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联系史实。

在二战期间,许多参战国都涌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将领,比如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英国的蒙哥马利、德国的曼施坦因和隆美尔、中国的朱德和薛岳、苏联的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等人。以上这些将领,姑且不论政治信仰如何,但都在军事领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无愧于“二战名将”的称号。

今天,笔者带您着重回顾苏联陆军元帅朱可夫的一生。本文属于“文史不假”个人原创,只会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家号这两家平台,如被人复制并发布于第三家平台,皆为违法抄袭行为!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于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户贫苦家庭,全家四口人仅有一间狭小破败的房屋,长年都无法保证温饱。在此环境下,他自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简单识字后就成了一名毛皮作坊的学徒工。

面对沙俄末期的腐朽统治,朱可夫树立了从戎报国的理想。一战期间,他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骑兵,还在前线与德国人多次交战,因作战英勇获得了两枚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一举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以后,朱可夫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并且升为为骑兵连连长。

1924年7月,凭借优异的军中表现,朱可夫进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学习,各项成绩都非常突出。之后,还有幸进入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班深造,成为了苏军中的一名年轻将领。

1931年,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他们扶持清废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开始殖民统治中国的东北。

当时,日本一心想要称霸亚洲和瓜分世界,内部分成了“北进派”和“南进派”。北进派主张,以中国东北作为跳板,向北出兵苏联,然后一路由东向西攻击,与德国的希特勒形成东西夹击之势,陆军是坚定支持者;南进派主张,向南攻占中国全境并且入侵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地区,彻底压缩英美等国的生存空间,海军是坚定支持者。

1937年秋,朱可夫逐渐被斯大林委以重任,成为了骑兵第3军的军长。第二年,他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员,积极应对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虎视眈眈。

1938年底,随着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中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僵局,日军大本营内的北进派占了上风,驻扎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更是跃跃欲试,不断在满蒙边境制造摩擦,以试探苏联的底线和实力。

斯大林尽管被希特勒搞得焦头烂额,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欧洲。但是,他对于日本在苏联背后的小动作也十分提防,集结了重兵于边界地区驻守,由朱可夫全权指挥。

1939年5月11日,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坎一带,终于爆发了“诺门坎战役”。当时,蒙古警备队遭到了满伪军的突然袭击,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立即借题发挥,出动了大批骑兵和装甲兵赶赴事发地。

5月17日,苏联根据《苏蒙互助协定》决定介入此事,朱可夫担任战役的总指挥。在他的直接指挥下,苏军迅速调集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对日军进行了一顿狂轰乱炸,极大地消耗了对方仅有的一些机械化部队和陆军航空兵。

日军虽然损失非常惨重,但还没有被打痛,继续补充兵力准备反扑。而与此同时,朱可夫也没有放松备战,将第57特别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组织了十万兵力和上千坦克的机械化兵团。

前后三个多月的大战,日苏双方都损失不小,但最先扛不住的还是日本,主动表示求和。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受此影响,苏联不想太过于刺激日本,所以见好就收,同意与其签订停战条约,诺门坎战役于1939年9月16日落下了帷幕。

从此以后,关东军再也不敢在苏联的远东地区和外蒙古一带制造事端,极大减轻了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的后顾之忧。

诺门坎战役的交战规模和时间都很有限,但却极大地影响了二战的走向。而朱可夫,也凭借指挥这场战役而名声大噪,凯旋莫斯科后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更赢得了斯大林的信任和支持。

苏德战争中,朱可夫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等大型会战,不仅顶住了德国法西斯的攻势,还率先打响了战略反击。攻入德国境内后,他直接指挥了最后的柏林战役,彻底完成了对法西斯德国的最后一击。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正式打响了柏林战役,数十万苏联红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先后突破了三道防线。攻入市区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至德国国会大厦被攻占和希特勒畏罪自杀,苏军终于在5月2日占领了柏林。

德国投降后,朱可夫凭借卓越的战功担任苏联驻德总司令,全权负责苏军在欧洲的一切军务。此时,他的丰功伟绩不断被国内外所称颂,甚至还引起了斯大林的猜忌。

1946年4月10日,朱可夫被调回国,担任了苏联陆军总司令。不过,斯大林已经开始怀疑他的忠诚度,幸亏在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和华西列夫斯基这三位老元帅的保护下,朱可夫才没有被完全扳倒。

没过多久,已经被斯大林盯上的朱可夫还是出事了,诠释了什么叫做“主疑臣则诛”。身为秘密警察的头子,贝利亚极尽所能去揣测斯大林的想法,在执行清洗计划时格外关注朱可夫的一举一动。

突然,调查人员在朱可夫的公寓中搜出了他从德国带回的各种战利品。本来,这些战利品或纪念品实在不足为奇,至多也就是经济问题罢了,所以朱可夫并没有太过在意。

但是,贝利亚却不这么认为,他为了邀功请赏,竟然编织了一大堆的罪名。其中,最狠毒的一条是:

贪二战之功全部归己,完全不念及领袖的英明指挥。

看到这样的指责,朱可夫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递交书面检讨书以获得斯大林原谅。但是,生性多疑的斯大林还是相信或者部分相信了贝利亚的指控,将朱可夫调到敖德萨地区担任司令员,后来又去了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远离了莫斯科的权力中心。

朱可夫这次被贬职,虽然没有被一撸到底,可也变得前途暗淡。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病重的斯大林在1953年时又将他重新召回了莫斯科,只是还没来得及委派工作就突然去世了。

斯大林死后,由于没有明确指定自己的接班人,以至于赫鲁晓夫、马林科和贝利亚等人都开始蠢蠢欲动,各自使尽了浑身解数。

这下,该轮到贝利亚后悔了。因为他当年曾直接迫害过朱可夫,所以赫鲁晓夫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朱可夫以及军方的鼎力支持,最终成为了新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成功上台后,立即下令枪决了贝利亚。而为了论功行赏,朱可夫也坐上了国防部长的位置,继续掌握着苏联的军权。

1957年,马林科夫准备发动政变,希望利用苏联主席团的权力去罢免赫鲁晓夫的职务。这回,朱可夫再次站在了赫鲁晓夫的身后,调动军机将300多名委员从广袤的全国各地接到了莫斯科,成功保住了赫鲁晓夫的地位。

通过这次表现,朱可夫再次得到嘉奖,很快就成为了苏联主席团的成员,算是进入了苏联的核心领导层。只是,赫鲁晓夫也逐渐意识到朱可夫的军权太盛了,谁也挟制不了他造反。

短短几个月后,赫鲁晓夫以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由,痛批了朱可夫培训上千人的特种部队是要搞阴谋和政变,借故罢免了他国防部长的职务。

再次被贬职,朱可夫已经逐渐看淡。为了彻底打消赫鲁晓夫的疑虑,他索性主动提出要前往疗养治病。

从此,曾经风光无限和战功卓著的元帅朱可夫,生活得却非常艰辛。甚至于,曾经的亲朋好友和门生故吏都不敢与他过多接触,深怕被克格勃盯上。

到了60年代后,赫鲁晓夫认为年迈的朱可夫已经再不能危及到自己的地位,终于放松了监视和管控措施。在此背景下,朱可夫不仅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而且还被允许撰写自己的回忆录。不过,赫鲁晓夫在1964年10月被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推翻了。

勃列日涅夫初掌大权后,担心自己资历不足而无法有效掌控军队,不仅没有重新起用朱可夫,甚至还加强了监控。对于朱可夫已经撰写完成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他也拒绝公开出版。

据说,勃列日涅夫在看过朱可夫的回忆录后,认为全书都没有提及自己在战争中的功绩,显得甚为不悦。试想一下,作为苏军元帅,朱可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如何能认识像勃列日涅夫这样的中下层将领?

无奈之下,朱可夫只得在别人的授意下增加了一些内容,特意“深情回顾”了他与勃列日涅夫在战争中相遇的场景。为了拍马屁,还高度评价了勃列日涅夫同志的革命精神。这下,回忆录才被允许公开出版发行了。

1974年,在朱可夫去世后,苏联政府只对他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宣传,根本无法与他的历史功绩相匹配。

勃列日涅夫以后,无论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当政,苏联始终没有为朱可夫元帅平反。

直到1995年,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朱可夫的雕像才在红场被树立了起来。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为雕像揭幕,高度颂扬了他在苏联时期的丰功伟绩。

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先后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六次荣获“列宁勋章”,一次荣获“十月革命勋章”,三次荣获“红旗勋章”,两次荣获“苏沃洛夫勋章”,两次荣获“胜利最高军功勋章”……。就连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也这样评价:@文史不假

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不管从对二战局势的影响还是战功以及综合指挥素质而言,朱可夫都是当之无愧的二战名将第一人。作为一个从士兵到最高副统帅的军人来说,朱可夫见过太多的战争,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朱可夫都打得有板有眼,这点不像科涅夫和曼施坦因,指挥纸上谈兵的进攻战时很出色,一旦遇到四处是漏洞的防守战役,就直接崩盘。至于有人指责朱可夫打仗靠人多,可问题是,二战苏军有比朱可夫做的更好的吗?面对41年被打光老兵和基层军官的苏军来说,如果让他们一对一对抗有着2年多作战经验的德军来说,将绝无胜算的可能,这也是朱可夫不得不在局部战线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因。其实朱可夫真正领先其他二战将领的是其无与伦比的大局观,从基辅战役时的力主撤退,到列宁格勒战役时的坚守,以及莫斯科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反击时机的把握,朱可夫很清楚哪些地方可以失去,哪些必须死守,以及什么时候该反击,这一点就远比那些什么地方都可以失去的德军同行来说,要有经验的多。大局观有人提到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战役,可是从后来乌克兰战役曼施坦因的表现来看,这只是一次惯常战术的运用,根本不是根据战场局势所做的判断。而朱可夫打仗没有固定套路,一切依据战场局势而定。

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对朱可夫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战役,成功地粉碎了德国的侵略,并率领苏联红军攻占柏林。朱可夫为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朱可夫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象征,为后人所敬仰。 朱可夫是卓越的军事战略家,功勋卓著,先后获得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勋章2枚,以及奖章和外国勋章多枚,并4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朱可夫善于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训练军队,具有组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卓越才干;在训练与作战中深入实际,作风果断,深得官兵拥戴。他所组织指挥的重大战役,较好地体现了苏联的军事学术原则。朱可夫在军事上的成就,已成了苏联军事学术的宝贵财富。 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作为与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相提并论的俄罗斯民族英雄载入史册。今天,他已成为战场上胜利的象征。 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赞颂的那样:“有一天肯定会有另一种俄国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个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诺门罕战役

每个军事领导人,都需要经历一场战役,一场被所有人知道名字的战役。比如拿皇拿破仑 1793年土伦港战役,山本五十六 1941年突袭珍珠港,艾森豪威尔1944年诺曼底登陆。对于朱可夫来说 因属诺门罕战役。

又称哈拉哈河战役,哈拉哈河又名哈勒欣河,“哈拉哈”蒙古语为“屏障”,远古时代,哈拉哈河流域是北方匈奴和鲜卑游牧生息之地,隋唐时期,在这里设室韦都督府,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 记载寥寥,来到20世纪 哈拉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借口苏蒙红军侵犯了“满洲国”边界,率领3个精锐师团近10万人越过哈拉哈河,向外蒙古大举进攻。哈拉哈战役开始,提到这场战役 我想当时的东北军,心中是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在这场战役中 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 ,受到了朱可夫钢铁洪流坦克的问候。

朱可夫首先出动数百架飞机进行航空火力准备,随后坦克部队 ,向日军两翼薄弱地域迅速挺进。苏联步兵则在宽大正面发起冲击,21日,突击群切断日军退路,对日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日军死亡人数为5万余人,苏联伤亡人数不到3000人,朱可夫一战成名。亲手把日本帝国主义称霸的狂妄和野心,埋葬在了哈拉哈河畔。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尽管朱可夫领导的苏联红军战功赫赫,从诺门坎到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朱可夫都饱受诟病,苏联内部居然传出来朱可夫把红军不当人的言论,原因是什么呢?阔谈耳熟能详的战役,子牙牧野、曹操官渡、周瑜赤壁,个个都是以少胜多。据有关资料统计 朱可夫却喜欢以多打少 ,俗话说得好 人多打人少 个个都敢搞,可是朱可夫无论胜败杖,红军伤亡都是别人的好几倍。最让朱可夫名声扫地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了,在这一战中 朱可朱指挥人歼灭德军第九集团军。朱可夫竟然损失了50万人之巨 还不算被俘的26万。再看德军方面 仅仅只有4万人的伤亡,这个差距是不是就太悬殊了,那还算什么军神呢?

首先 纠正一个问题,兵法云 以少胜多,后世的军事爱好者往往误会了它的本意。根本不是 通过一个奇谋妙计,让 少数人去战胜多数人,绝对的力量面前 任何计谋都显得无力。它原意指是通过不断重整和组合,制造出能以 多数人 去攻击对方 少数人的机会,说白了 以少胜多的本质 其实是变着法的以多胜少。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到,以少剩多是偶然 以多剩少 才是原则。加之1941年6月以前,苏军有3.5万名军人死在斯大林的清洗运动,军队实力急剧下滑。而反观德国整体军队,不论是素质还是士气都处于最佳的状态,尤其是首屈一指的装甲兵作战能力,还有当时还能维持的后勤能力,都是天花板的实力。同样,苏联的问题就是中国抗战时候的问题。为什么淞沪会战失败?为什么太原会战失败?是蒋介石黄埔校长身败名裂?,是阎老锡 卫立煌各怀鬼胎?都不是。

归根结底,装备差、准备差、军队素质差。朱可夫已用最低的伤亡,打出二战历史上最关键的几仗。在库尔斯克战役 采用后人 先人至的策略,在第聂伯河会战 声东击西,采取了一系列造势欺敌的行动。在柏林会战中 朱可夫更是把兵法演绎的出神入化。到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 ,苏联损失人口多达2780万 ,总伤亡人数超过4600万人。

诚然 伤亡数是影响一场战争胜败与否的因素,朱可夫大军团作战的风格 恰恰体现了苏联的大纵深军事战术的原则,那又是什么让苏联红军奋不顾身呢,一个伟大的战役 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信仰在支撑,前面是希特勒、身后是莫斯科。

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朱可夫元帅是世界军事史上少有的以多胜少还他死伤惨重的著名军事将领。库尔斯克会战130多万苏军打德军80多万,武器、物资远远高于德军,但是最终苏军在消耗大量武器和物资的情况下以伤亡30多万人的代价消灭了德军10多万,不过至少在战略上赢了,而朱可夫就是以这样以多胜少的方式除了德国莫德尔元帅以外击败过德国其他著名将帅。

不过朱可夫以多胜少并不能怪他,要知道在从开战到基辅会战结束苏军战死的不算,光是被俘的苏军就高达130多万,所以其指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朱可夫的威名也不是吹出来的,那也是实打实的打出来的,从日苏诺门坎战役初露锋芒之后,基辅会战前对斯大林的建议方式基辅未被采纳,而之后的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反攻德国本土的一系列著名大型会战都是朱可夫主持。

而成就朱可夫威名的不是别人,正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其实苏联并非没有名将,只不过绝大部分的将领都在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不是被干掉就是被赶到西伯利亚挖土豆。而后面留下来的将领虽然对党对最高领袖有着绝对的忠诚,但是作战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可以说是死伤惨重。而到了苏德战争斯大林基本上除了朱可夫基本就没人用了,不然的话敢和斯大林顶嘴的不是被干掉就是赶到西伯利亚挖土豆。

怎么看待朱可夫将军?

朱可夫童年时生活艰苦,12岁当童工1915年入伍,因作战有功,获乔治十字勋章两枚,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卫国战争时期,朱可夫充分显示了他的统帅才能。朱可夫(1896~1974年),苏联元帅,卓越的军事统帅、军事家。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大举进攻。此后,朱可夫即为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最高副统帅。他作为大本营代表,深入到作战第一线,先后担任预备队、列宁格勒、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方面军司令,并负责协调指挥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列宁格勒、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白俄罗斯等会战,重挫了德军,使其节节败退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不仅使苏军合成作战的军事指挥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为诺曼底登陆的美、英军发动进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指挥过许多进攻性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他指挥这两次战役的特点是,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高度集中兵力,使自己的部队有可能同时实施一系列猛烈突击。实施突击时,能果敢地把强有力的快速部队投入突破口,高速地毫不停顿地追击退却之敌,不让其有喘息之机,并注意在战役中实施大军团机动,包围、粉碎敌军孤立集团。有时则在对战略集团实施合围的同时,先以分割,尔后再各个歼灭。1945年1月,柏林战役开始之前,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方面军发起一次维斯瓦河、奥得河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一战役结束时,苏军已进至距德国首都柏林60千米的地区。战役中全歼德军35个师,击溃其25个师、此时,德军仍不顾西线美、英同盟军的进攻,而是集中214个师和14个旅的兵力,在苏德战场上作战,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苏军。苏军统帅部决定,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攻克柏林的主要任务由朱可夫任司令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来完成其他方面军担负辅助性进攻和支援这两个方面军的进攻。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方面军主攻柏林时,在战前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命令侦察航空兵对柏林及其接近地域和防御地带进行了航空照相侦察,将所得的照片资料与其他文件、情报相对照,拟制了详细要图、计划和地图,下发各级首长和司令部使用。他还与方面军首长利用地图、柏林市模型进行了导演。在物资准备上,他要求将物资从方面军仓库直接运往前线,不要经过集团军和师的中间环节因此,前线储备的物资非常充裕。柏林战役开始,3天时间,白俄罗斯方面军即突破德军三个防御地带,从北面,西北面包围了柏林,友邻部队也完成了合围柏林的任务。4月21日,苏军突进了柏林城郊,并在市区与敌展开激战;25日,苏军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任务,接着对企图突围的德军,予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5月8日,柏林战役胜利结束。战役结束的当天,朱可夫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的投降,德军统帅部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朱可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活跃于各个重要战场,出色地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他不但为打败法西德国的侵略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苏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你是怎么看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