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舰载战斗机的规格和性能选择要分不同的国家,对于有些国家,是中型好,对于有些国家则是重型好,甚至对于一些中等国家而言,轻型舰载战斗机都可以接受。
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发挥全靠舰载战斗机,舰载战斗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航空母舰的战斗力水平,比如说,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就等同于航空母舰的作战半径,而舰载机的放飞数量,则直接决定了航母的出动效率,舰载机的打击能力其实就代表了航母的打击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舰载机自然是越大越好、越先进越好。
图为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及其舰载的F/A-18E/F战斗机,大型航母就不能只搭载中型战斗机,不然战斗力无从发挥,F/A-18E/F也是重型舰载机。
事实也就是如此,任何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都想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先进、尽可能大型的舰载机。因为大家都明白一点:舰载机总是弱于同等级的岸基战斗机,而在航母的直接对抗中,舰载机的性能基本就决定了航母对决的胜负归属,所以只要能设法提高舰载机的性能,大家都会不遗余力的。
图为英国海军无敌级航母和美国的AV-8B“海鹞”战斗机,无敌级这样的轻型航母,就只能搭载海鹞这样的轻型战斗机。
然而,舰载机的性能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首先是从技术上看,要提升舰载机的性能,往往意味着要同步提高航母的技术水平,这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什么样的舰载机就搭配什么样的航母。比如说,英国皇家海军此前装备的“无敌”级轻型航母,排水量仅仅2万多吨,航母的飞行甲板长167.8米,宽13.5米,他就只能起降“海鹞”战斗机,不能起降歼-15这样的重型常规舰载机。
图为山东号航母,他就搭载了歼-15重型舰载机。
图为辽宁舰,他和山东舰一样,都是歼-15战斗机。
要知道,歼-15光是翼展就达到了15米,飞机长达到了22.28米,他的翼展长度已经超过了航母的飞行甲板宽度,“无敌”级轻型航母无论如何容不下他,他的机长基本是航母长度的1/8,这么尺寸巨大的舰载机,显然不是“无敌”级这艘小航母能使用的,“无敌”级只能使用尺寸很小的“海鹞”轻型舰载机,他的机长只有14米,翼展不过才9米出头,飞机的重量也不大,在垂直起飞模式下只有最大8吨的全重。
图为海鹞舰载机,他是一种战斗力有限的战斗机,如果不是因为国力有限,英国才不会选择他。
当然,不是说英国不想要更大的舰载机,英国经历了马岛海战,比谁都更加明白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也比谁都更加明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劣势,然而国家实力限制了英国海军的提升,不是他想要大的航母就有,不是他想要大的飞机就有。因此,在英国设计建造的全新一代航空母舰“伊丽莎白女王”级上,依然搭载着垂直起降战斗机,型号虽然换成了F-35B第五代战斗机,但是在同等级战斗机比较中,比如和俄罗斯苏-57和我国的歼-20比较中,甚至是和重型舰载机歼-15的比较中,他都不占有优势,这个是国力的限制。
图为泰国海军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是全球最小的航母,吨位还没有055大型驱逐舰大。
而在国力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对手的变化,影响到舰载机的选择。比如对美国海军而言,在苏联还存在的时候,他们就使用F-14“雄猫”重型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战斗机,成为一代经典,而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就选择退役价格昂贵、维护复杂的F-14战斗机,只保留了F/A-18E/F这个中型舰载机,当然,后来美国又把F/A-18E/F发展成了重型战斗机,所以说,舰载机的选择,也和主要作战对手的实力有关系。
图为美国海军F-35C舰载机,他全重达到28吨,接近重型战斗机的水平了已经。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国才会选择歼-15“飞鲨”重型战斗机,因为我们的假想对手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海军力量强大的海权国家,如果不用歼-15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以不断拉大交战距离,提高作战半径,那么在实战中就可能面临“看不见”“打不着”的尴尬境地,毕竟我们在整个海军的体系上落后于对方,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舰载机这个重要环节上选择尽可能强大的型号,所以我们才选择了重型舰载机。
图为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如果不是搭载阵风这个中型飞机,他的载机量也不会这么大。
当然,也因为如此,我国海军在第五代舰载机的选择上,一直都不愿意选择中型的FC-31,宁愿选择新开发战斗机。所以说,舰载机的选择,要看国家实力、对手实力、自己的技术水平来定,就好比说,泰国绝对不需要重型舰载机,但是中国和美国必然选择重型舰载机一样。
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舰载机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光阴,国际上对于重型,中型和轻型的定义也一直在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二战时期的航母普遍倾向于搭载较轻的战机,追求搭载数量的增加。二战结束后航母舰载机开始重视单机作战能力,放弃狼群思路,涌现出不少重型舰载机。但近五六年,舰载机又开始减重,力争保持战力的前提下增加数量。从舰载机的发展规律来看,选择重型,中型还是轻型主要还是看战场环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根据对手的情况来选择。二战时期航母的主要对手是战列舰,战列舰难以击沉,往往需要飞机携带大量的航空炸弹采取狼群攻势,为了让航母搭载更多战机,这些飞机普遍会减重。美苏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大洋上争锋,苏-33直面F-14,这两款重型机都属于尺寸偏大且制空能力出众的战机。随着美国用F-18“大黄蜂”代替了F-14“雄猫”,国际上舰载机的吨位开始下降。歼-15是因为参考了T-10K三号机的设计图纸,所以它和苏-33比较类似。由于我国航母属于中型航母,舰载机数量少,因此发展重型机是可行之策。
其次是根据战术理念来选择,如果采取的近海防御策略和适度的远海岛链作战理念,那么重型舰载机会优于中型舰载机,它们的武器系统更强大,攻击范围更广,能够最大程度延伸编队的攻击范围。如果采用的远海作战理念,追求的是长时间控制制海权,搭载数量更多的中型舰载机是个不错的方案。
最后是根据航母发展的规模来定,如果航母吨位不够大且数量少,原则上优先发展重型,因为遇到战时,也是两三条航母集中起来应对重点区域,务必做到局部取胜,所以发展重型战机更合适。如果航母数量多且吨位大,搭载大量的中型战机会对对手的防空体系造成巨大压力,美国发展F-35C隐身舰载机,未来列装数量会达到600架以上,最大的威胁就在于此。
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航母舰载机是重型舰载机好,还是中型舰载机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答案。
对于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而言重型舰载战斗机是最好的选择飞行员需要什么样的舰载机?飞行员想要的是机动性强,雷达探测距离远,隐形性能好,综合作战能力高,作战半径远的飞机。因为更高的机动性就意味的飞行员能够在近距离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更好的咬六点,能够让飞行员尽快取得有利位置。
更大的雷达探测距离,就意味着能够更早脱离危险区,进而提升飞行员的生存率,更好的隐身性能就意味着飞行员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敌机的反应时间,能够在敌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发动袭击。综合作战能力越强,生存率也就越高,飞行员就更喜欢。
作战半径越远就意味着打击半径也就越远,也就是说能够到达更远的战场,或者说在战场上拥有更多的滞空时间,而不是交战正酣的时刻飞行员必须做出打道回府或者同归于尽的艰难抉择。
明显能够满足这一系列要求的,只能是重型战斗机。
对于飞行员而言重型机是最好的飞机。因为在当下发动机推力远大于发动机的质量,也就是说增加一台发动机。固然会付出更大的油耗作为代价,但是也会在极大的程度上提升战斗机的机动性以及更快的加速。
对于航空母舰而言,舰载机的放飞方式也是舰载机选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飞行员而言,重型机是最好的飞机,但是对于航空母舰而言不是如此,如果使用滑跃起飞,那么重型机在95米或者105米的起飞点上根本无法用最大起飞重量起飞。想要让苏33或者歼15战斗机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必须用195米的远点。
然而远点起飞滑跑距离长,操作难度大,并且远点放飞的舰载机会严重干扰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回收工作。
如果舰载机主要任务还是负责防空的话,这个缺点其实不是很致命。用两个短点起飞也就够了,偶尔需要执行反击任务的时候再用长点,还凑合。
然而航空母舰的重型机不止战斗机一种!舰载运输机,舰载预警机,舰载固定翼反潜机,危重比普遍较低,短点起飞滑跑距离根本不够,也就是说这些飞机想要起飞,必须远点滑跃起飞。这些飞机的放飞过程中,会对航母甲板调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使用全功率弹射器的航空母舰,能够较为从容的将。各式各样的重型飞机弹射出去并且不会怼甲板调度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使用全功率弹射器的航母而言,重型机是最好的选择。
航母甲板尺寸直接影响舰载机选型上述两个说的全部都是单纯考虑航空母舰起飞方式以及舰载机飞行员需要的,然而航母吨位才是真正影响舰载机的重要因素,如果航空母舰有10万吨,你不用重型战斗机,你内心过得去吗?
美国海军在退役F/14雄猫之后,舰载机只剩塑料虫。美国海军那叫一个恨!那么手贱非要用海军专用干啥?早知道会落入如今这个地步,还不如当时就同意用F22N呢。
如果航空母舰吨位在4万吨以下,别说重型战斗机了,中型战斗机都稍微有点大。因为这个级别的航母,只能拥有一个不干扰降落的起飞点。如果使用滑跃起飞的话,两个都得干扰降落。而且由于甲板面积狭小舰载机的调度难度很大。
使用轻型战斗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载机量,毕竟对于航母而言,如果无法保证24架舰载机的舰载机联队,那就是废物。就算轻型战斗机作战半径小,那又如何?
如果航母吨位为5-6万吨,中型机适合,重型机凑活。这个吨位的航空母舰使用中型舰载机。舰载机的数量三十架以上,使用重型机的话,舰载机数量应当在25~30架。
问题是当一个国家选择建造5万吨以上的航空母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对于海军航空母舰的定位那就是进攻而非单纯的防御。也就是说需要舰载机拥有更强的多用途能力,而非仅仅是防空。
中型战斗机防空能力倒是不错,但是反舰能力以及远距撑伞能力,被重型机吊起来打。
小结,只有综合多方面用途,才能够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舰载机如果航母的定位仅仅是一种防卫性力量的话,那么轻型战斗机都够了。如果海军需要进攻,那么重型舰载战斗机是最好的选择。
轻型航母,中型航母,重型航母,每一级航空母舰所需要的舰载机就是它们名字所对应的舰载机。盲目的贪大求全,只能够导致航空母舰舰载机数量的下跌以及增加航母舰载机的调度难度。
维克拉玛蒂亚号无法搭载苏33,戴高乐号也无法搭载F14!
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重型还是中型?这取决于你的航母有多大。就好比买奔驰还是捷达,取决于你有多少钱。
关于舰载机合适的吨位,很多军迷为重型和中型而陷入讨论甚至争吵,尤其是中国下一代隐身战斗机的选型上。
对于我国下一代隐身舰载机选型,军迷分成两个旗帜鲜明的阵营:20派和鹘鹰派。如果仅仅从战机性能的范畴而出现重型和中型的分野讨论,笔者是支持的。但是现在军迷间的争论往往衍变成厂所粉丝间的攻讦甚至地域攻击,笔者觉得不可理喻。
至于舰载机是重型好还是轻型号,笔者有两点要说:
首先,从单机战斗力来说,相同技术水平下重型机的战斗力肯定强于中型机。
重型机相对于轻型机,意味着更强的平台性能、更好的载荷航程能力、更强大、先进、完备的航电系统,因此也就意味着更强大的综合性能,随意有追求的空中力量都是以重型战机作为核心。
而轻型机(中型机)一般来说则是性能与成本平衡下的产物,也就是凑合之举,在定位上一般是作为与重型机的高低搭配。
其次,航母舰载机有其特殊性,其整体效果不仅取决于单机性能,更需要衡量舰机适配性,这方面中型机更有优势。
与重型机相比,中型机尺寸更小、吨位更低,这意味着相同条件下更高的运作效率,因此现在有观点认为中型机才是未来舰载机的主流(包括鹘鹰的研制厂商)。持此种观点的人经常以美国海军淘汰重型机F14而用中型机大黄蜂一统美国航母甲板来作为自己的证据。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淘汰重型机F14而保留中型机F/A18,原因是因为冷战结束后孤独求败所致。实际上美国海军当年为F14启动的后继机型,无一例外都是重型机方案。而且即便使用F/A-18,其型号发展也呈增大、增重的趋势,从经典大黄蜂的25吨增长到了超级大黄蜂的30吨级。
即便是硬塞的F35C”中型机“,其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达到31.8吨,比超级大黄蜂又增加了2吨。
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大型航母用重型机、中型航母用中型机,这样在性能和舰基适配性上就能取得比较好的均衡。就好比有钱买奔驰、没钱买捷达一个道理。
回到我国下一代隐身舰载机的吨位选择,考虑到其适配的003型电磁弹射航母的吨位,那么选择哪种舰载机更合理就不言而喻了。当然,如果我国未来上马核动力超级航母,那么重型机上舰也将成为可能。
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借用一句狂妄的话,楼上的是垃圾,楼下的也是垃圾。为什么要这么说?那是因为没有一个把话说对了,说清楚了,说准确了。
航母上中型好还是重型好?这个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是:能综合发挥航母起飞和降落设备的上限和最佳工作区的飞机吨位,才是最好的。
我们都知道现代航母需要弹射器和拦阻索才能使用现代战斗机,那么限制飞机性能上限的就是这两个设备的极限,从航母发展史来说,飞机始终都是走了一条从轻到重,从多品种单功能到单一机种多功能的道路,美国第一代弹射器飞机重量就在10-15吨之间,第二代在22.4吨上下,所以F4,A6就算得上重型了,第三代在30吨出头,因此轻型飞机F/A18也从20吨出头的重量发展到30吨了,F35C直接去到32吨了。
所以贴近自己设备的上限才是合理吨位的硬道理,任何浪费设备能力的行为,都是对投资和战斗力的犯罪。
从中国航母目前的状态来说,最佳的吨位起飞还是不小于30吨,极限在32-34吨为佳,正常使用吨位在27-30吨之间,拦阻降落的话,最优重量在18吨左右,这个和速度还有关系,假定速度都一样,以目前拦阻设备的支持极限来说大约在22吨,而最佳的工作范围在18-20吨。
所以不管是20派还是31派,不把飞机数据做到这个水平,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还要纠正一些蠢货的认知,航母的运行通道有限,固定的通道数单位时间内出动的飞机是恒定的,和飞机轻重无关,和飞机大小也没多大关系,除非你连这个数量都凑不够。
显然,科学的说,重型飞机应该更有机会,但是超重就是死刑,至于什么鸭子不能上舰,20太大之类的蠢话,一概无视就好了,这些反智的话既无道理也无实际意义。
舰载战斗机是重型好还是中型好?
以前舰载机还在螺旋桨时期的时候,受限于螺旋桨发动机输出功率太低的限制,舰载机的起飞重量普遍只有几吨重,严重限制了舰载机的飞行速度、飞行半径和载弹量。后面战机动力升级成喷气式发动机后,舰载机开始从单发轻型一步步走向双发重型战机。但是受限于航母甲板和机库尺寸的限制,像F14这种双发重型战机虽然拥有比F-4这种双发中型战机更远的作战半径、更大的载弹量优势,能够显著提升航母的远程打击能力。但是其过大的体型也限制了舰载机数量和机库、甲板调度频率,继而降低了航母战时快速出击实力,整体上反而限制了航母的综合作战实力发挥。
所以后面美海军开始用F-18全面替代F-14舰载机,但是这个时候由于F-18双发中型舰载机的定位使得其无论是作战半径还是载弹量等都无法和前代F-14双发重型舰载机相媲美,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似乎并不理解美海军为什么放着更强大的F-14不用,反而用无论是起飞重量、载弹量、作战半径等都略逊一筹的F-18舰载机。
但是美海军硬是用实战经验证明了对于舰载机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地越大越好”,因为航母甲板和机库的尺寸有限,所以在有限的航母上部署体型更大的舰载机反而会降低舰载机的搭载数量,比如之前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搭载F-14舰载机的时候,能够携带的F-14舰载机数量只有80余架,但是全面换装成F-18舰载机后,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极限状态下能够携带的舰载机总数递增超过100架以上,现阶段稳定在86--93架之间。
而且F-18虽然从定位上来说属于双发中型战机,但是后面经过升级改进后的F-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机,整机尺寸相比C/D版本放大25%,最大起飞重量也从之前双发中型的26.2吨提升到双发重型战机的30吨门槛上,作战半径更远了,载弹量更大了,但是整机尺寸就算放大后依然相比上一代的F--14小了不少。
包括美军新一代的F35C隐身舰载机,虽然F35C整机尺寸相比F35A/B也放大了20%,翼面积和翼展大幅增加,同样F35C虽然只搭载了一台发动机,但是相比F35A/B的单发中型战机定位而言,F35C的最大起飞重量却妥妥的达到了34吨,拥有更远的作战航程和更大的载弹量优势,但是其整机尺寸依然很好的保持在双发中型战机范畴内,起飞重力更大但是尺寸却比F-18E/F还小。
所以从拥有航母和舰载机研发、使用经验最丰富的的美海军舰载机发展史来看,舰载机的发展虽然从理论层面双发重型无论是在作战航程、载弹量等方面都要比双发中型更强,但是对于航母而言,拥有最丰富的实战经验的美海军却告诉我们——最好的舰载机应该是“双发中型机的尺寸,双发重型机的作战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