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马齐(1652年——1739年)。呵呵,第一次接触马齐,还以为他是姓马,名齐,和我自己是同姓呢。

原来,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满族人,而且是“上三旗”的镶黄旗,户部尚书米思翰之子,孝贤纯皇后的伯父,大名是富察·马齐。 凭借上代的余荫,取得了监生的资格,后被授予工部员外郎的职位,算是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之后,他一路高升,历任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山西巡抚、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加太子太保衔。 乾隆四年(1739年)时去世,享年88岁,谥号文穆。

马齐由于自己的出生高贵,而且个人能力强,所以在官场是顺风顺水。可惜,高处不胜寒,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参与了自己最不该参与的皇子间储位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康熙皇帝在废除了太子胤礽后,下令召开群臣会议,畅所直言保奏新的皇太子。事前,康熙私下“特谕马齐勿预其事”,是为了保护马齐不要掺和其中,避免成为皇子们的眼中钉。

但是,马齐却没有懂得知进退,而是在国舅佟国维的暗中串联下,和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人积极配合,共同保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成为了“八爷党”的一份子,使得康熙皇帝十分震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康熙下旨:

“马齐本应立斩,以为众戒。因任用年久,不忍加诛。”

马齐因夺嫡之事被革去了大学士之职,他的三弟马武等族人都受到了牵连,被纷纷问罪。这是马齐的宦海生涯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遭到重大的挫折。

一年之后,认错和反省态度良好的马齐,获得了康熙的原谅,以“旧管俄罗斯事”为由,重新安排他复出。没多久又下旨:

“内务府时间积滞甚多,所关最要,著马齐置理,总管事”。

不仅如此,马齐的兄弟们和族人,也都陆续恢复工作,开始恢复旧职,康熙还授予了马齐武英殿大学士的职位。这回,马齐彻底明白事理了,低调做人,专心做事,再不参与任何宫廷的斗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时,雍正即位之初,就对马齐进行评价:

“马齐任大学士二十余年,甚属敬谨宽厚,皇考出巡,每常随从,殊为出力。”

雍正之所以一登基就对马齐进行评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安抚他曾经参与推举老八立太子的事件,因为富察家的势力,还是雍正希望能够拉拢的。在雍正时期,马齐被授予正一品官职,加太子少保衔,一直都乾隆时期,马齐都荣宠不断。

像政坛不倒翁一样,马齐获得三朝宠信,带着极大的荣耀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在他过世后,乾隆下旨:“历相三朝,年逾大耋,举朝大臣未有及者。”

之后,马齐所在的富察家族,好运还在延续。马齐的侄子傅恒、侄孙福康安等人,都先后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北京社会科学》,2003.03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马齐,一个既不昏聩,也不糊涂,将“自保之术”发挥到极致的“职场教科书”!

“奴才的罪和佟国维一样深重,求皇上重重惩治。但奴才以为在阿哥之中,确实只有八阿哥宜乎立为太子,恳祈皇上不要因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不管是出于更深层的考虑,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康熙皇帝所言“趋红踩黑、见风使舵”的所在,马齐这句话一出势必会为其重重盖上“八爷党”的烙印。可令人诧异的是,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以后,非但没有清算这位昔日的“八爷党”成员,反而继续对其委以信任和倚重,甚至在“八王逼宫”的关键时刻,还得到了雍正皇帝“这个也算自己人”的论断。

“议举新太子”时,康熙皇帝对马齐早就有过评价:

“你的罪在于见事昏聩、随声附和,朕看你才是真糊涂!”

那么,是康熙皇帝错怪了马齐,还是雍正皇帝错信了马齐?进入雍正朝以后,马齐为何还能稳居上书房,进入军机处,高位不倒、恩宠依旧呢?

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马齐高超的自保之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皇四子胤禛得以有惊无险地接过大清皇位,升级成为雍正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皇帝登基后,当初支持皇八子胤禩争夺皇位的官员们会落得何种下场,可想而知。但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本就立足不稳,再加上昔日的“八爷党”势力太过庞大,几乎覆盖了朝廷的各个角落,所以,雍正皇帝必须认真甄别、全面考察,能拉拢就拉拢,能安抚就安抚,然后才是打压和清算。

康熙朝的“上书房大臣”,富察家族的领头羊人物——富察·马齐,就在雍正皇帝的考察范围之内!

康熙皇帝驾崩后,原本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十四子胤禵不但错失皇位,还被雍正皇帝下令“交割兵权、千里奔丧”;赶至京城外郊时,马齐又奉旨等待胤禵,命其“于潞河驿暂歇”;这位爷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可想而知。

这就是雍正皇帝派遣马齐来宣旨的原因所在!

1、一个是昔日“八爷党”成员,一个是“八爷党”后期的领袖,这两位人物之间的对话就能让雍正皇帝明确观察出马齐的站位倾向、忠诚程度。

2、不管怎么说,马齐都是康熙朝的重臣,都是康熙皇帝留给自己的老臣,都是能够影响朝野局势、满洲勋贵阶层的重要人物。所以,雍正皇帝对于马齐的拉拢渴望要远远高于清算打算。让马齐去面对愤怒到了极点的胤禵,就是挑拨两人之间,乃至马齐和整个“八爷党”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雍正皇帝才能更顺利的“收服”马齐!

只是,对于雍正皇帝的安排,马齐到底清楚不清楚呢?

当然清楚!

我们来看马齐在这个过程中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自保之术,就能明白!

“有圣旨,着十四贝子胤禵接旨!”

注意,这句话以后,胤禵并没有反应,依旧端坐马上,就是不给面子!可在胤禵身后的图里琛却立马下马下跪。

要说图里琛这个“御前侍卫领班”,还真不是简单,他这个举动就是对胤禵明显的威胁:你小子注点意哈,我和我率领的侍卫可都是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千万别造次,要不然,你会后悔的!

当然,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马齐的再次强调:

“皇上有旨,十四贝子胤禵下马跪接!”

有了图里琛的加持,马齐的底气明显变得更足,语气明显加重!

只是,面对图里琛的“威胁”和马齐的“强调”,胤禵依然不服:

“皇上?哪个皇上?”

胤禵的意思很明显:康熙皇帝已经驾崩,雍正皇帝我不承认,你到底宣的哪位皇上的旨意?注意,这句话是极为明显的挑衅,而且还是对雍正皇帝的“大不敬”,甚至立马给他扣上一个“大逆”的帽子都不为过。

马齐该如何回应?

立马指责胤禵的严重罪行,维护大清律例、维护朝廷纲纪?别忘了马齐的任务,就是“宣旨”而已;如果当场和胤禵起了冲突,不但自己会惹祸上身,还会给雍正皇帝生出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就当前的形势而言,节外生枝绝不是马齐的上上之选。

暧昧劝说,疏导胤禵心中的愤怒和不平?别忘了,雍正皇帝之所以让马齐担任这个差事,就是为了考察马齐的站位和忠心,这个时候和胤禵态度暧昧,简直就是找死!

来看马齐的回应——向前两步站定,以示郑重,然后大声宣布:

“奉圣祖大行皇帝遗诏,克承我大清国大统的当今皇上!十四贝子,你若还自承是先帝的皇子,爱新觉罗的子孙,立刻下马接旨!”

注意,这是雍正皇帝继位以后,朝廷官员第一次就其“继位合法性”予以的郑重发声,这就是马齐的明确态度,就是对雍正皇权最为有效的支持和拥护。

更重要的是,马齐在为雍正皇帝正名的同时,还兼顾了胤禵的面子和感受。雍正皇帝来自先皇遗诏,即使你现在跪下接旨,也只是对先皇决定的服从,不算丢人!

但光顾全胤禵的面子,如果办砸了差事该怎么办?所以,马齐还必须给出具体的“威胁”,让胤禵有所忌惮。虽然“百官之上的诸位皇子”,并不受上书房的管辖,但如果上书房针对某位皇子的具体罪行予以严惩建议,甚至给予“取消皇族身份”的建议,雍正皇帝也会慎重考虑,你还是掂量掂量吧!

好了,这句话一出,胤禵也只能妥协,下马下跪接旨。

“着十四贝子胤禵今晚在潞河暂宿,明日进京叩拜先帝灵位,钦此!”

一听是这样的旨意,胤禵的愤怒再次满格,立马逼问道:

“我千里奔丧,到了城外却不让我进去叩拜先帝灵位,这是什么旨意!”

注意,到这个时候,马齐的差事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马齐的表演时刻:

“十四爷,皇上念您一路奔波,叫您在潞河驿将息一晚,明日进京叩拜先帝灵位,这原是一片好意嘛!”

注意马齐对胤禵称呼的转换,从“十四贝子胤禵”,转换成了“十四爷”,这是马齐将自己从“当朝重臣”“皇家奴才”身份的及时转变;是马齐用以劝说胤禵的必要提前;更是马齐能够稳立两朝而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但也绝对不轻易得罪任何人!

更重要的是,马齐的这段话还能起到另外两个作用:

1、替雍正皇帝开脱,努力缓和胤禵和雍正之间的兄弟感情,这本就是对雍正皇权的直接支持;

2、再次强调这是雍正皇帝的旨意,而不关自己的事。神仙打架,可别误伤了小鬼!你和雍正之间的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就是了,可别牵连上我!

只是,没等胤禵反应,身后被胤禵“捡来”的乔引娣搭了腔:

“这是什么好意?父亲死了却不许儿子去奔丧,普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我一直在强调乔引娣出现的非偶然性和乔引娣的心机之重、权谋之深,这绝非腹黑表现,更不是小人之心,仅从乔引娣这一句话就能明确得知。

“圣旨”、“先帝”、“当今皇上”、“十四贝子”,这些关键词连起来,乔引娣就算是再傻恐怕也能猜出胤禵的真实身份。可尽管如此,乔引娣为何还敢三子搭话?这是一个基层百姓,一个差点被卖、差点被饿死的女人该有的表现吗?

当然不是!

她正是看准了胤禵心中的不满,看准了胤禵有苦说不出、又委屈无处申述的愤怒,才会有此“打抱不平”的表现。如此一来,乔引娣就会立马成为胤禵的“知心人”,就能为自己闯进胤禵的心奠定最有效的基础!

胤禵随后那一句“你懂什么,再敢多嘴我用鞭子抽你”,虽为训斥,但却满是保护意图,乔引娣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再来看马齐的表现:

“这是谁,竟敢如此方式,图里琛,给我拿下!”

胤禵和雍正皇帝之间的矛盾既是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是关乎朝野局势的根本矛盾,作为“朝廷重臣”,我坚定拥护雍正皇帝;作为“皇家奴才”,我尽量维护兄弟俩之间的感情。但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如果胆敢挑战雍正皇帝的底线,质疑雍正皇帝的权威,我一百个不答应!

而马齐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被雍正皇帝的“自己人”——图里琛和身后那些朝廷官员们尽收眼底,雍正皇帝势必会在第一时间详细得知,马齐于雍正朝的地位稳了!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好的,我来回答!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他在整部剧里面,的确不显山不露水,虽入值康熙、雍正两朝上书房,但没有象佟国维、张廷玉等人的出镜率高,也没有特别显眼的作为。

下面就《雍正王朝》中的戏份,谈谈我对马齐的看法。

的确,九子夺嫡时,佟国维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人忽略了上书房另外两个人的存在。雍正即位后,尤其是八爷党联合四位关外王爷朝堂逼宫之时,张廷玉又激情四射,让八爷九爷等哑口无言。

而马齐则是在上书房中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存在,也没见马齐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势力,前期甚至有攀附佟国维的迹象。

其实,稍微动脑子想一想,以康熙的水平,能让马齐行走在上书房,他岂会是等闲之辈,只是他的能力被戏中过于缤纷的情节给遮掩了。

一,康熙朝时,在佟国维与康熙的正面交锋中,马齐巧妙地躲在了佟国维的后面,作为出头鸟的佟国维被康熙贬的体无完肤,这是他的精明之处。

随后康熙南巡,马齐虽然是上书房大臣,但太子胤礽毕竟是监国,可谓大权在握,就开始为所欲为了。

于是太子挟私报复,马齐以退为进!

太子因为多数官员支持老八,就随便找了个介口,让一众官员跪在朝堂之外。马齐入朝晋见太子时,大家让他去求情,然而马齐非但没有,而是也直接顶撞了太子,也被罚跪到了外面。

马齐之所以没有求情,是因为他太了解太子了,而顶撞太子则是他的高明所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任由太子胤礽这样发展下去,太子惹祸,康熙回朝后,作为上书房留守大臣的马齐,一定会获康熙皇帝重责。

如果对太子出言相劝,本来太子就因为马齐支持八爷还在忌恨着他,一定会认为他心系八爷,对太子不忠。

最好的办法就是激怒太子,让太子严厉训斥、惩罚自己,甚至将自己免职!

之所以我说他高明,是因为这样一来,马齐能达到三个目的:

1、和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一样,面对如此乱局,反倒能够落得清净,眼不见心不烦。

2、不管马齐在里面怎么和太子对话,只要被太子训斥而且被罚跪,就能让官员们认为是为他们求情所致,马齐在官员们心中的正面形象就会更为稳固,威望、地位、影响都会进一步提升。

3、更重要的是,被太子罚跪乃至免职以后的马齐,能够省去康熙皇帝一切责罚的可能——不是我不管,也不是我不尽心辅佐太子,而是我被太子罚跪、免职了,无能为力。

只有这样,马齐才能在康熙皇帝远离京城,太子胤礽留京监国的混乱局面下完成自保,熬过这段非常险恶的朝堂政变。

二,再来说说雍正即位后,马齐奉诏去城外迎接老十四的精彩片段。

首先,见了十四之后,马齐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皇上有旨,着十四阿哥胤禵跪接。”

胤禵没有反应,可在胤禵身后的图里琛却立马下马,跪倒在地。

见此,马齐语气加重:

”皇上有旨,十四贝子胤禵下马跪接!”

这时,胤禵依然不买账:

“皇上?哪个皇上?”

胤禵的意思很明显:先父大行皇帝已经驾崩,所谓的新皇帝,还不知道是不是合理合法。你马齐到底宣的哪位皇帝的旨意?

身前是受康熙待见的十四爷,背后是刚刚即位、倍受争议的新君,两个人谁都惹不起,到了考验马齐智商的时候了。

如果当场指责胤禵大逆不道,维护大清律例,有可能自己会惹祸上身,还会给雍正皇帝生出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听之任之?雍正皇帝之所以让马齐担任这个差事,就是为了考察马齐的站位和忠心,这个时候和胤禵态度暧昧,那么马齐的死期快到了。

来看马齐的神操作——向前两步站定,以示郑重,然后大声宣告:

“奉圣祖大行皇帝遗诏,克承我大清国大统的当今皇上。

十四贝子,你若还自承是先帝的皇子,爱新觉罗的子孙,立刻下马接旨!”

这是本剧中雍正继位以后,朝廷官员第一次就其合法身份予以的郑重发声,这就是马齐的明确态度,就是对雍正皇权最为有效的支持和拥护。

同时,马齐在维护雍正皇帝的同时,还兼顾了胤禵的面子和感受。雍正皇帝来自先皇遗诏,即使你现在跪下接旨,也只是对先皇决定的服从,不算丢身份吧?

你老十四就算不承认新君,敢不能连老爸也不认吧?

这句话一出,胤禵顿时没了脾气,只好下跪接旨。

看圣旨的内容:

着十四贝子胤禵今晚在潞河暂宿,明日进京叩拜先帝灵位,钦此!

听到这样的旨意,胤禵刚刚熄去的的怒火再次燃起:

“我千里奔丧,到了城外却不让我进去叩拜先帝灵位,这是什么旨意?”

此时,马齐又开始发挥他的智慧了:

“十四爷,皇上念您一路奔波,叫您在潞河驿将息一晚,明日进京叩拜先帝灵位,这原是一片好意嘛!”

到了这个时侯,马齐态度开始缓和,在称呼上也由“十四贝子”变成了“十四爷”,顺利完成了雍正交给的差使。

通过上述两件事:一,故意惹怒太子,二,潞河迎接十四爷,我们可以看出,马齐能混到上书房大臣的位子上,的确有两下子。太子监国时,他以退为进,力图自保。迎接老十四时,他则先进后退——进是为了孝忠新君,降服老十四,退是为了两方都不得罪,足见马齐在官场上的驾轻就熟。

纵观全剧,马齐无愧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也更贴近现实、符合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他能被康熙、雍正父子两朝重用,也能看出他的心智自有过人之处——要知道,这对父子可都是“人精”啊!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能进内阁的,没有一个是白给的。马齐在《雍正王朝》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沉默、无感,但是关键时刻总会有立场。

相比较佟国维和张廷玉这样的人精,马齐显得有点“蠢”!

马齐在“公议太子人选”上表现很积极。主动联络百官,联名保奏推举胤禩。在”一团和气”的内阁,他积极、忙碌,那势头一点不比佟国维怠慢。在举荐八阿哥胤禩这件事情上,马齐是真心的。即便后来佟国维获罪开缺了。马齐在同样被罚的情况下,仍然再次声明“皇子之中,只有胤禩宜乎立为太子,清皇上不要以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康熙的反应非常奇怪。他并没有像佟国维追问为什么不能立胤禩的时候,那样暴怒。康熙只是以手抚前额,“哎”了一声,说“刚才隆科多说佟国维糊涂,朕看你才是真糊涂。”然后给的马齐的评价是“见事昏聩,随声附和。”降了两级,仍在南书房行走。

很显然,马齐绝对不是“见事昏聩,随声附和。”之人,不然就不会走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道死路,还是继续坚持发表言论的行为了。而康熙对马齐的惩罚则也说明了这个结果。降两级并不重要,重要的事仍然留在南书房行走。并没有叫他像佟国维一样回家。只不过马齐降了两级,是给张廷玉排到前面挪位置而已。

马齐是铁杆八王党吗?其实并非如此,马齐只是精忠职守而已。

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马齐推举胤禩是从社稷大局考虑问题而已,胤禩声望最高,自然首选。毕竟胤禩有贤名,在知识分子的眼里,是个贤王。

马齐一开始的态度是选胤禩,后来在局面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佟国维都折了的情况下,他仍然选胤禩。这说明他不是为自己私利出发的人。或许他没有考虑到选胤禩的后果,但是他并没有打算聪选胤禩这件事情上,获取任何好处。

其实他和王掞一样,只是坚持心目中认为对的事情,并无私心。

但是他们坚持的东西对不对,并不是他们说了算的。而是康熙说了算的。所以康熙是非常清楚的,他不会因为他们坚持错了,就去真正地惩罚他们。

而佟国维则不一样,他是有私心的,而且是有非常大的私心的。康熙之所以责罚佟国维,并非因为他选了胤禩,而是佟国维通过公议太子人选这件事情,去实现自己个人目的。

所以马齐事实上代表大多数认死理,干具体实事的循吏。

大清其实是靠这样的人撑起来的,才能够让康熙、佟国维、张廷玉这样的人精们有发挥的舞台。康熙对此非常清楚,所以无论马齐也好,王掞也罢,康熙虽然无论如何不高兴,都都没有去“伤害”他们。

所以回过头来看,马齐是真蠢、真糊涂吗?显然不是!这个结论还在另一场戏里面得到证实,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仗义执言,马齐说了一句话:“张中堂所言句句是实!”别看就这样一句话,这也摆明了马齐的立场和担当。他坚持的是实事求是。

马齐其实就是过于耿直、忠厚。在人精如云的康熙朝,马齐的品质堪称可贵。所以相对无论比起佟国维还是张廷玉,他都显得木讷,不善言辞。

因而后来的他学会了沉默,就像《西游记》西里的沙僧,见证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但是大局不乱,不吭声。

康熙巡幸江南,张廷玉随驾。胤礽留守京城监国,然而胤礽不作为,马齐火急火燎的去找胤礽,敦促其尽职,然而胤礽却万般羞辱打击于他。马齐虽然出离愤怒,本以为会有一场大戏上演,结果让大家非常失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事就拉倒了。他甚至连份奏折也没给康熙写。

终于等到烧《百官行述》那场戏了,在坐各位阿哥都在,唯一的朝臣便是马齐。没办法,她留守么,不找他找谁?胤禛的用意非常明确,那就是你来对这个事情,做个见证,好通过你的口告诉康熙。但结果仍然让人非常失望,他跟个木头一样,仍然一言不发。后来康熙抱怨此事竟然无一人向他禀报。这说明马齐仍然没有向康熙汇报此事。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吐槽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看《雍正王朝》里马齐的表现,活脱脱就是一个憨厚的沙僧的角色。

沙僧在《西游记》里遇到事只会喊大师兄,二师兄。

而马齐的经典台词似乎就是:“佟国维所言极是,奴才同意他的看法。”

马齐真的是这样一个憨直无用只会附和佟国维的人吗?

熟悉清史的朋友一定会根据“奴才”这两个字,推断出马齐是旗人。

对,不仅是旗人,他还是大清王室的外戚。而且关系还挺紧密。

富察·马齐。他的侄女富察氏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他的女儿嫁给了康熙的第十二子允裪做嫡福晋。所以,马齐是实打实的清朝的外戚。

藏身于佟国维身后的“憨直敢言”!

别看他貌似憨直,却基本上都是站在佟国维身后,很能拿捏自己的身份地位。

佟国维算上书房三大臣资格最老,身份最贵重的人。

因为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康熙,大女儿死后还被追封为皇后,因此还被推恩封为一等公。算是康熙朝的国丈。

所以,马齐的“憨直敢言”,一直是以附和佟国维的面目出现的。

比如佟国维建议仍由老八胤祀负责户部,来慢慢追缴官员们的欠款。

马齐立刻紧跟,表示佟国维说的极是!奴才附议。

比如张五哥“宰白鸭”替死事件。

佟国维知道事涉太子,说出了投鼠忌器,无功而返这样推诿的话来。

康熙大怒,要他明说。

但佟国维表示身为臣子无法明言。

马齐则认为火候差不多了,于是“犯了憨劲”,

明言,我们宰相就只能辅助皇帝管着百官,皇子的事,我们管不了!

果然马齐的火候拿捏的如火纯青,而且哪怕是“犯憨”,说话仍然很有分寸。

康熙听了他的话,反而冷静了,就是一个明证。

胤禛冷水泼身假冒伤寒辞掉了查“宰白鸭”的差事。

康熙咨询上书房大臣替任的人选,

佟国维极力推荐八阿哥胤祀,认为他比较宽厚,办事还挺谨慎。

马齐立刻跟进:“奴才也认为八阿哥堪当此任!”

那么,马齐真的是这样一意孤行,不惜身的下注八阿哥胤祀吗?

都说佟国维代表的佟佳氏一族四处投机,其实马齐代表的富察氏,才是真正的赢家!

佟国维代表的佟佳氏一族,佟国维下注八阿哥胤祀,佟国维的侄子(史实是他的儿子)隆科多则下注雍亲王胤禛。

佟国维的大女儿嫁给康熙,照顾过幼时的雍正。

佟国维的小女儿也嫁给康熙,照顾过幼时的乾隆。

但是,隆科多可是在雍正朝很快就败亡了。

再看看富察家。

马齐是紧跟着佟国维下注八阿哥胤祀。

在康熙假装让群臣推荐新太子的过程中,马齐可是上书房三大臣里最活跃的人。

似乎是孤注一掷的有点过于不给自己留后路了。

但其实,他的弟弟富察·李荣保,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未来的乾隆皇帝,弘历。

要知道,富察氏嫁给弘历,是雍正五年的事,

而富察氏的父亲李荣保,在雍正元年就已经去世了。那么是谁做主,让富察氏嫁给弘历,就呼之欲出了吧。

这布局,也够深远的吧。

所以说啊,上书房三大臣,就没一个简单的。

马齐自己的“保身”之道,让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的看重和爱护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马齐在举荐八阿哥胤祀为太子失败后,

仅仅是被康熙罚降两级,仍在上书房行走,位列张廷玉之后。

理由是马齐仅仅是糊涂,只知道附和佟国维。

而佟国维则是直接被康熙夺去一切职务,回家养老了。

由此可见马齐保身之道的老辣。

换句话说,康熙认为马齐的忠心还是没错的,只是“糊涂”而已。

而在史实中,康熙对马齐就更加爱护了,

甚至在大家推举太子之前,康熙特意嘱咐马齐不要参与这件事。

马齐“避去”。

但是等到康熙四十九年,也就是第二年正月,康熙问谁是推举八阿哥的首倡者的时候,群臣先是不敢说,后又指称是都统巴晖岱。

而康熙也许是出于不愿意扩大事态的想法,却把火力集中到了马齐和已经退休了的佟国维身上。

马齐一力争辩,甚至“拂袖而去”,这才把康熙惹怒了,因为康熙是希望马齐配合自己的“表演”的。

群臣纷纷建议处斩马齐。

还是康熙不忍心杀他,

革去他的大学士,交胤祀“严锢”!

他的弟弟马武和李荣保都被夺去官职。

这本身就是康熙让老实人马齐替自己背了个锅,康熙当然不会严惩。

但是,这也是马齐仕途上的一次最严重的的挫折,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挫折。

第二年,他就被慢慢起复,他两个弟弟的官职也恢复了。

可见,无论是在戏里还是史实,康熙都非常的爱护马齐,也可见马齐保身有术。

康熙对马齐的这种信任,也被雍亲王胤禛看在眼里。

当康熙和张廷玉在南京南巡的时候,

雍正要火烧《百官行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马齐过来作证。

因为他知道以马齐一向的憨直敢言,马齐转述给康熙的话,康熙一定认可。

康熙驾崩之后,雍正更是任命允祀,允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

虽然说这是雍正在居丧期间的临时性的职务,但值此新旧皇帝交替之时,仍说明了对马齐超卓的信任。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之中,也是马齐负责在京郊拦住十四阿哥,大将军王允禵。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能够看到雍正对马齐的信任。

而在史实中,雍正五年,雍正能同意自己看好的储君弘历迎娶马齐四弟李荣保的女儿富察氏为嫡福晋,那就更说明问题了。

乾隆朝就更不用说了,乾隆皇帝和富察氏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厚。

这也投射在马齐为代表的富察氏一家子身上。

乾隆四年马齐死后,不几年就被入祀贤良祠。

而他的侄子傅恒,担任领班军机十几年到死。

侄孙福康安也是战功卓著,荣宠一生,配享太庙,祀贤良祠,追赠贝子,郡王。

富察氏一家可以说见证了清朝最辉煌的时段。直至咸丰遗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景寿,也是富察氏家的。

综上,马齐所代表的富察氏一族不弱于佟国维代表的佟佳氏一族,甚至犹有过之。

从他的父亲米思翰担任户部尚书开始,富察氏一族基本上与清朝休戚与共。

所以,我们看《雍正王朝》里的马齐的种种表现。

千万不要被马齐的憨直敢言“骗”到。

如果他自身没有能力,对大势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是不可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始终都能保持富察氏一家的兴盛的。

《老子》说得好:爱民治国,能无知(智)乎?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里的马齐?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马齐虽然位列上书房大臣,但存在感显然不如张廷玉、佟国维等人,甚至有人会说马齐究竟何德何能,居然能做到宰辅之位。可如果真的是要这样来评价马齐,那就太小看他了。

在“百官举荐新太子”之前,马齐的行为确实有些“糊涂”,但经过了这件事情的打击之后,马齐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瞬间明白了为官以及为人臣之道,不仅深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信任与器重,更是历经官场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进而成为了《雍正王朝》中另一个“戏精”般的人物。

康熙说马齐“糊涂”,是因为马齐确实是真的“糊涂”了。

康熙在热河“一废皇太子”,随即在回到京城之后,立马又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当然,康熙此举并不是真的想要找寻新的储君人选,而是要通过此方法,让各方势力躁动起来,从而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这样康熙才能真正认识到朝中太子胤礽的反对势力,也就是所谓的“八爷党”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然而,这个时候的马齐,却恰恰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不仅公开表达了对其的拥护与支持,甚至还与佟国维私下联络百官,联名向康熙上疏,共同扶保胤禩新太子人选。

可令马齐没有想到的是,康熙与佟国维早已在私下达成了一致,并且在会上用一出“双簧”表演,成功打击了八阿哥胤禩,而这个时候的马齐,却依然不管不顾的继续扶保胤禩。

“奴才的罪和佟国维一样深重,求皇上重重惩治。但奴才以为,在阿哥之中,确实只有八阿哥宜乎立为太子。恳求皇上不要以臣等之过,而弃用贤哲之王。”

马齐此言一出,康熙已然是哭笑不得,因为他觉得以马齐的能力与政治智慧,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他说道:

“隆科多说佟国维是糊涂,我看你才是真糊涂。你的罪在于见事昏聩,随声附和。”

康熙这番话算是给足了马齐面子,因为马齐当时可以说是真的“糊涂”了,并且一连犯了三个非常致命的失误。

首先,马齐说自己的“罪”与佟国维一样深重,就是承认了自己与佟国维串联百官,共同扶保八阿哥胤禩的事实,这样不仅“坑”了自己,还把佟国维给又“卖”了一便。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将他和佟国维“绑定”在一起的描述,更是坐实了他们两个事实上的“结党”行为,算是将自己置于到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之中。

其次,康熙之所以要与佟国维唱这出“双簧”,就是要借“贬低”佟国维,狠狠的批判八阿哥胤禩。可在康熙已经对胤禩进行了彻底否定的情况下,马齐还要为胤禩辩护,甚至称其为“贤哲之王”,这就是在赤裸裸的质疑康熙的评价,康熙怎能不气愤。

再次,就是康熙已经表达了自己想要复立胤礽的想法,并且对拥立胤礽的雍正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张廷玉等人进行了褒奖和肯定,马齐还要继续扶保胤禩,将自己置于了康熙的对立面上,而如果这都不算“糊涂”的话,那怎么样才算是“糊涂”呢?

其实,马齐之所以如此,也有着他的原因。

一方面,这恰恰体现了马齐的刚正,因为太子胤礽的表现摆在那里,确实难以让人信服,马齐此举可以说就是出于“公心”的角度,为的是国家的未来。

而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马齐多少还是唯佟国维马首是瞻的,这与二人同为满洲官员有关。实际上在此之前,马齐已经有了这样的倾向性,而马齐也并不知道佟国维与康熙之间已经达成“秘密协定”,最终让自己成为了朝堂上的“笑话”。

然而,也正是这次的“滑铁卢”,让马齐充分认识到了为官与做人之道,那就是“一个中心,一个围绕”,即以皇帝为中心,时时刻刻都要围绕着皇帝的想法,也正是凭借着这套“心法”,马齐不仅继续稳坐上书房大臣之位,更是深得康雍两代帝王的信任与器重。

“八爷党逼宫”,马齐的沉默就是对雍正最大的支持。

虽然马齐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极力支持八阿哥胤禩,然而自始至终,马齐都没有被打上“八爷党”的标签,并且“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也在之后的几次关键事件中,都主动选择“忽视”马齐,没有前去寻求他的支持。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经历了前文中的“糊涂”事件后,马齐就变得“聪明”了,他不会再为任何一位皇子做事情,他只会坚定的站在帝王一边。

这一点从康熙去世之后马齐的表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知道康熙选择传位给雍正后,马齐立马承认了雍正的新君地位,并就此开始为雍正尽心尽力的办差。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马齐在雍正朝时期也得到了重用,不仅依旧位居上书房大臣之列,在雍正成立军机处之后,马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军机大臣。

除此之外,马齐在“八爷党逼宫事件”中的表现,也是他卓越的为官与做人之道的充分展现。

或许这个时候有朋友会说,马齐在整个事件中,基本都是一言不发的状态,只是在张廷玉主动问他的时候,才淡淡的做出了一个肯定回答,并无其他亮眼的发挥。

可也正是这样的近乎于全程沉默的表现,恰恰是对雍正最为有力的支持。

马齐在“百官举荐新太子”时扶保、支持八阿哥胤禩,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这个时候马齐公然站出来力挺雍正,像张廷玉那样与胤禩等人进行公开的争辩,看似非常的霸气,但这却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因为这样一来,“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以及支持他们的朝臣会立马倒打一耙,指责马齐是见风使舵、毫无原则的“小人”,而马齐对此却也是百口难辩,从而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

如此,马齐非但没有成功地帮助雍正解围,反而为自己招来了骂名,同时也给了“八爷党”人以“清君侧”的理由,继续向雍正发难,反而是害了雍正。

所以,马齐选择的是沉默,而他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用这样的态度和表现来震慑一部分官员,使其不敢贸然跳出,公开反对雍正,同时在张廷玉向其询问的时候,再给予正面的回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此让雍正明白自己对于他的支持。

于是在“逼宫事件”平息后,雍正非但没有因为马齐的沉默而对其有所疏远,反而继续予以了重用,这都说明雍正已然理解了马齐的良苦用心和卓越的处事手段。

这就是《雍正王朝》中的马齐,虽然整体表现上不如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人亮眼,但同样不能被轻视。

如果说在“百官举荐新太子”之前,马齐的表现确实有些“糊涂”,而这也只能说明他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方法用错了。可在经历过这次“滑铁卢”之后,马齐也就此彻底明白了应有的为官、做人与处事之道,更是用自己的方式,时刻践行着对于皇帝的绝对忠诚与支持。而这确保了马齐,在康熙去世后,依旧能够在雍正朝时期被委以重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