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驱逐舰的英文名叫“Destroyer”,直译过来就是“毁灭者”的意思,这个舰名来自于一战时期,我国之所以将其翻译为“驱逐舰”,是因为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驱逐接近主力战舰的鱼雷艇。

话说早在一战之前,战列舰刚刚取代铁甲舰成为主力战舰,世界各国开始围绕战列舰这个核心,打造新型舰队。当时,英国、德国等国都倾向于大量建造战列舰,集中使用,连成战列线进行远程炮战,并且使用巡洋舰、战列巡洋舰作为侦察舰队,以高航速前出到可能交战的海域,提前进行敌情和火力侦察。

图为055大型驱逐舰,他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驱逐舰,堪称是驱逐舰的最新标杆。

不过,有一个诞生自法国的“绿水学派”则认为,海军应该大量装备机动灵活、吨位较小的鱼雷舰,一方面可以在主力舰炮战时,接近敌人的战列舰队,释放鱼雷,骚扰和打乱敌人的战列线阵列;另一方面,小型的鱼雷军舰也可以执行布设水雷、巡逻警戒等任务,丰富海军舰队的作战手段。在这一学说的指引下,法国装备了大量小型鱼雷军舰,引起了英国、德国的高度重视。

图为一战前的雷击驱逐舰。

为了对付这种小型鱼雷舰,德国、英国海军绞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建造更大吨位的鱼雷炮舰,用来驱逐和追击这些小型鱼雷舰。于是,德国和英国海军都开始建造一些排水量接近1000吨级的大型鱼雷军舰,他们在舰首还配备了舰炮。这种军舰和以往军舰大不相同,他们的大致布局就是,舰首有一门中等口径速射舰炮,后面是舰桥,舰桥后是动力系统和烟囱,然后后面跟着鱼雷、水雷的投放装置,有时也在舰首布置鱼雷发射管。

图为早期的一战驱逐舰。

这种军舰强调高航速、中等火力,具备侦察和鱼雷袭击能力,他主要为战列舰提供护航,也能够单独组成舰队执行武装巡逻、护送运输船队等任务。一开始人们将其称为“大型鱼雷舰”,后来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字,就叫做“Destroyer”,传到我国后,我国根据其驱逐鱼雷舰的基本任务,于是就将其称为“驱逐舰”。

图为二战时期的驱逐舰线图。

到了二战时期,潜艇开始成为大型军舰的心腹大患,经过一战时期的发展和运用,德国已经将潜艇作为其主要的作战舰艇之一。于是,驱逐舰又有了新的任务,那就是驱逐和打击潜艇。其实潜艇就可以看作是鱼雷艇的发展产物,他们都是着眼于接近大型军舰后,突然发射鱼雷进行攻击。而驱逐舰从驱逐鱼雷艇,发展为驱逐潜水艇,其实基本的任务还是没有改变,因此依然延续了驱逐舰的舰名。

图为一战时期的英国驱逐舰。

到了现在,驱逐舰又有了防空、反潜、反舰等不同的作战任务。刚刚进入导弹时代时,人们把防空作为驱逐舰的主要任务,最早的导弹驱逐舰都是搭载了防空导弹,驱逐舰又成为驱逐和打击飞机的军舰,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驱逐舰的功能不断完善,在1艘3000多吨的驱逐舰上,就可以实现所有的作战功能,于是,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等舰名逐渐偏离了最初的任务,变成确定军舰等级和吨位的称呼。

图为我国鞍山级导弹驱逐舰。

一般而言,在同一个国家的海军当中,巡洋舰的吨位比驱逐舰大,驱逐舰的吨位要比护卫舰大,同时,从编制级别来看,巡洋舰指挥官的级别比驱逐舰高,驱逐舰指挥官的级别则比护卫舰指挥官更高。但是到了如今,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清晰,无论是功能上说,还是吨位上看,他们都非常接近。

图为俄罗斯无畏级驱逐舰配置图。

比如,俄罗斯的“光荣”级巡洋舰排水量是11500吨,而我国的055大型驱逐舰已经有12000吨的排水量,比他更大,且功能更加完善、技术更加先进。再比如,德国的F-125型导弹护卫舰的吨位已经达到了8000吨级,未来很多新型护卫舰,如英国的26型、俄罗斯的22350M型、澳大利亚的“猎人”级等,吨位都会超过6000吨级,而很多国家的驱逐舰也就是4000-6000吨级,因此各种军舰之间的划分还会进一步模糊化。

不过有一点肯定不会改变:驱逐舰是目前海军当中,除了航母之外,功能最为完整、战斗力最为强大的舰种。

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这件事吧……这是翻译问题,驱逐舰的名字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叫做“毁灭者”,这名字要比“驱逐舰”要霸气得多。“Destroyer”这个词就来自于毁灭“destroy”。

但还是之前的话,要研究海军,中国人还真没太大的资格,毕竟,海军的黄金时代咱们都没赶上,只能算是打酱油凑热闹的。历史问题的了,不多做解释,现在寄希望于太空军吧,这个方面咱们还是有实力的。

本身海军的任何军舰都是在不断的演进过程中不断的变化的,唯一不变的仅仅是名字而已。

例如上面的大小、外形完全不同的船,其实是历史上驱逐舰的不断演进过程,上面这些都是驱逐舰。

“驱逐舰”这个词,本来是来自于清朝末期。

这个词汇当时也说明了驱逐舰的用途,也算是信达雅的典范。这种船主要是用来驱逐雷击舰的。

现在雷击舰已经很少见了,这东西被鱼雷艇所替代了。但在19世纪中晚期,雷击舰往往是舰队所需要警惕的对象。雷击舰最早是普通的小船,在前面安装了一个长杆。利用堂齐柯德的方式将长杆上的炸药怼到对方船上。

后来鱼雷被发明出来,雷击舰可以从1-2海里以外直接发射鱼雷对舰队进行打击。

但是当时的鱼雷并没有导引功能,只能沿着近似的直线航行。因此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想命中一艘军舰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这种雷击舰往往会在很远的位置攻击军舰的锚地或者直接对着港口发射鱼雷。

鱼雷慢悠悠地航行到锚地或者港口碰上了目标就是赚了,碰不上对于雷击舰来说也没啥损害。所以雷击舰也就成了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很让人讨厌的船。为了对应雷击舰,海军就调拨出来一堆航行速度快火力猛的小船,在锚地和港口之外警戒航行,一旦发现不明身份的船只,就驶近,依靠还算强大的活力摧毁之。

这时候就有了Destroyer这个词。咱们则是取其战法叫做驱逐舰了。

后来,专门的雷击舰被鱼雷艇和潜艇所取代,驱逐舰也为了适应对手的变化改成了针对于鱼雷艇和潜艇的舰种,所以我们后来也会听到驱逐舰、反潜驱逐舰等等一系列的词汇。

而且由于驱逐舰的吨位和速度要比护卫舰还大一些,更方便安装更多的临时武器,在二战期间人们又把高射炮给搬到驱逐舰上了,于是就又有了防空驱逐舰。

再后来,由于驱逐舰 本身的吨位比护卫舰大,造价比巡洋舰便宜,就让驱逐舰成了安装各种导弹的最佳平台。在导弹上舰之后,驱逐舰才逐渐地成了一个多面手。

再再后来,垂发技术不断完善。大伙就发现没有什么必要建立巡洋舰了。于是驱逐舰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所以说只是名字名字留了下来,剩下的就全变了。当初驱逐谁的,已经并不重要了。

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驱逐舰,简称DD,是一种快速的海军舰艇,自19世纪末以来,主要用于防御水面舰队和舰队护航,现代驱逐舰已经脱离过去的桎梏,变成了多功能主战军舰的代名词。

“驱逐”这个词其实是汉字翻译出来的名称,它的英文单词是“destroyer”。

这个单词的原意是“毁灭者”或“破坏者”,来自单词“destroy”。

驱逐舰出现于19世纪末,在1890年代,由于鱼雷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型战舰受到严重的威胁。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声呐辅助,鱼雷是否来袭只能靠眼睛看。由于海面的折射问题,大型战舰清晰地看到鱼雷尾迹时,鱼雷常常已经离得不远了。

怎么办呢?人们只能制造一些快速的小炮艇进行护卫,它们围绕着舰队做外层警戒和防御,防范来袭的鱼雷,也阻止当年那些打不远的鱼雷艇靠近,必要的时候,它们自己就是挡雷的工具。

打着打着,这类小艇吨位就越来越大,以配合更好的远洋适航性。船身的武装也越来越强,增加了大口径火炮,也增加了鱼雷发射器。

上图.哈沃克号

于是驱逐舰成型了,这个词出现在1893年的英国舰艇“哈沃克”(havock)上,起初它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torpedo-boat destroyers),后来改称“Destroyer”,直译就是“毁灭者”,于是以后所有的驱逐舰都叫“毁灭者”。

“鱼雷艇驱逐舰”糅合了护卫舰的伴随功能,又有雷击舰的鱼雷攻击功能,还能进行快速地部署拦截,截杀、驱赶对方的鱼雷艇。

这些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的鱼雷艇本身就是个大鱼雷舰,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它们通常被部署在舰队作战队形的前端,负责侦察敌方舰队,用炮火击退其驱逐舰,然后向其战列舰和巡洋舰发射鱼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鱼雷艇驱逐舰”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如反潜和防空。

因为声呐技术的成熟,机动灵活的驱逐舰称为反潜的头等主力军,它们配备了水听器和深水炸弹,以保护商船队和战舰免受潜艇攻击。

一旦听到风吹草动,它们便会扑向目标点四处巡曳并投掷深水炸弹,这时候被吓尿的潜艇要么逃跑,要么靠人品扛,碰见炸鱼的莫办法。

飞机的发展带动了驱逐舰的防空改进,一些驱逐舰型号开始往上大量堆砌防空火力,以辅助己方舰队防空。

如英国二战时装备的“战斗级”(Battle-class)驱逐舰就是典型的防空驱逐舰,它们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德军JU87“斯图卡”这类俯冲轰炸机,因此除了深水炸弹的滑轨和鱼雷发射器外,“战斗级”遍身都是刺,有8门博福斯40mm机关炮,6门厄立孔20mm机关炮,4门MKⅢ114mm炮,1门100mm高平炮,1门维克斯.303重机枪。

美军的许多驱逐舰与英国这艘“战斗级”的配置非常相像,防空的主力就是40mm博福斯和20mm厄立孔,这两款机关炮堪称那个年代的舰载防空神器。如一代经典的萨姆纳级驱逐舰,拥有四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2座,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2座,20mm厄利孔机关炮11座。

其实除了防空驱逐舰,还有防空巡洋舰,如美军的圣地亚哥号,这都是为海上航空作战衍生出来的。

在防空火力面前,驱逐舰是远比不上大型战舰的,但作为多功能的护航型军舰,驱逐舰能快速地在洋面上穿插,机动式地为各战舰进行火力补充,亦提供不同角度的防空打击,甚至能正面硬怼鱼雷攻击机群,给海域布雷,运兵补给,自裁,作用非常巨大。

战后的驱逐舰走向了新的道路,开始变得更加巨大也更加多功能,反潜、防空、护航功能一概不缺,更因为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电子战和导弹打击能力,甚至走向了隐身化的道路。

结果走着走着,能一船多劳的驱逐舰变成了主战武器,出现了“大驱”这种变态,它们的身板已经接近和超过了二战的重巡,攻击力极为强大,可谓下能摸黑鱼,上能捞快递。

你说它还“驱逐”个甚?现代的驱逐舰就是一等战斗舰。

总结就是,早期驱逐舰挡鱼雷,驱赶鱼雷艇,中期驱逐舰打同类、反潜、防空,现代驱逐舰已经多功能多任务化,干啥都可以。

那么驱逐舰为何从“毁灭者”变成了汉字的“驱逐舰”呢?是谁翻译的?很遗憾,关于这点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只能推测。

从1894年李鸿章购买的早期英国试验驱逐舰“飞霆号”的命名来看,中国早期并无“驱逐舰”的命名,这艘阿姆斯特朗制造的军舰被清政府称为“鱼雷炮舰”。

中国当时并没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这种称呼,相关的汉字名称可能来自日本。

可能正是日本的舰型称呼随着和制汉字在后来的历史中传入中国,毕竟它们拟定了完备的战舰、巡洋舰、驱逐舰、水雷舰、潜水舰的名称,随着那段黑暗时期的交流,没法不影响到中国。(注:这只是种推测,欢迎交流指正)

引进"海圻"号的时候,这巡洋舰还被清政府称为“穹甲快船”呢。

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海军舰艇,排水量600吨以上叫舰,600吨以下叫艇。

没有航空母舰的时代,最大的舰艇是战列舰,装备了大口径的炮,装甲也厚,攻防兼备……但是速度慢。每小时40-50公里。

如果战列舰碰到鱼雷艇,就有大炮打蚊子的感觉。比如衣阿华级战列舰主炮口径406毫米,每发炮弹1.2吨,每门炮只有配备100到120枚的炮弹,这都是钱阿。更重要的是命中率低,整个二战战列舰的命中率低于2%。那还是面对行动缓慢的敌方战列舰!

鱼雷艇600吨以下,速度快,有2-6具鱼雷发射管,速度最高的可以达到100公里/小时。如果鱼雷艇高速靠近战列舰,鱼雷艇发射的鱼雷是可以让战列舰喝一壶的。

而驱逐舰正是为了对抗鱼雷艇产生的舰种。吨位1000吨以上,装备口径105毫米以上的速射炮,速度可以达到75公里/小时。目的是驱逐鱼雷艇,用速射炮打走或者吓走鱼雷艇。而且驱逐舰也有鱼雷发射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闪击一下战列舰!

以上说都是二战时期的舰艇的作用,现代的驱逐舰已经是主力战舰了,可以独立作战,装备了导弹和雷达的驱逐舰可以应付所有空海地的任何目标。

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在驱逐舰刚刚问世时,“驱逐”的是鱼雷艇,随着潜艇的出现,“驱逐”对象就转变为潜艇,再到现代,基本上什么目标都能“驱逐”了。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驱逐舰的话题。

19世纪以前,海战的主要作战平台以大型水面战舰为主,战斗开展方式简单而粗暴,一般来讲,只要吨位足够大、航速足够高、火力足够强的战舰就能在海战中取得优势。

比如说15世纪时期的风帆战列舰,最大吨位达到了2000吨,舰上配备20~40门火炮,海战中需要近距离与敌方战舰并排行驶,然后开火对轰,直到一方战舰被击沉。

直到1866年鱼雷问世,海战模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海战中装备有鱼雷的一方可以在远距离上发射鱼雷将对方战舰击沉。

为了起到“以小博大”的奇袭效果,鱼雷被装备到小型作战艇上,这类小艇的特点是吨位小、航速高、目标小,它可以对敌方舰队、港口等目标实施偷袭或者骚扰。

比如说建国初期我国海军装备苏制P-4型木制鱼雷快艇,该艇满载排水量46吨,最高航速45节,主武器为两枚533mm鱼雷,副武器为一门25mm速射炮。

下图为我国海军在上世纪50年代装备的苏制P-6型鱼雷快艇,它在艇底安装有水翼,当水翼展开时,最高航速达到了惊人的55节,如此之高的航速是护卫舰无法追赶的,再加上目标极小,即使追上了火炮也很难确保准确命中。

实战中以极快的速度发起攻击,让那些没有护航的商船舰队或者火力和速度较慢的护卫舰十分头疼,我军就曾经用鱼雷快艇击沉过对岸数艘护卫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军甚至用鱼雷快艇击沉过土耳其海军的战列舰。

如何才能对付这种难以对付的目标呢?用战列舰或者巡洋舰去追逐这类小型目标犹如牛刀杀鸡,搞不好还会中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

如果用护卫舰去打,由于航速过低、火力太弱,姑且不说能否追得上,即便追上了也不一定打得到,甚至是打得过。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款航速快、火力强,吨位较小的战舰,用来专门对付像鱼雷艇这样令人防不胜防、烦不胜烦的小型快速目标,在海战中起到驱离、追赶、击毁小型目标的作用,这样的战舰就是——驱逐舰。

驱逐舰从外观上来看,与大型护卫舰其实区别不大,它们同样装备火炮和和鱼雷,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驱逐舰的速度更快,为了达到这个核心性能指标,驱逐舰必须搭载动力强劲的发动机,这就造成了驱逐舰的吨位大于护卫舰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海军装备的054A型大型导弹护卫舰,它的最高航速仅为30节,略低于航母的31节和驱逐舰的35节,小型护卫舰056型更是只有27节。

比如说二战美军装备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它搭载了两台燃气轮发动机,标准排水量下最高航速40节,满载状态最高航速37节,这样的航速超过了大多数鱼雷快艇,比所有的战列舰、巡洋舰以及航母都快。

一旦海战中出现敌方袭扰的快艇,驱逐舰就可以以极高的航速去追逐这些小型目标,同时利用自身的火力优势消灭对方,这就是驱逐舰的“驱逐”作用。

随着潜艇的问世,驱逐舰驱离和消灭的目标除了对方的鱼雷快艇和护卫舰以外,反潜作战成为它的主要遂行任务。

潜艇在速度和火力上对潜艇有着压倒性优势,可视为潜艇的天敌,当作战海域出现驱逐舰时,潜艇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对于潜艇而言,驱逐舰就像天敌般存在。

现代导弹驱逐舰的“驱逐”对象就不仅限于快艇和潜艇了,鉴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一艘驱逐舰就能形成方圆300公里防空、150公里对海、50公里的反潜、30公里对地的立体作战能力,基本上任何目标都能进行驱离和摧毁了。

下图为我国海军装备的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满载排水量超过10000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巡洋舰,放飞反潜直升机时,反潜作战半径达到了150公里,两艘这样的驱逐舰就能搭建300公里区域防空圈。

驱逐舰到底“驱逐”的是什么?

驱逐舰一开始是用来对付鱼雷艇的。于是要求机动快速,给巡洋舰、战列舰等护航,能寻找并“驱逐”鱼雷艇。驱逐舰就如同轻骑兵,在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周边,驱赶地方游击部队。

后来,潜艇发明出来,比鱼雷艇更加隐秘。于是,驱逐舰增加了“驱逐”潜艇的能力。随着科技和军事发展,“反潜”功能实际比发鱼雷艇更加重要。

一战之后,飞机大规模的加入了战场。驱逐舰就增加了防空功能。于是,“反潜”“防空”成为现代驱逐舰的两个主要功能。

由于巨炮时代谢幕,战列舰退出历史。而飞机和导弹成为海军主要攻击武器,具有灵活、机动特点,以及反潜、防空功能的驱逐舰逐渐成为海军的主力战舰。巡洋舰、护卫舰实际功能与驱逐舰也趋同,只是吨位不同,灵活机动性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