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过许多的民族,而匈奴就是其中的一个。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近并了解匈奴。

中国的疆域广阔,几乎没有真正的大一统时期,多呈现出南北分治的格局。中国的中南部地区基本以汉族为主,建立并维系着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而中国的北部却基本上以游牧文明为主。

今天,我们暂且不聊中南部的中原政权,重点关注北部的游牧政权,关注曾经在北中国影响力巨大的匈奴。关于匈奴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笔者个人倾向于认同《史记》中的记载:

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伴随着夏朝的灭亡,夏后履癸(桀)的一部分直系后裔逃往北方避难,在与当地的其他部族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匈奴。所以说,匈奴最早是由夏王族的后裔所建立,归属于华夏一脉丝毫没有异议。

到了东周时期,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向北继续进行游牧;而另一部分则向南扩张,在与秦国、晋国等中原诸侯国交战后被吞并。据《左传》记载:

僖公二十二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境内发掘出了“陆浑贵族墓葬”,其中的铜鼎和编钟等物,完全有别于同时期的中原文化。考古学家经过与春秋时期活跃于甘肃、青海一带戎人的墓葬对比,发现相似点甚多,相当于为《左传》的记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

春秋时期北方盘踞的少数民族很多,比如戎、狄、鬼夷等,基本都属于古匈奴族的近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中原政权内乱,这些匈奴族及其分支开始南下,与秦国、赵国和燕国等北方诸侯国接壤。

不过,这些少数民族都比较落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阶段。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与中原政权交好,甚至还主动同周穆王一起祭祀华夏民族的共祖黄帝,相当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原政权的影响,匈奴也开始迅速进化。在中原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同时,匈奴也开始由原始制向奴隶制转变。

战国末期,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之势已经非常明显,加之匈奴内部的一系列天灾和内乱,他们再一次被秦国重创,被迫退回到了漠北之地。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

从《史记》不难看出,直到刘邦、项羽进行楚汉争霸时,匈奴在中原政权无暇北顾之时才敢于再次南侵。期间,匈奴内部迎来了最出色的英主冒顿单于,他率领匈奴实现了崛起。

匈奴向东扩张,消灭了东胡,占据大兴安岭一带的广阔区域;向西扩张,驱逐了月氏国,顺带还征服了楼兰和乌孙等西域多国;向南扩张,吞并了白羊国,甚至还占领了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向北扩张,抵达了贝加尔湖一带,将北中国的疆域大幅延伸。至此,匈奴成为一个疆域广阔和军力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也成为了中原政权最强大的隐患。

到了西汉初年,中原政权终于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再次实现了统一。不过,长期的战乱已经使得中原国力凋敝,汉高祖刘邦举全国之力发兵对付匈奴,结果却遭遇了“白登之围”。

从此,中原的西汉政权彻底改变了攻势,转而采取被动的守势,标志着匈奴进入到了全盛时期。而中原政权却恰恰相反,刘邦之后国家陷入乱局,直到文帝登基才归于平稳,匈奴趁机更是不断南扩,甚至还逼近了西汉的国都长安。

这段时期匈奴豪横的不得了,四处攻伐,战无不克。但是,中原的西汉政权毕竟疆域广大,毕竟生产力发达,经过几代汉帝的励精图治,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终于得到了复苏。

汉武帝时,以“马邑之战”为标志,汉匈之间终于全面开战了。匈奴的国力不济,重新退回到了大漠一带生存。

在内忧外患之下,匈奴围绕单于的继承问题,甚至还出现过“五大单于并立”的乱局。最后,发展成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两强相争,再一次导致了分裂。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战败,只得向南归附了汉朝,史称为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后,北匈奴只得西迁,在打败大宛等国后,发展成为了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派遣西域都护府甘延寿和陈汤出使西域,希望寻机解除北匈奴的威胁,彻底贯通丝绸之路。最后,陈汤不辱使命,一举击败了北匈奴并且还砍下郅支单于的头颅。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经历了王莽篡权的乱局,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匈奴中的反汉势力又一次抬头,终于遭至了东汉的远征,被赶到了阿尔泰山一带,最后退出了蒙古高原。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北匈奴大部分被融入了汉族,少部分则完全脱离了北中国。据《后汉书》记载:

匈奴不知所踪。

北匈奴进入到中亚地区,开始在此定居。而生性野蛮的匈奴人,竟在中亚开始生根发芽,进而又开始了疆域的扩张。据《北史》记载:

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强大后的北匈奴,不敢再次进入北中国,反而开始大范围西侵,不仅打乱了亚洲的秩序,就连欧洲也深受其苦。匈奴人一路抢掠,其中一支渡过多瑙河后开始袭扰哥特人和罗马人,而另一支则开始进攻美索不达米亚,侵占了南俄罗斯草原。

大单于阿提拉独自掌权后,开始向北欧和东欧发起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不仅有大量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投降,就连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被赶到了大不列颠岛。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夺大单于之位,产生了激烈的内讧。终于,被匈奴长期压迫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纷纷反抗,匈奴国很快就分崩离析,逐渐被当地民族所同化融合。

北匈奴之后,当年分裂出来的南匈奴继续臣服于汉朝。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对南匈奴实行了分化管理,将南匈奴划分为五部。

西晋八王之乱后,南匈奴五部的都督刘渊起兵反叛,占领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还在中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之后更名为赵国,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匈奴建立的政权终于被北魏所消灭,完全融入了汉族。

直到今天,虽然匈奴族已经不复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还有很多,除了中国以外,土耳其、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有匈奴的大量后裔。

欢迎您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作揖][作揖][作揖]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群落,他们骁勇善战,喜欢时不时就冒出来偷袭侵扰一下中原地区,随后又消失,让我们中原地区的人们对其十分头疼,这个群落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直到唐朝贞观年间才销声匿迹,如此长远的历史,让人对这个群落充满兴趣。

他们就是史书中经常出现的“匈奴”,很多人都对匈奴十分感兴趣,想知道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上属于什么样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一直所说的匈奴,到底是生活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最后匈奴又跑去哪里了?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在史料中来寻找匈奴的痕迹。

早期匈奴在史料中的出现及地区

其实匈奴这个群体,在历史上从战国时期开始,就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比如关于匈奴最早的记载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就出现一群十分彪悍,并且经常神出鬼没侵扰中原地区的匈奴。

燕、赵两国为了能够防御匈奴,只能开始修建长城,以达到最好的防卫效果,此时的燕国和赵国都属于中原地区靠北面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匈奴应该在中原的北方,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东北以及河套之类的地区。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来秦朝之后,匈奴变得更加活跃了,尤其是河套以及大青山这些地方的匈奴,对秦朝的影响很大。秦始皇何许人也,他明白不能让这些打游击战的匈奴破坏中原地区的大一统,所以专门叫蒙恬大将军带领30万军队镇守长城,最终把匈奴赶走,离开了河套地区,可是具体去到哪里了,我们不得而知。

也就是在秦始皇时期,长城得到更加完善的修建,目的当然有防范匈奴之意,足以见得,在这个时期,其实匈奴已经比较彪悍,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和影响比较严重了,但是可惜秦朝二世而亡,没有对收拾匈奴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鼎盛时期的匈奴以及所在地区

秦朝二世而亡,天下一片混乱,小混混刘邦白手起家,经过摸爬滚打,最终战胜英雄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眼看中原地区再次统一,可是匈奴这个时候趁着中原混战的有利空隙,逐渐发展强大,并且被匈奴历史上最厉害的冒顿单于把匈奴给统一起来,原本就是一些乌合之众,如今却变成彪悍的强敌。

刘邦想要试图去一探匈奴实力,结果不小心就遭遇尴尬,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地区,后来没有办法,刘邦才用和亲的方式去与匈奴和谐相处,后来刘邦去世,冒顿单于还专门写信调戏吕雉,问吕雉要不要嫁给他做老婆,幸亏吕雉理智对待这件事情,才让和亲得以继续。

这个时期的匈奴,已经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十分广泛,包括西域、东北地区以及河套平原、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所以就连西汉政府,也拿匈奴束手无策,整个汉朝时期,都在与匈奴不断对抗。

当然,汉朝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强悍王朝,怎么可能让匈奴肆无忌惮呢?随着汉朝不断强大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腰杆硬了,所以汉武帝命令卫青以及霍去病等人先后去攻打抵御匈奴,匈奴虽然强大,但是依旧被更加强大的汉朝打得满地找牙。

经过数次的攻打,匈奴也逐渐熬不住了,被迫无奈只能分成南匈奴与北匈奴两部分,其中南匈奴也就向西汉投降了,北匈奴西汉政府实在是鞭长莫及,应该就在外蒙与西伯利亚地区。

历史往往总是很有趣,敌强我弱,敌弱我强,随着西汉政府的逐渐衰退,匈奴势力继续强大起来,原本的北匈奴与南匈奴一部分继续汇合,反过来侵扰西汉政府,西汉当时忙着处理内乱,没有时间去管匈奴,给了匈奴足够的发展机会,到了东汉初期,匈奴又变得强大起来。

东汉逐渐恢复正轨,也对匈奴更加重视了,毕竟老祖宗打下的江山,可不能随意就这样搞丢了,汉朝子孙可是有血性的,继续带兵与匈奴对抗,匈奴此时早已没有了当年冒顿单于的英勇果断,毕竟那样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匈奴经不住东汉军队的收拾,很快就被击退,原本的南匈奴还是乖乖投降东汉,北匈奴继续为非作歹,可是此时的北匈奴,也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势力,只能是小打小闹了。

东汉政府后来联合南匈奴的单于不断追击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迁,根据后来的一些考古资料来看,这次西迁北匈奴去到了土耳其地区,距离中原地区已经足够遥远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匈奴又去到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这也就是北匈奴的最后归宿。

衰落时期的匈奴以及所在地

北匈奴从西迁离开漠北地区之后,就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接下来的历史,就是当年归附于东汉政府的那些南匈奴,他们趁着东汉末年混乱的局面,开始内部分化,并且试图搞事情,东汉政府无力约束他们。

据说后来曹操麾下依附了一部分南匈奴为他卖命,其余的那些南匈奴残部,继续为非作歹,可是此时的匈奴,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力量,只能是小打小闹了。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南匈奴内部继续分化,一部分归属于中原,另外一部分还在侵扰中原,但是此时的匈奴,可以说基本已经被中原文化给同化了。

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很少有关于匈奴的记载了,关于匈奴最后的记载,就是唐朝时期王昌龄的《出塞曲》中描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关”,这个时期的胡人,应该就是曾经的匈奴后裔,而龙城就是指今天的靖边丹霞峡谷一带,从这个记载来看,匈奴最后应该在这一带出现过。

结语

这就是匈奴的整个兴衰历史与各时期所在的地区,从匈奴的发展来看,其实也恰似是我们中原几千年兴衰历史的一个缩影,有过繁荣昌盛,也有过低落挨打,可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内部团结,才能坚守阵地,要是产生内乱,最后的结局往往就像匈奴一样,不断消失在历史舞台中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匈奴是古代最强悍的民族之一,他们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部落,他们身体强壮,能征善战,开疆扩土。最鼎盛的时候,疆域包括整个西域、西伯利亚、蒙古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套平原。具体的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分为五部,人口多达200余万。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一片孤城万韧山(写生作品)

碧水蓝天胜江南(写生作品)

秦时明月汉时关(创作作品)

(几年前曾来此写生及创作)

公元407年前匈奴王赫连饽饽“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在水草肥美之地,陕西靖边筑统万城,(寓意一统天下)建立大夏国。

现今保存完好的统万城遗址

靖边可以说是匈奴最后的家园,王昌龄《出塞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的就是这段历史,龙城就是现在的靖边丹霞峡谷。

靖边地区图片

这是著名的保存完好的丹霞峡谷。

勤劳善良的人民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大军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马”。

到了西汉时期,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匈奴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他们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造成威胁。至汉武帝时期,因不甘心一边被勒索一边被骚扰,汉武帝兴兵主动出击,跟匈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决战。

“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当时抗击匈奴著名的将领。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匈奴终于被瓦解,再也无力挑起与中原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三次率众降汉,主动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此后60年,边塞相安无事。

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尸逐单于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他们和汉人,鲜卑,契丹等民族通婚,并逐渐融合。

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派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后来这一部分匈奴人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

公元406年,在欧洲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据说就是西迁的北匈奴人后裔。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可以推断出,西汉初年,匈奴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是他的鼎盛时期。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主动出击,匈奴逐渐瓦解。

瓦解后的匈奴基本分为三部分:

1.南匈奴进入山西河北一带,归附并慢慢融入了汉族。

2.留居在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被鲜卑族兼并,匈奴古国被鲜卑族政权取代,曾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

3.北匈奴人另一支西迁到欧洲。西罗马帝国的匈人即是他们的后裔。因阿提拉的出现,他们创造了短暂的荣耀,公元453年,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

这个神秘的草原部落,他们曾经雄踞一方,而如今散落世界各地,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民族。但是,因为他们的强大,世界上有了万里长城;也因为他们的强大,成就了秦汉时期众多名将的丰功伟绩。

历史总是无情,昔日备受侵略的民族至今仍然繁荣昌盛,而彪悍驰骋的匈奴却早已难觅踪影。可见,靠武力和劫掠获得的强大,永远不可能是长久和可持续的。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古时候的匈奴,就是现在的中国人。

确切地说,现在的北方汉族和蒙古族里,匈奴人的血统最多。北方汉族还比蒙古族的匈奴血统多一些。

有种说法,汉族继承了匈奴的血统,蒙古族继承了匈奴的传统。当然,所谓的“继承”,也不要误会成所有汉族都是匈奴人的后代。可能说“融入”更贴切一下吧。

汉朝历史上,有个著名人物金日磾。他就是匈奴休屠王之子。但他却坐到了汉朝的丞相一级的高位,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

相传,他的后代七世不衰。三十年为一世,那就是二百多年了。有二百多年时间,能繁衍多少人?

甚至在东汉末年,金日磾的后人里还有身居高位的,如京兆尹金祎、武陵太守金旋。这些匈奴族早就融入汉族里了。

从东周到秦汉,中国北方有三大民族: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中间的匈奴。匈奴夹在中间,本是最弱小的一个部族。

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匈奴是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夏朝灭亡后,他们逃到了北方,成为蛮族。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匈奴本就是华夏的一支。

夏朝之后是五百年的商,商朝之后是八百年的周朝,又经历了秦朝及楚汉争霸的时代,历经了至少1300多年,匈奴才从蛮荒之地崛起。

而匈奴的崛起,几乎又与中原的汉朝同步。汉朝建立前后,匈奴也在冒顿单于率领下击败东胡,赶跑月氏。随后与南方的刚刚建立的汉朝对峙。

而汉朝刚刚兴起时,也想把匈奴解决掉。可一场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差点被送走。硬碰不了,就得来软的。汉朝采取和亲政策,才勉强把匈奴安抚住。

等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了,卫青、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对战。匈奴也就开始走向衰落了。

匈奴所在的蒙古高原闹灾荒,资源匮乏,人心不稳,再加上汉朝的鼓动,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北匈奴。

靠近内地的南匈奴归附汉朝,融入汉族中。

五胡乱华初期,汉赵国的创始人刘渊,就是归附的南匈奴。刘渊自称是冒顿单于直系后代,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看刘渊的名字,也能清楚,他们已经华夏化了。归附的南匈奴早就就已经不再放牧,而是拿起锄头种地。

游牧民族的剧本

剩下的北匈奴,在草原上也没蹦跶多久,就被鲜卑人征服。匈奴人直接改了名字,变成了鲜卑人。

鲜卑人又在五胡乱华的末尾,建立北魏,占据中原的半壁江山。鲜卑贵族乐不思草原,都在中原享受。留在草原上的鲜卑人,又被高原上的新霸主柔然接收。匈奴人、鲜卑人一起改名,都变成了柔然人。

柔然也没蹦跶多久,又被突厥给一锅端了。柔然的部下平民,又成了突厥人。突厥之后,又有回纥。回纥之后,又有契丹。

契丹又趁着中原内乱,建立辽朝,再次占据半壁江山。最终,又被金朝抄了后路,一锅端。

同样的剧本,让这伙北方游牧民族演了两遍。只要中原一乱,他们就南下入主中原。只要南下中原了,就掉进了温柔乡,离毁灭也就不远了。

游牧民族靠武力征服定居民族,又被定居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融入。

契丹之后,女真人、蒙古人、满人也是跑步进场,也都被融入进来。现在回过头来再找匈奴,连一点影子都看不见了。

以前还有人在传“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奴”,现在也不传了。

因为北匈奴向西跑到中亚,就被赶上来的汉朝追兵消灭了。

闯进欧洲的那拨野蛮人是匈人。不过,匈人又被阿瓦尔人取代。阿瓦尔人又被马扎尔人取代。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马扎尔人。即使认为匈人就是匈奴人——匈人出自中亚,那也是被后来的民族替换了两拨。所以,根本不能直接说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

古时候的匈奴人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匈奴是最初在约公元前三世纪(西汉初期),兴起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在前176年—前128年,汉武帝大败匈奴之前达到了全盛时期。其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上。

这是匈奴崛起以后史书记载的情况,这基本是确切的,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探讨。但之前的史料却很少,匈奴究竟来源于哪里,并没有具体一致的说法。

豹眼就以目前世界比较公认的人种学研究成果,结合相关史料记载,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世界人种划分的理论

1735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提出了四大人种的观点: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这是世界黄、白、黑、棕四色人种最初的概念。

四十年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鲁门巴哈在其《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将全世界的人划分为五大人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

同时,也有一些人类学者力图证明蒙古人种具有黄皮肤,将黄种人与蒙古人种混合,称为同一人种。

1966年,美国人种学家孔恩又提出了五大原始人种区系的划分。其中,第二人种区系为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

蒙古人种最初生活在东亚、东南亚、中亚及西伯利亚等地。

后来,一支北亚人沿着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了南太平洋诸岛屿。

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

不过,孔恩的人种划分虽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仍存在各种争议。

匈奴民族崛起于北亚地区的蒙古高原,那么它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种这个系统呢?

匈奴很可能并不属于蒙古人种而是高加索人种

在介绍匈奴的资料中,会经常看到把匈奴与塞种文化相提并论。

塞种,是源自于中亚的东伊朗语族高加索人种,即白种人,与匈奴、康居、乌孙、大宛等民族习俗相同。

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

自从大月氏王被匈奴所杀后,被迫西迁,在印度建立贵霜王朝。在风俗上,不论大月氏人、塞种人还是匈奴人,都有猎头的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攻战,斩虏首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

在战争中,匈奴人喜欢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作为荣誉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赏赐。

同时,匈奴人与塞种人都会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

《史记·匈奴传下》记载:

“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老上单于,就是冒顿单于之子,凭借其父祖辈东征西讨留下的基业,在位期间,匈奴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灭掉了大月氏王后,就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制作成了酒器。

同时,他们还用一些兽皮、金属、珠玉装饰这些酒器。一般被猎杀者的身份越高,所制成的酒器档次就越高。

此外,匈奴人与塞种人在墓葬上,都有割开妻子及随从喉咙的习俗。

考古发现,北方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等陪葬品、鹰首狮身等浮雕装饰,都与塞种人具有类似的造型和风格。

中原地区的人,虽然也以斩杀敌人首级作为纪功的标志,但一般不把他们的头颅作为酒器。

而且中原地区的人喜欢说,把仇敌的脑袋扭下来做溺器。

喜欢三国的友友,都清楚杨仪斩杀魏延以后,没有把魏延的头颅看作是珍贵的胜利品而制作成酒器,反而很凶狠地踢了几脚以发泄愤怒。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与匈奴、塞种人不同俗。

把敌人的头颅做成酒器还是溺器,就此一点,豹眼断定,匈奴人很可能不是蒙古人种而是高加索人种。

史料记载的匈奴来源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匈奴人是夏后氏,其祖先是淳维(獯鬻、熏育)。

淳维,是夏桀之子。商汤灭夏,淳维率领夏朝部分遗民逃到了北部,与当地部落融合并逐步吞并其他部族,发展成为匈奴部落。

这就是说,匈奴是夏朝后裔,也就是炎黄子孙,与中原大汉民族同出一源。

实际上,从淳维到头曼单于(冒顿单于之父)之间,匈奴民族并没有任何史料可考。司马迁仅仅是根据匈奴人自己的传说记载此事。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昆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种说法,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娄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的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豹眼认为,这很可能是匈奴吞并了其他诸部落之后的情况,最初的匈奴不可能分出这许多的分支,继而再整合到一起。

匈奴活动区域及归宿

匈奴在头曼单于与冒顿单于父子建国之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割据着。

在内蒙古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的“河南”(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一带),是匈奴人控制的领域。

在匈奴的东面是东胡部落联盟,在北面贝尔加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是丁零部落联盟。

此时的匈奴人就生活在内蒙古境内,其活动范围在阴山南北及河套地区。

后来,匈奴吞并了东胡、丁零部落及一些小国家,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

强盛时期的匈奴,其疆域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到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北达贝加尔湖周边,向西越过阿尔泰山,直达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匈奴也被称为“百蛮之国”。

这仅是匈奴在秦汉时期的情况,但之前并不居住于此。

在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部犬戎趁机攻破了西周国都丰、镐,杀死周幽王,灭亡了西周。

这个犬戎就被认为是西周时期的匈奴。

犬戎,也称猃狁,居住于今陕、甘一带,都城位于今甘肃省静宁县城戎镇。

但是,犬戎未必就是最早的匈奴部落。

从匈奴人与塞种人的习俗来看,匈奴更早可能是从西部迁徙而来。匈奴尽管崛起于内蒙古高原,但它并非蒙古人种,更可能是高加索白人人种。

这么看来,最早的匈奴人,是现在中亚地区甚至是高加索地区的人。

随着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不断内迁融入到中原地区,成为中原人;北匈奴被赶出大漠,西迁中亚。

可谓是“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

因此,豹眼认为,匈奴称霸蒙古大草原,就如同他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一样,仅仅是一位匆匆的历史过客。他来自于中亚白色人种,最终又回到了中亚。一部分留在了中原地区,但被汉化为中原人。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