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任何一个朝代灭亡之后,总会有一部分人对之前那个朝代充满了留恋之情,唐朝是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同样的道理到了元朝更是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拿一个极小的特例来分析全面,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人对元王朝的灭亡还是非常开心的,只有部分人对于元王朝的灭亡非常伤心。

事件回顾

任何一个王朝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也很难做到一无是处,即便像元朝这样的对于汉人无限度的贬低,甚至不给他们政治话语权,依然会受到很多汉人的青睐和向往。

事实上,在元朝灭亡的时候,的确有一小撮汉人,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抵御朱元璋,并且阻止朱元璋政权的成立。只不过这一系列的外在抵御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朱元璋终究是建立了大明王朝。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他们阻止朱元璋当上皇帝的那一批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可能超过部分人的预料,那是商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事实上,整个元王朝并不等同于绝对意义上的封建王朝,更多的是元王朝对于某些方面的根本不看重,以及某些方面的根本不上心。

我们先举一个小例子,比如说历朝历代亡国之后的史书,通常都是由下一个朝代进行编撰的,比如明朝到崇祯年间的一些历史记录,往往是明朝康熙年间、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进行编撰。

而要命的是,崇祯年间的一些小举动,往往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他们三位皇帝之间进行使劲的雕琢,并且尽一切可能诋毁崇祯皇帝。他们做了很多大量的文献工作,并且企图通过这些大量的文献工作,抵消现在的子民对于明朝的那些个人崇拜。

可是对于元王朝来说似乎这一切并不重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有拳头才是真理。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元朝编写史书的时候,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把南北宋所有的历史记录统统写了下来。

同样的道理,元王朝对于所有的百姓一视同仁,当然这个一视同仁依然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369等。

对于元朝的统治者而言,只要你是汉人或者你是南人,甭管你是哪一方面的人通通都是平等的,你的所有地位身份的限制都将不复存在,商人和普通的种地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话语权是一样的。

因为封建王朝大批量的重农抑商导致了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而在元朝统治者来了之后,商人的地位,突然之间拔高了。这一部分商人,自然而然的对于元王朝有着无限的感激之情。

当然这仅仅是一小撮的人,他们对于元王朝还抱有希望,可是从当时到国家大环境来看,元朝对于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还是非常多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民国十年,就连溥仪都把辫子剪了。然而康有为、张勋等人却依然挂着辫子。

伪满成立前后。就连溥仪的父亲载沣,六叔载洵、七叔载涛都放弃了复辟梦,与溥仪划清界限,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拒绝到伪满任职。然而郑孝胥、罗振玉等一直以遗老自居的汉人却为溥仪的复辟摇旗呐喊,鼓吹恢复君主制,公然勾结日本分裂中国。

从清亡到伪满,都过了二十年。连满人都放弃了,可仍然有不少汉人为清朝招魂。

如果按照提问的逻辑——元末有很多汉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就能证明元朝对汉人好。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清朝对汉人也挺好的?

不然为什么清朝都灭亡二十年了,却仍有不少汉人留着辫子,支持溥仪复辟?

如果你觉得逻辑是通的,是这个理儿。那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就此打住,不用再往下划了。

如果你觉得逻辑不通,没有道理。那你可能就发现了问题之所在——上面的表述是以部分汉人既得利益者的优渥生活和阶级立场,代替整个汉人群体的立场。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实际上任何一个政权,它都有自己的统治基本盘。也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

这个统治阶级,不可能是单一民族。它必然要涵盖了当时各个民族的上流人物,才能巩固它的权力根基。

就拿元朝来说。

元朝统治集团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有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还有高丽人,西亚人。

皇帝吸纳某人进入统治集团,民族属性是考虑因素之一,但从来不是绝对因素。

一个汉人,有匡扶社稷之才,能给元朝皇帝捞银子,皇帝为啥不将其纳入统治阶级?皇帝缺心眼?

一个蒙古人什么都不会。元朝皇帝凭什么高看他一眼?凭什么赐他铁饭碗,难道就凭他是蒙古人吗?

实际上,当时的贫苦蒙古人多了去了,元顺帝被明军逐回草原时,草原上还有几十万蒙古人在放牧。

实际上,元朝皇帝对同族并不怎么样,后来明朝用功名利禄诱惑,大把大把蒙古人组团来投靠明朝。

实际上,元朝蒙古人内部,也有很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也是正是为什么,有明一代,会有那么多的蒙古人死心塌地为明朝卖命,加入明军序列,调头打北元残余。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阶级矛盾都是大于民族矛盾的。

既然明朝可以笼络蒙古人卖命,那元朝笼络汉人为其卖命,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像文天祥那种把民族大义看得比阶级利益更重的人,正是因为很罕见,所以他才会被后世树为爱国英雄楷模。

而对于绝大多数古代汉人官绅而言,被皇帝纳入统治阶级才是关键。利益才是第一考虑因素。民族算个屁。

他们才不会管什么“民族矛盾”,才不会关心什么“华夷之辨”。

在他们看来,蒙古人没来前,老祖宗就一直欺压泥腿子。地主盘剥穷人,天经地义。怎么蒙古人来了,自己反倒不能压迫了?凭什么。压迫谁不是压迫呢?为什么要分是不是汉人。

再加上,元朝皇帝又“宽仁”,压根不限制豪强欺压老百姓。整个汉人士绅阶级都过得“爽”。他们只要应付好朝廷,讲好分赃比例,在地方上真的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妥妥的一个土皇帝。

哪朝哪代的官绅,包括宋朝,都没有元朝的官绅混得滋润。

既然生活如此之滋润,那当然就得为皇帝鞍前马后了。

红巾军敢造反?镇压之!绝不能让这帮泥腿子毁了自己的滋润生活。

管你是不是汉人呢,管你反的是谁。

阶级矛盾尖锐,这才是元末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效忠明朝的原因。

今天有些人,总喜欢把某些问题简单归咎于民族矛盾。却忽略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次民变暴动,很多王朝的覆灭,实际上都是阶级矛盾造成的。

忽略了古人的民族概念其实很弱,古代官绅集团在做利益考量时,更多的是为一家一姓而效忠,而不是民族利益。

比如南宋的陈自中,宁可自刎而死,也坚决不降元。而他的孙子陈达,却为了守元朝的臣节而屡次自杀。(多次被家人救活)

看看陈自中和陈达,应该就能理解古代士人的逻辑思维了吧?

人家效忠是阶级,不是民族。

至于当年的普通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史书上是历历在目。百姓正是因为过得不好,备受统治者盘剥,所以当刘福通、徐寿辉等人振臂一呼时,才会有数以百万计的贫苦百姓争相响应。

我们不能因为元朝重用了部分汉人,不能因为有部分汉人,如张良弼、李思齐等,死心塌地为元朝卖命,卖力镇压义军,就说元朝皇帝对汉人有多好,就拿这些既得利益者代替老当时整个被盘剥的汉人群体。

如果这个谬论是成立的。那我可以说当年的侵华日军对中国人也挺好的。不然当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汉奸助纣为虐,甘当鹰犬?

这是没道理的,也是没良心的!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元朝灭亡金国、辽国、南宋统一中国后,施行的是歧视汉人的政策,将中国地区居住的人口分为四等人,金国时期的汉人被分在第三等,南宋的汉人被分为第四等。元朝灭亡时,有些汉人宁死不降是因为他们跟元朝统治者存在着利益攸关的关系。

蒙古骑兵

蒙古人在汉族降将的协助下,消灭了中原地区的政权,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元朝。虽然蒙古人的骑兵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口总数也就一百来万,而同时期的汉人当中,中国北部的汉人有一千多万,而南方的汉人多达六千多万。

如此辽阔的国家和广袤的人口,对于缺丁少人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是非常的难以治理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统治汉人,蒙古统治者将居民划分为了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由于金国最先被征服,因此北方的汉人居于第三等,高于南宋的遗民既南方汉人一个等级。

其实不管北方的汉人还是南方的汉人,都遭受蒙古统治者的歧视,汉人身份在元朝是非常的低下的,那么,汉人是如何遭受歧视的呢?

自古以来,就有杀人偿命的说法,在元朝时期,汉人要是杀了蒙古人,凶手必须偿命,如果是蒙古人杀了汉人,那么,仅仅需要赔偿一头耕牛而已,从这样的官方规定就可以看出汉人地位的卑微。官方还明文规定,汉人走路时必须要给蒙古人让路,汉人如果被蒙古人当街殴打,不许还手,只能掩面而走。蒙古统治者为了恩养蒙古士兵,明令十户汉人要供养一个蒙古人,甚至还有传言汉人洞房时,新娘第一夜必须要让给蒙古人。

各种惨绝人寰的歧视汉人规定,往往激起汉族人的怒气,为了防止汉人暴动,蒙古统治者出台了禁止使用菜刀的政策,十户汉人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拴住菜刀。投降蒙古的汉族将领吕文焕

蒙古统治者如此苛刻的统治华夏,压榨汉族百姓,然而在元朝即将被朱元璋推翻之时,为什么仍然有汉人宁死不投降明朝呢?

蒙古大军攻略中原地区时,很多金国和南宋的将领带着队伍投降了蒙古,并充当蒙古人的马前卒,为蒙古人攻城拔寨,为蒙古人灭亡金国和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器重。蒙古人为了更好的统治这广袤的国家和庞大的非本民族人口,重用这些降将,让他们在朝廷里担当重要职务。这些汉族降将的后世子孙感恩于元朝的恩养,和不想放弃在元朝时的荣华富贵,所以在元朝即将灭亡之时,依然愿意为蒙古人出力,反抗朱元璋,就是寄希望于元朝不倒,富贵依旧。朱元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旧贵族势力的绞杀。朱元璋率领起义军起事时,杀了很多地主财阀和剿灭了很多各方势力,起义非常的彻底,例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被一一歼灭。作为蒙古人曾经的降将,为元朝出力的汉人贵族集团担心朱元璋不会放过有前科的他们,这些人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仰仗蒙古人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他们担心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集团会对他们秋后算账,因此,始终不肯投降朱元璋,与蒙古势力一起誓死顽抗。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元朝对待汉人是有区别的,并非一视同仁。所以才会出现元朝灭亡时,有人宁死不降明朝的现象。

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到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中国实现了大一统。全盛时期的元朝,强大到比今天的美国还牛叉。只要他们的马蹄声响起,整个欧亚大陆都会为之震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帝国,从入主中原到败退大漠,仅仅不到百年。元朝的兴亡正应证了那句老话:马上得天下易,马下治天下难!

元朝就是一台战争机器,穷兵黩武,导致国民经济落后。在元朝统治中原的97年中,间歇只有22年没有战争。虽然蒙古骑兵勇猛善战,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口总数也就一百多万,而当时中国北方的汉人就有一千多万,而南方的汉人多达六千多万。

元朝疆域却有150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地盘得养多少戍边的军队啊。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人口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因为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有限,不足以治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所以就把管辖内的各民族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北方的汉人居于第三等,南宋的遗民(即南方汉人)排在最后,第四等。

元朝时期的汉人老百姓在统治者眼里,就像他们放养的牛羊。种族歧视比起当今的西方某些国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偿命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元朝时期,只有汉人杀了蒙古人,才会必须偿命。但要是蒙古人杀了汉人,只不过赔偿一头耕牛了事。官方还明文规定,汉人走路时必须要给蒙古人让路,汉人如果被蒙古人当街殴打,不许还手,只能掩面而走。蒙古统治者为了恩养蒙古士兵,规定十户汉人要供养一个蒙古人。甚至有野史记载:汉人结婚必须要向当地的蒙古老爷报告,洞房时,新娘的头夜必须要让给蒙古人。由此可见汉人老百姓的社会地位之卑微如斯。但是对待汉人的贵族又要另当别论了。

汉人的贵族集团和元朝政治集团的利益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受到元朝歧视的只是普通老百姓。而朱元璋的明朝军队,正是由这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建立起来的。

蒙古大军灭南宋时,收服了不少汉人降将。还有不少的士大夫也都心甘情愿地投效蒙古政权,在元朝的朝堂上也有一席之地。元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也逐渐意识到打仗他们当仁不让,但治国理政还得需要读书人来出谋划策。因此,有一大批汉人贵族和士大夫得到了元朝的重用。被朝廷高官厚禄的供养着,自然顺从无比地为统治者效力。社会地位和汉人老百姓是天壤之别的。他们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已然是和元朝政权密不可分了,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朱元璋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推翻元朝残暴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对于这些贵族来说,那不就是“唇亡齿寒”吗?所以只是得到了广大穷苦百姓的拥护,得不到第三等人的汉族士大夫的支持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既得利益,更不信任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能够有所作为。这个有点像解放初期,不少的地主老财和土豪劣绅,不也是这幅德行吗?蒋家王朝坍塌后,他们这些忠实的走狗依然抱着一丝幻想顽固到底,最后唯有死路一条。

汉人士大夫阶层深受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所影响,加上自身利益的得失。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视而不见,故此冥顽不灵,以为守节。

按理说,作为第四等人的南宋士大夫,应该受了不少元朝统治者的气,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朱元璋是来拯救他们的,应该积极拥护,支持他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大明朝才对。但让人费解的是:竟有许多南宋遗老、汉族士大夫宁肯为元朝殉节而死 ,也不愿出来为明朝做事。其代表人物有王逢、戴良、杨维桢、倪瓒、顾瑛等一大批人。这些人都是著名的学者与大儒 ,在士大夫阶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元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但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段不短的时光,毕竟元朝也存在了97年。这些家伙早已习惯了麻木不仁地苟活,对受苦受难的老百姓非人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顾念他们的“子曰诗云”。他们都以做元朝遗民为荣,认为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是叛乱,元朝才是中国的正统。

这些读书人,只顾读死书认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洗礼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过于僵化。作为读书人,他们只知道“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忠君报国;却不知“君子当以天下事为己任”。何为天下事呢,老百姓的事儿就是天下最大的事!他们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全然不管不顾,只知道对统治者表忠心。他们宁愿做元朝一只忠心耿耿的狗,对他们整日摇尾乞怜,也不愿意觉醒!如此迂腐,死不足惜!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提问者意思是优待汉人导致汉人造反?还是优待部分汉人,致使它们拒不投降明朝?

如果是前者,就应该取消民族优惠。如果是后者,更应该取消民族优惠。

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对汉人好吗?元时,为监控汉人防止他们反抗,每家或几家得供养一个"家鞑子”。民间传说,为摆脱这些兵丁的鱼肉乡民反感白吃白喝白住的压搾,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在月饼里夹心纸条传信,邀约定了在来年的除夕清除鞑人,因地板上留下了血迹,人们就去山上址回松毛铺垫在地上吃年夜饭。元兵有多好啊,好,百姓间还能挥刀见血杀人越货吗?图1中说的黄松的树叶应纠正为云南松的松毛。至于元朝为什么不投降明朝那是另一码事了。(配图搜索自头条引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