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开始一步步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洪武十三年,他借“胡惟庸案”大做文章,就此颁布了“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从此罢除丞相而权分六部,统归皇帝一人直接领导。

这下,朱元璋虽然达到了高度揽权的目的,但自身的工作负担也急剧增加,每天都累得起早贪黑。以至于,他还创作了一首打油诗自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当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他决心不再效仿自己父亲那样劳累,虽不敢公开恢复丞相制度,但还是在事实上重新启用。

永乐元年,朱棣建立了文渊阁协理朝政,任命黄淮、解缙、胡广和杨士奇等人入阁参预机务,明朝的内阁制度由此开始。而黄淮、解缙和胡广,也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前三位内阁首辅。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国力大不如前,加之历代朱皇帝也远远逊色于太祖和成祖,使得国家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下行通道。

到了崇祯皇帝时,明朝已经积重难返,越来越接近了灭亡的边缘。受此影响,明朝的内阁制度也一同步入了尾声,相继出现了陈演、蒋德璟和魏藻德这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

为了抵制令人气愤的抄袭现象,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是无奈之举。同时声明,“文史不假”的所有原创文章只首发于“百家号”,分发于“头条号”,其余平台和账号皆属无耻的剽窃行为。请自重!

崇祯登基后,立即团结东林党对阉党展开了一系列的清算。之后,眼见东林党势大,又启用阉党向东林党进行夺权。这种接二连三的党争,导致内阁首辅犹如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毫无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可言。

1643年,清军已经部分攻入了关内地区,作为首辅的周延儒只得硬着头皮去前线督军。结果,他却在阵前逶迤不前贻误战机,更在清军主动撤兵后假传捷报。

依然抱有幻想的崇祯皇帝大喜,下旨表彰周延儒的功绩并且加封其为太师。要知道,“太师”这个头衔可是不轻易赏赐的,即便要赏也是追封。据《明史·奸臣传·周延儒》记载:

延儒驻通州不敢战,惟与幕下客饮酒娱乐,而日腾章奏捷,帝辄赐玺书褒励。侦大清兵去,乃言敌退,请下兵部议将吏功罪。既归朝,缴敕谕,帝即令藏贮,以识勋劳。论功,加太师,荫子中书舍人,赐银币、蟒服。

不过,这种冒功领赏之举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锦衣卫很快就揭发出此事,状告周延儒欺君罔上。得知真相后,崇祯气得差点昏厥,当即就下旨赐死他,据《明史·奸臣传》记载:

冬十二月,昌时弃市,命勒延儒自尽,籍其家。

周延儒之后,陈演接替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五位内阁首辅,也成为倒数第三位内阁首辅。

陈演是四川人,在出仕以前的记录无从查找,只知道他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取得了入仕为官的门票。当时,东林党和阉党正斗得天昏地暗,由于他能力平平,资质一般,以至于斗争双方都看不上他,以至于始终没有出头的机会。

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后,信王朱由检登基称帝,史称崇祯皇帝。他先是重用东林党,后又重用阉党,搞得党争四起,民不聊生,国家的局面更加不堪。

为了平衡朝局,崇祯只好起用一些没有朋党背景的官员任职,于是陈演的好运来了。像这种被东林党和阉党都瞧不上的废物,竟然成了崇祯皇帝的香饽饽,不断被委以重任,直至接替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

到了1644年初,李自成的义军已经势不可挡,从陕西直逼京师而来,使得朝廷哗然。面对此情此景,群臣纷纷建议召回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镇压农民军,甚至还要做好南迁的准备。而陈演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坚称李自成的农民军只是乌合之众,只有关外的满清才是心腹大患。

就在明廷徘徊犹豫之际,李自成的农民军却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山西的大同和宣城等地,彻底阻断了吴三桂回撤救援的最后时机。据《明史·陈演传》记载:

及李自成陷陕西,逼山西,廷议撤宁远吴三桂兵入守山海关,策应京师。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决计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辽民入关,往返者再,而贼已陷宣、大矣。

面对群臣的激愤,崇祯皇帝只好罢黜陈演的首辅之职,算是由他背下了这口黑锅。在他之后,蒋德璟继任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六十六位内阁首辅,也是倒数第二位内阁首辅。

蒋德璟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追随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凭借军功被加封为正千户的爵位。其父蒋彦是进士出身,曾官至广东布政司参议,因为性格耿直才触怒上司,辞官返乡后治学修身。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蒋德璟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到了1622年,他以不满三十岁的年纪就通过了会试,开始在翰林院中苦熬资历。

由于木匠皇帝的宠信,魏忠贤已经完全把持了朝政,甚至就连内阁也都成为了“魏氏内阁”。蒋德璟继承了父亲的秉性,坚决不向阉党势力低头,宁愿辞官归乡也不进行妥协。

朱由校驾崩后,其弟朱由检即位,史称崇祯皇帝。崇祯刚登基就开始重用东林党人,开始对魏忠贤的阉党反攻倒算,因为被阉党迫害才被迫归乡的蒋德璟自然得到了起复,逐渐成为礼部尚书后入阁参预机务,更在陈演倒台后成为内阁首辅。

面对关外的多尔衮和关内的李自成,崇祯皇帝还在为是守是迁而举棋不定。许多东林党人为了所谓的名节而坚决反对南迁,要求效仿当年于谦那样进行一场北京保卫战,但至于说如何坚守北京城却只字不提,完全就是在纸上谈兵。

作为首辅的蒋德璟,自感愧对明朝社稷而不愿意尸位素餐,刚上任一个月就上疏请辞了。回顾他的一生,基本算得上是明末一位有能力、有胆量和有远见的文臣。

蒋德璟离开内阁后,魏藻德成为大明王朝的第六十七位内阁首辅,也是最后一位内阁首辅。

魏藻德出生于直隶一户富裕的地主家庭,自幼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三十五岁时考取了进士。不过,他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完全就是号准了崇祯的脉而在文章中歌功颂德,吹嘘盛世,果然被钦点为状元。据《明史·魏藻德传》记载:

帝思得异才,复召四十八人于文华殿问曰:“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藻德即以知耻对,又自叙十一年守通州功。帝善之,擢置第一,授编修。

顶着状元的光环入仕为官后,魏藻德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一职。由于当时已经国势衰败,翰林院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按资排队了,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就两年入阁参预机务,这在以往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随着地位的升迁,魏藻德的德行也显露无疑,开始大肆捞取财物和结党营私。最可气的是,他在自己捞钱的同时还非常吝啬,当崇祯因为没有足够的军饷而向众臣们募捐时,魏藻德只是象征性的掏出几百两银子应付。

北京城破之后崇祯殉国,许多人也都随他而殉国,大臣中自杀者超过百人,太监中自杀者也超过百人,宫女中自杀者更超过了三百人。可惜,其中却不包括最应该出现的魏藻德,他甚至还以内阁首辅的身份投降了李自成。

朱由检自缢而亡后,明朝的统治已经宣告结束,之后的隆武、绍武、永历等流亡政权虽继续打着明朝的旗号,但后世已经不再认同他们为“明朝”。

自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以来,大明王朝一共出现了六十七位内阁首辅,后三位分别是陈演、蒋德璟和魏藻德。这最后的三位,虽然还存在能力和品行的高低差异,但整体上已经远远逊色于之前的大多首辅。@文史不假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1 周延儒两度为首辅,确实有些作为。比如二次上任革除温体仁弊政,一些政策也确实体恤民情,缓解了一下民生问题。但是,他确实能力欠缺,缺乏雄才大略,也没有军事指挥能力,识人方面,文臣还好,选用的武将一塌糊涂。最要命的是,他谎报了军情,导致了后期的流放致死。总体来看,周延儒是东林党推上台的代表,是党派胜利的产物,个人能力方面,摆不上台面。

2 继任的陈演比起周延儒更差,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巴结崇祯全靠勾结内臣,上任首辅后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上瞒下。就算不论人品,以个人能力来看,陈演能当个侍郎就顶了天了,干首辅?还差的远!

3 最后一任首辅是魏藻德,魏藻德有才,深谙帝王心术,且能言善辩,所以官位爬的很快。但是,我认为,他的治国理政才能比起陈演来还不如,为首辅期间,毫无建树。不仅如此,闯王进京之后,魏藻德还大肆污蔑崇祯帝,企图投靠李自成,却自寻死路,人品差到了连李自成都看不过去,直接弄死。

就这么三个人,拿什么和张居正徐阶杨廷和他们比?楼主怕是在开玩笑?[机智]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南明小朝廷的那些皇帝都不能算。南明小朝廷自1644-1662年,历时18年,共有四位帝王,一般不被正统王朝所认可。

既然南明小朝廷的皇帝不算,那么崇祯帝就是最后一位明朝皇帝,那么最后的三位首辅也就十分明确了。

一、陈演(?-1644年),四川乐山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5月-1644年2月,任职九个多月;

二、蒋德璟(1593-1646年),福建泉州晋江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3年2月—1644年3月2日,任职一个月左右;

三、魏藻德(1605-1644年),北京通州人。

内阁首辅任职时间:1644年3月3日-1644年4月25日,任职一个多月;

各位,在明朝灭亡最后的10个月中,就换了三位内阁首辅,最长的做了两个多月,另外两个在职仅仅有一个月时间。在这大明王朝的亡国时刻的三位内阁首辅在位时间这么短,说明这些内阁首辅都是无能之辈,根本就没有摆脱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可见他们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平庸了。

陈演力阻调吴三桂撤离宁远,固守山海关-判断失误!

1642年11月,清军第五次入关劫掠,大明京畿之地戒严。明军一触即溃,清军如入无人之境,京畿之地、山东、江苏等地被清军劫掠。清军深入的最远之地在江苏沭阳,到达了淮河北岸之地。1643年3月,清军满载而归,必然要经过京畿之地,明朝朝廷震动。

作为明朝内阁首辅的周延儒被崇祯皇帝逼着去统帅军队,镇压清军所谓的“流寇”。周延儒和其手下的将领不敢和清军对战,于是远远跟着清军的队伍,“礼送出境”。他坐镇通州,每每清军离开一地,就谎称大明军队收复失地,奏请皇帝褒奖。

1643年4月,清军完全撤回长城以北,周延儒也算是高奏凯歌而还了。5月,周延儒谎报军情一事被众大臣揭露出来,崇祯皇帝大怒。1643年12月,周延儒被赐死。

陈演就是周延儒去职之后担任的首辅,史书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崇祯皇帝和一众大臣准备将吴三桂主力调回山海关,弃守宁远,全力抵御进入山西的李自成起义军,拱卫北京的安全。陈演却力主不撤守宁远,耳朵根子软的崇祯皇帝最终听从了陈演的建议。

李自成的起义军接连夺下大同、宣城等军事重镇,北京已经无险可守,此时陈演的建议显然是判断失误了。陈演因此被赶出了朝廷,自然内阁首辅也换了人。崇祯皇帝是这样说他的:

“汝一死不足蔽辜!”(《明史》第253卷)

陈演最终被李自成起义军所俘获,缴纳了四万两白银只获得四天的自由,李自成率军攻击吴三桂之时,怕大明的遗老遗少作乱,于是将陈演斩杀。

蒋德璟挂冠而去,还是遁走?

陈演被罢免之后,蒋德璟代理内阁首辅。崇祯皇帝和大臣商讨如何收一下“练饷”问题,也就是讨论军费问题。

值此大明危亡之际,蒋德璟却力陈“练饷”的危害,不让收。君臣一场辩论之后,蒋德璟因罪辞去内阁首辅职务,将家庭搬离北京城,到了北京城外,一观明朝的气数。

明朝灭亡之后,逃亡江南。弘光政权之时拒绝出仕,而福建隆武政权之时,短暂出仕,不久病亡。

蒋德璟画像

魏德藻平时口若悬河,临危之际口不敢言

1644年3月,蒋德璟去职之后,魏德藻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崇祯皇帝问计于魏德藻,平时口若悬河他却一句话也没有,气得崇祯皇帝够呛。为了筹措军饷,他提出了群臣捐献的方法,而奏效甚微。

魏德藻剧照

李自成破城之后,魏德藻的下场可以想见了。

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明史》第253卷)

看了大明最后三位内阁首辅的所作所为,他们根本不能和杨廷和、徐阶、张居正等著名的内阁首辅相提并论!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大明帝国的最后三个内阁首辅(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一川人一闽人一北方人。

倒数第三任首辅,是四川人陈演,这个家伙狡猾的很,据说当年能被崇祯看中,就是因为他从皇帝的内臣口中,探听到了次日的问题,因此有所准备、对答如流。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因为这一次的良好表现,陈演给皇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因此在崇祯十六年首辅周延儒被罢免之际,崇祯皇帝便选中他来接替。

但事实上崇祯看走眼了,这位陈总理,除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这些活比较积极之外,其他的事几乎是一无是处。尤其是在李自成攻入山西之际,朝议本打算立刻把吴三桂从宁远撤守山海关,随时准备入关抵抗李自成,偏偏在这个时候身为首辅的陈演力主不可,结果崇祯还就听了他的。等到后来崇祯后悔之际,李自成已经接连攻破大同和宣城。

当然因为这个事,陈演引咎辞职,还对崇祯说,臣罪当死。崇祯当时就爆了:你死有余辜!但奇葩的是这时候崇祯又突然仁慈了一把,陈演最终只是罢相而已。

倒数第二任首辅,是福建泉州人蒋德璟,这人倒是很正直,脾气也很倔强。1644年2月接替陈演做宰相,他做事很认真,但非议政便要跟皇帝争个是非曲直。结果不到两个月,便被崇祯帝嫌弃,让他引罪去位了——所以他是北京陷没之际的幸存者,因为那时他已经回到了福建老家。

最后一任首辅,便是北京通州人魏藻德,他是1640年的状元,说话写文章都很漂亮,据说也很懂老板的心理,所以在迎合上很有一套——但实际上崇祯也很渣,1649年的殿试,他的问题是:“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这个问题的核心显然是在“何以”二字,但魏藻德的回答,居然是“知耻”而已,就被崇祯评为第一。显然题目是个好题目,但答题人很渣,披卷人也很渣。

结果在蒋德璟下台之后,崇祯便想到了这个“知耻”的人,提拔他做首辅。但这个货,简直就是毫无廉耻啊。大明危难之际,崇祯让大臣拿家财出来纾国难,结果就是这个魏藻德,一毛不拔。崇祯只能去找后宫想办法,结果国丈周奎拿出一万两,太康伯张国纪拿出两万两,太监王之心拿出一万两,太监王永祚、曹化淳两人分别拿出三万两、五万两(所以说太监对明朝的忠诚确实是真的,关键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那么魏首辅、陈首辅这些人到底有没有钱呢?等到李自成进城,便把魏首辅、陈首辅全部抓起来,陈演最积极,立马表态,第一时间交出四万两给刘宗敏,结果当场释放。魏藻德说自个家财只有一万两,刘宗敏不信,说一样是当总理,老陈四万,你老魏只有一万,谁信啊?

结果折磨了魏藻德五天五夜,这个当年不肯给明朝一两银子的首辅,就这样被搞死了。

那么陈演呢?释放回家之后,心想:虽然钱没了,但总算命还在。但仅过四天,李自成就要带兵去打吴三桂,对这些明朝老臣不放心,于是又把陈抓回来,陈大叫没钱了啊,结果便被一刀砍下了首级。

这便是明朝最后三位首相的归宿,两个都被砍了,只有福建人蒋德璟还活着,(顺便说一句,他是个和徐光启相似的基督教徒,还有个洋名叫阳玛诺,现存故宫中国最早地球仪就是他仿制的),活到了南明灭亡前夕——所以还是福建人最靠谱啊!

至于比张居正他们,这还用得着说么?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明朝大一统时期的最后一朝为崇祯朝,而崇祯用人猜忌多疑,在任期间走马观灯般换了十九任首辅,但即使如此也难逃国破人亡的局面。而崇祯朝这十九任首辅中的最后三位则是:“陈演,蒋德璟和魏藻德。”

无能首辅误国误君。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前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于是朱由检讲了这么一段话:“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在朱由检心中,他是被这帮无能的大臣给害了的,且不说具体是何原因,我们先来讲讲崇祯的这最后三位首辅。

这三人中,陈演与魏藻德皆是无能且无耻之辈,身为明朝廷的高级官员、内阁首辅,陈魏二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仅不想办法解决,反而处处退缩。崇祯帝曾号召群臣捐款,结果身为首辅的陈演带头否决,而在闯王李自成进京后,陈演为保自家性命捐出数万两白银,结果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而魏藻德同样是捐出数万两财物,然而别人不信其一个堂堂内阁首辅身家才几万两银子,将其活活打死。这两人皆是误国误民之辈,国家有此大臣,所以才会败亡。

但蒋德璟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可以的,史书上评价蒋德璟以拯救百姓为己任,为人秉公持正,用人举贤任能,且善于理财治兵,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

所以我感觉将这位与陈魏之流放在一起是对这位的侮辱。那我们再介绍另外三位对比者。

国家杰出的优秀首辅。

杨廷和,号称明代最强首辅,四朝老臣,历任正德与嘉靖两朝首辅,一手主导了嘉靖皇帝的上位,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徐阶,嘉靖朝首辅,在严嵩专权时期曾隐忍一时,后一举推翻严嵩成为首辅,而徐阶上任以后便采取与严嵩截然不同的为政措施:“以威福还主上 以政务还诸司 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此措施大大消除了嘉靖与群臣之间的矛盾,并且使严嵩时期昏暗的朝廷逐渐清明起来。而我认为徐阶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给我们下面要讲的张居正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张居正,一代名相,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在政治上的贡献是伟大的,虽然在道德层面有些缺失,但比起他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值一提的。

而大明的最后三位首辅,崇祯朝的最后三位首辅,陈魏之辈怎有资格与蒋公并列?又怎有资格与以上三位相比?实在是无法可比。

试问萤火怎能与皓月争辉?何况陈演、魏藻德二人连萤火都不如。

明朝最后的三位内阁首辅都是谁?比起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如何?

周延儒: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1641-1643任内阁首辅

周延儒在担任首辅仅四个月后为温体仁所排挤,告病回乡,周延儒回乡后不久,温体仁因执政成绩不佳被罢免,接着张至发、薛国观先后执政,但是不仅不能挽回时局,反倒令形势愈加紧张,后金、农民军势力越发壮大,结果先后被罢免。在东林党人的影响下,崇祯帝遂下诏再次启用周延儒。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周延儒到达京城复任首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入关,周延儒自请视师,却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崇祯帝不知内情,对周延儒褒奖有加,特进太师。后锦衣卫指挥骆养性上疏揭发真相,其他的官员也相继弹劾,因而获罪流放戍边。不久,崇祯帝下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其家。终年51岁。

陈演: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1643-1644任内阁首辅

首辅周延儒被罢免,陈演接替其为内阁首辅.

陈演才质平庸且为人刻薄,为官期间大肆排除异己,公报私仇,欺瞒崇祯,作为周延儒罢免后崇祯的头号宠臣,陈演无所筹划,屡屡犯错,李自成攻入山西时,崇祯即群臣本欲调宁远吴三桂撤守山海关,抵抗李自成.唯独陈演力排众议,导致吴三桂未能成行,之后崇祯帝悔之,急调吴三桂入关,此时大同,宣城已经失陷,作战时机已然失掉了。

陈演也因此事于十七年二月辞职,群臣欲给陈演论罪,陈演对崇祯说,我判断失当,罪当死,崇祯怒曰:“你死有余辜!”轰出大殿

魏藻德: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1644任内阁首辅

崇祯十七年,在北京城内外交困之时,魏藻德临危受命,成为内阁首辅,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问他有何对策,一向口若悬河的他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问,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三天后,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明朝覆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