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是大还是小,主要看参照物是什么,你要是拿现在的驱逐舰和过去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相比,那肯定还是小,但是你要是拿现在的驱逐舰和过去的驱逐舰相比,那就大多了。
为啥现在驱逐舰一万吨叫做“大驱”,那你应该首先知道过去的驱逐舰有多小。我们把历史逐步前推,先说现在的典型大驱,有12000吨排水量的055型,韩国1万吨级的世宗大王级,日本1万吨级的摩耶级,美国9000吨级的伯克-2A级等。
现在我们把历史前推到1990年代,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是美国海军8000多吨排水量的伯克级,俄罗斯海军7000-8000吨级的现代级、无畏级驱逐舰,以及美国从斯普鲁恩斯级改造的4艘基德级,排水量也是7000-8000吨级;另外,日本仿制美国宙斯盾舰的金刚级驱逐舰,也是7000多吨的排水量。
还是以90年代为时间定位,我国国产驱逐舰052型,当时的吨位也就4200吨级,后来建造的051B型“深圳”舰,吨位达到了7000吨级,在当时看来,超过7000吨级的驱逐舰,就已经十分强大,算是“大驱”了,因此深圳舰还曾经成为一时的明星舰。此后,我国引进俄罗斯8000吨级的现代级时,总结的好处中就有一条是:适应大型战舰的战术操作。
再把时间继续前推,到上世纪60-80年代,当时最大的驱逐舰是美国海军6000-7000吨级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较大的驱逐舰还有英国海军的42型驱逐舰,排水量4000多吨。在当时看来,排水量超过4000吨就算是较大的驱逐舰了,比如日本海自的村雨级驱逐舰等。相比而言,我国海军当时还在使用3000吨级的051系列“旅大”级驱逐舰。在当时军事媒体上,关于驱逐舰不断大型化的趋势就开始了讨论,毕竟4000多吨的驱逐舰,在当时看来已经很大了。
再把时间往前推到40-60年代,当时各国驱逐舰还比较混乱,没有彻底走出二战驱逐舰的影响,吨位大都比较小,大部分军舰都没有配备导弹武器,依然停留在火炮军舰的阶段。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海军的基林级、弗莱彻级,二战后还有大量服役,吨位都是3000吨级,在当时就算是大型舰队驱逐舰了,小一些的驱逐舰,比如护航驱逐舰,吨位仅仅1000多吨。当时,我国从苏联进口的4艘“鞍山”级驱逐舰,吨位就是2000多吨,已经是“四大金刚”了。
再往前到二战时期,日本的雪风、野分这样的驱逐舰,排水量都是2000吨级,已经算是很强的驱逐舰了,至于更小的护航驱逐舰初春级,吨位才1400吨左右。战时,美国支援英国海军的考威尔级驱逐舰,吨位菜1200吨级,还有威克斯级等,吨位仅仅1100吨级。如果再往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么驱逐舰就是“大号鱼雷艇”,主要任务就是驱逐对方的鱼雷艇接近本方战列舰,所以这种大号鱼雷艇得到了“驱逐舰”的称谓。
从我们不断的前推时间线,就能看出来,现在1万多吨的驱逐舰,已经算是史无前例了,当然算得上是大驱。当然,如果非要拿现在的驱逐舰去和二战的战列舰比吨位,那就有些过分了,毕竟战列舰是和航空母舰一个地位的一等战舰,驱逐舰和战列舰还是不能比的。但是要说明的是,现代大型驱逐舰的吨位,比如055的1.2万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很多前无畏战列舰的吨位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驱逐舰的万吨排水量,已经很大了。
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谢邀,早期战舰吨位大是面多了放水,水多了放面的结果啊!!!
幸亏二战结束了,要不然很多海军军舰迷所看到的最大的战舰就不是大和和武藏号了。
日本在二战末期开始试图建造超大和号
和大和号的460mm炮不同,超级大和号前后一共四个两联装炮塔,上门的火炮口径已经加大到了510毫米。这艘船如果建造下水排水量会达到7.1万吨。并不比现在的常规动力航母小。
二战时期造船就是这样,对方火炮口径大了,自己这边就加厚装甲,对方的装甲加厚了,自己这边就加大火炮口径……加大了火炮口径和装甲,船太重了,就加大船只的动力系统。
这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多的结果,不仅仅二战末期在日本有建造比大和号还大的战列舰的计划,在同期,美国也有建造比衣阿华级战列舰更大的战列舰的计划。这就是蒙大拿级战列舰:
同样这艘船也被整到了7万吨的排水量。
但到了二战过后,一种新的武器诞生了,这就是反舰导弹。
不管多大的船,目前没有反舰导弹一发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来两发。
在反舰导弹的面前,船越大其实就越吃亏。更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被命中,因此在二战后各种船只如无必要都会往小了做。所以万吨大驱也就是显得扎眼了,不过万吨大驱已经是巨舰的最后挣扎了。
现在的趋势是做几百吨的小船了。
就是几百吨的小船,无人航行,不用解决船上人吃马喂的问题,长时间远洋航行,发现敌对目标,立刻大导弹伺候。这才是未来的趋势。而且一个万吨大驱的成本够建造20-30艘这样的无人船的。作战效能其实比单一一艘大型驱逐舰还要高很多。
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二战之前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都是巨舰大炮时代的产物,其作战思想就是双方舰队在海上相互炮击,谁的主炮口径大破坏力当然就大,而装甲越厚当然防护能力也就越高,挨上几发对方的巨弹不至于沉没,所以那个年代的大型主力战舰的要害处比如说:炮塔、司令塔、水线位置的装甲厚度(主要防鱼雷打击)普遍在200~400毫米,虽然说这个厚度也不能保证战舰不受到严重伤害,但抗打击能力得到了提高。
“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司令塔(指挥所)钢板非常的厚,这个位置钢板要是很薄,若是被敌舰巨炮命中一发就会将司令塔里面的人全部击毙,指挥机关被“连锅端”就会群龙无首,另外大型战舰作为舰队旗舰战时必然是敌舰炮火主要打击目标,所以防护水平必须要最高等级才行。
图片里这艘靶舰上的两个窟窿,左侧的是被“花岗岩”反舰导弹击中的,右侧是被两枚“日炙”反舰导弹击中的,该靶舰排水量在一万吨左右。
时间进入到1960年代初,随着第一代反舰导弹的技术成熟,战舰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再需要安装大口径舰炮了,因为舰炮威力再大也打不过导弹,并且在射程和精度方面更是望尘莫及,所以1960年代开始建造的战舰很少有超过2万吨标准的(基洛夫巡洋舰例外),排水量达到1万吨标准就已经是大型战舰了,并且战斗力更是远超过去的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
随着技术进步军舰上的电子设备,比如:各种用途的雷达、电子战设备、通讯设备…也大量增加,这些电子设备都是耗电大户,而武器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之后,用电量也是显著提高,这对于军舰的主机和辅机在发电量上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用电量几十倍的增长,还要保证军舰的航速和航程,主机和辅机的输出功率就要合理安排,这就要求军舰在建造时所用的钢板和型材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要尽量薄一些,这样就可以减轻军舰的自重,使主机和辅机的输出功率用在发电和航速和航程上,而不是被自身的死重量消耗了。
总之,现代化的万吨级驱逐舰在作战能力上要远超过去的战列舰,舰上的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对海洋和空域控制面积高达几千平方公里,体积小、重量轻,作战能力强悍的装备,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从五、六万吨的战列舰下降到现在的一万吨驱逐舰就是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提高,很可能万吨的驱逐舰也会成为昨日黄花。
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大驱没毛病,那本来就是大型驱逐舰。
既然提到了早期战舰,那么应当知道,过去的驱逐舰并不大,它们只是一种小吨位的多功能伙伴舰只。
当年的驱逐舰主要负责护航、雷击、掩护、反潜等功能,甚至还有些“防空驱逐舰”,有的驱逐舰身兼多能,有的则专负责一种任务。比如美国40年代发展的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就是种特定的驱逐舰型,它在英国皇家海军中被定义为“护卫舰”。
比如二战时的那些日本祥瑞,“雪风”、“野分”之流,统统都是驱逐舰,它们的吨位小得可怜,雪风的满载排水量不过2500吨,野分这种阳炎级也是一样,更小的初春级才1400到1700多吨。
美国的强点,基林级满载3400多吨,弗莱彻级3000多吨。但也有小号的驱逐舰,比如被称为“一千吨级”的桑普森级,它只有1073吨的排水量。
美国通过《驱逐舰换基地》协议,援助英国以对付德国潜艇的考威尔级驱逐舰也才1200吨排水量。一同送去的威克斯级和克莱姆森级比考威尔级更小,皆4为1154吨排水量。
二战中功劳赫赫的格里德利级驱逐舰是太平洋上对付日军的好手,它也不过2286吨。此外上面提到过的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身板也不大,仅1360吨。
真正让驱逐舰发生变化的是舰载导弹的普及。
随着战后导弹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放弃了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战舰,转而将功能多样的驱逐舰提了起来。
简单来说,海洋上的发展有点类似陆地上的坦克,刚开始人们追求的是专车专用,各司其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精尖的装备搭配,讲究一舰多用,一舰通用,将现代导弹驱逐舰发展成为了主战军舰。
毕竟大海战时代已经过去,战场越趋于信息化技术化,就越需要现代驱逐舰这样的泛用型军舰,既保证了战力,也确保了经济适用性。
随之而来的就是驱逐舰概念的模糊化,“大驱”尽管发展自普通导弹驱逐舰,也具备驱逐舰的多功能作用,但它实际上取代了巡洋舰的地位。
或者说,这是近十几年来海军的一股发展潮流,人们趋向于用吨位更大的,作战功能更强的大型驱逐舰来充当战斗支柱。
实际上巡洋舰吨位也没大到天上去,二战的巡洋舰的标排多在1.4、1.5万吨级左右,满排不超过2万吨,1万吨尺度的也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各国海军总吨位进行了限制,重巡只能修1万吨的。
比如日本的最上号重巡1.129万吨;美国的新奥尔良级重巡1.1万吨;英国约克级1万吨;意大利塔兰托级重巡1.055万吨;法国絮弗仑级重巡舰1万吨,这些都是“条约型战舰”,本就大不到哪儿去。
撕毁条约得看德国,德国的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标排约1.4万吨,满排1.82万吨,还留了大改的余裕。
二战轻巡的数值更难看,如日本长良级轻巡5170吨,球磨级轻巡5100吨;美国奥马哈级8000吨,克利夫兰级1.2万吨,奥克兰级6000吨;英国林仙级轻巡5300吨。
所以,在撇除那些战巡、战列的情况下,也别把二战巡洋舰们说得太厉害,同级战舰二战与现在差不太多,美军现在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满载排水量也有9500吨左右呢。
如果换成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那可就没法玩儿了,它的标排达到1.9万吨,满排2.43万吨。此外美国也曾经有一艘“长滩号”核动力巡洋舰,它标排1.42,满排1.75万吨,同样够大的。
还有基辅级航母,这东西其实也就卖给印度改装的维克拉玛蒂亚号算航母,其实它是载机巡洋舰,其排水量达到了标排3.6万吨,满载4.35万吨,这够上41700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了。
其实俾斯麦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俾斯麦的舰体结构其实仅占11691吨的重量,但其装甲带却占去了17450吨的重量,比舰体还重。还有战列舰巨大的火炮系统,它们占去了6000吨的重量。
过去的军舰为了炮战,拥有相当厚实的装甲带,现代军舰则基本放弃了装甲防护带,相对过去的军舰呈“无甲”状态。
所以,还真不要说现代军舰怎么比过去的吨位轻那么多,现代人只是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合的巨舰大炮,以及采用了更新的方法打仗而已。甚至可以说驱逐舰等军舰比过去的同类要大,巡洋舰里几个特例也足够让过去的轻巡和条约型巡洋舰叹息的。
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主要原因还是技术的进步所造成的,早期的几万吨的大舰有一个专属头衔叫战列舰,当年有一个说法就是真理在大舰的射程之内,也就是说那个年代丛林法则横行,人们更崇尚武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厚重的装甲,大口径的火炮就成了各个国家争强的目标,370毫米口径,460毫米口径的巨炮以及几十公分厚度的装甲成为了大国的标志。二战结束以来随着导弹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巨炮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厚重的装甲让军舰的速度更是成为了负担,这样的情况下隐身和垂直发射的导弹技术成为了标志。这样几万吨的大舰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前苏联的导弹巡洋舰高大的排水量更是让海军强国笑话,世界上的海军强国也就再没有发展超过万吨的大舰了。
为什么早期的战舰吨位都那么高,而现在一艘驱逐舰一万吨都被称为大驱了?
现在的大驱放过去也叫大驱,那时驱逐舰才1~3千吨,军舰分类方式误导了太多人。
从名称看,驱逐舰来源于一战前鱼雷艇驱逐舰,是用高速小型火炮舰艇驱赶敌方鱼雷艇,以保护主力舰——战列舰。后来演化为反潜为主,同时兼职防空,并对付敌方驱逐舰。护卫舰是给商船护航,巡洋舰属于舰队前哨、打击敌驱逐舰、兼职防空。
现在习惯按吨位分,5千吨以下为护卫舰,5~1万吨驱逐舰,1万吨以上巡洋舰。可是这种划分只是习惯,并无硬约束,现在欧洲许多护卫舰都是6~7吨排量,比驱逐舰都大,只是火力弱些。万吨大驱,还是其作战定位决定的,即和驱逐舰作用一致,就是驱逐舰。现在也有提按功能划分的,现在护卫舰多执行巡逻、护航、哨戒任务,称巡护舰为宜,驱逐舰多执行航母护卫、反潜、防空、反舰等任务,称驱护舰为宜。
二战前,主力舰是战列舰,上限大约3~5万吨,对应现在的主力舰——航母,5~8万吨,吨位差远了。不是过去战舰吨位高,而是现在很多国家装备不起主力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