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自从五国联合伐秦失败后,秦国真正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大幅加速了自己对外征伐的脚步。在长平之战前,秦国的统一之志已经昭然若揭,唯一还有实力可以与之掰手腕的,恐怕就只有赵国一家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遣大将白起领兵攻打韩国,一举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犹如一块“飞地”一般。眼见情势危机,韩王只好向秦国求和并且同意割让上党郡,秦国勉强同意撤军。

但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非常豪横,坚决不同意降秦。得知自己已经被韩国出卖后,他们索性主动联系赵国并表示愿意主动归附,请求赵王出兵救援上党郡。

赵国一看白得一块肥肉,自然乐意出兵;而秦国一看煮熟的鸭子要飞,自然要发兵攻击。就这样,秦、赵之间一场旷日持久而影响深远的大战“长平之战”爆发了。

经过两年的长期僵持和消耗,长平之战以赵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包括四十万降兵都被全部坑杀。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在当时,秦国的人口数量不是最多的,单兵装备也不是最强的。更何况,他们还是深入赵国境内作战,长平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不过两百里,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却四百多里。因此,对于长途奔袭的秦军而言,粮草运输和辎重补给是最大的软肋。

作为赵军统帅,廉颇判断出了秦军的这处短板,采取了以逸待劳和坚守不出的策略,希望通过长期消耗战的方式挫败秦军。可是,赵国人遗憾的发现,秦国的后勤补给能力太强了,甚至强过了前线的作战能力。

凭借商鞅变法后打下的根基,秦国很早就开始积蓄力量,修路、养马、开渠……。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就是依靠这些有利因素,实现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力补充。

而反观赵国,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建设,以至于虽然就近作战,后勤供给依然困难,甚至还不如秦军那么顺畅。相持一年多,赵王首先沉不住气了,他开始连续下诏强令廉颇改变防守态势,要求主动出击秦军。

长平之战期间,秦军屯兵于西南的山谷地带,地势非常险要,典型的易守难攻。如果赵军放弃防守,转而进兵山谷,那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坚决不同意由守转攻,终于遭至了赵王的撤换。

赵括接替廉颇后,数十万赵军已经开始陷入了饥饿和半饥饿的状态,粮草供应出现短缺。加之,廉颇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因此他不得不采取积极甚至是激进的策略,寻求主动出击秦军。

果然,赵军中了秦军的埋伏后被围困山谷,投降后还遭到了无情的坑杀。那么问题来了,秦赵两国倾举国之力在长平僵持的两年期间,其余各国都在干吗呢?

原来,实力位居第一和第二的秦国与赵国死磕长平,各国都在作壁上观。危难之际,赵王向齐国求助并且借粮,但遭到了齐国的无情拒绝。

与齐国情形类似,韩国、楚国、魏国和燕国也选择进行中立,远远地看着作为老二的赵国被秦国打残打废。各国都乐见秦赵两强打得精疲力尽,打得两败俱伤,但是,又都不希望赵国被彻底灭亡。

就这样,随着长平之战分出了胜负,其余五国再也不敢坐视不管了,纷纷参加了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邯郸之战”。秦国深知自己还没有实力彻底消灭赵国,彻底击败其余五国,于是见好就收留下了赵国。

在秦国的一再攻伐下,其余六国从此再也无法对秦国形成真正有效的威胁,只有等待被一个个地消灭。等到秦始皇即位后,秦国终于发起了最后的冲刺,实现了“灭六国、天下合”的宏图伟业。

公元前230年,韩国亡;公元前228年,赵国亡;公元前225年,魏国亡;公元前223年,楚国亡;前222年,燕国亡;公元前221年,齐国亡。

终于!秦王嬴政实现了秦国历代先王的夙愿,实现了一统天下,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文史不假

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首先,经过长平之战,锻炼了军队,尤其积累了打大仗的经验,为后来王剪60万大军灭楚奠定了基础。

其二,直接坑杀40万赵军,令其他国家不寒而栗,在当时的确起到威慑作用。

其三,经过此次战役,赵国败相已露。要知道赵国的边骑兵号称天下第一军。此战振奋了秦国军民,坚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

其四,大将白起后来感念自己一生杀戮太重,尤其40万人的生死都在他转念之间,最后选择自杀。

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对历史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场大战,其意义极为深远,我试着分析:

第一,秦国打败了唯一可以之匹敌的对手

在战国史上,秦国先后有三大强劲的对手:早期是魏国;中期是齐国;后期是赵国。魏国由于糟糕的地理位置,早早衰落;齐国强盛了两代半,在齐湣王时五国伐齐,齐国一蹶不振;到了战国后期,实施“胡服骑射”变革的赵国,成为唯一可以秦国匹敌的强国,赵国以军国主义立国,是少数曾打败秦国的国家。然而,长平之战,赵国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第二,大大加快秦国的统一步伐

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此后,东方诸国基本上无法抵挡秦之进攻。在秦国一轮接一轮的打击下,东方六国愈发衰微。公元前230年,即长平之战结束后三十年,秦国拉开统一中国的序幕,到公元前221年,完全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以说,长平之战,已经注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结局。

第三,长平大屠杀是秦国暴政的开端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虽然很频繁,但是贵族精神比较显著,在五百年的混战中,多数时间是比较讲文明、讲人道的。然而,长平之战开了一个坏头,秦国把四十万赵国俘虏悉数坑杀,这一残暴的行径,在整个春秋战国史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在春秋战国,绝少有屠杀战俘的现象,更不用说是几十万战俘。可以说,长平大屠杀是秦之暴政之开始,秦国以暴力手段得到天下,但很快又因为残暴而失去天下。

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以下是我的回答

长平之战是秦和赵打的大战,经过几百年大大小小的战役后包括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无一个与秦国抗衡,于是就出现了连纵抗秦的现象,而秦国与不参加连纵抗秦处于最东方的齐国联盟,秦国逐一把连纵抗秦的国家一一消灭后把齐国也消灭了。

长平之战的影响十分大,当然秦国的强大不只是靠长平之战,还有商鞅变法的贡献,和几代秦王 秦国子民们的努力,他们的梦想是统一天下,最终这个梦想实现在了秦始皇嬴政的身上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如有错误请大家指出我会提供更好的回答😊

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长平之战,为秦国以后统一天下扫平了障碍,也为秦的灭亡埋下了。常言道,自古杀降,是为不祥。何况,秦国人坑杀的是同属华夏圈的赵人。所以主观上,秦国的杀降失去了道义人心。

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也很惨重,人口和物资的巨大消耗,使得秦国短期内不能大力东出。但是秦国得大于失,为以后东出铺平了道路。

战国七雄,只有尚武的赵国有能力,也有欲望与秦一较高低,进而争夺天下。长平之战,赵国失去了大量青壮人口,再也没有正面抗秦的实力,也没有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欲望。

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成。只要秦国不作死,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就能凭实力拿下六国。

但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坑杀数十万赵军降卒就有些过了。

秦国坑杀降军,就是有一万个理由,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如果是在战场上,阵斩再多的人也无可厚非。

白起帅的秦军在对楚和魏韩的多次战役中,前后斩首数量远超长平之战的赵军。但因为,这些首级属于堂而皇之的阵斩,天下无人指责秦军或者白起残暴,只会说秦军是勇猛的虎狼之师,说白起是世之名将。

哪怕秦国就是要杀,不接受赵军投降也就是了。但是,秦军答应并接受了赵军的投降。

赵军放下武器,解除武装投降后。法理上就不在是敌人了,秦国人是不能杀他们的。即使把他们罚做奴隶,天下人也无话可说。可是,秦国人出尔反尔,卑鄙的坑杀了他们。与道义上而言,秦国绝对理亏,是站不住脚的。

何况,秦赵与其它五国一样,同奉一个周天子为共主,同属于华夏。赵军投降了还被被坑杀,赵国人,其他五国的人会怎么想?天下百姓会怎么想?

如此残暴的秦国,即使武力再强大,能服天下人心吗?

因此可以说,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扫平了障碍。也失了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长平之战对秦国有着哪些直接的影响?

一,人口衰竭

秦国倾尽全国之力来打长平之战。表现在,秦国的青壮年男人都上战场,妇女老人替秦国军队送物资粮食。秦国本土的民众被秦王赐爵位一级,秦国的男人为了军功也全部上了战场,他们不会错过这样的大规模的作战。

秦国在打这场战争之前,就打了韩国,秦军打下韩国的野王后,上党郡被隔离,成了飞地。秦军已经连续作战几个年头了,十分疲惫。

在打下长平之战后,赵国死了四十余万,秦国也是惨胜。秦军死了大约十万人左右。范睢对秦王说,军队长期作战,十分疲劳。国内空,暂时让军队休整。秦王命令白起退兵。妇女儿童老人死在路上的多。这一场战争把秦国差不多拖垮了。人口损失惨重。长达三年的秦国赵国,已经让两个国家势力大不如前。

二,国内混乱

秦国的民众,包含二大部分。一部分就是秦国本土的民众,一部分是三晋过来的移民。秦国本土之人去打仗,获取军功。而三晋的人作体力劳动,竭力生产。但是,三晋是他们的故乡,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影响不小的。他们一方面承受残酷的剥削,一方面觉得是在替敌国出力。一时间怠工,生产荒废。那些对秦国不满的蛮夷小国也蠢蠢欲动,准备造反暴动。这样一来,秦国必然要先稳定国内形势。生产和稳定就是秦国长平之战后的两个大问题。

三,财政困难

秦国是靠商鞅变法发达的国家。所以,商鞅变法里面的军功爵制必须实行。但是,军功爵制是要政府拿出钱来兑现士兵们的战果的。爵位是秦人打仗的动力和意义。秦国如果不兑现,秦国的军队就没有动力了。长平之战,秦国打败了战国,消灭了赵国几十万人,军功太大,政府必须出钱兑换军功。秦国因为打这次战争已经耗尽了国家财力和粮食。秦国因此掏空家底也不够赏赐将士们的军功。秦国就感到了极大的财政压力。秦国的财政出现危机。这是秦国必须面对的困难。

四,将相离心

当初白起在长平之战居功甚伟,范雎嫉妒其军功。且当时秦国刚刚打赢长平之战,虽然大败赵国,秦国也死伤惨重,如今秦王却不听白起之言执意攻击赵国邯郸,且楚魏两国发兵救援赵国,导致秦军死伤惨重,此时白起因病不能参与战役。但是前方战事接连失利,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出征,白起以病重为由拒绝,但是面对国君与宰相范雎的请求,白起带病出征,结果走到杜邮的时候,范雎进献谗言,说白起迟迟不肯动身导致前方战争失利。秦王就对白起刮目相看了。

赵王再次使用老将廉颇,担任守卫邯郸主将,赵国一心上下使秦军久攻不下,再加上楚、韩、魏派军队支援邯郸。面对这样的攻势,范雎举荐他的恩人郑安平提防不住。最后,主将王龁率残部逃回秦国,秦将郑安平居然率两万余人投降赵国。范睢推过,白起陷入死地。

五,政府重组

范睢虽然杀了白起,秦王因为邯郸之败,心头抑郁。秦国国内怨声载道 大家都对时局不满,特别是对丞相范睢的失职感到愤恨。但是,秦王下命令全国,不准任何人提起邯郸之战在件事情。秦国在捂盖子,但是,捂不住。燕国的蔡泽因此入秦,一翻言语,把范睢说的哑口无言,范睢向秦王递交了辞职报告。蔡泽上台。秦国政府因此改组,致力于国内建设。此后的几年里,秦国无力发动对赵国的打击。

秦国邯郸之战的失利,丧失了一举歼灭赵国的机会,而范雎也获罪被迫辞掉相位,不久病死。秦国虽然没有大规模地进攻六国,但是,它还是没有放弃对对六国的掠夺。秦国的一贯政策是不会改变的,范睢替秦国谋划的“远交近攻”,是秦国对外政策的以大法宝。秦国内乱时 它不会出兵,一旦有钱有粮食,它就又打仗了。它因此靠夺取土地,财物和人口来发展自己。所以,秦国恢复后,又开始了新一轮战争。六国一旦不和,秦国的势力就出现了。秦国在战国后期,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因为秦国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