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老赵突然就驾崩了,享年仅50岁。皇帝的位子还没坐热乎就挂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的未解之谜。
事发当夜,小赵同学奉诏进入老赵的寝殿内,屏退左右后,哥俩开始推杯换盏,喝得挺美。殿外的众多宫女和太监们,在烛影摇晃中,模糊的看到小赵时而离席,摆手后退,又时而争吵和躲避什么,但“嚓嚓”的斧声却是清晰可闻,这就是“烛影斧声”的由来。
当年陈桥兵变时,《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事前并不知情。而这次《宋史》又记载,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指明了小赵有不在场的证据。
无论是不是小赵干的,总之这天到了凌晨,太祖老赵就驾崩了。得知老公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晋王府请来了赵光义,当皇后一见到小叔子时,瞬间就全懂了。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特有的称呼,她这样喊小赵,就是无奈的承认小赵做皇帝了。赵光义心说第二步棋终于走完了,但还得装作伤心道:“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38岁的小赵登基为帝,是为宋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太宗即位之后,继续进行着全国统一的战事,但因为好大喜功,几次北伐攻辽都受到挫败。太宗一看自己武功不求行,便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政治、经济循规蹈矩,不求上进,使宋朝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赵匡胤一生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赵匡胤在976年突然去世时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成已经去世(都是早亡)。此时次子赵德昭26岁,四子赵德芳18岁,赵匡胤属意的王位继承者是赵德芳。(赵德昭剧照,被赵光义逼死,28岁)
赵匡胤突然死亡和传位争议。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叫弟弟赵光义来宫中饮酒,一起住在了宫中(此处有疑问,一说居住在宫廷南的尚书省,南府),四鼓时分(按照现在时间应该是凌晨1-3点)赵匡胤暴死于宫中,正好50岁(野史传言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赵德芳剧照,只活了23岁)
当发现赵匡胤死后,太监立即告诉了赵匡胤的宋皇后,宋皇后急忙派太监王继恩赶快传召秦王赵德芳进宫处理赵匡胤的身后事,这也明确表明赵匡胤已经属意赵德芳为继承者。可是这个王继恩早就已经被赵光义收买了,他直接去找了在尚书省(南府,离皇宫临近)休息的赵光义进宫,赵德芳那儿根本没有去,王继恩因拥立有功受到宋太宗的重用。(王继恩剧照,送信给赵光义而得到重用)
当宋皇后看到王继恩找来了赵光义时,立即明白了很多事情,只说了“我们母子就拜托你(赵光义)了”而已。赵光义立即调动人马,自己登上了皇位,其实朝中很多大臣都被赵光义收买了,因此此次即位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赵匡胤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是赵光义买通了宫内太监、大臣,捷足先登,占据优势,强行即位。
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是不是真的?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临终之时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主要原因是赵匡胤的儿子幼小才做出这样的临终遗言,杜太后去世是961年,到976年赵匡胤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经26岁,四子赵德芳也已经18岁,都已经成年了,不存在幼小这一说的问题,而且这是口头的说法。
《金匮之盟》出现的时间是在赵光义做皇帝以后,赵光义擅长篡改历史,对正史进行多次修改,这一《金匮之盟》多半是他伪造的。陈桥兵变时,根本没有赵光义参加的份,可是修改历史后赵光义俨然是陈桥兵变的领导者之一了,而且在史书中赵光义做了很多修改,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即位的正当性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不过《金匮之盟》也有后遗症,也就是说赵光义死后要由弟弟赵廷美接任皇帝的位置。
赵光义如何铲除弟弟、侄子们?赵光义即位后首先针对的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但是又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979年,赵光义让自己的侄子赵德昭跟随讨伐幽州。此次征战中的一天夜里发生了一件事情,非常吊诡,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中突然不见了人影,一片慌乱,有人称要立赵德昭为皇帝,正在忙乱之时,宋太宗又出现了,此事赵光义也没有深究。(赵廷美剧照,只活了38岁,也是逼死的)
回到京城后,此次征讨的有功人员迟迟没有得到封赏,有人撺掇赵德昭找赵光义讨封赏,结果赵光义大怒,称赵德昭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吧,赵德昭回家后就自杀了。这事后人都认为是赵光义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就是整死侄子赵德昭,他威胁了皇帝的位置。两年后,23岁的赵德芳也病死了,具体死因也不明不白。
弟弟赵廷美(赵光美)做开封府尹,这是原来赵光义的位置,由于《金匮之盟》的存在,势必要传位赵廷美。不过赵光义有办法,不停的诬陷自己的弟弟,先将自己的弟弟以谋反的罪名贬谪到西京(洛阳)留守,离开权利中心;紧接着又以和官员勾结的名义削去赵廷美的一切职务,仅仅保留魏王称号,赋闲在家;赵光义还不放心,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全家迁往房州,984年赵廷美吐血而亡。
赵光义一系列神操作,威胁他帝位的侄子、弟弟全部去世,个中隐情只有当事者最清楚了。
后话。赵德芳的六世孙是宋孝宗赵昚(宋高宗赵构养子)、七世孙是宋光宗赵惇、八世孙是宋宁宗赵扩。
赵德昭的九世孙是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十一世孙为宋末三幼帝。
他们的后代圆了皇帝梦!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众所周知,古代盛行世袭制,尤其是皇帝去世或逊位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期待自己家的江山流传千古。然而却有一位皇帝,在自己驾崩后,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这在历史上非常少有,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自西周以来,父死子继早已是皇位继承的默认规则,赵匡胤50岁突然驾崩之时,其子赵德昭已经年满二十六岁,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十八岁了,且品行端正,赵德芳还素有八贤王之美誉。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潜在风险下,赵匡胤却主动放弃这一儒家所拥戴的礼法原则,而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于情于理,都让人倍感蹊跷,也成了千古疑案。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宋太祖之突然暴毙和赵匡胤传位于弟而不给儿子,可谓是众说纷纭,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千古之谜。小编通过查阅资料,终于有所了然,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1、赵匡胤皇位的由来。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枢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后仅有七岁周恭帝即位,,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但因主少国疑,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2、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烛影斧声”。话说赵匡胤在当皇帝以前,与一个道士关系交好。这个道士在赵匡胤当将军的时候,对他说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等你当了皇帝以后不要忘了我。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的臣子,吓得赶紧和这个道士断交了。
后来赵匡胤果然当了皇帝,碰巧又碰到了这个道士,赵匡胤大喜过望,说你算的太准了,这个道士也很谦虚。赵匡胤把他请进宫里,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还能活多久?”
道士听了这个话后,掐指一算,说到:“陛下,贫道刚才算了一下,如果今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晴朗,您的寿命就还有一纪(十二年或者三十年),反之,如果天阴看不到星星了,你就抓紧交代后事吧”。
这个回答让赵匡胤不置可否,他只能等到十月二十日见分晓了。等到十月二十日夜,赵匡胤登高望远,他看到万里无云,繁星点点。赵匡胤心里十分高兴,准备回宫。结果就在赵匡胤正准备返程的时候,瞬间阴风大作,暴雪骤起。赵匡胤的内心崩溃了,立刻传旨,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他要和赵光义好好喝一顿酒,至于喝酒的目的是为了道别还是为了禅让,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赵匡胤驱赶了所有的侍卫宫女,太监们只能从远处遥望,不得靠近。
后来,根据宫人的描述,人们看到宋太祖和赵光义推推搡搡,似乎让弟弟接受什么东西,但赵光义一直不干,一直在避让。再后来,哥俩喝酒一直喝到了午夜,等到他们到殿外醒酒的时候,殿外的积雪已经好几尺了。此时,赵匡胤对着这些积雪,用柱斧戳着雪,回头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哥俩就回屋睡觉了。
当晚赵匡胤命令晋王留宿宫中,蜡烛灭后,宫人们听到赵匡胤鼾声如雷,第二天凌晨,宋太祖驾崩。早上,赵光义登上朝堂,宣读太祖遗诏,登基称帝。后来近臣收敛太祖遗体,发现太祖尸体晶莹剔透,就像刚洗完澡一样。
3、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金匮之盟。据说,为了不立幼君,防止大宋江山再一次被别人黄袍加身,杜太后(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终前让赵匡胤、赵普等来讨论皇位继承问题。杜太后问太祖皇位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积德。杜太后说:不对,周世宗的儿子年纪太小,你才有机会,要是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哪来机会?所以,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国家才能长久。于是,孝顺的赵匡胤听了母亲的话,在病床前写下了誓言盟书,并且放在金匮中藏好。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匡胤并遵随母命先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做了开封府尹,一般来说开封府尹就是储君,但并未封王(后封晋王)。当年,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只有35岁,长子才11岁。只要赵匡胤再多活几年,长子肯定就会成年,根本不可能存在"孤儿寡母"的情况。
4、赵匡胤的突然驾崩传位之谜——司马光版本的赵匡胤之死。据说赵匡胤当天夜里四更的时候驾崩。太祖的皇后宋皇后当时就慌了,急忙派遣大太监内侍都知王继恩出宫请皇四子赵德芳入宫,入继大统。接到皇后旨意的王继恩没有一丝犹豫,出宫后一头扎进了晋王府(赵光义家)。理由是按照王继恩自己的理解,太祖一直想传位给晋王,于是直接来找晋王。到了晋王府门口,王继恩吓了一跳,在这个黑乎乎的凌晨,居然有人坐在晋王府大门口,这个人是御医程德玄。于是王继恩问程德玄为何来此,程德玄说:“二更天的时候,我在屋里睡觉,突然有人在门外大喊一声,说晋王要见我。我赶紧出来看,结果并没有人,我就以为自己幻听了回屋睡觉。结果到了三更天,又有人喊晋王叫我,我出来看又没有人。我怕晋王真的生病了,于是就跑了过来”。听了程医生的话,王继恩简单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于是两人一起进入晋王府。
根据书中记载,赵光义听说太祖驾崩,“大惊”,然后“犹豫不敢行”,他要先和家里人商量一下。面对这个磨叽晋王,王继恩直接催促到:“还在等什么?再等就坏事了!”。听完这个话,赵光义带着王继恩和程德玄,三个人来到内宫太祖寝殿。宋皇后看见王继恩来后大喜过望,于是就问:“德芳来耶?”王继恩答:“晋王至矣。”宋皇后的反应是“愕然”,然后颤颤巍巍的说出了一句更有名的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官家”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皇后的这句话基本已经摆明了态度——承认赵光义的皇帝身份,她轻而易举的就投降了。所以说赵匡胤儿子没能继位,跟这个软弱无能的皇后有很大的关系(假如要是懿贵妃,不跟你拼个你死我活才怪)。然后赵光义对着尸体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对皇后说:“共保富贵,无忧矣”,第二天就登基了。
5、小编分析。赵匡胤传位给兄弟,不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是其母亲杜太后的遗愿。所以赵匡胤不是不想传子而是一开始遵从母命加之儿子年纪太小,所以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储。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自己弟弟发现,然后被害了。理由如下:
一是军队出身的赵匡胤体格一直都很好,在他驾崩前的9个月里,曾多次出去游玩,而且史官也没有记载过他生病请太医来医治的记录,所以宋太祖的突然驾崩,是在与兄弟赵光义饮酒后发生的。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对于在酒中做手脚这个伎俩非常精通,再加上当时太祖最后的“好做好做”,是不是因为发现了什么,然后在大叫:你干的好事!而被赵光义用酒毒死。并且收尸时“太祖尸体晶莹剔透”,明显是中毒样子。
二是赵匡胤一生都没有立太子,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到去世一共16年间都没有立太子,这一点是很不寻常的,开宝八年,太祖赵匡胤进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让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地位排在宰相之上,隐隐有接班人的意思。只是后来儿子长大了,想改立皇储的时候被赵光义发展,这时手握重拳的赵光义联合太监、御医和其他利益体(朝中大臣),设计谋把赵匡胤给害了。
三是赵光义对于政敌赵普的重用,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之前,赵德昭被赵光义逼死,而不久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了。赵普复起之后,对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大加打击,最后将之流放,赵廷美忧惧病死。赵光义顺利铲除自己儿子的继位障碍。赵光义启用赵普的原因就是赵普公布了“金匮之盟”。
总而言之,虽然金匮之盟已被普遍承认存在,但其是否有文书流传、内容如何,又被广泛争议。但不管真相如何,阴差阳错,多年后,赵光义后代赵构绝嗣,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继承皇位,为南宋孝宗,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里。
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是啊。为何呢?赵匡胤在位的时候,没有立太子。也没有明确表示立何人为继承人。宋太祖死的时候时候,赵德昭和德芳都已经成年,(德昭25岁,德芳17岁)所以按照常理应该传位给儿子,但登基却是其弟赵光义。由此我们可以确定,赵光义登基属于篡位。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
自朱温灭唐到赵匡胤登基,不过五十余年,但却历经五个朝代。称王称帝犹如儿戏。梁唐晋汉周一朝篡一朝,况且赵匡胤本身就是篡位登基。在位16年基本上统一天下。文治武功不逊汉唐。在位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有关立太子的事情。而且赵匡胤死的很突然,没有任何预兆。赵匡胤驾崩的斧声烛影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在五代期间,皇子成年即可封王。但赵匡胤的两儿子终其在位之日也没封王,但赵匡胤的两个弟弟都封王了。
应该说,赵匡胤当时是有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赵匡胤知道唐末五代,乱世纷纷,换个皇帝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立一个成年的继承人很关键,所谓国赖长君、因此赵匡胤立弟弟赵光义作为继承人正确的。但随着政局的稳定,赵匡胤应该有了立儿子当太子的想法,预备迁都洛阳就是为此准备的。但赵光义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赵匡胤已经无法控制了,只好继续然赵光义当继承人。大概是赵匡胤心有不甘,但最终被赵光义害死。应该说赵匡胤之前选择赵光义作为继承人,那是乱世迫不得已的选择。天下安定之后,就应该父传子家天下。可惜了,赵光义害死了一直照顾他的亲大哥。
从824年唐敬宗即位到997年宋真宗即位,这整整173年间,没有一个太子能成功即位、可见当时太子是个“丧门星”,赵匡胤不敢贸然立太子也在于,他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局,但最后局势是稳定了,但时机也丧失了。赵氏兄弟感情深厚,尤其是赵匡胤对这个弟弟简直了,在大宋草创和中期确实让赵光义当继承。压制自己儿子的培养。全力扶持弟弟,但这样就给了群臣一个风向标。也就是兄终弟及。而且梁,晋,汉,周四朝的皇位继承人都有一个职衔--开封府尹!赵光义也是领开封府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二的继位是合法的。但后来赵匡胤肯定后悔了,迁都事件就是一个明证,帝王之争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赵光义自然心有不甘,下毒手害死了大哥,以及大哥的全家。自己则父子相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兄弟之间传承皇位,总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毕竟赵匡胤有两个儿子且已成年。留下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桩悬案。很多人认为赵光义是杀兄篡位的。我认为赵光义没有篡位,他是正常即位的。
一、赵匡胤在世时,赵光义为开封府伊,封晋王,是以储君的规格安排的,相比之下,赵匡胤两个儿子一直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
二、赵匡胤默许赵光义营建势力。使得赵光义即位很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三、赵光义并没有灭绝赵匡胤的后代。如果赵光义杀兄篡位,他必然会防止赵匡胤后代报复,会找机会灭绝他们,这一点对做上皇帝的赵光义而言是轻而易举的。
所以赵匡胤传位给了赵光义,就是因为赵光义政治能力很强,可以走出五代十国时期王朝短命的周期律。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为何还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本是后周禁军大将的赵匡胤,依靠着陈桥兵变取得了皇权。虽然坐上了皇位,赵匡胤却没时间去享受。因为宋朝才刚刚建立,五代十国时期残留的其他势力都没被清除。面对这些威胁,赵匡胤的皇位根本坐不踏实。他只能继续他的南征北战。只不过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则是自主创业了。历经十三年,赵匡胤终于打下了南方诸国。
持续十多载的疆场厮杀,无数个难以入眠的深夜。他为这个王朝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些都使他断不忍心把自家的王朝拱手送给别人。那他又为何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呢?
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其弟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史称“金匮(gui四声)之盟”,另一说叫“烛影斧声”。
前者有明确的记载和清晰的论证,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是按这个说法记叙的。而后者则是在个别野史上有所提及。既然前者更为可信,那我们就研究一下前者的原委。
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弥留之际,曾把他们兄弟二人叫到病榻前嘱托关于皇位的事情。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周的周世宗让幼子当皇帝。
如果后周有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皇帝,又怎会轮到赵匡胤。太后的认知其实十分到位。因为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末期,而那又是个纷争不绝,不讲礼制的时期。
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基本上就是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没人会管你是那个王朝的后人,往往只有被打服气了,才会得到其他势力的承认。
而金匮之盟的目的也正是创造一个缓冲期,杜太后希望他们兄弟三人,可以利用这个缓冲期把国家的形势先稳定下来,之后再慢慢考虑皇位的传承。不得不说杜太后的做法还是非常有远见的。朝代倾覆了,成为了当朝皇帝又有何用呢?这也是赵匡胤花了那么大力气去打仗的原因,他想尽早实现统一。
兄弟二人和太后约定好:赵匡胤死后,让赵光义接替自己的位子。赵光义死后,换他们的三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后再换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上台。
等到那个时候,经过那么多人的努力,赵氏的政权肯定也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他们赵家的江山自然也可以“永世”流传。
杜太后让宰相赵普把他们三人之间的对话记下来,当他们的面写成誓词,再放在金匮里封存。 金匮之盟的想法是挺好的,可惜想法和现实总是相差甚多。
赵匡胤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了,然而赵光义却没按照当年的约定,把皇位正常传下去。
赵光义在位期间,赵光义的侄子和弟弟先后离世,皇位到赵光义这里就没法往下传了。最后赵光义让自己的三儿子做了下一任皇帝。
赵光美的侄子赵德昭也是挺惨的。虽然他爸是前朝皇帝,他自己也是预备皇帝,但毕竟现在的皇帝是赵光义。赵德昭觉得自己除了和叔父比命长以外,实在别有的办法。
当时赵德昭跟着赵光义去攻打幽州,某天晚上军中发生了惊乱。因为大家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就有人建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不高兴。
他们班师回朝之后,赵光义因为出征不利一直没有心情给将领们行赏。赵德昭觉得那些将领们跟自己都是出生入死的交情,就拿这件事情跟赵光义讨论。赵光义啥都没听进去,反而觉得将领和赵德昭的关系有点太好了。心想自己这还没死呢,那些将领们怕不是想拥护赵德昭造反。
最后他就生气地训斥了赵德昭一顿,还说等他当上皇帝再给那些人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似乎知道自己叔父在担忧些什么了,结果他回到家就跑去自刎了。但赵德昭真的就是愚忠吗?
其实这个赵德昭的做法没有那么“愚”。因为谁又知道赵光义当皇帝会不会当上瘾呢,万一指哪天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把自己满门抄斩,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只能全家领死。
如今自己这么一死,首先自己的家人肯定就保住了,其次还能给叔父留个好印象,自己的家人应该也能得到优待。
结果真的就和赵德昭想的一样,赵光义知道侄子自杀后,非常吃惊也非常后悔。并且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对此一直十分内疚,隔三差五给自己已逝的侄子追封个什么王。
在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桓即位的时候,也没忘记给赵德昭追封个什么官。因为古代的官职与称号都是可以世袭的,这么做也算是弥补原本该成为皇室正统的赵德昭一脉了。至于他三弟赵光美,就没有这等远见了。赵光美因为急着当皇帝,密谋篡位被张光义给发现了。赵光义因为自己侄子的事情,不忍心再手足相残。虽然没有杀他,但肯定也不打算把皇位再给给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