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很像中国,同样属于文明古国,同样拥有大量的人口,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同样遭受了国外列强的殖民压迫。但是,印度又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中国,除了气候、环境、语言、民族等显而易见的差异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缺乏公正与平和的心态,存在明显的“欺软怕硬”,不断与邻国引发边界冲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印之间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平稳期。即便如此,印度依然显露出了一些不友好的野蛮举动,趁着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之际,它竟然抢夺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当时,中国正以举国之力进行抗美援朝,而且毛主席出于对中印友好关系的考量,决定采取一种克制的态度,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为此,中国政府诚挚邀请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就双方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交换意见。尤其是,对两国的边境问题展开谈判。

1954年10月,尼赫鲁应邀访华,一下飞机就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而且还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了尼赫鲁一行人员,宴会上的气氛非常融洽,丝毫看不出双方存在尖锐的边境冲突。

作为东道主,毛主席自然要亲自接见尼赫鲁。在谈及中印友好关系的同时,终于谈到了具体的分歧。毛主席当着他的面,非常坦诚地表示道:

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有时也会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的吵架,具有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当时,中国和美国刚刚在朝鲜大干一仗,双方关系处在历史的冰点。因此,毛主席实在不愿意在树敌美国的同时,又与印度交恶,因此希望印度能够在和平共处的前提下进行和平谈判。

不过,印度“欺软怕硬”的本性开始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善意置若罔闻,甚至还以为中国惧怕他们。所以,尼赫鲁变得豪横异常,他在稍微消停一段时间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蚕食行动,屡屡越境滋事。

1959年8月底,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两国军队的第一次正面武装冲突。这一次,毛主席决定不再沉默了,决心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蛮人”,用武力回击了印军。

而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印度自以为找到了巨大的靠山,可以寻求苏联的支持。同年9月底,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第三次访华,也是他最后一次访华。

参加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庆典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的颐年堂进行了一次非公开的会谈。中国方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陈毅等人,苏联方面有赫鲁晓夫、苏斯洛夫、葛罗米柯和安德罗波夫等人,而会谈的核心议题就是中印边界冲突。

以“霸主”身份自居的赫鲁晓夫,完全不顾事实真相和国际道义,一上来就以指责的口吻发言:

中国应该和印度搞好关系,印度是一个中立国,尼赫鲁是比较开明的,应该团结他。发生边境冲突是不对的,发动战争是不值得的。

对于赫鲁晓夫的无端指责,第一个发飙的是陈毅元帅。他义正言辞地指出,苏联方面在拉偏架,明明是印度挑衅在先,不仅越过了中印边境,甚至还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在中国境内建立哨所并率先开枪。

而理屈词穷的赫鲁晓夫,反而继续指责中国。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还将陈毅形容为“中共放出来的一只虎”。

在整个争论的过程中,毛主席始终都闭口不言,连续吸烟。直到会议即将结束时,他才吐露了自己的态度:

对尼赫鲁,我们还是要同他友好的,还是要团结的。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

就这样,这次会谈不欢而散,赫鲁晓夫替印度出头的初衷没有实现,犹如一只斗败的公鸡一样灰溜溜的回国了。回到苏联,他竟然公开发表演说,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

某些国家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理智的。

出于最后一次争取和平的机会,中国政府在1959年11月7日致函尼赫鲁,希望两国的边防部队能停止接触并且各自后撤20公里。但是,印度反而认为这是中国在苏联的压力下一种示弱的行为,拒绝了我国的提议。

为了展现自己最大的诚意,毛主席仍然下令中国军队单方面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之后,国际舆论开始一边倒支持中国,认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具有极大的克制力,绝非赫鲁晓夫描述的那样好战。

可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印度的咄咄逼人之下,进入1962年后,边界局势更加严重了。印度军队彻底越过“麦克马洪线”后,竟敢进入了西藏南部地区,还建立了许多的固定哨所和据点。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6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召开,商讨对中印问题的一系列决策。

经过大家的发言,几乎都认为印度的霸权行径已经严重破坏了区域和世界和平,中国必须对此做出强硬的回击。最后,毛主席谈到:

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但是,印度却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就只有奉陪了。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做出决策后,毛主席和周总理相继召集军事将领磋商和分析,一致认为中国军队战胜印军是很有把握的。最终,同意了总参谋部和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共同拟制的作战计划,展开自卫反击战。

10月20日清晨时分,中国军队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发射了铺天盖地的炮火倾泻,当即将印军打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地后撤了。之后,中国军队又组织了两次战役和多次零星战斗,实现歼敌 3个旅并且毙伤和俘虏7000多人的战绩。

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宽忍”的目的,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提出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使全世界都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

但是,印度的尼赫鲁政府却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不仅悍然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三项建议,而且还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就是“一种骗局”和“一次阴谋”。甚至,还在国内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

为了真正将印度人打疼打痛,毛主席只得下令中国军队再次以雷霆之举展开自卫反击战,用铁拳教训了印度阿三的越境挑衅。直到1962年11月21日,解放军总参谋部用特急加密的电文下发到前线各部队,其中内容如下:

西藏军区、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和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至此,中国军队单方面停火,完成了自卫反击战的既定目标。事后,毛主席这样评价中印自卫反击战:

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预见无比英明,从1962年至今,中印边境一直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只是,从最近的一系列边境冲突来看,这种和平局势恐怕又被印度阿三给破坏了。@文史不假

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印度又在边境搞事情!三个重炮团部署到位,还准备拍摄“抗中神剧”《加勒万河谷》,不过他们仍然很忌惮我军一个神炮,不敢太过放肆。

从今年10月起,印度又开始在中印边境地区挑起事端,一方面阻拦了我军在己方一侧的正常巡逻,另一方面,从10月2日开始,将3个配备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的重炮团,部署到了中印边境的拉达克地区。印度之所以频频在边境引发冲突,主要目的就是两个:一个是给西方交投名状,甘当围堵中国的急先锋;第二个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经济下滑、疫情严重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无论印度如何闹腾,他们还是对我国部署在高原的PCL-181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感到忌惮,也不敢大动干戈,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为支奴干直升机吊运M777火炮到高原山地。

原来,在曾经的中印、印巴边境冲突中,印度总是把T-72、T-90这样的主战坦克开到高原上,想要在近距离的对峙中发挥出“抗揍”、“能打”的优势。但是和印度不同,我国很少把重型装甲部队开到高原山脊,而是大量的在高原部署火炮,只在前线保留规模有限的步兵或者轻型车辆,万不得已才把主战坦克开到一线。

图为MV-22鱼鹰旋翼机在吊运M777火炮,该炮最大优势就是轻便,可以由直升机直接投送到地形复杂的区域。

一开始,印度还以为是其他国家后勤保障困难,不能把主战坦克和相关后勤设备送到高原,直到后来,印度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不管在前线堆多少坦克、多少步兵,都在别人大炮射程之内,无论你跑的再快,也快不过炮弹,看似强大的装甲军团,在山地作战中,很容易就会被重炮部队压制住。

图为PCL-181卡车炮参加阅兵。

因此,印度又开始学着我国的样子,把希望重新寄托到重炮身上。同时,动用了CH-47等直升机,把M777大口径火炮直接吊装到了山脊之上,《印度时报》骄傲自豪的,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话说印度这个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是一个很有趣火炮,他是美国人立足于美国国情研发的,属于强调运输、部署的速度和灵活性,但是忽略其他性能的装备。目的就是战时快速投送到前线,在美军强大的空中、地面优势下,一点一点的开炮削弱敌军。

然而,M777这个火炮却并不适合于印度。我们看他的主要参数,他的炮重仅为3.9吨,这显然是为了方便运输而限定的,在这个重量之下,M777榴弹炮可以由CH-47“支奴干”、UH-60“黑鹰”等运输直升机直接吊送到山顶,占据优势的射击位置。甚至,该炮可以由2.5吨重的轻卡直接拖运,这是一般的火炮不能想象的。似乎,有了这个优势,该炮就有了占据优势位置、抓住作战时机的能力。然而,事实远非这么简单。

M777榴弹炮在飞机吊装落地之后,就彻底变成了一门普普通通的火炮,其射程仅有30公里,射速仅有1-2发/分钟,火力的打击距离、打击的精度、压制射击的速度都远远大达不到要求。因为美军在实战中有空中掩护,基本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美军的炮兵阵地构成威胁,美军可以快速部署到位后安心的射击,因此他们使用M777火炮没有问题。但是印度军队不行,他们需要高射速的火炮。于是,印度又从韩国购买了K-9自行火炮,爆发射速可达6-8发/分钟,射程超过45公里,算是弥补了一些短板,但是由于印度装备的K-9目前只有40多门,还无法形成炮兵必须的规模优势。

图为M777火炮的人力操炮。

和印度相比,我国陆军装备的PCL-181自行榴弹炮就要强的多了。首先,PCL-181自行榴弹炮的口径也是155毫米,从炮弹的威力上看不逊于美国M777火炮;同时,PCL-181自行榴弹炮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炮弹,其中,普通炮弹射程可达50公里、精度为圆概率误差200米级;而底排火箭增程炮弹射程可达70公里,精度也是圆概率误差200米级别;在使用制导炮弹的时候,射程提高到了100公里以上,精度可达圆概率误差10米级,完全可以对细微的点目标、永备工事进行直接射击。

图为自动装填的PCL-181火炮。

同时,PCL-181火炮自动化程度高,使用半自动装填模式,炮兵只需要把炮弹选取好,放在装弹托架上,然后按下按钮,弹托就把炮弹和装药直接推入炮膛。在紧急情况下,PCL-181的射速也可以达到8发/分钟,和机械化、履带式的自行榴弹炮射速一致。而且,在火炮本身性能优秀的情况下,该炮也全重也仅为20吨左右,可以轻松由运-9中型运输机投送,或者由运-20大型运输机一次投送3门。

因此,印度虽然有转移矛盾、提高政府支持率、缓解内部呼声、向西方交投名状等诸多理由去激化边境冲突,但是在面对拥有“神炮”的我军山地部队时,印度军队又会失去“放肆”的勇气,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所以,我军完全不怕印度的重炮布置,也不怕印度在边境的“前进政策”,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让我们为我国军事科技工作者点个赞吧!

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小刘来答一下

这个问题很复杂,听小刘一一为大家分析;

首先我们和印度在藏南是没有边境线的,只有实际控制线。这就很要命了,没有边境线,哪是我的领土?我该在哪巡逻?边境部队完全没法把握啊,好在有实际控制线,我控制这里,我的哨卡在这,我的部队在这,这就是我的。当然这都是理想状态,双方都愿意在实际控制线巡逻那就不会有冲突了,关键我三哥不按套路出牌,频频越界巡逻,这里的越界也不是国界,是实际控制线,人家理由很简单啊,这里都是我的国土,我为什么不能来巡逻。我解放军战士怎么能容忍越界,当然是以暴制暴,我国领土寸土不让。然后就是我们看到的冲突了。那印度频频越界是为什么呢,继续听小刘分析哦。

(麦克马洪线)

其次是印度的大国雄心,印度一直自诩为印度小霸王,甚至把印度洋当成印度的洋。但现实是印度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统一过,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国家。近代以来印度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被英国完全殖民。在1947年终于获得了独立。英国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中印藏南边境划了一条麦克马洪线,这条线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无论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都没有签订过,我们新中国当然不会承认。但是印度却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在南亚的继承者,麦克马洪线存在且合法,根据麦克马洪线藏南地区属于印度,中国在藏南的行为完全是侵略。这就给了印度爆发冲突的法理基础。

(印度国内分裂势力)

然后我们要明白一下印度的国情,印度不是靠革命获得的政权,而是靠甘地的 非暴力不合作,简单的就是恶心英国人,你们不是有法律吗,我就去触犯,你们可以判我入狱,我众多的最随着会和我一样入狱,瘫痪这个社会,而且动不动就绝食,英国人不是讲人权吗,你能看着我饿死?最终没办法了英国统一印度独立。印度独立是各方势力的相互妥协,印度各个邦就好像我们周朝的分封制,中央政府存在感很弱,还有地方武装,有宗教武装,国内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印度领导人深知印度国情只有对外扩张并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才能维持国内的稳定统一,所以印度才会频频制造边境冲突。

(印度国内各种语言混杂)

还有就是水源的问题了,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整个青藏高原发育的河流遍布东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印度的母亲和印度河和恒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印度又属于季风气候,容易发生旱涝灾害,试想一下,咱们在青藏高原印度河和恒河的上游修建一个水库就能控制印度的命脉是多么爽的事情,印度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恒河平原。他们的小命捏在我们手里他们每日都在担惊受怕,所以要和我们制造摩擦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实力。

(蓝色的河流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大家看一下恒河和印度河的发源地)

最后一点就是做给巴基斯坦看的了,印度独立后印巴分治,这是英国搅屎棍给印度最大的坑。印度就关于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已经和巴基斯坦爆发了三次战争,巴基斯坦的后台我们都知道是谁。印度这么做就是告诉巴基斯坦我连你大哥都不怕还怕你?

(印巴纷争不断)

喜欢小刘文章的欢迎点赞、关注、评论。你的支持是小刘不断前进的动力。

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首先要明确一点,今年就我国目前的国际态势,我国根本不可能主动挑起冲突。

那么印度为什么要持续不断的挑起冲突?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印度想学美国一样跟中国脱钩,需要激起民粹制造一个舆论环境,中印之间的贸易印度贸易逆差极大,2019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为5156.3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1%,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为1238.9亿元人民币,下降了0.2%。2019年印度贸易逆差达3917.4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近700亿。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大部分是工业品、高科技产品。比如,“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有机化学品”,三大类就占到了62.5%。

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大部分是资源产品、初级产品。比如,“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占比达到了19.1%。“棉花”达到了9.3%,“矿砂、矿渣及矿灰”达到了6.9%,“盐;硫磺;土及石料;石灰及水泥等”达到了4.9%,“铜及其制品”达到了4.5%,“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达到了2.7%。

由此可见中印贸易对中国是利大于弊,而对于要发展制造业的印度是弊大于利,尤其是现在美国要与中国脱钩,印度觉得自己的发展机遇来了,但它不好跟美国一样喊着跟中国脱钩,起码它自己觉得它是大国,而不是跟屁虫,同时道义上也不好看,它觉得通过这种摩擦造舆论在合适的时机与中国决裂,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

而且与我国的军事冲突不管输赢都是投靠美帝最好的投名状,且不影响后续国际资本的涌入,因为在中美冷战的当前,印度觉得中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侵略或者肢解印度,最大的可能是有限度的反击。

第二种可能,印度受到疫情冲击,国内压力大,昨天看新闻我国的政府部门今年的三公消费预算都削减了10%到20%,我国算是较快控制疫情的国家了,四月份基本就恢复正常了。但是印度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面对疫情的冲击,对人民收入和政府税收的损失只可能更大,必须要转移国内积压的矛盾。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的话,对中国来说就有麻烦了,我国最近在西部战区的演练就是在警告印度,你要敢搞事那就玩大的,大到你收不了场的那种,因为如果是有限度的反击根本用不着主战坦克这种攻击性的武器登场。

如果是第二种的话,若在高层之间已经达成谅解,不伤害经贸关系,那么互相做场戏也是有可能的。

但我个人感觉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为了做戏发生冲突导致人员伤亡太不值当了,舆论也不好控制,17年洞朗也就仅仅是对峙而已。

看看明天印度官方和媒体的态度吧,如果要持续炒作的话,我感觉印度也是要与中国切割了。

印度民众的提问😂😂😂

为何印度频频引发边境冲突?

从未一统的南亚次大陆,战争频繁

南亚次大陆几千年来就没有统一过,现在的印度,一直有个大国梦,想做南亚次大陆的霸主,认为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都该是印度的,但是印度内部的问题几千年来都没办法统和,“攘外必先安内”,内部没有理顺,外部怎么可能会有进展。

印度的民族有一百多个,官方语言有122种,其它还有几千种不那么官方,但约定俗成或者有记录的语言。这就导致印度的政令很多难以执行下去,基层百姓听不懂、看不懂,那些为了自身利益的土邦首脑,想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这样的状况,政令怎么执行下去。

还有就是印度几千年来的种姓制度,这个也是制约印度进步的重大阻碍,可以说,种姓制度就是种族歧视,印度的奴隶制。二战后,印度一下子被英国的殖民者从奴隶制进步到现在的民主制,但印度自身没有做好准备,虽说名义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并没有。印度总理莫迪是低种姓的吠舍出身,很难指挥基本由高种姓刹帝利组成的军队高层,所以印度军政两方的不合一直存在,莫迪将这次冲突归咎于印军越界,甚至于将开火权都直接授权给了印军,都是军政不合的表现,责任都是军队的,我政府不负责了。

其实印度内部的问题,很难靠内部自身解决,不是一代两代人能解决的,印度各政党又有着各自的小算盘,所以这些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举个例子,秦朝的秦始皇颁布的:“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战国七雄在实质上的融合和统一,这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居功至伟。现在的印度,做不到了。

印度的想法应该是通过外部的开疆拓土之功,以此不世之功压服国内的各种不和谐之声,强行糅合印度,但这样的做法,阻碍重重,很难实现。所以印度的大国梦,在内部不安定的情况下,是没法实现的了。

何况今年印度疫情大概率是失控了,封城导致印度很多百姓失业,社会稳定成了巨大隐患。印度的蝗灾据印度相关部门估算,最严重的话将影响印度50%的粮食产量,现阶段,各个粮食主产国都受疫情影响,极有可能影响粮食的出口,如果印度的粮食在出现危机,那印度在疫情、粮食双重打击下,必将出现巨大问题。

不排除莫迪政府对外的频频动作,是在转移内部矛盾,将人民的视线从疫情与蝗灾上转移至边境危机上,以缓解自身的执政压力。但转移矛盾不是长久之计,等到最后捂不住盖子,爆发的时候,那就是巨大的威力。就看美国,因为疫情没控制住,非洲裔美国人大部分失业,弗洛伊德之死点燃了社会矛盾,到现在问题根本解决不了。印度的种族歧视比美国更久远、更可怕,如果出现问题,那印度可就有可能四分五裂了,毕竟印度没有美国那种的实力。

印度在转移视线,但这个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在多重压力下,极有可能爆大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