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期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强有力的证明和补充了煌煌华夏文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巨著。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为《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史学家。他生于史官世家,素来就刚直不阿,当李陵被匈奴击败并俘虏的消息传回汉廷时,汉武帝刘彻当即震怒并严惩其族人。
本来,此事与身为史官的司马迁并无关联,但他却为李陵仗义执言,当即触怒了武帝并被问罪下狱。为了继续完成《史记》,他只得接受了宫刑才被释放,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如椽之笔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瑰宝。
《史记》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由于体系完备,它成为后世所有史书的模板,历朝历代的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进行撰写。
据第一百二十五卷《史记·佞幸列传》记载:
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璘,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中,虽然没有明确出现“龙阳之好”这几个字,但他确实是在说“龙阳之好”这回事。那么,何谓“龙阳之好”?说白了,就是断背山,就是gay,就是男同性恋。
在古代,受到封建正统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历来都极为排斥和不齿这种事,但是并不代表就没有这种事。关于“龙阳之好”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策·魏策》: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于是布令于四境有敢言美人者诛。
啥意思?就是说龙阳君认为,出现的鱼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自己终究会被淘汰厌弃,所以悲痛难过。于是,魏王当即表态,再也不允许臣下进献美女了,否则杀无赦。
文中出现的“魏王”,就是指魏安釐(xī)王;而文中出现的“龙阳君”,就是指魏国著名的谋略家、外交家和剑客,因为真名不详,所以只能以爵位龙阳君称呼。
因为外貌尤其的柔美,他逐渐引起了魏王的青睐,二人因此还萌生了超越性别的别样感情。之后,才逐渐对于这种男男之情有了诸如“龙阳之好”、“龙阳之癖”、“分桃之好”、“断袖之癖”等隐晦的称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日益开放,对于之前无法接受的事物开始接纳,不会再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违背常理的事务,比如同性恋。
现如今,中国对于同性恋的理解和尊重程度,虽然尚未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所谓“同性恋”者,只是在性取向上不同于常人罢了,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歧视或者指责。
虽然,我国目前并不承认同性婚姻,但并不反对同性恋者以庆典的方式来宣告双方的恋爱关系。比如,2013年1月30日,北京的两名老年男同性恋者就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婚礼”,其中一人是退休教师,另一人是普通工人。
在该事件曝光后,迅速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尽管存在质疑的声音,但绝大多数网友都给予了两位老人真诚的祝福。毕竟,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更加包容一些才对。
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龙阳之好”得名于魏安釐[xī]王与龙阳君之间的一段感情,后多用来指代男男之爱,不仅仅是《史记》,很多史料当中都有记载皇帝宠爱男子的故事,只不过,绝大多数的皇帝跟我们现在所讲的“龙阳之好”,是截然不同的。
一、龙阳之好魏安釐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6任君主,是著名的信陵君无忌的哥哥。
龙阳君,魏国当时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与此同时,他还拥有着绝世的美貌,艳压一众女子。魏安釐王对他一见钟情,将他招纳至自己的身前,为他所用。龙阳君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又帅又能打”的典型。据历史记载,他兼具美人、计谋家、武术家、外交家等等多重身份,不但是魏安釐王的至爱,也是他的得力助手。
所以,直到魏安釐王死后,龙阳君依然在魏国享有颇高的政治地位,绝非一般花瓶可比。
值得一提的是,魏安釐王也并不是只宠爱龙阳君一人,他也有宠妃,也有爱子,他与龙阳君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影响传宗接代。
二、一众皇帝的龙阳之好提起皇帝的龙阳之好,最为有名的多来自于西汉时期。几乎每一个西汉皇帝都有至少一个钟爱的男子,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文帝的邓通和汉哀帝的董贤。
邓通的受宠甚至招来了太子刘启的嫉妒。
汉文帝为人一贯以节俭闻名,但对邓通却极为大方,累计前后赏赐他十余次,总数达亿万钱之多。汉文帝还下令将邓通家乡的铜山赐给他,允许他私铸钱币。
只不过,汉文帝死后,即位的汉景帝刘启还是将邓通革职,收回铜山,剥夺了他全部身家。邓通最后饿死在了街头。
董贤只比汉哀帝小三岁,早在汉哀帝做太子的时候就以太子舍人的身份与哀帝结识了。
可能是那时董贤还小,或者是汉哀帝那时还有满腔的抱负,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直到后来2年后,汉哀帝刘欣才在宫中再见董贤之时,将其纳至身侧的。
汉哀帝对董贤确实做到了爱屋及乌,不但爱他本人,还爱他的妹妹、他的妻子,他的亲属也都因此飞黄腾达。汉哀帝不但加封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位极人臣,甚至还曾想过将皇位传给董贤,这在古往今来的皇帝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著名的“断袖”便得名于他们二人,一日二人午睡时,董贤压在了汉哀帝的衣袖上,汉哀帝想起身,便用剑斩断了衣袖。
其他,像汉高祖刘邦的籍孺,汉惠帝刘盈的闳孺,汉武帝刘彻的韩嫣、李延年等等,也都与邓通、董贤类似,只不过没有宠爱得那么过分罢了。
水言水语如果依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来看,“龙阳之好”自然是会受到鄙视的。然而,将历史推到司马迁写《史记》的那个年代,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对于这些皇帝而言,他们喜好男子、喜好女子,其实核心都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对于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而言,这些男女都相当于是”宠妃“之中的一员而已,所以,在当时,如果不是触及到其他关键人物的利益,是不会被区别对待的。
即便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算我们不能完全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历史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谢谢邀请!
司马迁画像
司马迁在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之中,肯定是大家公认最为优秀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史记》也是大家公认最为优秀的史学名著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史料价值,以及《史记》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是,并不是说《史记》之中所记载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真实的。司马迁也是一个如我们一样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他回有犯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对于《史记》中记载的事情需要具体分析。
前人曾经批评过司马迁“好奇”,他讲了很多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并一定是绝对真实的。比如前辈学者已经经过考证,“赵氏孤儿”的故事,苏秦的故事等等,基本上都不能被当成史实来看待。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还记载了很多皇帝家的事情,尤其是皇帝个人的性癖好,这些事情可信吗?我以为,这些事情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首先,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尚且不如后世那么拘谨,对待龙阳之好并没有绝对的排斥。很多名人都有此好。早在先秦的时候,就有分桃的故事,这说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之间的故事,说弥子瑕吃了一个桃子很甜,立即分给卫灵公尝尝。以此说明他们之间的亲密情感。他们之间的故事见于《韩非子》、《说苑》等秦汉时期文献之中。而龙阳之好,说的是魏王与龙阳君之间基情四射的故事。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影视作品中的邓通
其次,西汉皇家对此也是和当时的普通大众一样,并没有完全排斥龙阳之好。司马迁完全没有必要去捏造这些故事来污蔑皇帝。皇帝的很多故事,在当时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半公开的。比如汉文帝和邓通之间的故事,汉文帝本人也并不避讳。汉文帝曾经直接对丞相申屠嘉说邓通是自己的一个“弄臣”。设想,要是没有这些事情,司马迁敢于记载吗?污蔑皇帝,可是死罪啊!而且,不仅司马迁记载了西汉皇家的这些基情故事,后来班固在修《汉书》的时候,也没有回避。司马迁所记载的这些故事,班固基本上都保留下了。而且,班固还记载了很多司马迁身后西汉中后期皇帝们的荒唐行径。比如非常著名的断袖,说的是汉哀帝与帅哥董贤的故事。他们两个躺在一起的时候,汉哀帝先醒来了,汉哀帝要起身,返现袖子被董贤压着了,汉哀帝不想惊动帅哥,拿起身边的刀子把袖子割断了。不仅汉哀帝和董贤,班固还记载了汉成帝和张放之间的故事,汉成帝和张放,情投意合,基情四射。但是,太后很不满意,太后急着抱孙子,两个大男人鬼混到什么时候才会有孩子呢?太后下令强行将他们拆开,将张放赶出京城,最后张放也因为思念皇帝而死。
影视作品中的董贤和汉哀帝
再次,不仅在汉代,就是在后世,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男同也采取了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后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苻坚与鲜卑贵族慕容冲之间也有过一段基情岁月。后来慕容冲起兵反对苻坚,苻坚还曾经写信给慕容冲,你忘记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了吗?慕容冲答复道:我和你之间的情感是个人问题,我起兵反对你,这是国家大事,二者不可混淆。
后人模拟画出的慕容冲
即便是在程朱理学兴起之后,社会的道德观念普遍趋向保守的时候,人们依然没有完全排斥男同,男同依然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着。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男同依然还非常广泛地存在着。比如明代产生的小说《金瓶梅》中就有很多男同的描写。到了清朝,也是如此。在很多文学名著之中都有男同描写,比如《聊斋志异》里就有很多男同的故事。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尚有宝玉与秦钟的基情故事。清代甚至出现了“相公窑子”这种场所,以供男人出卖色相。清代还有一部专门描写男同的小说《品花宝鉴》。
大概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开化,嫖娼、娈童等行为才逐渐为社会所不齿,而男同之风也逐渐消歇。
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长喜,简说:司马迁是个严肃的史学家。
所谓“龙阳之好”的龙阳就是龙阳君,是战国时“长平之战”前后魏国安釐王在位时的一个受宠幸的剑客,因为没有留下名字所以就用封号“龙阳君”。安釐王就是信陵君同父异母的哥哥,魏昭王之子。说白了:魏安釐王与龙阳君就是特别投缘的好朋友而已,也就是贴身的一个侍卫,关系相当的好,经常如影随行。韩非子书中也记载有卫灵公宠幸弥子瑕的事。到后来的西汉时也记有汉文帝异梦黄门郎宠幸邓通,后得脓包痛疼难忍,御医一时难以治愈,幸有邓通用嘴吸取脓汁以缓解病痛的事。汉哀帝也曾宠幸董偃,同吃同睡,有好朋友极其投缘的荣耀。甚至于西汉皇帝都有此等宠臣,无一不长相俊美,招人喜爱。明太祖朱元璋也有宠幸的兄弟侍卫,经常日夜相陪以卫中宫。
应该明确的是这种行为很正常,与西洋思想灌输的“同性恋”相去甚远。现实中确实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任何正常的事情也因为少数人的某些特别行为而被旁人想歪。但是这种事被冠以“同性恋”就不符合中华人之实情,中华人就是对待“死去的亲人也寻“鬼”相好,以适男女阴阳相配,未见有“同性相穴者”。(因为大众堪舆家皆认为,这样做会灭门绝户),因此,勿以洋思洋相论古人!
在古代中国,“太监”成“阉人”了就足以令华夏民族对皇帝的后宫信服,这就是华夏人仁义诚信的缘故。但是在古罗马帝国的恺撒时期以及其他几个国家,他们也曾经用过“太监这种阉人”,但是,他们后来仍然不能信服后宫,所以就不再使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多疑和缺乏诚信,以及勾心斗角才使恺撒大帝在元老院被数受皇恩的投降政敌杀害,而凶手则逍遥法外。从而也使西方古罗马帝国一脉相承的民族分裂成几个小国家,这和他们的文字与文化也有关系,以至于缺德少仁,至今不休。
社会在进步,文化日益鲜明,人们也越来越聪明,同时也在不断变化风俗,(易曰:“亨小利贞,)但是,华夏民族忠、孝、仁、义、信的思想根本与礼敬和尊老爱幼的行为应该继续传承。
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汉武帝虽有龙阳之好,但无断袖之实。
司马迁对于史书的记载是严肃的,但是也夹杂着个人的立场和感情。
与汉武帝关心比较近的几个男宠:
韩嫣为汉武帝玩伴,有发小之情,长相俊美,与发小同睡同起每个人都有过,只不过汉武帝地位特殊所以才引起诟病。
张骞为汉武帝继位时的侍从,汉武帝非常赏识他,时常待在身边,汉武帝视他为知己,后张骞出使西域近二十年才归来,不辱使命。
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姐姐的养马官,卫青的能力汉武帝颇为赏识,他慧眼识人将卫青带在身边作为大将军人选培养,后卫青在与匈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以上三人汉武帝之所以宠爱有加,甚至时常带在身边有时候同吃同住是有原因的:
一、汉武帝继位时候非常年轻,他需要培养自己的亲信 与朝中老臣抗衡。
二、汉武帝是有抱负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战略实施靠的就是韩嫣、卫青和张骞他们,而不是朝中那些因循守旧的老臣。
三、最初当上汉武帝没有安全感,他需要自己信得过的人保护他。普通百姓一生中都会有几个同性的好朋友,汉武帝也一样需要死党。
基本上史书中对汉武帝的龙阳之好只是猜测或者暗黑,没有实际意义。
如何看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皇帝的龙阳之好?
首先,司马迁当然是个严肃的史学家。
其次,《史记》中并没有皇帝龙阳之癖的记载。这个提问有BUG。
然后说三个类似的故事。
一、龙阳之癖。
龙阳之癖的记载,出自鬼谷学派的典籍《战国策》,此书虽然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件。但过分夸大了策士的作用。并且有很多拟作。并非严谨的史书。
并且,《战国策》中的龙阳君是与魏王关系暧昧,受魏王宠爱。魏国是诸侯国君,不是皇帝。
二、分桃。
分桃的故事也不是出自《史记》。而是出自法家经典《韩非子-说难》。故事的主角是弥子瑕。(我最初读《韩非子》时,认为弥子瑕是美女,是卫灵公的宠妃。后来才知道,弥子瑕是男性。我真愚笨)
三、断袖。
断袖故事的主角,是董贤与汉哀帝。三个故事的主角,只有断袖是皇帝。但不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而是出自《汉书》。
同姓关系暧昧,被称为龙阳之癖、断袖分桃、断袖之癖。
龙阳与魏王的故事在《寻秦记》中也有提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