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海战是怎么打的,人人都知道,海战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大国之间的海军对决,未来会是什么形态。

任何的军事理论进步和武器技术革命,都需要大国对战产生经典战例,然后再对经典战例进行分析,才能引领新的军事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但是,现在世界大国之间很难爆发大规模战争。

图为中国辽宁舰和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不论现在航母的用途如何变化,航母为核心依然是大国海军的绝对选择。

海军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人类海军刚刚进入蒸汽轮机、铁甲军舰的时代时,也曾经长期面临军事理论更新的匮乏,大国海军的建设非常盲目,不过,在经历中日甲午海战后,一下子把世界海军发展的趋势从舰首对敌、慢速大舰时代,扭转为机动海军占优、舷侧火力为首的发展思路,从此产生了高速巡洋舰、战列舰等新舰种。

图为甲午海战,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最大规模的海战,他让世界各国对铁甲军舰时代的海军建设有了一个大体的方向:强调机动性,强调舷侧火力,诞生了战列舰这样的新舰种。

而在战列舰时代,也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日德兰大海战,进一步发展了战列舰技术,把战列舰从各方面性能均衡,转变为强调高速、重火力的军舰。在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母开始成为霸主,但是人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航母如何使用,只有在经历珍珠港袭击、中途岛海战后,航空母舰才真正取代战列舰成为第一主力,在此之前,事实上二战爆发之初,战列舰的地位还是比航母高的,只有在对实战进行大量分析后,人们才能准确得出航母取代战列舰的结论。

图为日德兰大海战,日德兰大海战直接把战列舰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诞生了超级无畏舰这样的先进战列舰。

海军的技术变化日新月异,进入导弹时代之后,还没有发生一场大国之间的海战。从1945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近1个世纪的时间,莫说是导弹技术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发展出高超音速导弹这种难以防备的大威力弹药,就连航母和海军军舰自身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为中途岛大海战,中途岛海战直接宣告了航母成为海军绝对的主力,失去航母的舰队就是脆弱的,而航母的第一作战目标永远是对方的航母,航母一旦发现敌人舰队,必须抓紧时间发动第一波次的对敌人航母的攻击,诞生了美国经典的“全甲板攻击”航母设计思路,事实上,这一思路如今并不能确保没有过时,航母舰载机能否像过去那样对敌人航母发动致命袭击,并不能打包票。

现代舰载机还能不能向二战时期的舰载机那样,通过一波波的进攻击沉敌人的航母呢?曾经,航母对决第一目标是敌人的航母,航母放飞的舰载机第一波必须是攻击机,因为只需要几枚鱼雷、几次俯冲攻击,就能击沉敌人数万吨的航母,让其失去海上优势,现在还能这样吗?舰载机一波次进攻发射的反舰导弹,还能不能顺利击沉敌人的航母呢?

图为英阿马岛海战中被击沉的英军42型驱逐舰,导弹时代的海战,唯一参考只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这次海战,规模不算大,但是除此之外再无参考例子。

面对现代先进制空战机超视距的空对空打击能力,面对现代空空导弹超过90%的命中概率,面对现代舰空导弹超过200公里的打击距离,挂载着反舰导弹的10多架笨重舰载机,真能够实现安全的突击吗?现代航母对决,是否依然是依靠航母的攻击力去解决战斗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航母的地位对比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已经发生了大幅变化,但是这个变化究竟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谁也不知道,因为中美、中俄、美俄、美苏等大国之间,很久没有真正进行一场大海战了。

图为俄罗斯设计的风暴号超级航母和23560E型“领袖”级核动力驱逐舰,两者究竟谁才是代表未来的,并未可知。

有人说,现代战争中的航母主要起到侦察和制空掩护作用,扩大舰队的视野范围,增强对战场态势的立体感知能力,然后利用舰载机的制空能力,防止敌人发动大规模空袭。但是攻击,主要依靠主力大型驱逐舰上搭载的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高超音速导弹、远射程导弹等武器,这些导弹如果能够搭载战术核武器,那就能够实现一发歼灭敌人大舰的目的,是否这样才是大国海军对决的真实形态呢?

055大型驱逐舰可以装备高超音速导弹武器和亚超结合的YJ-18反舰导弹,可以说,像这样的强攻击力军舰,才是未来海军的打击主力,远比舰载机挂载的轻型反舰导弹要靠谱的多。

没有实战作为参考,谁也不能下定论,海军依然是二战时期的经典搭配:航母为核心,搭配大量的护航军舰。然而在未来,这还是唯一正确的选项吗?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美国已经举起“航母无用论”大旗挥舞了好几十年了,从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就开始挥舞了,并成功的欺骗苏联放弃发展航母的计划。

1946年7月25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岛进行了核爆炸试验,并在这个原子弹爆点周围放了大大小小上千艘军舰,以及一艘“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和一艘“独立”号航空母舰排列开来,进行了一次核爆炸试验。此次试验结果表明,距离核爆中心越来的军舰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大中型航母有比较好的抵抗核爆炸冲击波的能力,其中距离较近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在几个小时后才沉没,而独立号航母只是受了重伤,只不过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最后也被美国自己凿沉了。这一次核爆炸试验为之后美国设计军舰的三防奠定了基础,也为美国航母防核弹提供了很多依据。

事实的真相是,即使面对恐怖的“大杀器”核爆炸,航母也并非不堪一击!但是这个事情是美国是不会告诉别人的,相反美国鸡贼的告诉了世界另一个“真相”,他们对外宣称:面对核弹,航母就像纸片一样瓦解而毫无抵抗力,航母将在未来的大战中毫无用处。首当其冲的苏联信以为真,既然航母已经无用,于是苏联航母建造计划全部下马,开始大力发展导弹、发展潜艇。

可是美国自己呢?美国一口说着“航母无用论”,另一边却发展越来越大的航母,而且航母在朝鲜战场,在后来的越南战场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试想朝鲜战场如果没有美国航母的存在,制空能力恐怕会打一个对半。一直到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才意识到没有航母组建的远洋舰队,根本无法突破美军的封锁,也无法在海洋上与美国争霸,这时候苏联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于是重新发展航母。

然而,苏联人在航母的道路刚走了两步又被美国给忽悠瘸了,美国已经开始建造超大型航母——尼米兹级,但是整个舆论的风口却鼓吹着10万吨航母并不使用的论调,这就是一艘海上活棺材,并成功忽悠苏联建起了“载机巡洋舰”,苏联人又走歪了路。

你以为忽悠结束了吗?还没有,1988年11月苏联终于回头是岸,看清楚了航母发展道路,发展了8万吨级别的大型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能竣工,这将是美国航母面临的最大敌人,但是没想到才完成40%不到的时候,苏联解体了。刚独立的俄罗斯囊中羞涩,不得不将未完成的航母留在了乌克兰,随后美国表示愿高价收购建航母所需钢材。美国担心乌克兰会舍不得卖这艘航母,于是还找了一家欧洲公司,假意向乌克兰造船厂订购6艘大型商船,这个连环击乌克兰动心了,即高价出售了钢材获得一大笔收入,还为建造新的大订单腾出了船坞,于是加进拆解了这艘8万吨航母。等到通知美国收钢材的时候,呵呵,美国人说你都拆了,我就不要了,而且那6艘商船的新订单也不要了,乌克兰人再笨也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到今天,美国发展了10艘10万吨级的尼米兹航母,又在舰载更先进的福特级航母,航母越造越大,但美国人至今仍在忽悠“航母无用论”,居心何在?试想在海上决战中,缺少空中支援的舰队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没有制空权就不可能拿下制海权,二战以来这已经是多次证实的事实,如果要靠近敌方海岸线作战,没有制空权根本就不可能作战,至今航母战斗群仍然是大洋决战的核心。

如今很多论调认为潜艇也能拿下制海权,可是潜艇拿下的制海权就像“七伤拳”,这片海域我用不了,你也休想用,这与航母制海权能一样吗?

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二战以后,航母无用论曾经两次盛行。

第一次是赫鲁晓夫时期。那时候很多人认为核武器是万能的,导弹是万能的。未来的战争中,就是双方互相扔核弹,互相射导弹。而在核弹面前,航母根本没什么抵抗力,就是个浮动的铁棺材。所以当时苏联更热衷于发展核潜艇以及各种核弹、导弹,对航母的热情很低。

但是,经过古巴导弹危机的检验,证明这种思路是错误的,航母不但有用,而且很有用。

现在看道理也很简单:到了危机关头,你敢不敢第一个扔核弹?而赫鲁晓夫给出的答案是:不敢。

当时美国海军依靠航母编队,牢牢的控制了制海权。如果打常规战争,美国海军会立即歼灭苏联没有航母的舰队。苏联想还手,只能是向美国军队扔核弹,然后也必然会招来美国的核反击......

最后苏联发现自己之所以在跟美国的对抗中处于下风,恰恰就是因为美国手里比他们多了一张航母的牌。理想很丰满,苏联人觉得真打起来,我往你航母编队那边扔两颗核弹,也就把你灭了。现实很骨干,事到临头才发现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自己压根就没胆子扔核弹。

经过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人才发现,航母还是有用。于是才开始认真的搞自己的航母。如果再发生对峙,美国派出航母,苏联也可以派出自己的航母,不用在第一时间就把核弹搬出来。航母之间来场常规较量,这个胆子苏联人还是有的。

第二次航母无用论的盛行是英阿马岛战争以后。

当时阿根廷空军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几艘比较先进的战舰,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效果。而在那段时间里,在中东、印巴也发生过使用反舰导弹的战例,效果也都非常好。

飞机、小导弹艇发射导弹,击沉大型军舰,在那段时期里,例子非常多,表现极其亮眼。然后很多人又认为反舰导弹代表着未来,大型军舰包括航母都将走向末路,航母无用论又开始盛行。他们的理由是航母编队目标大,面对飞机、快艇、小型舰船发射的反舰导弹,根本没有抵抗力。所以未来应该发展小型的战舰。

最后美国人给出的答案是:反舰导弹的威胁确实很大,但解决的办法并不是不要航母,反倒是应该把航母做的更大更强,并且开发新一代的护航战舰,也就是后来的宙斯盾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

近四十年里,美国大力开发宙斯盾舰,用来给航母护航,就是为了对抗反舰导弹的威胁。伯克舰火力通道是12,理论上,一条舰可以一批同时拦截12枚反舰导弹。它要是拦截3批就是36枚。一个单航母编队,最起码也得配6条宙斯盾舰,没有200枚反舰导弹的齐射,基本上摸不到航母的边。真要打仗,怎么也得是个三航母编队......

航母无用论总会隔断时间就流行起来,但每次都让航母变的更强大。

现在我国有全能战舰的概念流传,这也让航母无用论又悄悄的开始冒头。

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航母无用论”是美国提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军事强国的地位。

“航母无用论”在冷战时期苏联听信了一次,认为自己建设强大的反舰导弹打击舰队就足够湮灭美国航母舰队,而自己无需费钱、费力建设对等的航母舰队进行决战。可是古巴导弹危机立马让苏联悔青肠子!万里之外的海面上没有了航母的支持,苏联的舰队简直成了“毡板上的肉”,即便想决战也会在美国航母舰载机打击下而没有机会发起。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东风快递--DF-21弹道导弹,貌似可以实现美国的“航母无用论”。😎

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航母无用论”是美国鼓吹出来,而实际上美国是全球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不难看出,美国鼓吹“航母无用论”是给其他国家听的,自己则在航母上投入巨大的军费支出。

美国的战略武器核武器除俄罗斯外,没有其他国家可以与之抗衡。空中则是以F-22/F-35为代表形成的空中战网。核武器作为战略性武器,只用以震慑、威胁,常规战争中不可能使用。而空中作战,近年来俄罗斯、中国突飞猛进,均有了与之抗衡的资本。唯有航母战斗群,美国独霸天下,为其在全球局部作战中提供火力和资源保障。

1946年7月25日美国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岛进行了核爆炸试验。原子弹爆炸以后,参加本次试验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在几个小时后才沉没,而“独立”号航母则只是受到重伤。说明即使面对最恐怖的“大杀器”核爆炸,航母也并非不堪一击

航母的作用毋庸置疑,美国之所以鼓吹“航母无用论”,主要是忽悠,其早期忽悠的目标是苏联。近期美国再度渲染“航母无用论”,其目标很明显:俄罗斯和中国。

冷战时期苏联确实被美国忽悠到,认为只要自己建设强大的反舰导弹打击舰队就能湮灭美国的航母舰队,无需费钱、费力建设对等的航母舰队进行决战。但在古巴导弹危机立马让苏联悔青肠子!万里之外的海面上没有航母的支持,苏联的舰队简直成为美国毡板上的肉,在美国航母舰载机打击下连发起决战的机会都没有。

苏联解体后,原准备建造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陷入停滞状态。该航母一旦建成,足以与美国航母舰队媲美。美国的忽悠又来了,对航母拥有者乌克兰说美国愿高价收购建航母所需钢材,乌克兰信了,立即肢解初具雏形的航母。拆完后美国说:“我不买了”。显而易见,美国只是想彻底断绝这首航母建成的可能。

反观美国,则继续投入巨大的资源发展航母,从最初的几千吨发展到现在十几万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福特级航母,成了一个超强的信息化战争中枢。近年来,美国又把“航母无用论”挂在嘴上,鼓吹:航母庞大而又缓慢,将成为各种反舰导弹和弹道导弹的打击目标,继续投入建设航母舰队是不明智的。

但看看美国2018年军事预算就知道了,海军获批的军费大概一半用于军舰和飞机,其中航母和舰载机占比最多。

显而易见,这次美国失望了,俄罗斯和中国都没有上当,都在航母发展上做了巨大投入。尤其是我国,从“辽宁舰”承担科学实验以及训练任务,到001A型航母提升中国在航母设计和建造方面的能力,不难预测,未来中国航母不仅会使用核动力系统,还会加装电磁弹射器,搭载第四代隐身舰载机。

航母是震慑周边,控制局部冲突的发生,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国重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发展航母是必由之路,使之成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主要力量,维护中国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为什么会有航母无用论?

航母还是有用的,虽然从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很少在实战中发挥过作用,但镇海之宝也不是光靠吓那么简单,集高科技高性能于一身的威慑作用还是尽人皆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