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川崎病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的血管炎症,它典型的症状有以下六点:1.持续高热不退;2.淋巴结肿大;3.身上出现皮疹;4.眼睛出现非渗出性的发红;5.口腔的改变,例如:杨梅舌、嘴唇发红、皲裂等;6.恢复期出现手指指端的脱皮。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目前阶段,在研究小儿川崎病临床致病原因方面始终不明晰,但通常和链球菌以及丙酸杆菌的感染存在紧密的联系。然而,临床研究结果仍存在诸多不吻合之处,在致病原因方面还提出了支原体与尘螨等因素,并且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和化学药物过敏存在一定的关联。
通常,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且男性的发病量远远超过女性。但是,在成人阶段或者是90d以下的婴儿中,川崎病的发病并不常见。四季均可发病,但每年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相对较多。
川崎病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眼结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与皮疹等。除此之外,在患有川崎病的儿童中,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如果没有接受治疗,实际的发病几率能够达到20%~25%。
具体损害:心脏合并症。
心脏合并症是川崎病损害患儿身体系统最严重的一种病症。在川崎病发病30d之内属于急性期,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病变,而急性阶段消失以后,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瘤的概率超过20%,一般的病程会达到两年。当患儿处于冠状动脉瘤的后期,会伴有冠状动脉闭塞与狭窄的症状,特别是厚度增加的动脉内膜还会呈现出钙化的趋势。
肺部合并症。由川崎病所引发的肺部病症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点,而具体的临床症状就是该疾病没有咳嗽的症状,在检查以后会发现肺部湿啰音。
消化系统
一般情况下,消化系统的血管相对丰富,所以很容易受到川崎病的影响,特别是急性发病时期,会严重损害患儿的肝脏,还存在黄疸的情况。
泌尿系统
在泌尿系统当中,肾脏组织血流量与毛细血管诸多,致使肾血管炎发生几率提高,对肾小球毛细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急性轻型的肾小球肾炎类似,蛋白尿与白细胞情况明显。
神经系统
川崎病对于人体神经系统的损害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具体表现在无菌性脑炎与脑膜炎,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脑水肿与脑血管内膜的通透性不断提高等。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川崎病症状
早期症状: 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平均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发热约1~4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
晚期症状: 约在发热后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听诊时可闻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
1、主要症状:
突然发热,呈弛张热或持续性发热,持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平均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发热约1~4日后,躯干尤其会阴部出现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有瘙痒感,但无水疱或结痂。1周后,指甲或趾甲近端苍白,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皮肤常绷紧较硬,压之无凹陷。10天后,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约2个月后指甲和趾甲常出现横沟。病程中往往伴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2、严重症状:
约在发热后第10日,当皮疹、发热和其他急性期症状开始消退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发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患者面色苍白、发绀、乏力、胸闷、心前区痛,听诊时可闻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放射线检查约50%病例发现心脏损害。作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可查见多数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左室扩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可见心影扩大。冠状动脉瘤直径小于8mm者可以退缩;大于8mm者不能退缩,容易发生冠状狭窄或闭塞,而引起心肌梗塞。
3、其他症状:
主要有关节炎或关节肿痛、虹膜捷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腹泄,轻度黄疸或无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少数患者有肝炎、胆囊水肿、肠麻痹及肠出血、胸腔积液、颅神经麻痹和脑病。急性期约20%病例出现会阴部、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并于1~3年前接种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现红斑或结痂。恢复期指甲可见横沟纺。
4、病程特点:
病程长短不一,但一般病程如下。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即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心肌炎。第二期为亚急性期,一般病程为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塞、动脉瘤破裂。第三期即恢复期,一般在第4周,病程为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如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少数严重冠状动脉瘤患者进入慢性期,可迁延数年,遗留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5、病理分期: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90年对217例死亡病例的总结,在病理形态学上,本病血管炎变可分为四期:
Ⅰ期:
约1~2周,其特点为:①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②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的发炎;③淋巴细胞和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
约2~4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的发炎减轻;②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冠状动脉瘤及血栓;③大动脉少见血管性炎变;④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Ⅲ期:
约4~7周,其特点为:①小血管及微血管炎消退;②中等动脉发生肉芽肿。
Ⅳ期:
约7周或更久,血管的急性炎变大多都消失,代之以中等动脉的血栓形成、梗阻、内膜增厚而出现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关于动脉病变的分布,可分为:①脏器外的中等或大动脉,多侵犯冠状动脉、腋、髂动脉及颈、胸、腹部其它动脉;②脏器内动脉,涉及心、肾、肺、胃肠、皮、肝、脾、生殖腺、唾液腺和脑等全身器官。
除了血管炎变之外,病理还涉及多种脏器,尤以间质性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内膜炎最为显著,可波及传导系统,往往在Ⅰ期病变时引致死亡。到了第Ⅱ、Ⅳ期则常见缺血性心脏病变,心肌梗塞可致死亡。还有动脉瘤破裂及心肌炎也是Ⅱ、Ⅲ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血管病理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炎非常相似。除冠状动脉或肺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外,主动脉、回肠动脉或肺动脉等血管内膜均有改变。荧光抗体检查可见心肌、脾、淋巴结的动脉壁均有免疫球蛋白IgG沉着。颈淋巴结及皮肤匀可出现血管炎,伴有小血管纤维性坏死。还有胸腺高度萎缩,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肥大性扩张,肝脏轻度脂肪变性以及淋巴结充血和滤泡增大。但肾小球并无显著病变。
诊断标准: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满足下述6条主要临床症状中的其中5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什么是川崎病?
乍一听这个病名,可能以为它是个什么罕见病,其实不是。它最爱欺负5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男宝宝。
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发热、出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血管炎症。
由于此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出来的,因此被称为川崎病。
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一开始连续高烧5天,用药也不奏效;紧接着患儿双手双脚出现肿块,然后脱皮;同时双眼发红,舌头上还有颗粒状红点,形似“杨梅”。
临床表现: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川崎病本身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它容易引起并发症,造成肝脏、心、肺、肾脏等器官的病变,特别是容易造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
此外,还会引起患儿烦躁不安、腹痛、关节痛、咳嗽,甚至发生抽搐、昏迷等症状。
冠状动脉瘤:
大概每10个川崎病患儿中有两到三个,因为延误治疗时间病情加重,继而出现缺血性心脏病或者猝死等突发情况。
遗憾的是,目前川崎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可能与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川崎病,又叫做黏膜皮肤淋巴腺综合征,因为是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发现,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病主要见于儿童,不过我在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成年人的,印象颇深。
从黏膜皮肤淋巴腺综合征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会又皮肤、粘膜和淋巴腺的症状。具体症状有下列几个
1.持续的发热,而且用抗生素是无法缓解的(因为川崎病并不是细菌感染,目前病因未证明)
2.双眼结膜充血,发红。但是没有脓性渗出物(这是区别于红眼病的地方)
3.皮肤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红斑,手脚会出现脱皮
4.淋巴结肿大
5.患者的心脏会受到损害,引起心肌炎、心包炎
6.关节疼痛或者肿胀,手和脚会出现硬性的水肿
7.急性发作会损害患儿的肝脏,因此会出现腹痛和黄疸,就是皮肤发黄
虽然这个病看起来很可怕,但是只要诊断明确,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给与相应妥善的护理,预后较好
川崎病有哪些症状?
鲍医生,我家宝宝快两周岁了,别的症状到时没有,就是每次看着他的眼眶下面红红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