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军没有护卫舰,是不需要吗?
美国海军如今没有装备导弹护卫舰,最后一艘美国海军护卫舰“考夫曼”号(FFG-59)在2015年9月29日退役,至此,美国海军的序列中再也没有护卫舰了。当然了,美国虽然没有了护卫舰,但是却制造了类似于护卫舰的“濒海战斗舰”,总订单达到了30多艘,他们不能在远洋作战,只能在近海作战。
图为佩里级护卫舰,他是美国海军目前最后一级标准的护卫舰。
随着美国海军在远洋地区护卫舰的消失,美国也发现了没有护卫舰不行,于是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导弹护卫舰FFGX的计划,目前竞标也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美国当年彻底取消护卫舰,和冷战结束,美国海军一家独大有很大的关系。护卫舰对于美国海军而言,是一种广泛布置、日常巡逻、护航反潜的舰只,以降低海军的日常维持费用,增加海军在勤舰队规模的军舰。但是要让美国想办法建造大量的护卫舰,必须要有能够迫使美军作出如此布置的其他海军存在。
图为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它可以看做是一种护卫舰,但是毕竟和护卫舰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苏联时期,苏联海军坐拥6艘现役大小航母,部署了4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前后建造了90多艘核潜艇,在海上对美国海军构成了比较大的挑战,美苏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让美国不得不广泛部署大量军舰,以便于切实的掌控制海权。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后,美国推出了300舰计划,这些军舰肯定不能全都用大型军舰,于是建造了100多艘佩里级护卫舰,成为当时美国海军在役数量最多的勤务军舰。
图为佩里级护卫舰,他为美国海军鞍前马后效力了半个多世纪。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下子失去了最大的对手,海军发展陷入了迷茫,但是很快,美国确定了由海向陆的海上作战方略,背景就是在没有任何海军能够在海上制衡美军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利用全球的海洋为基地,把兵力压向主要对手的濒海区域,大力发展了濒海战斗舰,取代了远洋制海作战的护卫舰,就是在这个局面下,美国海军护卫舰系数退役了。
上图为自由级濒海战斗舰,下图为以其为基础改造的FFGX护卫舰概念模型。
如果这件事情就这么结束了,那么我们可以说美国海军退役护卫舰是因为不需要护卫舰了,但是很快的,2010年之后美国就宣布由海向陆彻底过时,美国发现世界上又出现了能够在海上同美国海军较量的其他海军舰队,掌握制海权再次成为优先考虑,于是美国提出了空海一体战,再次开始发展远洋型护卫舰,由此,FFGX护卫舰发展项目逐步论证完善,正式提出。
上图为FFGX护卫舰模型,下图为自由级濒海战斗舰,他们外观非常接近。
到现在,FFGX护卫舰主要还剩下两个备选方案,一个是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厂提出的方案,利用欧洲大型护卫舰FREMM计划的产物“米尼”级护卫舰为基础,搭载美国海军的武器雷达装备,成为美国新一代护卫舰;另一个方案是美国自己提出的,以“自由”级濒海战斗舰为基础,加长舰体,搭载综合射频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换装新一代对空导弹、反舰导弹,改造为导弹护卫舰。
图为美国海军独立级濒海战斗舰,他的技术就和护卫舰相去甚远,无法改造为护卫舰。
目前,美国海军更加倾向于第二种方案,毕竟濒海战斗舰还有30艘的订单,继续使用其成熟技术建造新一代护卫舰有利于降低成本,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又能看见美国海军的护卫舰航行在大洋之上了,美国海军这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护卫舰这个舰种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远未过时,甚至会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美军没有护卫舰,是不需要吗?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媒体《福布斯》网站11月11日刊文报道称,为赶上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步伐,美国海军最好的选项,在于大批量建造的新型“星座”级护卫舰。尽管“星座”级是当下的不二选择,但依旧存在着潜在风险,即建造过程中的成本激增问题,或许使美国海军重蹈覆辙。
2017年7月,美国海军正式发布未来导弹护卫舰FFG(X)计划招标书。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要求,FFG(X)在未来既可达成有效的制海目标、又能执行海事巡逻任务、同时又能在各种环境下支持打击群和其他编队作战。能够进行反舰、反潜、对地/海打击以及一定区域防空作战,因此其定位为一款多用途护卫舰。
由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功能十分全面,迫使51艘“佩里”级护卫舰全部退役,美国海军又另起濒海战斗舰这一项目作为补充。但在实际运用中,濒海战斗舰的设计指标与现实需求没有产生有效衔接,因而总体性能平庸。此外,诸多技术障碍(如模块化武器装备更换,推进系统频发故障等)令美国海军苦恼不已。不得已将阿利.伯克级下发,执行护卫舰所担负的相关作战任务,进而造成资源浪费,堪称是美国海军版的“杀鸡焉用牛刀”。
以濒海战斗舰为例,其运营成本为7000万美元/年,而阿利.伯克级运营成本不过8100万美元/年。因此,前者的运营成本与实战发挥投资不成正比,后者作为美国海军主力频频出击导致疲于奔命。故在此背景下,以FFG(X)计划招标而来的“星座”级多用途护卫舰便由此诞生。
鉴于濒海战斗舰的前车之鉴,美国海军自招标之日起,就宣布FFG(X)计划采用技术程度成熟高的方案。这便是“星座”级护卫舰为何由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中标的原因,因此该型护卫舰正是法意两国FREMM(即“欧洲”多功能护卫舰)的亚变型。
此外,美国海军又为“星座”级多用途护卫舰预留了更大的排水量区间,确保其在后续发展中的改进空间。放弃了原始设计舰中用于安装低频雷达阵列的声呐罩,转而采用AN/SQS-62可变深度拖曳声呐阵列,使得反潜性能得到加强。
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美国海军要求“星座”级建造商在项目方案中,应包含不少于500万美元的有限责任价格担保。其用意在于,如若舰艇在日后出现致命性缺陷,建造商须担负以此产生的财务责任。换句话说,美国海军不想拿军费为这些缺陷买单,毕竟两型濒海战斗舰已经令他们抓狂不已。
“星座”级护卫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海军“优势不再明显”的焦虑,但过于务实的技术设计,使得该舰总体作战性能亮点不多。其所装备的SPY-6(V)3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一般,不及“阿利.伯克”级所装备的SPY-6有源相控阵雷达。32单元MK41通用垂发系统,难以应对高烈度战斗。采购自挪威的RGM-184A NSM反舰导弹射程仅为200千米,与自家使用多年的“鱼叉”并没有太大差别。
由此可见,吃尽濒海战斗舰苦头的美国海军,力求在“星座”级护卫舰上避免一切不利因素。但需要正视的是,过于保守有可能也会酿成一出惨剧,毕竟快速嬗变的战争形态及手段、以及层出不穷的新型舰艇、都必须令美国海军作为要素条件考虑到其中。
《福布斯》文章中所提到的前车之鉴,即指上世纪80年代末,在建设阿利伯克级首舰“阿利.伯克”号与二号舰“巴里”号时。由于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导致改进及设计成本激增。以“阿利.伯克”号为例,该舰由最初的7亿美元飙升到12亿美元,彻底打乱了预期采购成本,令美国国内高呼其为一场“采购噩梦”。
但纵观美国海军舰艇采购史上,成本激增倒成了一个惯例,换言之,如果成本不激增的话,反倒是一件怪事。以濒海战斗舰为例,2014年时,不论是“独立”级还是“自由”级,其单艘采购成本均保持在3亿美元区间。
而到如今,“独立”级已飙升到6亿美元,“自由”级也紧追其后,单价飙升至5.2亿美元。作为美海军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的单艘设计成本已经从2021财年的60亿美元,飙升至如今的65.5亿美元。在此就不得不提到“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按照美国海军最初预想,该舰采购总量将达到28艘,其单价成本控制在14亿美元范围内。可现实情况却是,其单价采购成本已经暴涨至45亿美元,此外还有约100亿美元的设计费用。因此,“朱姆沃尔特”级最终被美国海军采购3艘便草草了事。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国内也进行过反思,他们认为,在设计还未敲定及技术测试还未全面展开前,美国海军领导层就迫不及待地推进各型舰艇的生产建造,以及制定后续替代舰艇的计划。由此用力过猛,使得各型舰艇都存在着严重问题,最终由美国海军全部买单。
追赶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背后,无非是美国政府及军方,担忧中国海军实力后来居上,取代自己在海上的优势地位,因而将扩充军备列为头等大事。而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这一担忧愈演愈烈,甚至不惜采取保守策略予以应对。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星座”级护卫舰前途未卜,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采购成本激增必然是预料中事。此外,“星座”级能否在海上对未来中国海军形成优势,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什么美军没有护卫舰,是不需要吗?
最佳答案 美国佩里级护卫舰51艘服役,其中30艘为改良型的长舰身版。截至2012年,共有30艘仍在役于美国海军
为什么美军没有护卫舰,是不需要吗?
濒海战斗舰不就是个护卫舰?起个好听的名字罢了
3000多吨的小身板,护卫舰里都算不上大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