱情故事又或者是某个人,更合适的理解方式也许是对于爱情与自由本身的向往使他的诗歌出类拔萃,除了诉说爱情这个主题之外,总有一种对人生的通透领悟。

1697年,阿旺嘉措被从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尊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藏语意为梵音之海,美丽的名字仿佛暗示他拥有天赋的诗意。在布达拉宫,仓央嘉措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他常走出庭院散心。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按照红教的教规,其实是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的,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当时只有15岁的仓央嘉措难以适应。

仓央嘉措在当时并无实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作为一个傀儡一样存在着,不仅仅生活上遭到禁锢,在政治上受人摆布,仓央嘉措内心的郁卒无处书法,索性纵情声色,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据传说记载,他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民居,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手戴戒指,头蓄长发,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在仓央嘉措的情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玛吉阿米,玛吉阿米在藏语中意为未婚的姑娘,这究竟是仓央嘉措某个情人的真名,还是一种广义的代称,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仓央嘉措写给玛吉阿米的诗却流传的很广:“在那东方的山顶,升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这首诗也被改编成歌曲传唱,比如说有《在那东山顶上》。

实际上,放浪形骸并没有让仓央嘉措真正感到快乐,毕竟他永远不可能回到少年时代的自由天地,永远不可能与任何一个情人长相厮守。“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仓央嘉措诗歌中最著名的一首,翻译的质量也属上乘。从中可以读到这位活佛的痛苦,也能读到他不同凡俗的悟性。

仓央嘉措有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被称为「雪域上的情歌之王」?

住进布达拉宫,你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你的诗歌流传人间,人人颂之,而你一生的孤独却难以诉说,半生荼蘼,半生寂,仓央嘉措,你的悲怆与无奈叫人读来不忍。

康熙二十二年,圣洁之地门隅,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小男孩来到人间,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被认定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不过,由于已经圆寂的五世达赖罗桑嘉的弟子桑杰嘉贪慕权利,对罗桑嘉的死秘不发丧,所以,仓央嘉措的童年并不是在布达拉宫度过,反而是在绿草如茵,苍鹰骏马,充满着俗世风尘的门隅纳拉山下度过的。直到公元1696年,准噶尔叛乱,康熙三次亲征,才发现这其中事有蹊跷,罗桑嘉被迫无奈接回了仓央嘉措。

但,由于仓央嘉措是在自由自在的氛围里度过童年时代,这也让他的内心对于自由有着深深的向往,使他注定不能被困于布达拉宫,更重要的是,当他进入到布达拉宫时,他心中还有一份红尘牵挂,那份牵挂的名字叫做达娃卓玛。

达娃卓玛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像世间无数青梅竹马的故事那样,他们两小无猜,手牵手走过拉萨城,在空旷的夜里对月起誓,永不相负。可这一切,都随着仓央嘉措被接入布达拉宫,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而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仓央嘉措不甘于放弃自由,放弃恋人,可他的反抗却收效甚微,只能被迫在政治束缚和宗教牢笼的生活里挣扎,唯一的解压方式就是夜里偷溜出布达拉宫,与达娃卓玛,游乐街头。但不久后,他的行踪被暴露,为了让仓央嘉措不再留恋于世俗,不再受制于七情六欲之中,格鲁派高层先是严格控制仓央嘉措的行动,然后派人暗杀达娃卓玛。达娃卓玛在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但她从此再也没能与仓央嘉措相会,或许为了维护这段爱情,不背叛心上人,达娃卓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失去达娃卓玛后的仓央嘉措心痛无比,与此同时,当时西藏政局复杂,和硕特蒙古在西藏的政权出了问题,政治斗争到达极端,仓央嘉措被诬告为"假达赖",强行押送京师。仓央嘉措走的那一天,无数人为其送行,默默流泪。这一别,仓央嘉措再也没有回来, 据正史记载。1706年冬天,仓央嘉措随着青海湖畔的寒风而逝,从此以后,人间只留下他的传说。

仓央嘉措的故事流传至今,他的身影在传说里愈发高大,笔者想,人们之所以会对仓央嘉措记忆深刻,不仅仅因为他写下一首又一首诗歌,更因为他的故事。他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对于自由,对于爱情,他有着自己的坚守,他活出了无数红尘里庸庸碌碌的人想要的样子,虽然他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依旧让人敬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如仓央嘉措那样有勇气。

仓央嘉措一生最大的不幸,并不是他一出生就被选为灵童,而是他明明被选为灵童,他的宿命是长伴佛经,可他的童年却是自由自在的,他见过天地大,又怎能再回到囚笼中?他体验过情爱,又怎么能放下?他是人间活佛,渡众生,却难渡自己。

仓央嘉措有什么样的爱情故事,被称为「雪域上的情歌之王」?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西域最大的法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人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短短的四句情诗,道出了自己分裂的身份与生活,本是一位多情的诗人,奈何背上普渡众生的使命。

初恋

14岁仓央嘉措情窦初开,清明时节他走出巴桑寺,却不想邂逅了一位叫达瓦卓玛的女子。达瓦卓玛会唱歌,她动听的歌声穿透了仓央嘉措的心。

每天晚上仓央嘉措都会偷偷溜出寺门,与她约会,他们沉浸在诗与歌的浪漫生活里,却不知分别的钟声已然敲响。

布达拉宫传来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消息,他有点惊慌无措,连和达瓦卓玛都没有一个好好的道别。

寺院内的僧人都觉得自己十分幸运,竟与六世达赖喇嘛共同修行过。只有仓央嘉措感到痛苦,转瞬之间,他成了世人眼中的活佛,跟随着使者来到了布达拉宫。

即使过了很久,他还是无法忘记达瓦卓玛,无法释怀的他写下了下面缠绵的诗句: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忘。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可是他们已经相见相知,怎能不相思,面对浩瀚的经书,他还是无法斩断尘世的情缘。

入主布达拉宫后,他的生活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住在在奢华的宫殿里,心还是停留在万丈红尘。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哪能收敛得住,只因出生时七日同升之异象竟被认为是转世灵童,心中万般无奈。

高僧告诉他,三年之后,他满十八岁,便可以执掌大权。这还让他憧憬到时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再与达瓦卓玛相遇。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样想也很正常,要想顺利执掌权力,就必须苦读经书佛法。

于是,他变了,专注佛法,令周围的人感到欣慰。

爱人远嫁

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达瓦卓玛要嫁人了。

名门望族的女儿姿态翩翩,

只有我最合她的眼缘。

枝头的果子红润美丽,

也比不过她娇艳甜美的容颜。

海誓山盟的情人,

嫁给了别人为妻。

我愁肠百结相思成灾,

为她憔悴得几乎委地成尘。

绝望之下,他写下了这首情歌。

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酒馆,是仓央嘉措经常喝酒的地方,在这里他是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玛吉阿米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是美丽的梦。仓央嘉措在这里唱着情歌,一醉方休。

当他明白桑结嘉措不会交出权力,想到心爱的达瓦卓玛已然出嫁,开始更加肆无忌惮,他要与凡尘好好相拥,抛弃循规蹈矩,走向热闹的八廓街。

他化名宕桑旺波,流连于灯火辉煌的酒馆,很多人认识了宕桑旺波,知道他是一位美男子,却不知他是西域最大的王。他恋上的不仅是酒馆里的酒,还有酒馆里邂逅的姑娘,相传仓央嘉措的这位情人也叫玛吉阿米。他经常从寝室的侧门溜出来,来到拉萨热闹的街头,欢畅归来的他,不急于休息,而是打坐诵经到天明。

渐渐街头流言四起,人们都在传宕桑旺波就是六世达赖喇嘛,玛吉阿米知道了,她不相信,依然全力爱着她认识的这个俊美青年,从不过问他为什么凌晨离去,而不是陪她沐浴在阳光下。

冬天一场约会过后,仓央嘉措踩着大雪归来。晨起,打扫的僧人看着通往活佛房间的脚印,终于印证了拉萨街头的情郎就是西域最大的王,传言得到了印证。仓央嘉措要承担一切的后果。

拉藏汗是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继位的驻守西藏的蒙古和硕特部的首领,与桑结嘉措水火不容,而仓央嘉措与女子约会的消息,让他意识到铲除桑结嘉措的机会来了。

他上书康熙皇帝,陈述仓央嘉措的种种劣迹,绝不可能是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这都是桑结嘉措为独揽大权,所撒的弥天大谎。桑结嘉措曾对五世达赖喇嘛的死秘不发丧,这都令康熙帝对此人非常忌惮。

于是他派人明察暗访拉藏汗所言之事。数月后,使者回复:

这位喇嘛是否为五世佛祖的转世,我固然不知,但确有圆满圣体之法相。

有意思的是他附上流传于拉萨大街小巷的仓央嘉措的几首情诗。康熙帝读了非常感动,觉得仓央嘉措只是暂时迷了路的孩子,之后会回到佛的怀抱,于是对他只是责备了几句。

其实,仓央嘉措已经无法回头,他无法心无杂念的研究佛法。为了驯服仓央嘉措,桑结嘉措求助五世班禅洛桑益喜,洛桑益喜邀请仓央嘉措去日喀则,他会亲自为仓央嘉措主持受比丘戒仪式。之后,仓央嘉措将会接受更为严格的清规戒律约束。

仪式上,仓央嘉措拒绝受戒,他要还俗。但是一切已成定局,仓央嘉措说得再认真,也只能是抱怨,一阵风就吹散了。他向桑结嘉措请求允许他最后一次外出与红尘做个了断。

也许唯有事先得到,方能斩断尘缘;唯有断了痴念,方能安心伴佛。

桑结嘉措同意了,仓央嘉措换上华丽的服装和假发,第一次这样从布达拉宫的正门出来。

八廓街依然热闹非凡,兜售藏香的姑娘面带笑容,他去找玛吉阿米,想为她作最后一首情诗,却怎么也寻不到她的身影,酒馆主人告诉他,玛吉阿米再也不会来了。

有人说是玛吉阿米主动离开的,他要仓央嘉措安好,有人说是桑结嘉措让她消失的。

康熙四十四年,在拉藏汗与桑结嘉措的战争中,桑结嘉措被杀。康熙帝命人将仓央嘉措押解进京,途中去世年仅23岁,也有人说他中途逃脱,之后游走四方,隐姓埋名。

写在最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诗歌打动了无数善男信女,三百多年过去了,总有很多人走进西藏去看看仓央嘉措的生活。

纵使相遇也不能言语,

擦肩而过只得叹息。

幸亏有你多情的眼睛传递讯息,

我才知道你真实的心意。

——仓央嘉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