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传承了260多年的百年老店清王朝,终于快到了寿终正寝的最后时刻。
11月1日时,迫于无奈的清政府,终于宣布解散“皇族内阁”,正式任命袁世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一切国政。从这时起,袁世凯已经牢牢掌控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2年1月25日,表面上是为了结束新旧对峙的局面,结束双方的战争。袁世凯率他的虎狼之师北洋各将领,公开通电,支持国家实现共和制,直接向清廷施压。
同时,袁世凯私自停止军事行动,秘密和南方的革命党接触,在得到孙中山答应推举自己就任大总统的保证后,进一步加快了逼迫清帝退位的步伐,为自己早日成为大总统而积极铺路。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
“有一日,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泪,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溥仪提到的这个“粗胖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当年,慈禧太后临终前留下懿旨:“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大家都很清楚,隆裕虽然贵为光绪皇后,但才貌都不出众,光绪帝压根也没有宠幸过她。要不是仗着自己的姑姑慈禧太后,她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清皇后。被推上了皇后宝座,隆裕毫无政治手腕可言,就只是一味的跟随着慈禧太后混,几乎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面对此时复杂的局面,她早已经懵圈了,除了哭,还是哭。或许,她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清帝退位以后的赋闲生活,多争取一些优待条件,多争取一些生存空间。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幼帝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朝会。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满朝遗老们都哭了,但袁世凯却笑了,因为他的愿望几乎全部达成了。
此时的袁世凯,唯独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而且隆裕太后也多次表示,绝无可能!那么,连大清江山都给你袁世凯了,她还有什么事不能答应呢?
这件事,实在是有些荒谬。因为,袁世凯提出,要隆裕太后下嫁于他。
如果大家看过隆裕太后的照片,你会由衷地说一声:“真丑!”当时的袁世凯,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为何会看上这个其貌不扬,已经44岁的太后呢?
其中一个原因,袁世凯认为隆裕太后身上,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老袁心里如何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公开理由就是这么编的。
但我个人猜测,这不过是借口和幌子罢了,真正的原因是袁世凯觉得自己出生不够高贵,没有足够的人望和资历去当皇帝。如果,能娶到太后为妻,那他的身价可就抬高不少。从这里不难看出,后来袁世凯登基称帝,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鲁莽之举,而是早在清帝退位前,就有此想法了。
可惜!袁世凯失算了,对于他的“非分之想”,隆裕太后誓死不答应。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死,终年45岁。隆裕太后死后,袁世凯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葬礼,足以匹配她太后的身份。老袁盛赞她是“女中尧舜”,同时,驻京的各国公使都对隆裕太后的薨逝,表示惋惜和遗憾,各国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无论如何,隆裕太后最后走得还是蛮分光的。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隆裕太后,慈禧的接班人,奈何,这么一个慈禧的接班人,光绪皇帝不喜欢,慈禧也不喜欢。
说起来,隆裕太后作为慈禧的侄女,也是一个叶赫那拉氏人,隆裕太后是满州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
作为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实际上还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她是在1888年的时候,被慈禧太后钦点成为光绪皇帝之皇后的。
作为慈禧去世以后,大清实际上的掌权人,隆裕太后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隆裕太后是那种能够掌控大局的人吗?明显不是,隆裕太后在光绪那里不讨喜,在慈禧那里也不讨喜,每次冒出来一些大事,慈禧和光绪都在前面站着,隆裕太后就一个人在后面看着,从未管事,也管不了事。光绪与慈禧,一个想尽办法夺权,一个想尽办法压制另一方,压根没有隆裕太后什么事。
因为隆裕太后是慈禧钦点的嫁给光绪做皇后的女子,所以光绪皇帝对隆裕太后的不满就更深了,传闻两人甚至结婚多年都从未共枕眠过!
虽然大权在握,但隆裕太后没那个本事,在退位以后,第二年隆裕太后就去世了,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因为退位之后,满清遗老纷纷抨击隆裕太后,这就让隆裕太后心中很是郁闷,时间久了,郁郁而终。
说起来慈禧去世以后,尽管慈禧给隆裕太后安排了一个摄政王载沣为其分担压力,但载沣很明显也比较年轻,也不是掌权的料。当时曾经去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实际上成为了全国实力最强的人,袁世凯手下有的是大清最精锐的军队,南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内有袁世凯虎视眈眈,外有革命军的威胁,这样的局势对于大清皇族而言,确实是一个困境。
隆裕太后毕竟不是那个料,摄政王载沣也没本事制衡袁世凯,在袁世凯的建议之下,清廷最终只能妥协,隆裕太后让年幼的皇上溥仪退了位。
一时间,在世人眼中,隆裕太后成为了避免中国分裂的大功臣,不少人对隆裕太后也满是盛赞。
真的是所有人对隆裕太后都满是盛赞吗?并非如此,尽管在不少人看来,隆裕太后的选择实乃明智之举,但满清遗老可并不会这么认为,在满清遗老看来,若非隆裕太后擅自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大清的江山如何能亡?不少满清遗老对隆裕太后指责纷纷,这让隆裕太后心中抑郁难耐,本来就不是料子,还硬是被塞到了那个位置上,最终大清垮台了,又都成为了隆裕太后的过错,抑郁一年,于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终于因病去世。
确实不能亡,但也仅此而已,大清的江山或许能够一时不亡,但过个几年,无论如何,大清也再没了希望。
对于隆裕太后,为了做个面子工程,袁世凯其实曾经向隆裕太后提出过要纳其为妾室,袁世凯称呼隆裕太后为“女中尧舜”,对其大加称赞,要纳其为妾。甚至是后来的所谓各国与中国降半旗默哀,也不过是为了不过是图个好看而已。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说到清王朝的掘墓人隆裕太后,就不能不想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留下的“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遗言。
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与叶赫部结下了深仇大恨,以致叶赫部的首领在临死时,曾立下毒誓说,叶赫部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
自那以后,虽然叶赫拉那氏家族还享受尊贵的身份,但该家族的女子因为这么一个梗,因此就算被选入后宫,也往往位份很低,比如叶赫那拉·慈禧,当初就只被封为兰贵人。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能逆袭成功,最终垂帘听政,成为清王朝的实际掌舵人,她的确有别的嫔妃不及之处。
一是她运气好,咸丰皇帝那么多嫔妃,唯她一个生了儿子载淳。
二是咸丰怠政,给了她批阅奏折,接触政务的机会。
三是她很有政治手段,知道如何利用王亲贵族和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来得到最大利益。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桂祥是个烂泥上不了墙的人,除了找慈禧要救济,别的也不会,因此早就受慈禧嫌弃。
但是在光绪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却依然想到了她这个侄女静芬。
慈禧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巩固权力,选静芬为皇后也是为了继续能垂帘听政。
静芬不是美人。
在美国传教士赫德兰所著的《权谋档案,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就对静芬作出了评价:“皇后一点儿都不漂亮,她稍微有些驼背,极端的瘦,长脸,脸色发黄,牙齿很多都烂了。”
不光其貌不扬,静芬的性格也很沉闷。她老实柔弱,不爱说话,杵在那里,像一块木头,因此后宫里的人在背后都喊她“大木头”。
包办婚姻中的男女,往往能把婚姻继续下去,首先得取对方的颜值,再看才华和性格等。
显然,年轻的光绪皇帝也不能免俗,这样一来,隆裕从被抬进紫禁城,就成了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后。
(隆裕太后剧照)
她每天守着规矩,给慈禧请安,但由于她没能成为慈禧想要的“左膀右臂”,因此慈禧对她也不冷不热。
后宫里,珍妃最得宠,又出手最阔绰,太监宫女们都爱讨好珍妃,以求能得到更多的赏钱。
住在钟粹宫的静芬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她显然没有慈禧的聪明好学。再说,政事也轮不到她来打听。读书画画,那是瑾妃的爱好。大多时候,她就是拿嗑瓜子来消磨时光。
静芬觉得,她不过是刻着“皇后”二字的大木头。她安于现状,尽管光绪帝对她视若无睹,但她也明白,因为慈禧的缘故,光绪对她无奈何。
1908年,静芬转眼已经在宫里生活了10个年头。
尽管这10年里大清王朝发生了许多大事,但对于居在深宫之中的静芬而言,仿佛都是非常遥远的事。
然而,历史并不打算让身为皇后的静芬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存在着。
这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双双去世,两人死亡间隔不足24小时,这不由让坊间生出许多猜测。
但宫里顾不上民间的猜测。帝后几乎同时去世,这已经让宫里乱成了一锅粥,特别是久不受人关注的静芬,突然就得出来主持大局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慈禧在光绪皇帝病重的时候,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她把醇贤亲王奕譞不足3岁的孙子溥仪过继给了无子的同治皇帝,同时肩承光绪皇帝之祧。
(溥仪剧照)
在慈禧的遗诏中,溥仪继承大统,静芬则被封为皇太后。由于溥仪年幼,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则出任摄政王,与静芬同掌军政大权。
慈禧去世后,静芬被尊为隆裕太后,她负责养护溥仪,同时也有处理政事的权力。
但隆裕太后对政治丝毫没有兴趣,再加上载沣也并不想与她分权,所以自知能力有限的隆裕干脆把政务都交给载沣处理,而她则安心抚育溥仪。
只是可惜,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官员的横征暴敛更加深了大家对王朝的仇恨。
革命的小火苗因而得到了燎原,各地的起义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复杂的社会大变局中,别说隆裕太后了,就连摄政王载沣也毫无应对之法,只得退位让贤给被他以“足疾”为由,开了缺的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独立,人们要求清王朝退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被隆裕太后视为救世英雄的袁世凯,尽管一再表示他一定不辱国之重任,但暗中却和革命党眉来眼去,得到了“谁能请清帝退位,谁就做大总统”的承诺。
打仗,也许袁世凯不算厉害,但欺负久于深宫的隆裕倒是很有手段。
他各种威逼利诱,又指示手下在宫外不时放几声响炮,震得宫墙也瑟瑟发抖。
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除了抱着溥仪抹眼泪,也早已没了别的办法。眼看着大势已去,隆裕太后长叹:“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话,无疑已经确定她要听从袁世凯“和平退位”的建议了。
(袁世凯剧照)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和新政府谈妥《优待皇帝条件》后,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隆裕太后的行为博得了革命党人和全国民众的称赞,黄兴和孙中山等人亦赞她为“女中尧舜”。
但是,皇室中的顽固派却对隆裕太后指责颇多,骂她弄丢了祖宗基业。
甚至有人想到“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祖命,捶胸顿足,大哭着说,此乃天命啊!
背负“亡国”罪名的隆裕太后,抑郁终日,很快便死在了次年。
隆裕太后去世了,新政府当然要做出姿态来,毕竟如果不是隆裕太后同意退位,只怕“南北统一,五族共和”的局面也不会仅在3个月内就实现。
因此,已经登上总统大位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百官穿孝27日,并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
在出殡那天,自发为隆裕太后送行的人很多,而把她比作“女中尧舜”的评价更是让她的形象超过了慈禧。
(参考史料:《我所知道的末代隆裕皇后》等)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隆裕太后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个太后。其实她在历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低。而且仅在46岁时忧郁成疾而去世。但是为何她死后能够享受高规格?中国及各使馆都为她降半旗致哀。
她确实做了一个功在千秋的决定。到底是什么?且听我详说。
隆裕,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一说起她的姑妈,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姑妈就是执掌大清半个多世纪的慈禧。
隆裕本身就是出生在蜜罐里的。从小锦衣玉食,没什么需要她操心的。但是她长相一般,性格懦弱。按说悠然自得的过一生是最好的了,但是恁让慈禧给利用了一把。
有人说你咋净胡说,慈禧把隆裕扶成了皇后。让她母仪天下,这不是对她的好吗?但事实上慈禧并不是这么想的。慈禧钦点隆裕与光绪成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她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说到底,慈禧在乎的就是手中的权力。
对于这桩婚姻,光绪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一是光绪确实没看上她,二是因为慈禧,光绪不得不防着她。所以在光绪这她当然不能得宠。
也因为她的性格使然。慈禧太后也不怎么喜欢她。在后宫里她也没什么威信,那些命妇王妃对她都是爱搭不理。
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当时溥仪只有三岁,尊隆裕皇太后,“兼祧母后”。
就这样把性格软弱,又没有任何执政经验的隆裕推到了台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隆裕虽然垂帘听政了。但是面对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烂摊子,她也没有让其起死回生的能力。
所以仅过了三年,大清就走到了历史尽头。1911年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摆在隆裕太后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与革命军拼个鱼死网破。再一个就是同意溥仪和平退位。
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隆裕太后决定让溥仪和平退位。当时隆裕表示这不是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曾有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
不管咋说。清帝退位就预示着大清完了。隆裕太后肯定也是难以释怀,抑郁之下终成疾。1913年在长春宫去世,年仅46岁。
选择清帝退位,这看起来也是无奈之举。有人说这叫识相,没什么功劳可言。以清朝的实力已经无法与革命党对抗了。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统治了中国200多年的政权,虽说到最后实力不济了。但是非要拼个鱼死网破也不是不能。虽然结局已定,但那要造成多大规模的生灵涂炭。
正是隆裕太后的那句只要天下平安就好。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更是让万民避免了遭受水深火热。而且和平过度保证了不出现乱局。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出现割据势力。隆裕的决定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虽然看似没有更好的选择。但从大局和万民利益来看,隆裕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所以隆裕太后去世后。民国政府以高规格为她举办葬礼。全国下半旗致哀,全体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全体国务员前来致祭。
隆裕太后在太和殿的灵堂,上方悬挂“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前来祭奠者高达五万人之多。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黄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此二人的评价足以看出隆裕太后的选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这一笔辉煌,让这个存在感非常低的太后名垂千史。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裕隆太后是光绪的正宫娘娘,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从来不被光绪皇帝喜爱,光绪皇帝在世的时候,它只是个悲剧皇后。但因为她和慈禧太后的血缘关系,倒也活的不算太差,毕竟连光绪皇帝也不能奈何她,除了不爱她,也废除不了她。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下令将光绪皇帝的侄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和隆裕太后,即位为新皇帝。三年后,袁世凯联合革命党逼宫,隆裕太后没有做太多的抗争,同意了,清朝退出历史舞台,算是比较和平地实现了权利交接,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结算,他的儿子溥仪成为中国末代皇帝。
正是因为和平交权,顺应共和潮流,才得到国人的尊重。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中华民国政府给他举行了国葬,称她为女中尧舜。
隆裕太后死后为什么中国及列强为她降半旗?
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全国,许多省份分分宣布独立,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镇压革命军的需要,因训练新军而实际掌握军权的袁世凯在得到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后,选择出山。在他的一系列政治手段运作之下,以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满清贵族也意识到清朝大势已去,就同意了清帝退位的主张,辛亥革命得以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成功,清朝宣告灭亡。虽然清朝的灭亡是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和袁世凯的逼迫,但在此过程中,隆裕太后作为满清的实际控制人,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况且,对于袁世凯而言,前大半生毕竟是清朝的臣子,自己一手推翻了清朝,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愧疚,对于曾经的主子隆裕太后还是有几分敬畏和敬重的。对于革命党人而言,不管过程如何,毕竟目的已经达到了,还是隆裕太后的顾大局识大体还是很欣赏的。同时,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毕竟时间不长,隆裕太后还是走着一定影响力的,对于袁世凯和革命党而言,敬重隆裕太后也是稳定人心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