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一提到鳌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便对于他的历史不甚了解,但对于他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或许鳌拜本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过世三百多年后如此的出名,成为整个大清朝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当然了,他得感谢一系列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将他的知名度空前提升,将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他同时也得痛恨这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甚至意图谋反的佞臣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鳌拜,还原历史上最真实的他。

鳌拜(1610年—1669年),出生于满洲望族瓜尔佳氏,是“上三旗”的镶黄旗人。他历经了天聪、顺治和康熙三朝,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对满清入关并统治中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生于武将世家的鳌拜自幼就延习了满人的一贯传统,精于骑射并崇尚武力,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并屡建奇功,被亲赐了“巴图鲁”的封号。

回顾他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并且大起大落。其中,鳌拜获取的“第一桶金”当属皮岛之战,一举打响了自己的名头。

在天启年间,明朝处于了风雨飘摇之势,对辽东已经由攻势转为了守势。守将毛文龙一看难以抵挡,只好率军退至一处孤岛驻守,俗称为皮岛。这样,此岛正好与关外的宁锦一线明军形成了犄角之势,可以相互呼应,对后金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拔掉这颗眼中钉,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到皇太极,都多次对皮岛用兵。但是,由于满人“陆上无敌和海上无能”,一直都对于皮岛的明军一筹莫展。

1637年,硕托再次攻打皮岛而不得,这项任务终于落在了鳌拜的头上。他经过仔细查勘地形,认为大部队强攻伤亡太大,决心亲自带领精锐的先头部队渡海登陆。

面对明军的以逸待劳和乱炮齐发,清军的先头部队阵亡大半。幸亏,鳌拜身先士卒并指挥得当才稳住了阵脚,成功登陆后通过肉搏战攻取了皮岛。

随着明军防守的步步收缩,清军又发起了松锦之战。1641年,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全力围攻锦州,明军统帅洪承畴亲率十余万明军主力前来救援,与锦州城内的守将祖大寿里应外合,瞬间就变被动为主动,一度打得清军措手不及。

鳌拜没有慌乱,他率部奋力反击并将洪承畴所部围歼。而且,鳌拜还活捉了洪承畴,彻底扑灭了明朝仅存的一丝希望。

由于皇太极没有册立储君人选,所以他刚过世不久便出现了激烈的纷争,几方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最后,争夺最激烈的只剩下了两人,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其中,豪格执掌着两黄旗势力,而多尔衮执掌着两白旗势力,双方已成剑拔弩张之势。

期间,统领皇太极近卫军的鳌拜自然也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出于对满清的忠心,鳌拜担心出现分裂,于是坚决支持父死子承制,支持由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继位。

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多尔衮和豪格都退让一步,共同拥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于是,曾坚决拥护豪格的鳌拜就成为了多尔衮的眼中钉,成为摄政王后,多尔衮直接将鳌拜闲置不用。

多尔衮倒台后,鳌拜很快就获得了顺治帝的重用,一步步成为了议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顺治驾崩后,鳌拜受命与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共同辅政幼帝康熙。

在康熙看来,这些辅政大臣个个嗜权,而且骄横无比,其中尤以鳌拜最甚。1669年,十四岁的康熙突然下旨罢黜了鳌拜之职,之后将其囚禁致死。

不过!康熙缉拿鳌拜的过程很简单,根本不像电视电影中演得那么夸张,手握重权的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非常平静地接受了康熙的旨意。这儿很重要!请划重点。

笔者个人认为,随着功绩的积累,鳌拜只有功高震主之嫌,并无谋反之意。事后,康熙帝也意识到了这点,碍于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不能公开认错,可还是将原本议定的死刑改为了幽禁。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时,又下旨重新给予鳌拜的后人以官职和田产。康熙晚年,他终于为鳌拜平反,追封其一等男爵。据《清史稿》记载:

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应给世职。

在雍正即位后,他将鳌拜的诸多罪状都悉数勾去,还追封其一等超武公的爵位。

笔者个人认为,鳌拜是被后世抹黑极其严重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确有狂妄过失之处,的确有功高震主之嫌,但也的确担得起“功臣”二字,担得起“忠臣”二字。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的历史剧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那么,历史上的鳌拜真实面目又是怎么的呢?

其实,鳌拜是清初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满洲第一巴图鲁––––功臣鳌拜

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古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只是到了康熙年间,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资历再高、功劳再大,在新帝新政局新形势之下,他只能被迫退出历史的舞台。

鳌拜精通骑射,从青年时代就跟随皇太极进攻蒙古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很好的战绩。

崇德二年,皇太极命贝子硕托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进攻皮岛,由于硕托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阿济格接受,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吸引皮岛守军注意力;另一路是进攻的关键所在,其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皮岛西北角的要害阵地。

而后一路由鳌拜和准塔率领,其渡海发动进攻时,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虽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这一战,是鳌拜的成名战,皇太极以鳌拜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松锦之战中,锦州祖大寿被包围,洪承畴13万大军来援,进至松山,与清军激战,清军右翼济尔哈朗部遭受明军火器的猛烈攻击,处于下风,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来援,其中就有鳌拜。鳌拜部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其后鳌拜也不待军令,果断乘胜追击,打到明军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五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代皇太极亲来后,彻底赢得了松山之战的胜利,而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大清入关后,鳌拜又是绞杀农民军的主力干将,从顺治元年十月开始,鳌拜一路将李自成从西安辇到了湖北,最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大顺政权土崩瓦解。打垮李自成后,鳌拜又奉命前往四川,剿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鳌拜身先士卒,一路猛烈进攻,最终张献忠被杀,大西军主力被破。

皇太极的忠臣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贵族在帝位继承上出现了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而作为向欢庆护军统领的鳌拜手握重兵,成为了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换位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当会议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道:“我们这些先帝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式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中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谢邀。鳌拜,满洲镶黄旗人,满清第一勇士,战功赫赫,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元勋。鳌拜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辉煌前半生+专权(?)后半生。早年随皇太极立汗马功劳。后辅顺治帝,顺治驾崩,遗诏命鳌拜为四大佐臣之一,辅佐8岁的小康熙。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权被拘禁,后死于幽所。战功卓著的鳌拜。1、皮岛之战。1637年,鳌拜立军令状请战皮岛(今朝鲜椵岛),攻克明军战立下头功,并晋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2、 松锦会战。锦州☞明军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清生死攸关之战,最终鳌拜冲锋陷阵,五战五捷。此战后大明再没雄起,皇太极大喜,后,鳌拜升为护军统领。3、打垮李自成。1644年李退守西安,鳌拜进攻西安大顺军,后转战河南、湖北大小13战。次年李自成被害,大顺军瓦解。4、灭掉张献忠。搞掉李自成,顺治帝三年,鳌拜又一次先锋出战张献忠,扫灭大西军,并肃清残余势力。再次首功。无论早年关外之战,还是入关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鳌拜都冲在最前面出生入死,战功赫赫。鳌拜,当之无愧大清开国功勋。忠心耿耿的鳌拜。鳌拜出身将门,初随皇太极,鞍前马后,南征北战。后,皇太极过世,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争帝。鳌拜坚决拥护先帝后人继位,不惜以武力对抗强大的多尔衮。要知道,多尔衮为皇太极兄弟,豪格、顺治之叔,鳌拜和多尔衮比,只是个外人,皇室是人家的,这势力差太远 ☞也足见鳌拜多衷心先皇。最终双方妥协,由皇太极第9子继位(即顺治)。但,此后多尔衮和鳌拜这梁子算结下了。鳌拜忠于皇太极,自然就忠于其后人顺治。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多次打压鳌拜,顺治多次出面调解。顺治亲政后也视鳌拜为心腹重臣,让其随侍身边,直接参与国家各类事务。可见顺治很看重鳌拜。无论对皇太极还是顺治帝,鳌拜都是绝对的干将忠臣。专权争议的鳌拜。公元1661年,顺治帝去世,遗诏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8岁的小康熙。一个体弱,一个性弱,鳌拜目标就对准了苏克萨哈(多尔衮的人)。先杀了费扬古之子(康熙侍卫☞对鳌拜不敬),两家结怨,后鳌拜又灭了费扬古一家。鳌拜最大罪名或是换地事件。其实这是早年多尔衮谋私,强行用正白旗差地换了镶黄旗好地。康熙五年鳌拜要求“呈请更换”,但遭到正白旗代表反对。鳌拜无视康熙调解,把三个代表给做了,强行换地。多尔衮的错,让鳌拜一人买单也不公平吧?况且鳌拜也是为整个镶黄旗家族,而非一己之私。康熙十五岁时,鳌拜已是朝中最有势力的宰相,这和即将亲政的康熙必然是权力冲突。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康熙要亲临天下。鳌拜啊,鳌拜,横扫四方无敌,可惜你不擅政治谋略,只会"横"劲不懂"奸"道...鳌拜最终被康熙设计拿下,后拘禁。不久,大战四方伤痕累累的鳌拜于1669年忧郁而死。总体上,鳌拜功勋卓著,功远大于过,对两代先皇忠心耿耿,他是功勋+权臣而非奸臣。这是康熙没杀鳌拜的台面原因。真相或不全如此,毕竟长大的康熙不想有人挡道。在鳌拜没选择急流勇退时,就注定了命运。鳌拜后人并没多惨,后来康熙平反,尤其是雍正恢复了鳌拜名誉,并追封至高荣誉“超武公”(岳飞同封号),都很能说明问题。历史滚滚,岁月无情,身后事任人评。但有一点没人不服,鳌拜☞ 真正的铁血男人!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关于鳌拜这个人,从正史中的记载,确实是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他对清朝立下了很多大功,而他最终的覆灭主要还是君臣权力争夺的后果。

我们把鳌拜的人生历程翻看一下,主要依据是《清史稿·鳌拜传》和其它一些资料,逐渐来分析进行分析。

一、出身豪门

【鳌拜,瓜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壮达从征,屡有功。】

鳌拜,瓜尔佳氏,他的出身起点挺高,他的伯父就是费英东,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功勋卓著。鳌拜的父亲是卫齐(汉名:丁锦华),皇太极在位时,被封为游击,进十六章京之列。皇太极对卫齐很信任,每次统兵出征时,就让卫齐留守盛京任八门总管。

起点高,鳌拜从军时,就以“巴牙喇壮达”的职位随军出征,立了很多战功。

这个“巴牙喇壮达”是什么呢?就是护军校。属于军队中的下级军官,武职六品,主要是负责皇帝的护卫随从。

二、战功卓著

【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

“牛录章京”就是低阶武官了,就是后来的“佐领”,管辖着最基本的军民单位,大约就是三百多号人吧,也有变动。“甲喇额真”就是参将首领。

【崇德二年,征明皮岛,与甲喇额真准塔为前锋,渡海搏战,敌军披靡,遂克之。命优叙,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

鳌拜还打过皮岛,立了功,提升为“梅勒章京”,这相当于副将,比之前高了两阶。“巴图鲁”就是勇士,就类似于战斗英雄称号。这说明鳌拜不但武艺高强,还很勇敢。

【六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明总督洪承畴赴援,鳌拜辄先陷阵,五战皆捷,明兵大溃,追击之,擒斩过半。功最,进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

鳌拜参加了松锦大战,立下首功,升了官,成为了“巴牙喇纛章京”,就是“护军统领”,相当于司令部的警卫团长。

【八年,从贝勒阿巴泰等败明守关将,进薄燕京,略地山东,多斩获。凯旋,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 】

鳌拜参加过进入明境的战斗,还打败过吴三桂,这次升官,就是“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官。这就厉害了,手中就握着一定兵力了。

三、帝位之争

但这一年,皇太极死了,清朝内部就发生了一次危机动荡。关于鳌拜在这件事中的所作所为,咱们就要从别的史料中去查找一下。

《清史稿·索尼传》中记载:

【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旨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 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是夕,巴牙喇章京图赖旨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黎明,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旨崇政殿。

诸王大臣列坐东西庑,索尼及巴图鲁鄂拜首言立皇子,睿亲王令暂退。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 礼亲王曰:“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乃定议奉世祖即位。

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索尼和鳌拜等人带着兵上殿,以武力威慑,坚决不允许多尔衮兄弟夺取帝位。

而朝鲜史书《沈馆录》把当时的凶险记录得更详细:

【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鳌拜这些皇太极亲随部下是拿着剑上殿讨论问题的,坚决要立皇太极的儿子。

于是,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六岁的福临登位。多尔衮没有能获得皇位。所以,鳌拜为皇太极这一系是立了大功的,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顺治,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

四、遭受打压

【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鳌拜忠勤戮力,进一等。】

到了多尔衮摄政时期,鳌拜也是从龙入关。多尔衮初摄大政,政局尚不稳定,鳌拜继续攫升。

【二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湖广,至安陆,破流贼李自成。进征四川,斩张献忠于阵。下遵义、夔州、茂州诸郡县。】

追击李自成,击败张献忠,鼎定中原,鳌拜立下不少功劳。这次,没有升官的消息。

【五年,坐事,夺世职。又以贝子屯齐讦告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

顺治五年,清朝基本上政治上就稳定了,报复也就来了。鳌拜论罪下狱,差点问斩。罪名是他“谋立肃亲王,私结盟誓”。

这纯粹是胡扯淡的事。很明显的报复。

【是年,率兵驻防大同,击叛镇姜镶,迭败之,克孝义。】

【七年,复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这是两年后,立功不受奖,又被多尔衮贬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鳌拜忠于清朝,忠于顺治皇帝,却不肯效忠于多尔衮。

五、受命辅政

【世祖亲政,授议政大臣。累进二等公,予世袭。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多尔衮死了,鳌拜才又获升迁,被顺治重用。一个字,“忠”。

【十八年,受顾命辅政。】

这是顺治皇帝驾崩了,鳌拜成为辅政大臣。他与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成为辅政四大臣。

以前都是说功劳,再往后,史书上就只记载他怎么干坏事了。

六、迫害政敌

【既受事,与内大臣费扬古有隙,又恶其子侍卫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同直御前,不加礼辅臣。遂论倭赫等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并弃市。又坐费扬古怨望,亦论死,并杀其子尼侃、萨哈连,籍其家,以与弟都统穆里玛。】

七、圈占土地

【初入关,八旗皆有分地。睿亲王多尔衮领镶黄旗,定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间、任丘、肃宁、容城诸县。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鳌拜以地确,倡议八旗自有定序,镶黄旗不当处右翼之末,当与正白旗蓟、遵化、迁安诸州县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中外皆言不便。苏克萨哈为正白旗人,与相抗尤力。鳌拜怒,悉逮苏纳海等,弃市。事具苏克萨哈传。又追论故户部尚书英俄尔岱当睿亲王摄政时阿王意,授分地乱序,并及他专擅诸事,夺世职。】

八、得罪蒙部

【时有窃其马者,鳌拜捕斩之,并杀御马群牧长。怒蒙古都统俄讷、喇哈达、宜理布于议政时不附己,即令蒙古都统不与会议。】

九、位列首班

【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

十、结交朋党

【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讷莫及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玛尔赛、泰必图、济世、吴格塞等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十一、阻挠上奏

【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

十二、掌握官员调度

【上亲政,加一等公,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师,纳穆福加太子少师。鳌拜益专恣。】

康熙亲政,但鳌拜丝毫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就导致君臣双方矛盾无法调和,走向分裂。

【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齮而去之。卒,又擅子谥忠敏。】

【工部满尚书缺员,妄称济世才能,强请推补。】

十三、走向覆灭

【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被列了大罪三十,父死子囚。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康熙晚年,给鳌拜又重新恢复名誉,关心他的后代。

【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雍正年间,几乎就是彻底给鳌拜平反了,还加了封号“超武”。

【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

到了乾隆时代,鳌拜的地位又有所下降,基本上与康熙晚年的立场一样。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核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那么通过以上的史料,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鳌拜的一生:

鳌拜为清朝,为皇太极英勇作战,扶立顺治,辅佐康熙都立过大功。

康熙初期,鳌拜打击政敌,擅权谋政,圈地谋利、结党擅权,他都干过。

康熙亲政,鳌拜仍然不愿意放权,导致君臣反目,鳌拜最终走向了覆灭。

鳌拜始终忠于清朝,忠于每一任君主,这没有问题。他既不是叛臣,也不是奸臣,而是个权臣。

但就是这个“权”字害了他的后半生。

鳌拜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开基创业、征战沙场的时代,而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君主也换了。他以为他的一切权力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不断建功立业而得来的。但实际上,在这个皇权社会中,他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皇权”的基础上。

做为臣子,“皇权”是万万不能沾手的啊。无论你出于什么目的,无论你多么忠诚,多么勤苦付出,只要你敢沾上,就必然遭到最沉重的打击。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啊。

鳌拜,用他的自由和生命再次验证了这条巅扑不破的真理,代价却是惨重的。

唯一幸运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仍然把应当属于鳌拜的那一份还给他的子孙。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的朋友们肯定知道鳌拜手握大权,认为是权臣、奸臣,那历史中真实的鳌拜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鳌拜,全名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可见其骁勇善战是家族遗传,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是历经清朝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重臣。

1、皇太极时期,是战场上勇猛之将。

鳌拜因家族出身显赫,善于骑射,初露锋芒便受到皇太极的重用,。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相继命贝子硕讬、英郡王阿济格攻打明军所在的皮岛,鳌拜自荐并立军令状,经过英勇对战,顺利登岛,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勇士)。

崇德六年(1641)鳌拜又数次在松锦会战中冲锋陷阵数次打败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明军,取得胜利晋升为护军统领。

(松锦会战)

顺治元年(1644)十月——顺治三年(1646)正月,又率军打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队。

(清军攻打农民军)

2、顺治帝时期,是其心腹忠臣。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皇长子豪格、以及皇九子福临等多方势力为争夺皇位出现争斗,鳌拜作为手握重兵的镶黄旗护军统领,在这

场争斗中与多尔衮相抗争,也为顺治帝登基助力了一下,奠定得到顺治信任的基础,此后鳌拜多次与多尔衮抗争,直至顺治亲政。

鳌拜随侍顺治左右,大到参与管

理国家大事、调和孝庄太后与顺治帝母子矛盾,小到参与王室宗亲、审理案件等事务。顺治更是在鳌拜病重时亲自探望,可谓是顺治忠心耿耿的得力重臣啊!

3、康熙帝时期,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囚禁至死。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帝死后,年仅七岁的玄烨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政。然四位大臣并没有团结一致,索尼年老不问事,苏克萨哈和鳌拜两人政见不合互相厌烦,遏必隆为鳌拜是首。

此时鳌拜已是朝中最显赫有实权的大臣,于是欲望膨胀、私心不满,开始专权蛮横起来。以不敬为由杀死内大臣费扬古一家;在苏克萨哈请旨辞掉首辅为顺治守陵时,以24种罪名陷害处决。

鳌拜的党羽势力已经遍布朝廷内外,鳌拜与康熙矛盾渐渐激化。康熙想要掌权必须解决鳌拜,于是秘密训练一批亲贵子弟。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调走鳌拜亲信,让鳌拜入宫。自以为是的鳌拜毫无防备的来了,即便再英勇,也挡不住被一群训练有素、孔武有力的年轻人扑倒擒住,以30条罪名被囚禁,不久就死了。

(康熙设计杀鳌拜)

总之,鳌拜作为清朝三代元勋,前半生战功赫赫,是忠于大清朝,忠于皇太极、顺治帝的,晚年时权力膨胀,对康熙忠诚不够才被囚,电视剧中鳌拜形象的塑造有失偏颇。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怎样的?

一个懂得用忠诚来当筹码的聪明人。

努尔哈赤时代、皇太极时代,他们都觉得鳌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鳌拜乃是费英东的侄子,一家子人都是比较骁勇善战的,有着女真贵族的因故,鳌拜也被重用。

在鳌拜的人生观念里,莽就完事了,莽很重要,可以说是他的“命格”。

但鳌拜也不傻,他知道要有一条莽的底线,为谁而莽,不能对谁莽。

鳌拜他都明白。

对于皇太极,鳌拜无条件奉献自我,皇太极想打哪里,只要鳌拜没有残废,那么他都会请缨出战,而且还是那种亲身上场杀敌的那种,凶猛得很,所以才有了皮岛之战中,女真人自称鳌拜肉身“扛”炮弹的传闻。

皇太极哪管你鳌拜是不是肉身扛炮弹,但很猛是肯定的,因此给鳌拜赐“满洲第一巴鲁图”,意思就是满洲的第一战士,对于鳌拜来讲,这比让他当亲王还开心,毕竟真的是太能证明自己了。

因为皇太极的施恩,加上大清的崛起,鳌拜的忠诚很好地控制在皇太极这一脉,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豪格争皇位,鳌拜多次出面放厥词,要收拾多尔衮,但是在当时的地位对比中,鳌拜就是个“奴才”,大言不惭,多尔衮几次都想弄死他了。

这就是鳌拜的“莽”的体现了,看似他不要命,挑衅多尔衮,但他哪里不懂,保“皇”派绝对不会让多尔衮把他干掉的,鳌拜的底牌一直都是对皇太极一脉的忠诚,拿住底牌,就拿住所有。

在历史上,鳌拜的努力不是没有用的,以鳌拜为首的对皇太极一脉的坚决拥护派,让多尔衮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最后决定让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来当这个皇帝,鳌拜对这个决定就没有再坚持了,毕竟保住了他的底线。

真正让鳌拜的“忠心”凸显出来的,乃是多尔衮摄政后对他的打击。

虽然皇帝是顺治,但多尔衮才是摄政王,多尔衮多次挑事,把当年碍他手脚的鳌拜多次打击,虽然杀鳌拜是不可能的,但是打压一下他,偶尔以“处死”来威胁鳌拜,最终又以“革职”、“罚俸”来替代死刑。

这就保住那条鳌拜不会被杀死的底线,实际上对于鳌拜来说,只要不死,那就有机会,虽然顺治初年他一直被打击,但他在赌,一场很稳定的赌,那就是多尔衮迟早有一天会下台,顺治迟早有一天会亲政。

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在打猎归来的路上摔下马从而身亡,多尔衮的身亡,让众人都措手不及,孝庄趁此推动顺治亲政,这一次,就没有什么辅政大臣之类的。

顺治亲政后,立马筛选忠心派,毋庸置疑,被多尔衮安排回家的鳌拜就被记起来了,因为身边的政治团队要洗牌,鳌拜一下子被抬到很高的地位,顺治凡是军国大事,都一定要有鳌拜来参与,鳌拜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很高的权柄。

一般来说,跟着年轻的皇帝,前途必将是不可限量的,当年秦王政身边的王翦,汉昭帝身边的霍光,皆是如此,在政治上,鳌拜其实是有些“先天不足”的,毕竟他是一个莽夫上位,但是他进入了最高级的圈子,总算是有着一个身份在那里。

顺治十八年,年轻的顺治因为染上天花急性去世,在驾崩前,顺治没有很好的时间来做准备,他选择了玄烨来当储君,任命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任辅政大臣,也就是顾命大臣,鳌拜很幸运,又遇上一个年轻的皇帝。

在顺治葬礼的时候,鳌拜哭得很伤心,闻者伤心听者流泪,不管怎么说,鳌拜的忠诚本心一直是没有变的,他也有可能是忠诚的是皇太极的延续,并不是顺治这个人的本身,总而言之,康熙登基,又让鳌拜有了这份忠诚的憧憬。

但这个时候,鳌拜却已经不再单纯了,鳌拜年纪也大了,属于老臣,虽然跟索尼、苏克萨哈等人比,鳌拜差不多,可鳌拜却是一个“另类”,人家另外三个顾命大臣都是有话憋在心里,鳌拜是直接开干。

在一开始,鳌拜还能和这些人好好说话,随着时间的推进,鳌拜是越来越难沟通,这就是权力对人的一种“腐朽”,而索尼也好、苏克萨哈也好,他们对于鳌拜的咄咄逼人,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让步。

譬如索尼,都四朝老臣了,而且还是中枢那一级别的人物,资历比鳌拜高多了,可惜索尼经常生病,老年人了,身体扛不住,鳌拜就以此得寸进尺,侵蚀索尼的权力,年轻都算不上,只能说年幼的康熙,又不知道怎么应付这种情况。

鳌拜得权,是一个极其巧合的综合因素,其他辅政大臣的忍让,康熙的无能为力,鳌拜的强势,孝庄的制衡,这些都是组成鳌拜专权的根源,但不管怎么说,鳌拜却是一直没有脱离“忠诚”二字。

在语言上,鳌拜这个“莽夫”最喜欢的,就是他为太宗皇帝(皇太极)立过多少功,受过多少伤,当时的大清乃是“战士之国”,对于这个曾经的“第一巴鲁图”还是很给面子的,所以鳌拜的底气就是来自于这种不懈的坚持。

你说鳌拜要是中途投降了多尔衮,那么鳌拜绝对在这个朝堂上混不下去了,要不怎么有人说,在朝堂上混,要不就是精明到无人能算,要不就是蠢得可怜,只要有赤子之心,未必得不到想要的一些结果。

可也是这样的鳌拜,激起了康熙的忌惮,鳌拜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憋在心里,今天得罪了他,明天他的报复就来了,譬如步军统领费扬古的儿子就曾得罪了鳌拜,后来鳌拜就找理由弄死了费扬古的儿子。

这都还不算完,费扬古因此和鳌拜起了冲突,鳌拜没有动这个曾经也立过功的费扬古,反而是继续杀他的儿子,鳌拜继续找理由,下令处死费扬古的另外两个儿子,最终没收他们的家产给鳌拜自己的弟弟。

看似很人生巅峰,但在大清,你皇帝都不敢这么做事情,凡事都要有个道理,但鳌拜,没有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我忠诚于皇帝,所以我值得被赋予这么高的权力以及自以为是,这就是清代扭曲皇权带来的权臣隐患。

这样的鳌拜,渐渐地让康熙感到“碍事”。

跟多尔衮对顺治造成的压迫不同,鳌拜其实根本没有给康熙带来致命的压迫,但因为清朝皇权至高无上,鳌拜踩过了不应该踩的线,所以康熙就一定要制裁鳌拜,特别是鳌拜在违背了康熙的意愿杀了几个大臣后。

不过即便是康熙擒拿了鳌拜,康熙也没有敢对鳌拜下死手,而鳌拜被抓住后,他的“台词”还是他为皇太极流过血,他为大清立过功,身上的伤疤,全都是为了爱新觉罗而留的,听到这些话,没人敢动鳌拜,康熙也不敢。

所以严格来讲,康熙和鳌拜的矛盾,并没有后世人所复述的那么大,鳌拜最后是在牢中被关死,不算是被康熙杀死,而康熙,也善待了鳌拜的后人,康熙其实后来也算是在“弥补”他对待鳌拜的方法。

鳌拜的忠诚毋庸置疑,他这一生为了忠诚崛起过,受过伤,辉煌过,也绝望过,鳌拜看似很傻,但他最后也曾经掌握过大权,他可以说是在皇权政治下,最为适合的一个人物了,他可以是不精明的,但他却在这种互相制衡的关系中,来去自如。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