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明朝皇帝怠政的事情,大概不仅限于万历皇帝,嘉靖也是其中之一,不过万历皇帝在这方面做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所以,提起皇帝不上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万历。
万历不上朝,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大的方面讲。是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系。明之后,经过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代的改革,在大明朝建立了皇帝集权的政治制度,取消了宰相,实行内阁制。使得皇帝的权力比历朝历代都有所加强。同时,在朝庭的各个部门之间采取了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制度设计。从制度上保证了各个政府部门之间都无法专权,把权力从制度上收归皇帝的手中。通过这种制度的设计,使皇权空前稳固。这是万历怠政的一个大的背景原因。说白了,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政权依然是在他的手中,依然可以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有许多论者说,嘉靖万历等即使不上朝,也能牢牢抓住大明朝的政权,说明他们的个人能力很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全面。历史上的皇帝不上朝,不管事,大多是出于无奈。比如汉献帝不管事,是因为有曹丞相这相的能人帮他管了。历史上的皇帝如果不管事了,那一定是大权旁落了。但是,在万历皇帝这儿,这个历史规律似乎不管用了。道理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因为明之后的政治设计。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皇帝的权力。这是万历能够怠政而权利不失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方面,就是万历本人的原因。这也分两个方面,一是懒得操心。二是个人情感的影响。
先说懒得操心。万历朝一共干了四十八年。他九岁登基,还是个小孩子。从他当皇帝开始,张居正晋升首辅的位子,张居正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了万历及其母亲李太后的信任。在万历当皇帝的前十年里,国家大事一切由张居正说了算。稍着万历的慢慢长大,他也想插手一下,他费了很大心思想出来的办法,总是被张居正所否定。这也很正常,张居正这样的水平,在大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像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天才,是屈指可数的。一个天才人物很随意处理的事情,一个庸才可能想破脑袋也处理不好。久而久之,万历就一切事情都依仗张居正,也懒得操心了。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有张四维、申时行等帮他处理事物。总之,朝庭的活儿,他干也是这样,不干,也是这样。时间长了。直接就不干了。上朝这个事,不过是例行公事,像演戏一样。既然国家大事,也不用我太操心,内阁处理了,都会向我汇报,我还上朝演戏干嘛呢?所以就不演了。这是万历不上朝政治上的原因。
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是以前的论者很少提及的。这里提一下,一九五六年,国家对万历的定陵进行了发掘。现在看来,这个发掘应该是敝大于利的。当时想找永乐大典。结果没有,但是,也有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万历的腿有毛病,一条长,条短。这大概也是他不爱上朝的原因。
再说说情感的影响。在定陵里永远陪伴万历长眠的两位皇后是孝端皇后,孝靖皇后。这两位皇后生前都不是万历所爱的。其中的孝端皇后,是万历真正的皇后。孝靖皇后就是天启和崇祯皇帝的祖母,泰昌皇帝朱常洛的母亲。她是在儿子当皇帝后追封的“后”位。她原本是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身边的宫女。万历的一次偶然的行为,让她怀上了皇长子朱常洛。也正是因为皇长子的出生。让万历的一生没有痛快过。而且他穷一生之力,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皇长子的问题,让万历一生身心俱疲。所以,怠政也就可以理解了。但这同时也说明了,万历做为一个政治家的水平和能力是很一般的。他不具备政治家的杀伐决断能力。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人。
万历不喜欢朱常洛的母亲,当知道她怀孕的时候,万历居然不承认是自己干的。好在李太后急着抱孙子,逼着他承认。没办法,才把她封了妃。
万历最喜欢的女人是万贵妃。万贵妃也给万历生了个儿子,这就是朱常洵。
有了儿子,对皇帝来说,就要立太子。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在立爱与立长之间,掉入了与传统道德与规矩的陷阱里。传统的规矩是“嫡长制”,也就是说,太子应该是嫡子,如果嫡子有好几个,就立大的。所谓的嫡子,就是皇后或是大老婆生的。如果没有嫡子,就立大的。
万历的皇后孝端皇后,没有儿子,万历这儿没有嫡子。按规矩,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可是,万历不喜欢这个儿子,喜欢的是朱常洵。便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可是大臣们的根据祖宗之法的规矩办事,不同意。这样,皇帝与大臣之间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拉锯战。一直斗了几十年,万历最终也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
这个斗争的过程很激烈,很精彩,有“太子出阁”“二王半封”等等戏码,这里不细说了。万历努力了几十年,事情也没办成,最终还是妥协了。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吗?所以,便以怠政的方式,对大臣最行报复。但这种行为方式,一方面显出万历的无能,另一方面也显出万历的无赖。
这个事说起来很复杂,我们不去评价谁对谁错。假设一下,这事放在朱元璋和朱棣的身上,或是放在李世民的身上,他们能不能办成。毫无疑问,这些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办成。政治斗争,大不了人头滚滚,可是,万历没有这样的手段和魄力。所以,他就只能用不上朝的方式进行对抗了。
再说几句题外话,万历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对大明王朝后来的政治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一是朱常洛一辈子生活在危惧之中,不可能培养出一种帝王气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一样在粟粟危惧中生活,养成了胆小的性格。这为后来的魏忠贤专权又提供了条件。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万历十四年,大概从十月左右,万历皇帝开始了他的罢朝之旅。
作为皇帝,本应该正襟危坐地处理朝政,上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万历则不然,皇帝富有四海,想做什么当然是他自己做主,上不上朝也得看心情。
明代的官员不同,所谓“文死谏、武死战”中的文官就是那么执着,皇帝不务正事,官员有权力插手,管你什么九五之尊,只要做得不对,就得骂你。
时任礼部主事的卢洪春上疏道:
“陛下自九月望后,连日免朝,前日又诏头眩体虚,暂罢朝讲。陛下春秋鼎盛,诸症皆非所宜有。不宜有而有之,上伤圣母之心,下骇臣民之听,而又因以废祖宗大典,臣不知陛下何以自安也。”
意思就说,皇帝从九月之后一直没有上朝,前几天又说头晕眼花,把经筵也取消了。陛下正是壮年,这些病症是不该有的。如果不该有的病症却有了,这会伤了太后的心,也可能歪曲了外界的视听,陛下还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卢洪春从仁义道德再到皇帝的私生活,统统数落了一遍,实在让万历皇帝忍无可忍。
卢洪春被罢官打屁股是不可避免的,而万历罢朝从此持续了近30年,这么长的时间,为何国家仍能正常运转?
万历牢牢掌握皇权
世袭制保证皇帝能接班,但能不能一直当皇帝,那就得靠皇帝自己了。篡权夺位本就屡见不鲜,哪怕华夏正统的大明朝对此也多有堤防。在万历即位的前十年,朝廷有张居正坐镇,因为万历皇帝比较小,也只能听之任之。
张居正在职期间,不仅是朝廷大臣,就连李太后都对其言听计从,一方面,张居正的水平很高,皇帝都对其恭敬有礼,另一方面,一位大臣,做到如此地步,这无疑也是对皇权的威胁。好在张居正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正臣,否则国家就可能面临危机。
宦官可以掌握大权,但宦官的权力出自皇权,且不能随意出入皇宫,所以只要皇帝下旨,可以轻松干掉宦官。万历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在张居正去世后,他要马上从新掌握皇权,要想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就算皇帝也要费尽心思。
就好比统兵的将领,要想在军中立足,必须有相应的军功和威望,也就是得有人支持你,如果没有人支持,皇帝也得倒台。张居正去世后,被压制的官员们终于可以喘口气,随后如雪花般的弹劾奏章飞到了万历桌案前。
反复思虑之下,万历决定借此废掉张居正的功绩,同样也除掉了很多张居正的党羽。史料记载:
“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长子被逼自尽,其家属也是死走逃亡。后经大臣商议,才给张居正家人留了一条活路,而张居正的势力在朝廷之上已荡然无存。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万历的手腕,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而果断,没有拖泥带水,这明显是政治家才有的做派。
不上朝是万历的自由,而在一定程度上说,万历不管事是不可能的,大多军国大事,全是出自万历的命令。
国有正臣,对奸邪有一定震慑作用
除了皇帝问题,就得说说大臣的事情了,从内阁设立之日起,文官的力量就在逐步加强,一度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所以皇帝经常要选用宦官来制衡文官。
皇帝长时间不上朝,甚至连大臣都不见,那么皇宫内外传递消息那个人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宦官,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手机,要想证明消息的准确性很难,所以宦官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能和内阁分庭抗礼。
冯保是张居正的內宫助手,对张居正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万历亲政之后,则很快被扳倒。帮助万历解决冯保的是一名叫做张鲸的宦官,冯保倒台后,张鲸掌控东厂,这应该也是万历的安排。
万历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重用了部分宦官,但由于冯保的的关系,他对宦官的信任度也打了部分折扣。
史料记载:
“鲸性刚果,帝倚任之。其在东厂兼掌内府供用库印,颇为时相所惮。”
张鲸性格果决,万历很器重,在掌管东厂的同时负责机要印章,就连内阁首辅都对其忌惮三分。
宦官中并非没有善类,只是太少了,张鲸同样属于奸邪一党,他在任期间,多次收受贿赂、专权营私,和其同党做了不少坏事。而万历对此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源于张鲸曾帮助万历除掉冯保,皇帝装糊涂,大臣可不糊涂,给事中陈尚象、吴文梓、杨文焕等多次上奏,要求严办张鲸。
正是大臣们对奸邪的零容忍,才遏制了其发展壮大,万历朝不是没有奸邪,一方面皇帝有所忌讳,另一方面大臣太过强势,奸佞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很小,无法愉快地生长。
万历多次要护着张鲸,无奈大臣的攻势太猛,张鲸也无法加以重用,只得被万历抛弃。万历朝的文官还是很有点骨气的,不论面对皇帝还是奸佞,都义无反顾地谏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皇帝怠政也有其负面影响
万历皇帝的政治手腕很高明,一度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但怠政就是怠政,整日待在内宫,也不上朝,必定比不了那些勤政的帝王。甚至万历连内阁辅臣都很少见,只让宦官传递旨意,这必定会出错,也会耽误很多军国大事。
女真部族崛起的时候,万历为何没有提前察觉,这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李成梁身上吧,假如万历勤政奋勉,很有可能在努尔哈赤发迹前就消灭他,国运就会因此改变。
再说万历的立太子问题,从朱常洛出生到最后被立为太子,折腾了十五年时间,万历也为这个太子和大臣争了十五年。说朱常洛窝囊也好无能也罢,那是万历无法预测的,但他和大臣们争斗的这十几年,却耽误了很多事。
大臣们一波一波地上疏,皇帝一波波的罢免,搞得官员都没了,谁来负责国家正常运转,快成了无政府地界。到万历三十年,南京和北京,尚书缺了三个,侍郎少了十个,地方巡抚少了三个,对此万历不闻不问,也没有官员顶替,就这么耗着。
这样的结果则是政府空转,公文没人审批,政事延误,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争不断,文官内部派系林立,这是亡国的先兆。
哪怕你万历水平再高,国家被搞成这副德行,难道你没有责任吗?萨尔浒一战,明军就被打废了,胆怯的遮羞布才被人揭开。如果只看过程的话,万历还有三大征撑门面,看结果的话就真的无法直视了。
所以,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说是腿疾,一走路就疼,故躲在幕后把控朝政。有人说是跟大臣们赌气,就是不上朝,看你们怎么办?也有人说是被张居正惯出来的毛病,张居正一走,没人管他了,他就犯懒不上朝了。
但不管怎么说,万历皇帝的懒政,彻底拖垮了大明,它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了。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作为明朝历史上一位有性格的皇帝,神宗朱翊钧自明末至今4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议论。在位48年,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开始,神宗开启了使其“名满天下”的“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殆政”之旅。长达28年时间,招来了言官们的无数口诛笔伐,皇帝自岿然不动,如此奇观究竟为何?
原因有二:一是制约朝局,二是寡人有疾。
首先是朝局第一,作为皇帝这是张居正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
大明朝自英宗复辟之后,政局一直在内廷与外朝的平衡之中魏巍前行。历经了宪宗、孝宗、武宗到了嘉靖,始终处于平衡自洽之中。
在经历了大礼仪之争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各种矛盾在嘉靖朝出现了一次大爆发,有内忧,前朝积累的各种弊端,民生艰难;有外患,北方的俺鞑扣关,沿海的倭乱等等,嘉靖与隆庆两代人的处理,给神宗留下了深刻印。嘉靖通过罢黜杨廷和,杀夏言,打压张太后,提拔严嵩,同时又扶持徐阶等等举措完成帝国政局的再平衡,其坚定的专制力和掌控力,相反的隆庆的仁弱放权,在神宗的心理都留下了不同的体会,而严嵩、徐阶的老谋深算,张居正、高拱的刚硬偏执同样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影响。
纵观神宗的一生,冲龄践祚,孤儿寡母,外朝有高拱张居正等政治强人把持,虽然十年改革使得帝国蒸蒸日上,但是自嘉靖以来的朝局平衡也已经因为皇权的羸弱而倾斜了。尤其是张居正柄国以来,他一直以张骢为偶像,张骢什么人?工作狂,心中有远大理想,还是偏执狂,一根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在大明朝革命事业上这是正能量,但是对于需要平衡的朝局来说,天天得罪人,无论左右都得罪,甚至不给皇帝面子。这样的神人,在嘉靖前期已经出现过十年,而现在万历朝了,又来一位。可是那时的嘉靖已经成年,经过前期励精图治的二十年完全掌控了朝局,平衡术玩的十分溜。到了万历当政,小心翼翼的配合着张居正玩了十年,聪明不输乃祖的朱翊钧同学终于要成为一代帝王了。
于是,清算大明朝头号权臣是成本最少的聪明做法,而且捎带手瓦解了冯宝的内廷势力,外朝内廷一次性摆平。从此神宗才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从神宗的性格上来说,他有嘉靖的聪明和手段,但是也有父亲穆宗宽仁厚道的一面。所以你会看到28年不朝,天天被言官御史喷,天下物议汹涌,虽然心理不爽,但他并没有杀伐打击,也没有廷杖,这点比嘉靖强多了。况且,这期间,许多大事都是在他亲自领导下高效率的完成,并没有耽误,依然牢牢掌控朝局。不上朝有赌气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帝王统治术加上避免与外朝的矛盾激化导致朝局不可收拾。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垂拱而治”呢?
其二,寡人有疾。
这个方面,早在当年郭沫若支持开启定陵后,人们就发现神宗的腿一长一短,法医推断有足疾,于是联系到他28年不朝也许有这方面原因。当然,作为皇帝,酒色财气必然少不了掏空身体。
如此内因外因,加之万历成长的年代处于嘉靖隆庆变革的时代,父亲的没有存在感,与祖父的庞大影响力,也使得他必然参考嘉靖维持四十五年的帝王统治术。所以作为一代帝王,朱翊钧28年不上朝看似荒唐可笑,实则暗藏帝王心术,从他的角度来说不啻为上佳之决策。
神宗之“神”实在是神来之笔。其庙号似贬实褒,其行事果决偏执又不乏宽厚孤傲,面对朝野天下和后世未来,他一定想说又不能说:“你们都不理解朕!”
前十五年为人,后三十年为君,荣誉和指责,说到底都是因为皇权。
以上文字纯属个人见解,欢迎批评指点。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很多人都说明朝从衰退到灭亡,追根溯源是因为万历皇帝!明朝万历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他数十年不上朝,荒废朝政的事迹了。作为一名在位时间长达48年的皇帝,居然超过一半的时间长期不上朝,绝对是历史上仅有的。那么,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万历皇帝自幼登基,张居正辅政,朝局稳定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登基,因为年幼由太后把持朝政。而太后则将朝中大事托付给了首辅大臣张居正。可以说万历前十年,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大明朝欣欣向荣,呈现出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而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幼聪颖,加上张居正对他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也成长成了一位拥有明君贤主潜质的帝王。
万历皇帝亲政遇阻,“争国本”备受打击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准备大展鸿图,亲理政务时却发现处处都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反对,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争国本”,也就是关于立储的问题。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立自己的三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了群臣的联合反对。两方相持不下过后,居然是势单力孤的万历皇帝败了下来。作为一位九五之尊的帝王,连自己的储君都不能做主,让他大受打击的同时,也萌发了抱复群臣的念头。
数十年不上朝,万历皇帝刷新历史万历皇帝以不上朝的这种极端方式来报复群臣,除了偶尔的祭祀活动,几乎不出宫门,每天指派一位太监做代表参与议事,而自己却慢慢荒废朝政,转向贪图享乐之上。这样的局面一连持续了近三十年,可谓开创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万历皇帝墓葬揭露另一无奈现实由于万历皇帝的荒废朝政使得原本欣欣向荣的明朝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败起来。直至二十多年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崇祯皇帝时期,终于走向了亡国的道路。客观的说,万历皇帝对于明朝的衰败和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皇帝,居然因为与群臣赌气而数十年不上朝,置国家与百姓于不顾,堪称昏君。
建国后郭沫若挖开万历皇帝墓葬,为其数十年不上朝揭开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墓葬中万历皇帝的骨骸显示,他的双腿并非一样长,而是有着明显的长短差距。由此可以断定,万历皇帝的腿脚有着残疾,通俗说法就是他是一个瘸子,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对万历皇帝多了一丝理解,毕竟腿脚不便的他上朝不但困难,也是对国体的一种损害,有损大国颜面及皇家威严。
综上所述,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的原因虽多,但都不足以掩盖他不作为,致使明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感谢大家阅读留言,欢迎大家关注我。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说了话老被人怼回来,皇帝说话很不好使,万历帝十分上火。
干不过文官们,就自己罢工,撂挑子不干了。
这搞得文官们急得不行。
可万历就是晾着他们,也不履职;但有个现象跟他爷爷嘉靖帝一样,这么多年,朝廷大权仍旧没有旁落。
万历想立自己的小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文官们始终抱起团来反对,万历更是上火,继续罢工;可结果仍然是万历妥协,可见文官可以左右皇帝的决定。
万历当皇帝当得不自在,小时候有张居正管着,大了这帮子文官净给自己添堵。
万历还有身体原因,行动不便,也是不愿意上朝的原因之一。
明朝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是真的吗,为什么?
万历皇帝之所以30年不上朝,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如果不是他仅仅是一个没有志向的平庸皇帝,可能事情不至于发展到那么糟糕的地步。为何我会这么说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万历皇帝是隆庆皇帝和皇后李彩凤所生的长子,可谓又嫡又长,按照常规,天下肯定是他的。而且更让别的皇子没法活的是,小时候的万历皇帝既聪明又好学,展现出了寻常儿童难以企及的天才。后来隆庆皇帝去世,万历顺利继位,李太后为了培养他,让张居正和状元公申时行当他的老师。
众所周知,张居正为人严厉,逐渐和万历皇帝有了矛盾。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不念师生之情,派人去抄张居正的家,结果酿成了饿死张家老太太的惨剧。但是客观地说,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惩处,正如同秦惠文王处理商鞅一样,是对人不对事。张居正的改革政策,万历皇帝并没有大规模地推倒。而且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万历皇帝勤于政事,颇有中兴明君的势头。大明的江山,似乎又要被推上一个高峰。
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却让历史的曲线拐了一个弯,掉头冲下走了。
万历十三年,北京附近已经半年时间没有降水了。连续的干旱,让大臣们心惊肉跳,只能不停的让人去求雨。结果求了好几次,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决定,自己亲自求雨,以一个皇帝的诚心来打动上苍。
这一次,皇帝的态度确实是真诚的。为了表示自己对上天的敬畏,万历皇帝决定从武英殿、皇极门开始步行,一直走到天坛,然后亲自主持求雨典礼。典礼结束后,在步行回宫。这一来一回,要走十里路,中间只能在典礼之前,在帐篷内休息片刻。对于一个不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普通人来说,这一路并不轻松。更何况万历皇帝的腿脚并不好,患有足疾。这十里路对他的考验,比一般人还要残酷。
不过,皇帝最终还是撑了下来。他还真的是从武英殿一路走过去,再一路走回来,中间没有丝毫的偷懒。也可能是皇帝真的感动了老天爷,万历皇帝四月行礼,五月份就下雨了。
但是这一趟,还真的让万历皇帝旧疾复发。他每天下朝之后,都会找太医过来给自己调养。但是久病难愈,太医们也没什么好办法。万历皇帝脾气大,动辄打骂人。于是太医们被逼无奈,只能出了一个下策:给皇帝用点儿特殊的药。
阿芙蓉,也称鸦片,想来是个中国人就会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清朝中后期,鸦片流毒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但其实,中国其实早就有鸦片,在四川一带就有过种植。汉朝开始,就有医生用鸦片当麻醉药给人治病。万历的太医们在别的治疗方法无效之后,决定把鸦片放到药丸子里,让皇帝发病时候能不那么痛苦。
结果这一下,确实止住了皇帝的疼痛,但是也让他上了瘾。随着药丸子越吃越多,万历的瘾也越来越大。后来有人又开始用鸦片给万历配置壮阳药,结果效果非常显著。万历皇帝大喜,给这东西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福寿膏,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服药过程。
谁都知道,鸦片这个东西,服用过后有短期的止痛和兴奋作用。但是以长远来看,对身体的毁伤就太大了。长期服药,让万历皇帝的精神日益萎靡。逐渐的,他开始早上不想上朝,即使上朝,精神也会非常不济,甚至在金殿上打瞌睡。万历十四年,他的宠妃郑贵妃诞下皇子,皇帝又想废长立幼,于是和大臣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到了万历十七年的年底,他以节省开支为名,彻底不上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