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历史延绵不断,遗憾也是层出不穷,有的遗憾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而有的遗憾纵使历经千年依然令人扼腕不止。比如,西汉名将李陵的被俘,就是让人永远无法磨灭的遗憾。
引用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词句: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其中的“将军”,就是指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陵。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他是西汉初期的名将,也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在对匈奴征战中屡立奇功。
作为忠良之后,李陵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器重,先后被授予侍中、建章宫监和迁骑都尉等职,一直在驾前侍奉。基本上,李陵的一生都没有绕开汉武帝,可谓是“成也刘彻,败也刘彻”。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担任副将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作为策应和疑军,李陵亲率五千人马深入匈奴的腹地,遵照汉武帝“徘徊以观敌情”的指示,配合李广利的主力作战,寻机歼灭匈奴右贤王所部。
结果,由于情报有误,李陵太过于孤军深入,在浚稽山一带(今蒙古国土拉河和鄂尔浑河以南地区),与匈奴单于的八万主力精锐遭遇后被包围。
以五千对八万,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李陵竟不畏惧,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依然数次击退了匈奴骑兵。面对粮草殆尽的窘境,李陵只得率军进入山林退守,希望得到李广利主力汉军的救援。
此时的李陵,丝毫没有动摇过对于大汉的赤胆忠心,命令残余所部士兵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不料,在这次突围当中,李陵和他的数十名近身护卫皆被匈奴所俘虏。
出击匈奴兵败的消息传回到长安,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了推托责任,将李陵塑造成了桀骜不驯和贪功冒进之人。
汉武帝误听谗言,以为李陵兵败后很快投降,甚至还为匈奴练兵。他立时就雷霆大怒,下令将李陵夷三族。
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家历来忠义,建议武帝暂勿处罚,待情况确切后再行处置。结果,盛怒之下的刘彻将司马迁罢官下狱,直到同意接受宫刑后才释放出狱,得以继续撰写《史记》。
当李陵听闻自己被夷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的消息后,从心底对汉武帝产生了绝望。回顾自己拼死征战,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和国,即便投降匈奴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可如今,家没了,国也回不去了,于是索性真正归降于匈奴。且鞮侯单于极其看重李陵,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李陵为妻,还册封他做了右校王,负责管理坚昆地区。
数年之后,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昏庸和鲁莽,体会到了李陵当时在孤立无援之下的无奈。武帝念及李陵以及李广一门的忠勇和功绩,同意迎回李陵并派遣公孙敖专程出访匈奴,设法将李陵接回。
公孙敖信誓旦旦地出访,结果却无功而返,甚至连李陵的面都没见到。但是,他不愿因此受罚,诓骗武帝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根本不愿返回故国。
就这样,李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可以返回汉朝的最后机会。
在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李陵年少时期的好友霍光和上官桀都成为了权势熏天的辅臣,实际掌控朝政。他们多次劝说李陵返回长安,重新效忠大汉。
但是,对汉朝已经再无留恋的李陵拒绝回归。不过,他虽然为匈奴将领,但却极力避免与汉军交战,最终在公元前74年老死在匈奴。
有一种传言说,李陵从匈奴携部分汉军降兵逃到了靠近汉朝的草原繁衍生存,而且日渐强大。他的子嗣繁衍甚多,就连后来建立唐王朝的李渊都是李陵的直系后代。
关于李陵和司马迁,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和感慨他们的遭遇。不过,二人都担得起伟大历史人物的称呼,李陵是影响汉匈两国的军事家,司马迁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璀璨夺目数千年。
回答完毕!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李陵事件确实是个悲剧,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在皇权面前,喊冤其实也是多余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英雄难敌小人心思!
给你5000步兵去对抗8万骑兵,你还想怎样?
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给的答案是这样:奋战了8个日夜,杀敌1万余人,最后投降了。而后牵连自己的老妈、老婆跟孩子一同被诛杀,顺带还让一位替他求情的史官遭了宫刑,成了不是太监的太监,他就是司马迁。
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有人对李陵事件进行剖析。比如说李陵本来铁了心是要战斗到底的,但架不住有逃亡的士兵向匈奴泄露了军情。让匈奴知道了李陵的弓箭即将消耗殆尽,于是疯狂的进攻;也有版本说李陵以自己的投降为代价换取了几千士兵的性命;只不过历史太长,英雄的胸怀太宽广,我等凡夫又如何能猜透?
但是有两点其实是很说明问题的。
第一、李陵如果是投降之辈,那何必奋战8个昼夜?要知道以5000对8万胜率几乎为零。
第二、整整8天为什么没有支援?当时讨伐匈奴的主力部队将领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的大舅哥,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没有人去追问这位大舅哥不去支援的罪责,都在琢磨着怎么让只带了5000人的李陵,背起整个战局不利的锅,最后司马迁看不下去了,于是遭了罪。
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他为了5000将士的生命,选择投降的说法。只不过李陵不知道自己投降家人都要死吗?他用自己一家的性命,换了5000人的性命,是否值得呢?
传闻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知道李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所以汉武帝知道后一怒之下杀了李陵的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成为被李家门下宾客的,都以此为耻辱。太史公司马迁因此事替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真冤!!!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李陵出生在公元前134到132年之间,他是李广的长子,比司马迁小一到三岁。他在少年时代就进入宫廷担任郎官,当时霍光、司马迁、苏武都是郎官,李陵擅长骑射,为人也很谦逊,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后来李陵被封为骑都尉,骑都尉在汉代是一个秩比两千石的职位,仅次于郡守。晋升到骑都尉之后,李陵被安排在河西地区,带着五千人负责河西地区的战备和军队训练工作。
公元前99年,李陵34岁的时候,汉朝准备进攻匈奴的右贤王部,随后,李陵被召回长安,汉武帝亲自在武台殿向他布置任务,李陵向汉武帝争取到了一个独立领兵的机会,可是这次出兵的将领太多,汉武帝已经没有骑兵可以派给李陵了,李陵的回答是“不用骑兵也可以,我愿意带着我的五千步兵,以少击众打到单于庭去。最终,汉武帝被李陵的胆识和气魄所感染,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李陵投降事件的始末李陵在公元前99年的九月份,从居延海出发了,李陵率领的五千人是一支步兵、骑兵和战车混编的部队。在汉代,军队在作战时,一般以三十天为一个周期来进行后勤准备,考虑到后来李陵军团一直没有出现断粮的情况,汉军可能携带了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口粮。
李陵军团经过三十天的行军抵达浚稽山,且鞮侯单于就带着三万匈奴军向汉军发动了进攻。在初战失利之后,且鞮侯单于动员了八万人参加对汉军的围攻,李陵边打边退,经过十天左右的战斗,汉军接近了夫羊句山。此时,匈奴已经占领了山区,汉军冲入山林和匈奴军展开混战,甚至差一点就射死了且鞮侯单于。
汉军冲过了夫羊句山后,每天要打退匈奴的几十次进攻,匈奴终于对作战失去了信心,准备撤退。但汉军一位将领叛变,将汉军受损严重的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围攻汉军。就这样,汉军还是前进到了鞮汗山,这个时候战斗激烈到汉军一天就把剩下的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光。汉军最后被匈奴人围困在了鞮汗山的峡谷里,这个时候,军官劝李陵说“当年赵破奴也是被匈奴俘虏了,后来还是逃回了汉朝”。李陵回答“我如果不死,就不配叫壮士”。最后大家决定突围,可李陵突围失败,向匈奴投降了。
二、司马迁为李陵作辩护,却因一个误会获欺骗罪
没多久,李陵投降的消息就传回了长安,汉武帝大怒。就在朝廷的官员也都一起谴责李陵的时候,汉武帝专门召见了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进行了辩护,他说“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的腹地,他虽然失败了,然而他所取得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寻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进行辩护呢?据史料记载,是因为司马迁是李陵此次独立领军的举荐人。
其实在司马迁的辩护之后,汉武帝还是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公元前97年,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后,汉军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汉武帝专门安排参战的公孙敖,让他趁机把李陵接回来。结果公孙敖和左贤王交战不利,只得撤回。他回来以后对汉武帝说:“我们抓住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之法,防备汉军,所以我们无功而返了。”
后来汉使在匈奴面见李陵,才把事情搞清楚。在李陵投降的同一时期,确实有一个人在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这个人叫李绪,李陵的字叫少卿,李绪的字也叫少卿,所以被俘的匈奴人说有一个李少卿在教单于防备汉军。
证实了李陵已经真的投降,对朝廷来说,剩下的就是司法问题了。在汉代,投降和被俘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法律规定了投降和谋反同罪,所有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族诛。大约就在公元前97年的十一月份,李陵全家被处死。从俘虏的嘴里证实了李陵已经真正投降,那司马迁替李陵做出的保证,也就是那一句“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寻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自然也被当成了欺骗皇帝的谎言。所以他被判了诬罔罪,诬罔也就是欺骗的意思,这个罪名在汉代就是死刑。
在汉代,除非皇帝真想让一个人死,一般的死刑犯在行刑之前,是可以选择用钱来免除死刑的,没有钱的也接受宫刑。司马迁没有足够的钱来免刑,朋友和同事也没有一个肯帮忙的,最后他选择接受了宫刑。司马迁的遭遇所体现出的残酷性,本质上是时代的残酷性。
三、李陵最终彻底叛变了
公元前90年,在李陵投降匈奴九年之后,汉武帝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已经是匈奴右校卫的李陵率军参与了对汉军的围攻。李陵在匈奴一共生活了25年,期间他曾多次劝降被匈奴扣压的使臣苏武,在汉朝接苏武回去时,李陵对苏武说:“如果国家当年能暂时赦免我的罪过,留下我母亲的性命,我是有可能将功赎罪的。后来全家都被杀了,我对汉朝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什么也晚了。”当李陵在匈奴病逝的时候,汉武帝已经去世13年了。
结束语很多人觉得司马迁很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李陵事件发生之后,在皇帝和朝廷的眼里,这首先是一个司法问题,重点在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功过赏罚的判定。在确定李陵已经投降之后,事情的重点就变成了对投降者的处罚,而在司马迁为李陵所做的辩护词中,侧重点是赞扬李陵的人格和精神,重点在于追溯过往的历史,构想可能发生的未来,皇帝和朝廷在意的是事情的结果,司马迁在意的是事情的经过。
当两种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的时候,掌握实际力量的一方将决定碰撞的结果,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思想冲突,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汉代儒法冲突的一个体现,这场冲突的结果对司马迁来说是一个悲剧。
其实李陵本来是要做壮士的,可最终因为意志不坚定投降了,但这也不能否认他为了打匈奴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李陵撞名的事情让汉朝误以为他真的投降了,当时严酷的法律与此意外也是李陵的悲剧所在。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司马迁,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部巨著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的。一个正常人遭受宫刑,是何等的屈辱,这也是司马迁一生的痛!而司马迁遭受如此酷刑,竟然只是在李陵事件中,为李陵辩护了几句,那么李陵事件是怎样的?为了辩护就遭此酷刑,司马迁冤不冤呢?
事情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朝从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与匈奴战争不断,到了汉武帝时期表现更甚,武帝在位五十年有四十年都在征讨匈奴。李陵事件也是征讨匈奴的时发生的。
天汉二年,武帝命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征匈奴,李广利是何许人也?李广利是武帝的大舅子。命李陵随李广利出征,负责淄重,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打下手,他请命自己带领一批人马出征匈奴,因为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武帝答应了给李陵五千步兵。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与匈奴大军相遇,李陵率众奋勇杀敌,作战英勇,与八万匈奴血战8天8夜,杀死匈奴一万多人。最终因为等不到救兵,弹尽粮绝而被俘,被俘的李陵选择了投降。
这个信息传到宫中,武帝大怒,他觉得李陵投降匈奴是汉朝的屈辱,作为将军应该战死沙场才对。满朝文武见风使舵,纷纷指责李陵,而司马迁知道李陵的为人,李陵孝顺父母,为人谦虚,对朋友讲义气。此时他对那些落井下石的人非常痛恨,所以当武帝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何看法时,司马迁对武帝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就算名将也不过如此,他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他想留着自己的性命找机会报答汉室的。”
就是这番话惹怒了本就在气头上的汉武帝,武帝一气之下将司马迁打入大牢,最终司马迁遭受了宫刑。遭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在狱中造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后人对司马迁都是同情的!那么司马迁冤不冤呢?
在世人来看,司马迁确实挺冤,一个敢于直言的,不畏生死敢于怒斥强权的人,受此酷刑确实冤,从另一方面说,投降的不是他自己,他本人与李陵又不沾亲带故,他却要站出来替李陵说话,他没有昧良心,他替李陵说话完全是出于仗义,这样的人受到这样的待遇确实冤。只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导语:公元前99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碰到匈奴主力三万人,奋勇拼杀后投降,消息传回汉朝中央,却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倒霉。
李广难封,谁又能想到他的孙子李陵比他还要惨,不仅难封,甚至被逼投降,漂泊异国他乡。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命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帅,带兵攻打匈奴。同时,他任命李广之孙李陵为偏路,负责运送粮草,辅助主帅李广利。
李陵不干了,去见汉武帝说:“陛下,我的部下都是精兵良将,不愿押送粮草,愿独领五千军深入匈奴王庭,斩杀敌军。”汉武帝一听,心想:“你小子,不就是怕李广利抢了功劳嘛,说的这么好听。”于是他对李陵说:“我发军就这么多,马匹也没有了,你如果要自己行动,那你就和你的部下腿着去吧。”身为名将之后的李陵怎么能服输,就这样带着五千步兵出发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开玩笑,李陵这五千人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多人的部队,不过李陵终究是一个出色的将军,下令抵抗,斩杀匈奴过万人,但终究因为没等来支援,最终力竭投降。
李陵兵败
消息传回汉朝中央,汉武帝及一帮大臣纷纷声讨李陵,认为李陵丢了汉家的面子,哪怕他自杀或者被俘虏都好,却是投降。这便是“李陵事件”。当然,这件事还没完。
如果说李陵因为李广利的战略部署失误以及汉武帝的安排偏颇而憋屈投降,那么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遭受腐刑,那简直就是窦娥还冤了。李陵兵败投降,这一消息在汉朝的朝廷上炸开了锅,一众大臣都在骂,汉武帝突然转向文官队列,看着太史令司马迁说:“司马迁,你怎么看?”
汉武帝
司马迁听到皇帝突然提到自己,马上组织言语,说到:“陛下,臣听闻李陵在家侍奉母亲至孝,在军队里则对待将士如兄弟一般,这样的人怎么会主动投降呢?而且他带着五千兵却斩杀过万敌军最终才因为没有支援而兵败,这不正表示他的英勇吗?臣看来,李陵投降只是假意投降,以待后面报效。”
汉武帝一听,心想:“你小子,分明就是想替李陵辩解,然后把错推给李广利,混账!”于是一道圣旨,判了司马迁扰乱朝政,死刑!司马迁本不惧怕死亡,可是一想到自己父亲临终托付的史书还没写完,咬咬牙,选择以腐刑替代死刑。
司马迁像
结语纵观李陵事件和司马迁被施腐刑两件事,个人认为最大的推手是汉武帝,因为一个独尊儒术,致力于打造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汉武帝不允许底下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意见,所以才会有一气之下诛灭李陵家族,导致李陵心灰意冷彻底投靠匈奴,而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作为历史书写者,因为替好友李陵申辩了几句就招来了此等侮辱,可谓是最大的冤屈。
李陵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为其辩护的司马迁冤不冤呢?
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颇有李广之风。后因孤军深入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及群臣都怪罪李陵,独有太史公为其辩解。后果可想而知,司马迁即被下狱并施以腐刑。关于这件事,我来讲下我的看法。
少年英才,飞将之孙李陵年少时即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骑射,又有仁爱之心,所以名声不错。他曾率领八百骑,深入匈奴两千余里,此等胆识,难怪武帝会认为他有李广之风。
孤军深入,兵败投降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塞北。走了有三十天,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单于带领的三万骑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汉军毫不畏惧,奋力死战,杀敌数千。单于非常震惊,又召集了八万骑兵围攻李陵。匈奴人数虽多,不过久久攻不克李陵,而且还折了上万人马。李陵且战且退,加之单于害怕再往南追击会有汉朝伏兵,于是有了退兵之意。不过正好李陵有个手下投降了匈奴,俱陈汉军状况。匈奴得知了李陵军况,遂再次追击李陵。李陵寡不敌众,力战援绝,兵败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惨遭腐刑武帝听闻李陵投降匈奴,龙颜大怒。群臣都认为李陵有罪,唯独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轻易投降之人。他认为李陵以少击多,最终弹尽粮绝,是无奈投降。他还说以李陵的人品,即使缴了械,那也只是暂时之计。只要李陵不死,绝对会报效汉朝。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罪,便将其下狱,判他宫刑。这一细节,《汉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由此看来,司马迁实在是冤。
武帝听信谣言,夷李陵三族后来武帝也有所悔悟,认为李陵兵败情有可原,也派了公孙敖去匈奴迎接他。不过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他捉了一个俘虏,说那俘虏言李陵正在为单于练兵。武帝震怒,杀陵三族。后来汉使出使匈奴,方知练兵的另有其人。《汉书》中说到,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至少来说,武帝诛灭李陵家族,对其影响应该挺大。李陵或许有归汉之心,然则此事之后也许就心灰意冷了吧。
李陵投降匈奴,窃以为虽有失气节,但尚有同情之余地李陵兵败投降,有可能是出于无奈,但不免失了军人气节。相反,他的副手韩延年力战而死,令人心生敬畏。他的好友苏武宁死不屈,终成英雄美名。从李陵的诗歌以及与苏武的对话来看,不排除他曾有归汉之心。然而世事无常,李陵三族被灭或许就是让他徹底断了与汉朝关系的导火索。
后来大将军霍光也曾遣人让他回去,但他拒绝了,理由是“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此时的他早已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孩子,又封了王,我想这应该是没有脸面再回去了。
总之,李陵一直活在对汉朝的愧疚中,活在生与义的矛盾中。在看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后,能自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说明他是有良心的。凡此种种,让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历史评价褒贬不一,饱受争议历代名人对李陵褒贬不一,不过还是同情惋惜的居多。
南朝江淹:“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
唐太宗李世民:“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钱穆:“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这些要么是褒奖其才能的,要么是同情其遭遇的。
王夫之:“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王夫之这一论调很有意思,他认为李陵投降完全不能原谅。并且说司马迁之言是朋党之言,不足为信。另外又拿了关二爷开刀,说关羽投靠曹操又复归刘备只是幸运而已。如果白马之战关羽战死,那么关二爷亦是不忠不义之人。这个论点是建立在绝对忠君的思想下,说李陵背主倒是可以理解,但拿关二爷说事就有些偏颇了。
结语李陵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从他投降的行为来看,确实是少了一份豪气。但从他后来的言语以及感情流露来看,似乎又有难言之隐。反正就个人而言,我对他还是持同情惋惜的态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