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史称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难得啊。可或许是优势过于明显了,没有激发出他应有的斗志和潜能,皇帝做的一塌糊涂,做人抠的一塌糊涂。
他爹嘉庆好歹还抡了三斧头才休息的,可你瞧这哥们,从登基到崩世,好像干的活儿真不多,即便干了,也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比如下面谈到的修陵风波。
1850年1月,孝和睿皇太后(抠门货的后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抠门的道光皇帝很悲痛,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据《清史稿》记载,“孝和睿皇太后”死后,道光皇帝在丧处“席地寝苫”,恪守孝子居丧的礼节,虽经王公大臣屡次奏请还宫,坚持不允。
当时,由于长期拖欠施工人员工资,老太后的陵寝尚未竣工,道光倒是不着急,慢慢修呗,反正要钱是没有。于是乎,这位后妈的陵寝,直到道光皇帝自己挂了都没修完,硬是等到孙子咸丰手里才入住。
但是,道光的抠门却是有选择的,对自己基本上不抠门,甚至是非常慷慨大方,尤其是在修建陵寝方面。他是在不折不扣的贯彻自己“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人生信条。
这主儿,舍不得给后妈修陵寝,却给自己修了两个陵寝,而且奢华异常。第一个陵寝选址在清东陵,基本完工之后,发生地宫渗水的问题,其实之前的皇帝修陵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再修整一下就好了,而且又不是着急入住。可是呢,这位号称最抠门皇帝的道光,居然坚持废弃原陵寝,重新选择清西陵再建吉壤,所花费的银两不计其数。
回答完毕!
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谢谢邀请!
道光皇帝,即爱新觉罗-旻宁,仁宗颙炎次子,1820年仁宗死后即位,在位30年,庙号宣宗。
旻宁在清代诸帝中,是被史家称为最节俭的帝王。可就这样一位勤勉务实的皇帝,历史上的口碑却并不是太好。甚至,本来清朝祖制,皇陵应建神功圣德碑楼。可由于道光年间割地赔款,有辱国体,有违祖制,所以自道光以降,清代帝王的皇陵皆无圣德神功碑。
现在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
历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尽快选择陵寝,道光也不例外。道光元年,即1821年,旻宁派庄亲王绵课,大学士戴均元,尚书英和等负责办理陵寝工程。
遵循昭穆有序,道光陵园应选在东陵,即跟随祖父乾隆皇帝。于是,在勘定了宝华峪地址后,当年十月便开始动工兴建。
道光七年,陵寝工程峻工,有关人员回京受赏。次年,道光打猎途经东陵,便到自己的陵寝视察。从地宫出来时,发现靴底潮湿,疑心地宫不牢,遂令留京五大臣会同刑部堂官,彻查这一事故。
会审的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豆腐渣工程浮出水面。自庄亲王以下一干人等均被制裁,当然,已竣工的陵园是不会再用了
道光十二年,道光接受了东陵渗水的教训,另辟蹊径,在西陵园区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壤。经过仔细勘察,选中了龙泉峪一块高平之地建陵——称为慕陵。慕陵历时五年,于道光十六年竣工。
做为标榜自己一生节俭的道光,其陵寝是不是也很简陋呢?
当然不是!
据史料记载,慕陵比之以前诸帝,是耗费银两最多的。它精美异常,建筑物独特,隆思殿和东西配殿,全部木结构均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且不施油漆,而在原木上以腊涂烫后,加以精美雕刻。也许道光帝觉得不能为自己立神功圣德碑而刻意为之吧,慕陵共耗费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创道光之前最高。
道光十五年,旻宁赴西陵祭祖,顺道阅视即将完工的龙泉峪陵寝。站上高台,仰慕列祖列宗功德,提笔写下:
奉朱笔,敬仰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
十五年后旻宁死,奕泞即位,心神领会,谕内阁定下旻宁的陵号为慕陵,延称至今。
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道光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节俭的皇帝了,他不仅裁仪仗,省车从,降低膳食标准,甚至连裤子破了都舍不得扔,补好了接着穿,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么样一个节俭的皇帝,却在修建陵墓上大手笔,一再修建,他节俭的形象大打折扣。
道光皇帝也是唯一一个在清东、西两大陵区都建有陵墓的皇帝,他为何要如此的修建两座陵墓呢?
清朝入关后就选择河北遵化的京东马兰峪作为帝陵陵区所在地,顺治、康熙均葬于此,而雍正觉得官员们为自己在东陵选的墓地不好,也许这只是个借口吧,雍正是一个要强的人,或许是他的皇位来得有些反常吧,虽说是铮铮铁汉,但在内心有着无可名状的虚弱和恐怖,他不会将内心的“病根”告诉任何人,只能由他自己一个人强忍独担的那种无助的虚弱和恐怖。说白了就是雍正不想和他的父辈祖辈们呆在一起,他要另起炉灶,于是让人在现在的西陵所在地选定了自己的墓地,雍正的西陵是风水大师高其倬给看的,说是东陵地气已尽,雍正心中窃喜,西陵正合他的意思。
雍正一反常态不入祖坟,将自己的陵墓建在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这个违背了子随父葬的习俗,也给后来即位的乾隆皇帝出了一道难题,如果子随父葬的话,他应该葬在西陵,而这样也就昭示了父亲雍正违制了,如果他葬在东陵,他的儿孙们继续葬在东陵,则雍正一个人就葬在了西陵,显得非常孤零零的,于是乾隆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隔代安葬”,于是他葬在东陵,他的儿子葬在西陵,他的孙子又回到东陵。
就这样清朝就形成了东西两大陵区隔代安葬的祖训。
清朝定制,新皇帝登基以后,就应该选择万年吉地,道光皇帝继位后,就派风水大臣到东陵所在区域去找寻他的风水吉地,他们用了一个多月才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绕头峪,道光帝觉得这个名字太难听了,于是就改了个高大上的“宝华峪”,道光帝看了选陵大臣的奏折,对这块地方很是满意,于是就颁发建陵谕旨。这个宝华峪陵寝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就全部完工了,在陵寝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块吉地的地下水位较浅,所以地宫出现渗水问题,当时负责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告诉皇帝,不仅他,还有一大批的官员都要受到惩罚,于是抱着侥幸的心里,或许渗水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也说不定,就觉得硬着头皮干到底。
完工后总算糊弄过关,道光七年,道光帝将早已仙逝的孝穆皇后钮钴禄氏的梓宫奉安宝华峪陵寝的地宫。第二年,道光帝非常思念他的孝穆皇后,要去谒东陵,按照惯例,在皇帝谒陵前,内务府官员要带领下属把陵寝内外打扫干净,在清扫时,内务府人员发现地宫入口的木门外很潮湿,怀疑是地宫渗水,但是木门没有得到特旨是任何人都不得打开进入,经过奏请,道光帝非常关注,马上就派人查看,结果发现地宫浸水很严重,连孝穆皇后的梓宫都浸泡了两寸,道光帝非常生气,严惩了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并下令放弃宝华峪陵寝。
道光帝虽是个抠门皇帝,但对自己的身后事却从不吝啬,又马不停蹄地派人分头到各地找寻他的安葬点,这也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有人提出了维修补救的方案,还有人提出重建地宫,这两种做法所用钱款远远低于整个废弃重建,然而两个方案道光帝全都不予考虑,全盘否决了。这些选址的人找到了许多宝地,但道光帝都不满意,后来对西陵范围内的一块地皮很中意,他吸取了上次选择宝华峪陵寝自己未亲临阅视而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教训,决定借拜谒西陵的机会实地去查看一下,看完后感到非常满意,当即就下旨确定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死后的小窝,并赐名“龙泉峪”,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慕陵。
确定了龙泉峪为万年吉地后,道光帝下旨将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营房全部拆除,因此这个花了六年时间苦心营建的宝华峪陵寝就这样变成了一座废陵,这一拆一建工程量巨大,耗费银两无数,最终道光帝的慕陵成为清朝历代帝王造价最高的陵寝,一向以节俭自居的道光帝却成了大操大办的典型。道光帝把他爷爷乾隆帝制定的“昭称相建”的谕旨就全抛到了脑后,并且按祖制规矩本该葬在西陵的咸丰帝只好到东陵去了。
由此可见,道光帝的节俭让人觉得其有虚伪的一面,掺杂了更多道德成分在里面,而非发自内心,在日常用度上节俭,但是为了修陵墓,却丝毫也不节俭,省下的钱都拿去修建他的鬼屋了,而在修陵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道光帝既不守祖训,也并不节俭。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名旻宁。他是清朝公认的最节俭的皇帝,但是他的陵墓却是清朝花费最多的皇帝。难道道光皇帝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自己死后花吗?
其实道光皇帝也不想花这么多钱,主要是因为他修了两座陵墓,前后加在一起就多了。那道光皇帝为什么会修两座陵墓,难道他死后还准备来回住吗?
道光皇帝这样做实在有苦衷,主要怨自己的爷爷和太爷。
清朝入关后顺治的陵墓选在了遵化,后来这里一片陵墓被称作东陵,康熙也跟着葬在这里。按照惯例,雍正也应该在这里选择陵墓,这样父子一个接一个下去,但是雍正却没有在这里选择陵墓,而是在北京西边的易县修建陵墓,后人将这一片陵墓称作西陵。这就给乾隆出了难题,按照规定他应该给这他爸安葬,可是他要是埋在这里,后世子孙也跟着埋在这里,到时候东陵爷俩就没人理了,可是要是埋在东陵,那自己的爸爸怎么办?在思考几十年后乾隆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实行父子分葬,祖孙相依的办法,自己安葬在东陵和爷爷康熙在一起,自己的儿子埋到西陵和他爷爷雍正在一起,然后自己的孙子在自己旁边,这样两边陵墓都是至亲都能兼顾。
因此嘉庆死后埋在了西陵,道光帝继位后,遵从祖制在东陵选择了陵墓开始修建。道光八年,道光帝发现自己的陵墓地宫渗水,这是古代陵墓常有的事,但是道光皇帝却愤怒异常将所有负责陵墓的官员全部处罚,很让人不解的是,道光皇帝将已经修好的陵墓拆了,然后派人在西陵给自己找风水宝地,修建了一座新的陵墓。
这是怎么回事,道光皇帝这是干什么?道光帝最怕花钱怎么会如此大手笔铺张浪费,建成一座花费不低的陵墓然后拆了,再花钱再建一座,他不心疼吗?
道光皇帝怎么不心疼,可是他有苦说不出。不过后来人们在他陵墓发现一个石碑刻着他两首诗,为自己迁陵辩解,不过人们从他的诗中看出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这两首诗是: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人情可叹流虚伪,天命难谌懔典谟。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因时损益无非教,驭世污隆漫道迂。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心犹自慊增惭惧,慎俭平生其庶乎。
吉卜龙泉工始成,永安二后合佳城。山川惬意时光遇,新故堪伤岁月更。世事看花悲既往,人情寄梦叹平生。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
道光帝在在诗中表明了西陵的风水宝地在等着自己,并且这里可以看到父亲嘉庆的陵墓。
也就是说道光帝一开始就想在西陵建陵然后常伴父母。但是迫于爷爷的旨意,他只能在东陵寻找陵区,等到发现地宫渗水的问题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的将陵墓搬到西陵修建,因为东陵的陵墓地点是千挑万选想出来的风水宝地,这里出了问题其他的地方都不行了,只能前往已经修建。当然鉴于自己东陵花费过高,西陵的陵墓务必节俭,很多不必要的装饰都取消了,明楼和方城也取消了,因此道光的陵墓是西陵最小的一座,不过就这样西陵的陵墓也花了二百多万两白银,加上东陵毁弃的陵墓,道光的陵墓超过了清朝任何一个皇帝。
道光十五年,旻宁在巡视完自己的陵寝后,内心澎湃,心中兴奋于是提笔写下:奉朱笔,敬仰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咸丰继位后即以此给道光陵墓取名慕陵。
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任何一个人是道光皇帝的话,相信都会和他一个选择,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还要慢慢道来。
当年道光皇帝给自己选择万年吉地,遵从了其皇爷爷乾隆的祖训,按照昭穆制度来清东陵选址建陵,在这里先大致说一下昭穆制度,因为雍正皇帝别出心裁单独创建了清西陵,为了让两边的香火都旺盛,乾隆下旨自他起,后世子孙要隔代埋葬在清东陵和清西陵,说白了,就是现任皇帝要跟着自己的皇爷爷埋在一个陵区,所以到了道光这,自然要在清东陵了。
道光皇帝选陵址之事倒也非常顺利,他在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东边找了一处便开始营建了,几年后,一座恢弘的帝陵拔地而起,道光皇帝亲自到清东陵验收工程,表示非常满意,并且嘉奖了负责工程的工作人员们,因为道光的原配皇后死的早,在道光陵建好后便被移葬到了地宫之中,成为了最早的入驻人员,如果事情就这样平稳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应该是道光百年后,灵柩也归葬地宫后就算万事大吉了,但历史就这样的开了一个玩笑~
道光皇帝在末日于乾清宫入睡后,突然被一个噩梦惊醒,在梦中,先期入驻的皇后向他求救,称自己掉入了水中,求道光把她救出来。。。道光左想右想认为这一定是不祥之兆,他马上派人到清东陵打开地宫查看皇后棺椁,果不其然发现地宫满是积水,皇后确实被水团团围住。在古代,地宫进水那可是大忌,道光听后如五雷轰顶,严厉治罪当时的修陵大臣,令他们查看将功补过,择选其他陵址,重新建造,这便是道光废陵的经过,如今去清东陵还可以看到清道光陵的废墟,笔者当时探访这里也不由的感叹,历史有时真的好神奇。
下面是笔者探访道光重新在清西陵建造的陵寝拍的照片,特发出与各位朋友分享。
道光皇帝为何执意选择弃陵?
道光节俭成性,龙袍都打补丁,却下令废弃斥巨资修建好仅一年的皇陵,原因是:
道光即位年余,即令工部尚书及侍郎携风水师们在清东陵寻一片风水宝地。经月余勘寻及礼部确认,道光将宝地绕斗峪更名宝华峪,在此修建皇陵。
历时六载,耗费白银数百万两,宝华峪陵寝竣工,道光将已逝的孝穆皇后移葬于陵寝地宫中。次年夏,守陵人发现地宫入口出现水痕。道光派人查看,才发现地宫内充满积水,皇后棺材浮于水中。道光大怒,下令逮捕法办所有参与建造的大臣和工人。之后,他诏令废弃皇陵,并改变祖制不再葬东陵,而到清西陵另觅吉地再建皇陵。最后,他选中龙泉峪,历时四年建成新陵,定名为慕陵。
所以,道光放弃皇陵的原因,是因为它是豆腐渣工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