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不少,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伊尹、霍光、张居正、鳌拜等人。接下来,我们主要以霍光为例来回答问题。
要提霍光,就必然绕不过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西汉时著名的军事家和非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作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极善于长途奔袭远程作战,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了汉武帝“大迂回和大穿插”的战争思路,多次击退匈奴的进攻,扭转了西汉之前对匈奴的战略守势。
可惜!天妒英才,元狩六年时霍去病便早早离世,年仅24岁。汉武帝闻讯后悲恸万分,停朝数日并追谥他为景桓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霍光(?——前68年),字子孟,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在早年时,他由兄长霍去病保荐入宫,成为了宿卫宫廷的郎官,有机会在汉武帝身边行走。
由于霍光本人性格沉稳和低调含蓄,加之,他深知自己不是靠着自身的真才实学进入宫廷,而是依靠了霍去病的关系。因而,霍光更加的谨言慎行,严于律己,逐渐赢得了汉武帝本人的信任。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步入晚年后,性情变得乖张跋扈,孤僻难测,对身边的任何人都不信任。甚至于,他对于自己一手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都不断怀疑,在“巫蛊之祸”中竟然逼其自杀。
之后,汉武帝却又开始痛心不止,以严苛的手段处决了参与逼迫太子的一干人员。痛定思痛,汉武帝决心册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接手自己的万里山河。
刘弗陵虽然年幼,但却聪慧伶俐,而且体魄健壮,武帝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日,汉武帝命人绘制了“周公辅成王”的画像交给霍光,几乎就是公开的表达了传位刘弗陵和选定霍光辅政的旨意。
后元二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不久,刘弗陵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汉昭帝。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帝,很快稳定了朝局。
但是,由于上官桀野心勃勃,他不满汉武帝的政治安排,更不满霍光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他密谋通过发动政变,推翻汉武帝的一系列临终安排。为了增加胜算,他竟然与燕王刘旦勾结,意图推翻刘弗陵的皇位。
这个图谋很快就在霍光的强势出手下灰飞烟灭了,而上官桀又联合了长公主,企图继续对付汉昭帝。豪横的霍光,这回没有客气,直接屠上官桀的满门,还逼迫燕王刘旦和长公主先后畏罪自杀。
从此以后,霍光完全掌握了西汉的所有军政权力,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专权生涯,也开始了自己忠臣和权臣的岁月。
年轻睿智的汉昭帝,在21岁时就驾崩了。最失败的是,他竟然没有任何的子嗣留存下来,这煌煌大汉的江山,居然没有了继承人。为了继任之君的人选,各方争得不可开交,许多大臣都拥立广陵王刘胥为新帝。
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霍光,他深知刘胥此人纨绔子弟一个,完全不能成为明君。在说服皇太后以后,霍光力排众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不过,长期玩儿鹰之人也有被鹰啄眼的时候,霍光这次看走眼了。刘贺这货,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不吝,男盗女娼、吃喝玩乐、奢靡无度……。
霍光非常干脆,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后,就把这个垃圾皇帝给废了。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废帝以后,霍光更加小心慎重地开始继续选择皇帝人选。最后,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稀里糊涂的胜出,为何说稀里糊涂呢?
因为刘询受父亲牵连,在坐完大牢后被流放民间,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农民此刻还叫刘病已。当霍光找到他时,“刘农民”当即就吓懵了,以为自己又要倒大霉了。不过,这次他非但没有倒霉,反而被上天无限眷顾,成为了皇帝,史称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新帝,教化他如何由一名农民尽快转变为一名皇帝。
在霍光的辅佐下,汉宣帝遵照了“与民休息”的无为之法,贯彻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核心思想,使得西汉王朝结束了混乱局面,再次出现了国力的复苏,史称为“昭宣中兴”。
作为四朝元老和三代辅臣,霍光无疑是成功的政治家。他为了大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辜负汉武帝临终嘱托。
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超级史学家班固在肯定霍光功绩的同时,却对于他管教妻小的能力非常质疑。
霍光的妻子名叫霍显,她本来出身低贱,是霍光原配夫人的陪嫁婢女。由于霍光的原配夫人没有生育,遂将自己的婢女充作霍光的妾室。霍显倒也争气,很快就为霍家诞下儿子,所以在原配妻子去世后,被续为正妻。
可是,霍显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她一心想要扶持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据《外戚列传上·孝宣许皇后》记载:
上言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啥意思呢?汉宣帝刘询在当农民时,已经娶了许平君为妻。但是,现在霍光却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汉宣帝自然不同意。他借口说我这人念旧,不愿再另寻新欢,还是立许平君为皇后吧。
眼见自家的女儿被皇帝拒绝,霍光彻底死心了。可是,霍光的老婆却不死心,她为了让许平君腾出皇后的位子,甚至还不惜买通太医,下毒谋害于她。
许皇后在临产时,霍显竟敢安排太医将许皇后毒死。汉宣帝下旨严查此事,但霍光却倚仗权势,最终包庇了自己的老婆,没有为许皇后报仇。
汉宣帝无奈册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继任皇后,但却坚决册立许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以此防止霍家的外戚权势过大,危及到大汉的皇权传承和统治。
与此同时,霍家越来越嚣张跋扈,即便是低微的奴仆也敢吆五喝六。辛延年在《羽林郎》中写道: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亲政以后,汉宣帝开始步步提防霍家,在霍光过世后的第二年,死不悔改的霍家居然想谋杀当朝丞相,甚至还要废汉篡位。
于是,霍家的后人全被灭族。兢兢业业辅政了半辈子的霍光,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断子绝孙。
回顾霍光的一生,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太多的类似之处,虽然存在专权揽政的嫌疑,但对刘氏江山却是忠心耿耿。他不仅维护和延续了大汉的统治,还使得西汉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自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麒麟阁十一功臣。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伊尹。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在我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忠臣u权臣,唯伊尹可排第一位,非他莫属!为此,有三点理由。一,伊尹位高权重,史上可比者,寥寥无几。
首先,他是第一个帝王之师。他不仅是太甲的师保,而且还是商汤的老师。《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其次,地位高,在位时间长。伊尹自成汤建立商朝被封为尹起,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为相五十余年,终年100岁,史上无出其右者。
再次,权利大。伊尹身兼相、医、巫、厨、师于一身。那个时代,“神权共治”。据《尚书君爽》曰:“伊尹格于皇天”,代天言事。说起权利,盖过皇帝也不为过。
二,不篡权称王,有机不乘,机会多多。首先,可借巫力而不借。在崇尚鬼神的时代,巫的地位崇高,“巫语”即天意。但伊尹忠于朝室,从未以此谋利。
其次,可能机会多多却不创造机会。仅凭其位高,或凭其在位时间长久,任意一条,都足以提供“称王”机会。然而,伊尹忠而不二。
再次,逼君改过,行王权治国而不称王,其忠可表。殷本纪《伊尹放太甲》中曽记述,太甲即位三年间,暴虐无道,违背德政,于是伊尹把太甲放逐至桐宫思过,并著《伊训》、《肆命》等训词。期间,伊尹与诸大臣“共和执政”,未有谋反。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亲自到桐宫迎接,并主动交还王权与太甲。为后世所盛赞。
三,有“乘机之才”,皆用于辅佐商朝。为商朝建立和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忠心不改。首先,以德政治国。伊尹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等明君的施政之道,闻名遐迩。故成汤到三聘台聘请伊尹。伊尹则“以尧舜之道要汤”(引自《孟子》)。
其次,有经才伟略之能。伊尹劝成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讲究谋略,两次停止献贡试探夏桀,至确认“九夷之师不起”,并深入夏朝了解情况。这些凸显出他“重人心向背”、“讲究侦查”、“审时度势”之军事思想。
再次,博学多才,威望高。伊尹聪敏好学,厨艺、医术、巫术、德政、军事各个方面,在当时远近闻名。正因为如此,成汤才会数次聘请伊尹。
有上述探讨,恐怕不输周公、霍光等。看来,伊尹得“第一名相”名副其实。(以上插图,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忠臣和君臣相得的典范。
从晋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墨客都不乏溢美之词。
但是诸葛亮的难得之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刘备的信任。
臣子忠心职守在历史上很多,但是君主无保留的信任可以说少之又少,所以说这个问题表面上问的是臣子,其实核心在于君主。
以史为鉴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刘备诸葛亮这一组君臣之后,另一组君臣相得的代表:符坚和王猛。
晋朝在八王之乱后拱手让出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五胡开始进入华夏大地,开创了无数独立的政权,氐族人符氏建立的前秦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前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符洪和符健父子还保持着游牧民族骑射的习俗,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根本没有成熟的建设性的官僚体系。
而符坚作为氐族皇族旁支,却自幼喜好读书,是氐族中的异类,并因此学到了汉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符健死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独眼龙符生继位,这位骂他的人要杀,夸他的也要杀,看不顺眼的更要杀…
搞得天怒人怨,于是以读书多,有仁慈之心的符坚发动政变,成为了前秦皇帝。
符坚继位后便打算重用奇才王猛,但是因为王猛太过年轻,又毫无根基,被众人所反对。
符坚只能先给王猛安排一个县令,王猛一到任就给当地贪官污吏一个下马威,将其中之一直接鞭打致死,随后在符坚大力支持下在三十六岁那年,接连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
面对利益受损者的明枪暗箭,符坚一概不信,无论是氐族开国老臣樊世,还是亲信太监,或者是朝中官吏,只要说王猛的坏话者一概贬官撤职,严重的像樊世威胁王猛性命直接被符坚杀掉。
王猛后来又升到丞相、三公、甚至符坚还要给他加三公之上的官职,被王猛拒绝了。
符坚后来直接撒手不管,完全把朝政大权交给王猛。《晋书》记载,符坚直接说自己得到王猛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并且要求自己儿子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王猛。
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晋书·卷一百一十四·载记第十四
在这样大力支持和信任下,王猛用了十年时间就完全统一了北方,这一速度放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快的。
王猛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上都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但是王猛也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
符坚于是派大臣去名山大川向上天祈福,甚至亲自祈祷。王猛病情奇迹般好转后,符坚又激动的大赦天下。
但是王猛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给符坚留下了不可攻打东晋,留心少数民族造反的遗言后就阖然长逝。
符坚用臣子葬礼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
诸葛亮的谥号也是武侯。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将诸葛亮和王猛相提并论。
唐代文学家李德裕评价王猛说:
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伯杨也把王猛和诸葛亮、王安石放在一起比较。并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没有王猛的成就。王安石在政治支持上不如王猛
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王猛符合题目中的表述,但是“权臣”这个概念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春秋初期的祭仲,是郑国的大臣,他一生辅佐了五位国君,大权在握,忠心耿耿,为了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祭仲剧照)
祭仲早期担任掌管郑国边疆的“封人”,后来做了大夫,辅佐少年即位的的郑庄公(郑庄公姬寤生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他见证了郑庄公的成长,不仅给郑庄公出谋划策,而且是郑庄公朝策的执行者,还数次在军事行动中率军击败敌军,是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比如在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联军攻打郑国时,祭仲率领郑国左队抵抗五国联军。什么不讨好的活也由他去办,比如五国伐郑,祝聃箭射周桓王,晚上,郑庄公就是派祭仲前去慰问。
(郑庄公和祭仲)
郑庄公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知人善任,后来委任祭仲为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祭仲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郑庄公临死前,托孤祭仲,让他辅佐太子。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祭仲扶立太子姬忽即位,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使臣出使各诸侯国,其中祭仲出使宋国。郑庄公的二儿子姬突的母亲雍姞出生于宋国雍氏家族,并且很得宋国国君宋庄公宠爱,于是宋庄公就想拥立姬突为国君。趁祭仲来宋国之际扣留他,让他答应立姬突为郑国国君,不然就杀了他。祭仲为了活命,无奈只得答应。郑昭公出奔卫国,姬突在祭仲的拥戴下当上了郑国的国君,是为郑厉公。
(郑昭公剧照)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逐渐不满祭仲的专权,想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了祭仲,却被祭仲抢先下手,杀了雍纠。郑厉公见事情败露,怕祭仲对他下手,于是逃跑到了郑国边界栎邑。
祭仲再次把姬忽迎回当国君。两年后(公元前695年),郑昭公在打猎时被高渠弥射杀,高渠弥和祭仲又立庄公的儿子公子亹(wěi )为国君。
(郑厉公剧照)
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邀请诸侯到首止(今河南睢县)会盟,祭仲劝他不要去,因为两人以前曾发生过争斗,祭仲怕齐襄公对郑子亹不利,子亹不听。祭仲托病没去,子亹和高渠弥去了。到了之后,子亹并没有向齐襄公道歉,齐襄公一气之下就派人杀了郑子亹,并车裂了高渠弥。
(齐襄公剧照)
祭仲无奈,立郑庄公的儿子子婴为国君。子婴当国君第十二年时,祭仲去世。姬突见祭仲已死,没人辅佐子婴,自己才有机会取而代之。可见他对祭仲的实力是相当忌惮的。两年后,终于借助大夫甫假的帮助成功复位。
纵观祭仲的一生,辅佐了郑庄公姬寤生、郑昭公姬忽、郑厉公姬突、郑子亹、郑子婴五位国君。他在郑庄公时期积极为庄公出谋划策并付诸行动,成功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三小霸”。之后又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成为郑国国君,忠心耿耿,为郑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郑庄公剧照)
祭仲在郑庄公之后更是有了废立国君的实力,大权在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权臣。但是他没有取代国君的想法,而是扶立郑庄公的儿子们当国君,自己认真履行好上卿的职责,为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以说,他既是权臣,又是忠臣。
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那就得数清朝的鳌拜了。
长久以来鳌拜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个权臣,而且是康熙皇帝成就少年英雄,英明君主的陪衬。但是很少人知道鳌拜其实是个忠臣,是清朝皇室忠实的奴仆,只不过其太过于贪恋权位了。
说其是忠臣,是其忠于皇太极,忠于顺治皇帝,忠于清朝皇室,也忠于康熙皇帝。鳌拜本是皇太极两黄旗出身,还是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加上他跟随皇太极征战多年,勇猛异常,被皇太极封为“巴图鲁”。之后鳌拜成了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鳌拜的忠诚在皇太极死后表现出来了。公元1643年,也就是清朝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极一命呜呼,可是他在临终前却没有指定接班人,这让清朝手握重兵的各方势力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王公大臣们在帝位继承上发生了矛盾。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开始争夺皇位。当时原本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统领的两白旗拥立多尔衮,双方为了争夺皇位,各不相让,剑拔弩张。
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这八个两黄旗中的领袖人物,一起带领着好几十个两黄旗各个牛录的首领,直奔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府邸,密谋策划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为帝。
八月十四日,清朝的几个王爷们在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而鳌拜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当时的会议中肃亲王豪格处境不利,鳌拜等效忠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鳌拜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拥立了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
多尔衮成为辅政王,掌握大权后,就开始党同伐异,擅权自重,打击异己。而鳌拜就首当其冲,因为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
多尔衮从马背上摔死后,鳌拜的人生迎来了春天,鳌拜因为其忠心耿耿,被顺治帝赏识重用,成为顺治帝的心腹大臣,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而顺治帝去世,鳌拜被指定为辅政大臣之一,由此鳌拜才有了成为权臣的资格,也一步步成为了权臣。曾经因正直敢言饱受打压的鳌拜却成为打压他人,草菅人命的人。1661年也就是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去世,遗诏中指定玄烨继位,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但是四大辅政大臣却因为各种矛盾,不能拧成一股绳。
索尼虽然是四朝元老,辅政大臣之首,可是他没有战功,年老多病,自然不能与鳌拜匹敌。于是他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装糊涂,和稀泥。
而苏克萨哈本来是正白旗多尔衮的人,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以告发多尔衮得到顺治帝赏识重用,才得以在辅政大臣中名列第二。所以索尼等人实际上是瞧不起苏克萨哈的。而且他和鳌拜水火不容,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宛如仇敌。
遏必隆虽然是辅政大臣位列第三,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和鳌拜同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
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专权专门打击异己,当时康熙皇帝的侍卫也是名臣费扬古的儿子倭赫不鸟鳌拜,在鳌拜拜见康熙帝的时候,表现的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十分恼怒,要报复倭赫。
鳌拜在寻找时机,康熙三年,鳌拜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倭赫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结果鳌拜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鳌拜和苏克萨哈有矛盾,于是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搞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各自圈占的土地。苏克萨哈不同意,而鳌拜则坚持意见,当时正白旗的户部尚书苏纳海持反对意见说:“地土分拨已久,且康熙三年奉有民间地土不许再圈之旨,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持反对意见。
鳌拜大怒,借这件事要打击正白旗,于是谋划兴起大狱,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下刑部议罪,必欲置之于死地。当时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索尼和遏必隆不反对,苏克萨哈不敢表态,康熙对这件事没有做出批示。但是鳌拜却假借皇帝的名义,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康熙六年,康熙帝已经十四岁了,到了亲政的年龄。于是索尼在临终前上书请求康熙帝亲政。康熙帝就坡下驴,在七月就亲政了。但是当时鳌拜把持朝政,只得让辅政大臣继续处理政务。
而苏克萨哈却上疏请求解除辅政大臣的任命,他愿意到遵化看守皇陵。苏克萨哈也想搞垮鳌拜,当时索尼一死,他是辅政大臣之首,只要他卸任了,鳌拜和遏必隆也应该卸任。
这一招确实厉害,直接触及鳌拜的核心利益。而鳌拜却不想退出政治舞台,交出权力。于是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皇帝知道苏克萨哈没有罪,不该杀。但是鳌拜气势汹汹,竟然强行让康熙帝下令杀了苏克萨哈。康熙帝虽然亲政却无力保全苏克萨哈。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而且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鳌拜虽然专权乱政,但是却没有任何想要篡权夺位的想法和举动。
康熙帝想要铲除鳌拜,大权在握。于是他决定不露声色,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康熙准备妥当后,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以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库布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紧接着康熙帝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应该判鳌拜斩立决。但是鳌拜却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鳌拜保住了性命,康熙对他宽大处理,将他禁锢。
中国历史上,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既是忠臣又是权臣?
大部分托孤重臣都是忠臣➕权臣的标配,要不然各朝先帝也不敢去托孤。
张居正,一条鞭法继于谦以后第二次为大明续命。但因为涉权太深,遭到白眼狼小皇帝的不满和朝中文官势力的集体抵制。下场就比较惨了,死后清算。
顾命八大臣,被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欣联合绞杀。后边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慈禧太后治下那叫什么玩意啊😦😦😦。
权臣和忠臣太难区分,每一位新上台的小皇帝都不想自己成为汉献帝,都会先下手为强,比如8岁的小皇帝都敢擒拿鳌拜。
鳌拜哪能被几个孩子轻易制服,自己挣脱开束缚把身上伤疤展现给小皇帝看,这都是我为你家打天下留下的伤。言下之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临死也得恶心你一下,让你记一辈子。
姜子牙、诸葛亮、周瑜都算名声比较好的全臣了。然后周瑜被人骂度量小,排挤下人;诸葛亮现在很多骂没有真才实学,欺负李严;也就姜子牙他们暂时还黑不动。
真的,要想青史留名,一定不要当托孤大臣,你是忠臣也得被新主反攻倒算。诸葛亮、姜子牙这种都是相当特殊的。除了他们,没有一位权臣有好名声,甭管他反没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