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众所周知,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熠熠生辉的名将,与卫青被汉武帝一同并称为“帝国双璧”。他积极贯彻执行了“大迂回大穿插”的战战构想,多次有效击退匈奴并且攻入对方腹地,彻底扭转了大汉王朝的守势。

不过,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并不是霍去病,而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可谓相得益彰,以各自的方式辅保了刘汉王朝。

霍光,字子孟,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河东郡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父亲名叫霍仲孺,在长安侍奉平阳侯时与公主府侍女卫少儿私通后生下霍去病,之后才娶妻生下了他。

由于霍仲孺和卫少儿再无交往,霍去病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等到功成名就后才得知自己的父亲是谁。不过,他并没有怨恨霍家,还正式认祖归宗并且着力培养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

  在霍去病的推荐下,霍光的人生迎来了高光时刻,先在长安担任郎官,之后迁任各曹官和侍中等职。不过,随着兄长的英年早逝,他的境遇发生了变化,幸亏还有卫青和卫子夫对他多有照拂。

由于性格沉稳内敛,而且深知自己是凭借“走后门”才步入仕途,霍光历来都是为人谨慎和做事认真。凭借这些优点,他开始真正赢得了汉武帝的器重和信任。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刘彻即位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无为而治”的国策,开始推行一系列“大有作为”之举。政治上,他通过推恩令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经济上,他通过平准、均输、告缗、算缗等措施抑制商贾和打压豪强;文化上,他坚决推行“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军事上,他结束长年延续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咄咄逼人。

基本上,汉武帝的前半生文治武功都非常显赫,后半生却变得刚愎自用和孤冷难测。步入晚年后,他不仅猜忌众臣,而且猜忌卫皇后,甚至连自己悉心培养多年的太子刘据都不再信任,在“巫蛊之祸”中逼其自杀。

太子过世后,汉武帝刘彻痛心不已,不仅建造“思子台”寄托哀思,而且还将参与“巫蛊之祸”的所有人都统统诛杀。痛定思痛后,他终于决定册立自己最聪慧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还来了一出“立子杀母”。

不过,汉武帝刘彻始终担心刘弗陵太过年幼,恐怕引起皇位的觊觎和朝局的变动,于是命人绘制了一幅“周公辅成王”交给了霍光。很显然,他在选定刘弗陵担任太子的同时,还选定了霍光作为托孤之臣。

公元前87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谥号为“孝武皇帝”。死前留下遗诏,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衔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共同辅政。

刘弗陵登基称帝后,汉武帝晚年的一系列祸乱并未完全平息,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辅政大臣之一的上官桀,历来就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为了掌控朝局竟然开始与燕王刘旦内外勾结,图谋发动政变,因为霍光的强势干预才宣告失败。

此事过后,上官桀没有丝毫悔改,甚至还联合了长公主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这次,霍光没有留情,也没有犹豫,直接就以汉昭帝之名斩杀了上官桀满门,还逼迫燕王刘旦和长公主先后畏罪自杀。

铲除了上官桀、燕王刘旦和长公主后,霍光展现出了自己辣手无情的一面,令任何人都不敢再小觑自己。以此为标准,他也真正掌握了大汉帝国的军政权力,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专权生涯。

汉昭帝刘弗陵不仅聪明绝顶,而且还雄心壮志,颇有乃父遗风。按理说,这样睿智的主子,又有这样能干的辅臣,很有可能成为像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那样的圣君。可惜,他天生就身体虚弱,而且疾病不断,严重影响到了治国理政。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因病救治无效而驾崩,年仅二十岁,上谥号“孝昭皇帝”。在短短13年的在位期间,他几乎没有留下多少文治武功,实在是令人遗憾。

而最遗憾的是,汉昭帝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的子嗣,这让万里江山出现了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于是,刚刚平稳下来的局势又乱了,各方势力都在蠢蠢欲动。

当时,许多大臣们都积极推举广陵王刘胥为新帝。不过,霍光却深知此人废物一个,除了打架斗狠、巫术诅咒和贪财好色之外一无是处,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在赢得上官太后支持以后,霍光力排众议,最终决定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新帝。不过,他这次却看走眼了,刘贺和刘胥属于半斤对八两的水平,都是混吃等死的一丘之貉。

霍光秉持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原则,立即就着手开始废除皇帝,在短短27天后就把刘贺赶回了封地。据《汉书》记载: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刘贺被赶回封地昌邑后,还被降为了海昏侯,直到公元前59年过世。在2016年时,江西省南昌市出土了一座汉代墓葬,里面埋的就是这位主儿,成为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和文物最多的汉代列侯墓。

刘贺走了,新的“选帝活动”再次开始了。汲取了失败的经验和教训,霍光这次选择非常的慎重,最终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遴选了出来。

刘病已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一场“巫蛊之祸”,爷爷和父亲都亡故,而他也被收入掖庭。之后,孤苦无依下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知道耕田种地。

当官兵找到刘病已时,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吓得叩头认罪,大喊“官爷饶命”。不过,这次却是他的好运到来了,因为他即将走马上任成为这个帝国的皇帝。

刘病已忐忑不安地被迎入皇宫,又稀里糊涂地成为了皇帝,还被改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刘询,史称“汉宣帝”。之后,霍光忠心耿耿地辅佐他,教化他如何从农民转变为皇帝,如何适应身份的转变。

汉宣帝在霍光的悉心辅佐下,加之自己也真切体会过民间百姓的疾苦,严格贯彻执行了汉武帝在“轮台罪己诏”的核心思想。很快,西汉王朝结束了之前的动荡局面,再次出现了国力的复苏迹象,史称“昭宣中兴”。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四朝元老的霍光无疑是居功至伟的。可以说,他为大汉的复苏努力了,他丝毫没有辜负汉武帝的嘱托,真正尽到了人臣的本分。

充分肯定霍光历史功绩的同时,著名史学家班固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尤其是,他在管教和约束家人方面却明显不合格,为霍家日后的败亡埋下了隐患。

霍光的妻子名叫霍显,原本是出身低贱的陪嫁丫鬟,由于霍夫人没有生育而被纳为妾室。原配过世后,她终于被续为正房太太,还希望自己的女儿霍成君能够成为大汉皇后。据《外戚列传·孝宣许皇后》记载:

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什么意思

原来,汉宣帝刘询在当农民刘病已时,已经娶了许平君为妻,而且二人非常恩爱。如今,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他显然不太乐意,还是希望册立自己原来的糟糠之妻为皇后。

对此,霍光倒是无奈接受了,毕竟许平君是刘询的原配妻子。可是,他的老婆霍显却贼心不死,甚至准备不择手段让皇后挪位。

许皇后临产时,霍显竟敢买通太医下药,偷偷将其害死,终被汉宣帝查出了真相。对于此次谋害,霍光之前并不知情,但事后却包庇了自己的妻子,还帮助其开脱了罪责。

无奈之下,汉宣帝还是册立了霍光之女霍成君成为新皇后。不过,他却异常坚定地册立许皇后的儿子为太子,甚至没有征求辅政大臣霍光的建议。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迹象,向来都小心谨慎的霍光竟然不知进退,还不赶紧约束自己的家人和仆从。据辛延年在《羽林郎》中描述: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公元前68年,权倾朝野二十年的霍光因病过世,汉宣帝连同上官太后一起入府治丧,其丧葬规模堪比开国功臣萧何。葬礼上,御赐玉衣、梓宫、黄屋和便房等葬具,霍光遗孀仍嫌不够隆重,硬是将原定的坟墓规格扩大。

霍光过世后,霍家仍然继续耀武扬威,甚至还想谋杀丞相和废汉篡位,终因事发而被朝廷严惩。最终,长子霍禹被腰斩,霍云和霍山畏罪自杀,其余族人上千也被满门抄斩。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所幸,汉宣帝顾念霍光的丰功伟绩,他的墓地没有被毁坏,依旧陪葬于茂陵。几年后,因为南匈奴归降大汉而举国欢庆,刘询命人绘出十一名功臣图像悬于麒麟阁内以示颂扬,霍光的排名高居第一位。

如果总结霍光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二人都有专权揽政的嫌疑,也都有专权揽政的实力,但却都对当朝之君忠心耿耿。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作为封建时代的能臣和忠臣,霍光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忠君爱国、低调内敛和杀伐决断都是他的优点,但却因为纵容家属和包庇亲人导致了悲剧命运。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为了警示和教育党员干部,向全体党员推荐阅读《霍光传》。伟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提醒所有人牢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惨痛教训。@文史不假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很多人看过王莽篡汉之后都会有一个疑问,西汉历史上明明有两个人有机会当皇帝,为什么他们没篡位呢?这两个人,一个是吕后,另一个就是霍光。如果说吕后当时还要忌惮外面强大诸侯国的话,而经过“推恩令”后,霍光连这个顾虑都没有了,他为什么没有像王莽那样,想办法当皇帝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看这个话题。

一、霍光的上位之路

毫无疑问,霍光的上位离不开霍去病,正是凭借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关系,霍光才被带入宫中,当上一名郎官,也就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个下等的侍从官。从那以后,霍光就一直在汉武帝身边做事,从郎官到各曹官,再到侍中,直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在这三十余年里,霍光虽没有什么特别高光的时刻,但却从未犯过大错,所以才能够得到汉武帝的极度信任,最后才将托孤重任交给他,让他做了汉昭帝刘弗陵的首席辅政大臣,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为辅助。

这其中,金日磾是匈奴人,在汉昭帝登基后第二年就死了;上官桀跟霍光是儿女亲家,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当时由于汉昭帝还小,由霍光总理朝政,如果霍光不在,就由上官桀负责;桑弘羊是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

可以看得出来,这里面表面上是各司其职,但是无论是上官桀,还是桑弘羊,甚至包括那些皇亲国戚,真的有什么事,还是得通过霍光。所以,时间一长,霍光否决了他们几次意见之后,矛盾也就产生了。最后直接导致上官桀父子、桑弘羊联合燕王刘旦(汉昭帝三哥)和鄂邑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姐姐)搞起了反霍光同盟,结果,消息败露,他们几个被霍光一锅端了。

从那以后,霍光就成为了独掌大权的唯一权臣,这一年是公元前80年,距离霍光入宫之时,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了。

二、霍光的权力有多大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留下的上官太后(汉昭帝的皇后)是霍光的亲外孙女,几乎完全受霍光左右。满朝文武也都唯霍光马首是瞻,几乎所有重要位置都是霍光信得过的人物,当时的霍光甚至已经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

霍光当时越过广陵王刘胥(汉昭帝的四哥),而选择昌邑王刘贺(汉昭帝五哥刘髆之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实际上就一个理由:汉武帝当时就没选择刘胥,就说明他不适合。不过,很悲剧的是,这位昌邑王刘贺更不适合,刚刚当了27天皇帝,就因为目无法度被霍光和上官太后给废了。

随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下,霍光选择了流落民间的皇曾孙刘病已(汉昭帝大哥戾太子刘据之孙)。(注:关于这一点,有人认为是因为卫霍两家的关系,所以霍光有意选择的刘病已,水一白还是不太认可的。虽然卫青和霍去病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但是毕竟霍光与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联系恰恰是因为霍去病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所以卫氏与霍光之间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戾太子刘据遇害之时,霍光没有出手相助了)

汉宣帝(刘病已)即位后,将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立为皇后。结果仅仅过去三年,霍光的妻子霍显便暗中收买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毒杀了。此举虽然可以说霍光事先并不知情,但事后却也是他默认了的。随后,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入宫,成为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

汉宣帝后来曾说过,霍光与他同车,站在他身后时,他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实际上,换成是谁都会有这种恐惧感的。

宫里有个上官太后,还有个霍皇后;刘病已并未亲政,权力还在霍光手里;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是奉车都尉、侍中,管着胡越骑兵;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是东西宫的卫尉,负责保卫皇宫;其他霍光的近房、远房兄弟,一票女婿、外孙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除此之外,其他重要朝臣也基本上是经霍光一手提拔的。

面对这种局面,又有哪个皇帝会不怕呢?

三、霍光为什么没反?

如果从霍光所掌控的势力来看,事实上是超越王莽篡汉之时的,他所获得的支持更是远远比王莽当时要好得多。但是,为什么霍光没反呢?无外乎就下面这两种情况:

1、霍光不想反

霍光是一个处事非常谨慎、周密,而且极为自律的人。据《汉书》记载,他每次出入宫殿、上下殿门之时,所停所进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并且,他在武帝身边呆了三十多年,从未犯过大错,这也是他自律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出于对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也好,还是对大汉的忠诚也罢,甚至只是对个人的要求,霍光都极有可能从来都没想过要造反。

2、霍光不敢反

假如说霍光真的利欲熏心,想过造反,但却一直没反,那他的畏惧点也只有两个:

(1)汉朝的统治根深蒂固:大汉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起,至霍光独自掌权的公元前80年止,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统一国家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刘汉江山之稳固也并非是霍光敢于触碰的。

(2)霍光为人谨慎、周密,这是霍光的优点,但对于造反者来说,却往往是一个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不敢轻易踏出那一步,而最终错过了机会。

相较于这两方面来说,水一白更愿意相信上面一个,就是霍光出于对汉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一直身怀辅佐幼主之心,并无贰意。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霍光掌权的这段时间里,恰恰也正是西汉从武帝战争时期彻底走出来的一个阶段,虽不敢说孝宣中兴都是霍光的功劳,但至少也有他付出的很多努力吧。

四、后记

霍光一生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对家人、子女缺乏管教了,以至于他们不但掌权,而且擅权放纵,不知道进退得失,最终酿成了悲剧。

公元前66年,即霍光死后两年,霍氏一党因企图谋反的罪行,被汉宣帝连根拔起,只剩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废后)和外孙女上官太后了。上官太后于公元前37年寿终正寝,而霍成君则在公元前54年选择了自杀。

公元前51年,当汉宣帝命人画十一功臣像时,霍光虽名列第一,却已经无法留下名字了,只能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了。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谢谢邀请!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最主要的原因是霍光牢记汉武帝的嘱托,终于汉武帝,终于大汉帝国。

公元前86年,汉武帝感觉到身体不行了,就打算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可是这个儿子太小,年仅8岁,不能治理国家,必须找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忠心的人来辅佐,想来想去,感觉大将军霍光是个人选,于是就决定让霍光来辅佐儿子刘弗陵。第二年汉武帝病死,临死前,交代霍光,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理国家,下诏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共同治理国家。

上官桀、桑弘羊感到霍光是首辅大臣,权利在他们之上,心里很不满意,经常出现意见分歧。霍光也不计较他们。

汉武帝的大儿子燕王刘旦,认为汉武帝一死,皇位就是他的了,没想到这个皇位被最小的弟弟抢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和其他的几个弟弟商议造反,夺这个皇位。这些弟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认为造反成功了,你做皇帝,我什么也没有,何必这样呢?由于这些弟弟的意见不统一,泄露了机密。由于霍光刚刚执政,不愿意对刘氏兄弟用刑,便叫燕王刘旦进京认罪,刘旦不仅不愿意认罪,反而和上官桀、桑弘羊串通一气,共同谋害霍光。

汉昭帝刘弗陵12岁这年,有一天,接到燕王刘旦的一封书信,说霍光出城阅兵,用的是皇帝车驾,是想造反,愿意带兵进京除掉霍光。霍光一听这事,吓得赶紧进京朝见汉昭帝,跪地求饶,汉昭帝说:“你出城阅兵不过10天,这信,10天根本送不到京城,明明是伪造的,将军不要怕,我明白的很!”过后,查出是上官桀、桑弘羊的事。

汉昭帝刘弗陵21岁就去世了,大家商议让昌邑王刘贺来继承皇位,而刘贺不务正业,贪图享受,霍光又和大家商议废了刘贺,立刘询做皇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登基后,霍光和众大臣极力辅佐。汉宣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朝又强盛起来。

霍光是一个忠臣,他是不会篡权的,汉武帝没有看错他。他不仅不篡权,而且还使汉朝强盛起来,为后世所称道。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霍光:作为大汉朝的职业经理人,我的职责是辅佐皇帝,篡位这种事我才不想。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权臣,汉朝的霍光堪称一绝,他的哥哥就是著名的战神霍去病,他自己做到了大司马大将军的位置,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最出名的是,霍光曾扶立昌邑王刘贺为帝,然后看他不顺眼又给他废了。

权倾朝野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样的人却始终没有做出谋朝篡位的事情,甚至于他去世后,汉宣帝还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因此很多人疑惑,霍光为啥不篡位。

作为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年少时代就被安排好了工作,一开始也是个小小的打工仔,因为他在汉武帝身边兢兢业业,二十多年从不犯错,深受荣宠。

汉武帝对于霍光非常信任,还赐予他《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意思也很明白了,就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好好辅佐新皇帝。

果然,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刘弗陵继位,霍光成为辅政托孤大臣,当时的霍光乃是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基本上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那时候的辅政大臣并非只有霍光,此外还有上官桀、金日磾与桑弘羊,这几个人都非同一般而且都还有姻亲关系,但是因为权力的问题,霍光与其他三家出了裂痕。

上官桀与桑弘羊之间密谋联盟,反对霍光掌权,甚至于想着诛杀霍光废黜汉昭帝,然后拥立武帝的儿子燕王刘旦为新帝,但并没有成功。

霍光在汉昭帝支持下,将桑弘羊与上官桀给族灭了,加上之前就去世了的金日磾,此时四大托孤大臣只剩下了霍光,如此一来,霍光独掌朝堂。

汉昭帝年少,霍光大权独揽,要说他没能力谋反也不一定,但是好像完全没必要,汉昭帝非常信任霍光,使得霍光在朝堂上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

霍光当权时代,汉武帝时期留下的大量烂摊子也被解决得差不多了,天下太平无事,这段时期与后来汉宣帝在位的时期,并称为昭宣中兴。

这样的盛世太平,对于霍光来说也是一种牵制,在古代的时候,但凡篡位都不会是在什么天下太平的时候,总会要闹出点什么大的动静。

比方曹丕、司马炎篡位,都是乱世的时候,赵匡胤陈桥兵变也是如此,这就有点浑水摸鱼的味道在里面,因为谁都想要好好过日子,没谁喜欢瞎折腾。

不仅如此,在霍光那个时候,他也完全没有经验啊,篡位这种事情在先秦与汉朝前期,基本上就没发生过很多,霍光想要找个借鉴经验抄作业的都没有。

对于霍光来说,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他在这个时候折腾,肯定要玩火自焚,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没什么胜算可言,还不如好好做个有实无名的二皇帝。

汉昭帝英年早逝没有后代,所以霍光扶持了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刘贺为新帝,结果这个家伙不是很听话,在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给废黜了。

实际上在霍光废帝的事件当中,明确支持他的大臣并不是很多,绝大多数只不过是因为碍于霍光的权势持中不言,但是也非常不满霍光的专断。

汉宣帝登基之后,相较于霍光,汉宣帝的势力实在是薄弱,可是汉宣帝相当有能力有手段,而且之前的霍光废帝行动,让汉宣帝得到了意外的好处。

因为霍光的专断,朝廷当中很多的大臣站到了汉宣帝一边,像是严延年等人公然在朝堂上斥责弹劾霍光,也没怎么样,这也说明霍光权倾朝野还可以,但要是谋反,未必能成功。

不仅如此,霍光之所以没有谋反,可能还有个相当硬性的条件约束,那就是霍光的子孙实在都不是什么有能力的,好竹出歹笋,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

霍光的儿子与张世安的儿子曾一起出征,回来之后,张世安的儿子对于各方面的问询对答如流毫不马虎,可霍光的儿子一问三不知,弄得霍光又尴尬又感慨,说霍家要衰落。

要知道篡位这码子事不是一代人的事,像是曹家、司马家都是几代人而且还是几代精英的情况下才成功的,霍光即便篡了位还成功了,儿孙守不住也一点用没有。

如果霍光篡位,且不说基本上没啥胜算,即便是成功,他那些不争气的儿孙直接败掉,最终霍光的行为就毫无意义,而且还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对霍光来说,篡位不明智不能做。

抛开这些,汉宣帝的皇后霍成君乃是霍光的小女儿,对于这位继任皇后,汉宣帝也非常宠爱,几乎可以说是让霍成君专宠后宫。

要知道霍成君的父亲是霍光,而当年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虽然是上官家的人,可她的母亲是霍光的女儿,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按理来说还是霍成君的外甥女。

霍光虽然与汉宣帝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多,但是从各方面的史料记载来看,无论是霍光还是汉宣帝都没想过撕破脸,双方纠葛不断,但斗而不破,毕竟都还是看情分的。

自始至终,霍光也从没想过要篡位,即便是他的确有那个能力放手一搏,但实在没必要还非常危险,只可惜霍光虽保全了自己忠臣之名,但霍家子孙不争气,弄得霍家彻底败落。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霍光虽然是权臣,专权了几十年,但他的权势没有大到像后来的王莽、司马昭那种可以杀君弑位的程度。并且,霍光只是权臣,他不是奸臣。

自古以来,权臣想要篡权,有一个很硬性的标准,就是要把皇帝彻底的架空。掌握兵权都只是最基本的,掌握兵权之后还要把大臣都笼络到自己的旗下。只有争取到了士大夫阶级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支持),权臣才算是有篡位的资格了。

就比如像王莽、司马昭,他们当年废掉皇帝的时候,周围的大臣都是支持他们的。就连后来杀皇帝,也没多少人反对。毕竟大汉和大魏都只是靠惯性才勉强活着的,群臣们心里清楚的很,刘氏和曹氏早就该下台了。

反观霍光呢?他就差远了。汉室未衰,群臣都向汉。只不过因为皇帝还小,需要一个大臣辅政而已。在这起情况下,霍光要是敢篡位,那就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就拿霍光当年废刘贺为昌邑王来说,当时大臣其实是不支持他的。但他为了废刘贺,硬是拿刀架着脖子,逼着大臣支持他。

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汉书.杨敞传》

当时坚决支持霍光废刘贺的人,主要是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两人。田延年去找丞相杨敞商量,杨敞当场惊呆了,不敢表态。后来她老婆告诉他,你还是答应吧,这种大事不能留活口的。他既然告诉了你,那就表明你已经没有回头路。否则霍光可能会先杀了你!然后再去废皇帝。于是,杨敞最终只能很不情愿的同意了。

刘贺被废黜之后,很多人都认为霍光的权势增加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霍光因为拿刀逼着大臣支持他,这导致很多官员都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当宣帝登基后,相当多的大臣站在了宣帝一边,帮宣帝压制霍光。

所以实际上,霍光因为废刘贺,他的权势上限比之前是要降低了。

比如汉宣帝登基后,侍御史严延年就公然向霍光发难,弹劾他废皇帝一事。

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汉书.严延年传》

如果这是在王莽、司马昭那个时代,严延年这种行为简直是找死啊!怕是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可谓是在霍光那个时代,他最后却一点事都没有。并且相当多的官员还纷纷对严延年表示了敬佩,冷眼怒瞪霍光。

面对群臣的质疑,霍光也是没办法,只得表示归政于宣帝,以示清白。宣帝对此自然是不敢接受,表示我还是信任你的,朝廷事务也不能离了你。于是,这件事情才算是稍微平息了一点点。

霍光在事后心里气不气,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霍光当时拿满朝文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么一看,霍光这个权臣当的确实窝囊透顶。他别说是跟王莽、曹操、司马昭比了,就算是跟董卓比,他也差了档次。起码董卓还敢罢他叫板的官员。(严延年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后来也是死有余辜)

不久之后,霍光想跟宣帝拉近关系。可是宣帝利用群臣又整了霍光一次,搞得霍光在众人面前很没面子。这次事件就是立皇后。

霍光想让汉宣帝娶自己女儿,这样可以让他从权臣变成外戚,给皇帝当岳父。但是汉宣帝坚决不同意,最后在群臣的支持下,立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许平君。

很多人认为许平君能当上皇后,单纯只是因为汉宣帝对许平君爱情专一。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古代立皇后不是小事,立谁当皇后,背后都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比如光武帝刘秀坚持立阴丽华为后,仅仅只是因为爱情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吧。郭皇后背后的河北豪族势力那么强大,刘秀要是通过废皇后,进行政治打压,这是不合情理的。

同样的道理,汉宣帝立许平君也一样。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上位,这是霍光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宣帝;宣帝想立许平君为后,这也是宣帝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霍光。

最后的结果让霍光非常郁闷。支持许平君的大臣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许平君就成了宣帝的皇后。满朝文武联合压制霍光,而霍光对此是一点招也没有。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的是有多窝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帝的年纪越来越大,支持他的大臣也越来越多。而霍光一党,权势也是越来越小。

首先,当年支持他废刘贺的田延年,因贪污被逼死。田延年自尽前,霍光非常想帮田延年洗脱罪名,毕竟他是自己的左膀。但田延年贪污罪名确凿无疑,在这风口浪尖上,霍光终究也不敢只手遮天,包庇田延年。所以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到这个份上,他到底窝不窝囊?

紧接着,当年另一个支持霍光废黜刘贺的张安世看情形不对,也退居二线,不再过问朝中的权力斗争。这等于,霍光的右臂张安世自己把自己打瘸了。

左膀右臂都没了,霍光还剩啥?先不说他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就算他有,此情此景,他也没篡位的资本啊。

再之后,霍光的傻媳妇毒死许平君,这个事情霍光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若是他事先知道内幕消息,怕是借他十个胆子,他也是不敢干的。

总的来说,霍光是权臣不假,但他的权势在历代权臣当中,只是比较低的一个档次。由于他废立皇帝玩得太大了,导致大臣们纷纷站在了宣帝身后联合压制他。他不但不能在宣帝一朝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反而被宣帝逼得步步后退。到了临死前,霍家的权势真心算不上权倾朝野。

所以我觉得,霍光更像是加强版的周勃,或是加强版的陈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干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废刘贺,比如隐瞒傻媳妇毒杀皇后的秘密。但是若是要让他去篡位,他还是不敢的。

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霍光,西汉时著名权臣,历汉武帝,汉昭帝,海昏侯,汉宣帝四朝。昭帝即位时,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霍光作为辅政大臣开始执柄国家,权宠加身几十年,可谓是显赫一时。那拥有如此权力的他,到底有没有想过篡位呢?

其实作为后人,我们纵观霍光一生,我们可以说他是权臣,但他依旧不失为一个忠臣,霍光是对得起汉武帝的托孤的。武帝驾崩后的三次帝位更迭都是主少国疑的危险时期,霍光都站了出来,庇佑昭帝,宣帝成长起来,为昭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武帝晚年选择霍光来辅佐少主弗陵,并且赐给霍光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并对霍光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用此像霍光表达自己对其辅政的信任和希冀。昭帝即位的时候才八岁,一切政务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霍去病的原因,霍光十几岁就入宫当了郎官,史书记载:“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锦中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况且霍家累受皇恩,霍光从小就跟在武帝身边侍奉,对武帝可谓是忠心耿耿。霍光执政期间,因循守职,对武帝颁布的轮胎诏继续加以贯彻,昭宣中兴是离不开霍光打下的基础的。

昭帝的辅政大臣不只有霍光,还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为了夺权,勾结燕王刘旦等人,诬陷霍光谋反,即燕王上书事件,却被才十四岁的昭帝识破,昭帝说,‘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知道大将军的事,谁再敢搬弄大将军的是非,决不轻饶’。霍光权宠加身是离不开昭帝的信任的,霍光也更加兢兢业业来回报皇帝的信任。

之所以有人觉得霍光有谋逆之心的原因在于海昏侯。元平元年,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当时大臣们选择了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可刘贺烂泥扶不上墙,在位才27天。

正事没做几个,荒唐事干了一大堆,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着想,霍光只能废刘贺为海昏侯,另立武帝曾孙,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新君。废立皇帝,确实不是人臣所为,可如果放任刘贺瞎搞,霍光怎么对得起武帝的托孤,霍光真心想篡位的话,大可废了刘贺,自己登上皇位的。

同样面对幼主,王莽之所以篡位,主要是西汉末年的皇帝自成帝以来,大都昏庸无能,甚至还有爱男色不爱江山的同性恋皇帝,皇权失信而武帝,昭帝都是一代明君,皇权还是有很大威信力的。他们对霍光也即位信任,霍光是不会辜负武、昭的信任的。

霍光历任四朝,权倾朝野,霍家也因此鸡犬升天,甚至嚣张跋扈起来。然而盛极必衰。自从霍光迎立宣帝后,为霍家的倒台埋下伏笔。霍光毕竟执掌朝政几十年,宣帝登基时也已经长大成人,二人必不可少的会发生冲突,但宣帝还算克制,仍然把朝政交给霍光全权处理。待霍光死后,霍家人自己作死,宣帝也开始算霍光老婆害死自己原配许皇后的帐,霍家几倍族灭,只有少数人幸免。

霍光或许不过是想效仿伊尹,周公之流而已。霍光是否有篡位的野心?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使他有,他也不会去干。那时候皇权威信力极大,人心皆向于刘氏,霍光根本没有滋生篡位野心的土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