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八十二年前的今天鲁迅逝世。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25,被毛主席赞誉为“现代中国圣人”的鲁迅先生在上海过世,享年仅55岁。闻讯后,延安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为这位伟大斗士的逝世表示了哀悼:

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苏区人民,为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运动之亲爱战友而同声哀悼,谨以挚诚电唁。

鲁迅一生中共有过两个妻子,一个是他的封建包办妻子朱安,另一个是他的学生许广平。 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商人家庭,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惜,由于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她竟然没能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熏陶,所有精力都耗费于女工和女德的培养上,甚至还接受了裹足,彻底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周、朱两家在当地虽不是显赫之家,可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的殷实人家。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定亲了。虽然,他没有太过坚决反对,但还是向朱家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放弃裹足”,第二“学习文化”。

随着时间流逝,朱安已经到了28岁,再不结婚就要成为“超级剩女”了。在朱家的压力下,鲁迅的母亲只得装病,将儿子从日本骗回家成婚。等到婚礼结束,鲁迅在没有同房的情况下就再次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

此后,朱安一直在家伺候婆婆和操持家务,直到1909年鲁迅学成回国。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他和她之间的沟通交流都存在诸多障碍,始终没有夫妻间的感情。

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了一座四合院,周家举家乔迁新居,朱安竟被安排到与婆婆一同起居。几年后,一个叫许广平的年轻女人不仅走进了鲁迅的内心,更走进了鲁迅的家庭。 虽然心有委屈,但善良的朱安还是善待了鲁迅,善待了许广平,善待了自己的婆婆。

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搬入上海景云里23号生活,从此开始了事实婚姻。两年后,他们唯一的儿子周海婴也在此出生,一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 在上海生活的九年间,鲁迅一不做官,二不经商,三不教书,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作家。

随着一系列作品的面世,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也逐渐达到了巅峰状态,一直持续到1936年10月19日生命的终结。 当天早上6点多,七岁的周海婴从沉睡中醒来,发现父亲已经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日本医生正在做着最后的抢救。他和母亲许广平相拥而泣,默默祈祷奇迹的发生,可日本大夫还是遗憾地离开了。

随着消息的不胫而走,闻讯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多,纷纷跪倒在鲁迅的遗体旁哭泣。见此情形,许广平和周海婴也跟着止不住流泪,现场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对于今日之事,鲁迅似乎早有预感,他曾在数月之前写过一篇名叫《死》的随笔。其中,还将自己的遗嘱也一并写了出来: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不在此例。

二、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三、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四、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以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要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在鲁迅三弟周建人的主持下,丧事还是进行了一些安排,拟定了由9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分别是蔡元培、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马相伯、史沫特莱、沈钧儒和茅盾。

由于鲁迅的身份特殊而又影响巨大,更在生前多次批评过国民党当局。因此,治丧委员会都担心丧事会遭到阻挠,最终议定由“救国会”这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组织出面,具体殡葬事宜交由万国殡仪馆承办。

当天下午,万国殡仪馆的车运走了鲁迅的遗体。按照惯例,他们会对鲁迅的遗体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化妆,三日后正式出殡。

在鲁迅去世的当晚,上海的《大晚报》正式刊出了鲁迅的讣告,导致整个上海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界都震惊了,全都沉浸在了无比悲痛中。距离不远的,都选择赶来吊唁。巴金曾这样表示:

全中国的良心,从未像现在这样悲痛。

20日清晨,殡仪馆将鲁迅的遗体移至大厅,接受社会各界的吊唁。遗体周围堆满了鲜花,后面的灵桌上还放置着鲁迅的八寸遗像。据周海婴事后回忆:

当时竟恍觉他是睡着而不是去世,看起来太安详了。

按照治丧委员会的意见,20日、21日和22日上午为各界人士的吊唁时间,出殡时间选在22日下午。除了抬棺人以外,大家还着重讨论了为鲁迅准备何种葬礼,是否覆盖国民政府的国旗。最终,共同议定为他举行一个“民族的葬仪”,由沈钧儒题写“民族魂”三个字。

到了正式出殡那天,万国殡仪馆及其周边汇聚了成千上万的各界人士。下午1点50分,大家为鲁迅举行了“启灵祭”,亲友和治丧委员会的成员包括许广平、周海婴、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等30多人肃立棺前。

之后,鲁迅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抬出,准备运往万国公墓进行安葬。当时,尽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暗中阻挠,但沿途还是有数万民众自发送行,场面非常悲壮和浩大。其中,抬棺者多达16人,个个都是文化界的名流;扶灵者多达8人,包括了宋庆龄、蔡元培、矛盾、胡风和内山完造等人。

下午4点30分左右,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抵达了万国公墓,在礼堂举行最后的追悼大会。在哀乐和挽歌中,救国会的王造时和李公朴等人将沈钧儒亲笔手书的“民族魂”旗帜覆盖在了棺木上,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覆盖“民族魂”旗帜的下葬者。

对此,叶圣陶曾在《相濡以沫》一文中这样写道:

大家动手铲土,把盖有“民族魂”旗帜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也再未有过。

葬礼过后,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这样阐述“民族魂”的精神和意义: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便是民族魂,中国人的脊梁!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永远都是那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毛泽东与鲁迅虽然未曾谋面过,但二人却神交已久,彼此都非常了解和欣赏对方。直到1940年,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还这样评价: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鲁迅精神永存

谢谢邀请!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己有82年了,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学界的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痛打落水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永远是我等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其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神圣地位是任何人也替代和抵毁不了的,鲁迅精神永存!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鲁迅先生是一个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革命的先锋模范,他不是党员确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他有爱有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用极具钢刀般的笔锋犀利的抨击和“痛打落水狗”,是一个战士一个时代洪亮而有力的“呐喊”。伟大领䄂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给他以“骨头最硬”的崇高评价。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不朽英灵永远屹立在人间。

新时期应该大力宏扬鲁迅精神,以他那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斗志和顽强精神武装头脑,完成新的历史时期伟大目标和任务。建设起一个强大的民族而䇄立于世界东方。

谢谢邀请!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鲁迅先生的逝世,最为背痛的当然是他的家人,尤其是幼年丧父的儿子海婴。

关于鲁迅的死因,是有一些争议的。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就曾经怀疑是鲁迅生前非常信任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所致;

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另外,鲁迅常年吸烟可能也是最后离开人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夫人许广平:“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10月22日,许广平写下了给鲁迅的献词:是怀念,是哀悼,更是敬仰之情:

鲁迅夫子:你曾对我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这就是鲁迅先生自己撰写的墓志铭。

鲁迅走了。人民政府对许广平以及儿子周海婴也是善待有加。1949年后历,许广平曾经先后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鲁迅先生的后人忘不了鲁迅;中国人忘不了鲁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个时代更是要呼唤鲁迅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这个问题不知该怎么回答,周树人的去世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周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有脾气的人一般都有本事的,所以他能讲一些讽刺社会的话,别人也不把他怎么地。

他是一个作家,所以他的去世应该是文学界的损失,其次是社会的损失,因为少了一个社会的“镜子”,再次是他亲人的损失,再次是一般人的损失,因为没有了周的作品看了。

社会总需要一些有脾气的人,但往往显得很有“个性”。一般人看着觉得傻,智慧的人看着烦。但他们却不被我问记住,因为他们他没有个性了。有脾气的人,也许只对社会负责,不会过度关注个人,有时会被他们气着,但也许那是我们的不足,因此我们普通人也需要有脾气的人。

但现在有脾气的人太少了!

你是如何看待鲁迅逝世的?

鲁迅是个有人爱有人恨,让整个社会对他爱恨交加的人物,同时鲁迅又是个“不务正业”的人。

明明学医出生,最后偏偏成了以笔代刀的文人。

鲁迅是思想、精神领域的社会批评家。

鲁迅手中的笔就是枪,文字就是子弹。他总是扣动枪机,枪管喷着火焰,子弹无情地射向野蛮、愚昧、腐朽!

鲁迅英年早逝,既是坏事,同时也是好事。坏就坏在社会早早地失去了一个奋不顾身的坚强斗士,好在在国人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完整无缺的鲁迅。13.59

谢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