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我国战略核打击体系可以分为陆基、海基、空基三个部分,其中最为倚重的是陆基的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我国的东风导弹分为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两种,性能完善、体系健全,但是我国依然坚决的发展战略轰炸机,这是为什么呢?

上图为携带6枚CJ10巡航导弹起飞的轰6K“战神”战略轰炸机,下图为发射YJ12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轰6K轰炸机。

原来,我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主要原因还是要进一步完善海陆空三维的核打击体系,同时,战略轰炸机也不光是执行核打击任务,也可以执行常规作战任务,比如俄罗斯的图95、图22M3,我国的轰6K、轰6N等也都可以执行多种多样的常规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早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只能执行核打击的单一任务飞机了。

上图为我国DF5B液体燃料重型洲际导弹,下图为DF41固体燃料中型洲际导弹。

先说核打击吧,这毕竟是战略轰炸机的首要职责。在我国,洲际核导弹包括东风5B(液体燃料)、东风41(固体燃料)、东风31(固体燃料)等3种,射程均在11000公里以上,最远的可以达到14000公里(东风41),也可以携带多种分导式弹头,甚至是高超音速弹头,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和生存性,是我国战略核打击任务的主力。

图为DF17中程滑翔式高超音速导弹,我国的弹道导弹体系完整,作战能力强大,而且拥有不可拦截的高超音速弹头导弹。

但是这些都是陆基核导弹,打击的发起点相对单一,无法在外部署,也不能灵活选择打击方向,如果对方构建起针对性、多层次的战略预警和反导拦截体系,那么对于打击的效能会有一定的削弱,而且陆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相对于海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都要差一些,在核战争中也往往是敌人第一波次核导弹打击和压制的目标,很容易陷入反击不利的局面,所以一定要发展出多维度的核打击能力,才能有效的攻击、反击敌人。

图为运20加油机给轰6K轰炸机加油设想图,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么轰6K的作战半径还将会继续扩大。

战略轰炸机和导弹核潜艇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作为一种生存能力强,可以灵活机动部署的核打击平台研发的,不过,战略轰炸机具有攻击方向转变快的特征,他的航程远、飞行速度快,甚至可以前置部署,直接压制攻击敌人的前线和浅近纵深战役集群,就拿我国的轰6K战略轰炸机来说,他可以对西太平洋上的任一目标进行快速的打击,打完马上撤离,而且攻击的方向是多样的,很难拦截。

图为混装CJ10巡航导弹和AKD20对地攻击导弹的轰6K轰炸机。

从现代战争需求的角度出发,洲际核导弹用途相对单一,只能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可是战争不是轻易就能升级为核战争级别,在常规战争中依然需要可以在空中进行较强火力打击的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大量的巡航导弹,比如我国的轰6K就可以携带6枚CJ10空射型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超过2500公里,可以精确打击敌人目标;再比如美国的B1B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JASM和LRASM等两种隐身巡航导弹/反舰导弹作战,可以对水面舰队进行攻击。

图为美国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他在美军中不仅是核打击的成员,也是常规作战的常客,在中东几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算起来,一艘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往往也就配备8-16枚反舰导弹,而一架轰6N就可以携带6枚重型空射反舰导弹作战,一架B1B战略轰炸机更是可以携带12枚反舰导弹作战,这样的打击威力都是巨大的,一个战略轰炸机4机编队,一次快速的防区外攻击,就可以相当于半个航母舰队的反舰火力,是现代战争中打破防御体系完善之敌的必备手段,也是空地一体化火力打击的主力。

所以说,我国非常有必要发展战略轰炸机,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核打击手段,一方面也是为了强化常规空中攻击作战实力。

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轰炸机,这玩意真不好整,特别是其中的战略轰炸机,其研发难度之大、投入的研发费用之高,恐怕不是一般的国家所能承受的,可谓航空工业上的皇冠和明珠。

目前,也只有美俄中三强拥有轰炸机,其中,美军装备有B-1、B-2、B-52等战略轰炸机,俄罗斯空天军服役了图-95、图-160等战略轰炸机。

我空军装备的是轰-6系列中程轰炸机,距离战略轰炸机在航程、载弹量等指标上尚有不少距离,以前被国内军迷誉为“战神”的轰-6K轰炸机,事实上是巡航导弹载机,能挂载6枚射程2500公里的长剑-20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称不上战略轰炸机。

在轰-6K基础上研发的轰-6N,参与了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与轰-6K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机头上方有根伸出来的长长的受油管,因此轰-6N具备空中受油能力。

此外,轰-6N已将机腹弹舱改造成了储油箱,从而大幅增强了飞行距离,仅从航程上来看,已经是一架战略轰炸机了;但轰-6N最大载弹量仅15吨的指标,仍然落后于美俄的战略轰炸机,有待飞翼式某型隐形战略轰炸机的横空出世了。

经过军工长期的发展,我火箭军装备了门类齐全的东风系列导弹,东风-5B/15/16/17/21/26/31/31A/31AG/41等弹道导弹,是全球弹道导弹中具备短中远和洲际打击能力的唯一国家,美俄由于受《中导条约》的制约,在中导领域各自自废武功,与我火箭军的差距非常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追赶上来的。

对于核大国来说,陆基、海基和空基组成了所谓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但要维持“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却非常不容易,要投入天量的资源和资金。

英法两国都是联合国常委,欧洲的老牌帝国,在全球也算是强国了,但都未装备陆基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常规轰炸机都没有一架,等于自废了陆基和空基核力量,各自仅保有少量的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勉强维持住了核大国的地位。

自改开以来,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必须保持有和国力相符的军力,用来维护祖国的安全,为改开保驾护航,因此,我空基核力量的弱点-空军缺乏战略轰炸机的短板,必须得到有效地弥补。

在轰某型隐形战略轰炸机未正式公开亮相的背景下,轰-6轰炸机的最新型号也是终极改进版本轰-6N轰炸机,就是军工持续努力的最新结晶。

西飞科研人员和工人真的非常不容易,硬是将引进自图-16的中型轰炸机,捣鼓成了一架战略轰炸机;由于图-16原型机存在机体结构和气动布局的先天不足,因此在载弹量上无法和美俄的战略轰炸机相提并论,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东风导弹虽然可以满足战略需要,但只能实现陆基一种打击能力。还缺乏水面之下的海基和苍穹之上的空基。随着世界各国卫星探测技术的进步,陆基导弹面对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前不久的俄罗斯远东军演,美国方面就通过卫星拍到了军演的很多细节。甚至连俄罗斯空降兵的降落伞都拍到了,照片中的降落伞处于各种打开状态。公布这些照片的还只是一家美国民间网站,用的也是民用卫星。其实军用卫星的精度更高,几乎可以看清楚俄罗斯军演的每辆坦克如何活动。

说到这里,就难免让人对陆基机动发射导弹产生一些担心。竖井发射虽然隐蔽,但竖井是固定设施,打一次就会暴露。车载机动虽然可以利用各种建筑物来隐蔽,但未来的卫星技术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谁也不敢下结论。最保险的还是水下发射和飞机发射。

空基战略轰炸机,具备很强的机动性。即便是不隐身的战略轰炸机,想要掌握对方的动向,难度也很大。特别是类似俄罗斯图160这样的轰炸机,可以超音速飞行,行踪多变,难以捉摸。图160还携带了KH-555空射巡航弹,能打3500公里,未来的巡航弹会打得更远。飞机只需要在公海区域活动,就可以威慑大多数国家,怎能让人不害怕。

如果是隐形战略轰炸机,威胁更大。既可以像图160一样防区外发射,也可以凭借隐身能力实现超音速突防,飞到对方的空域里,精准命中核心目标。美国电影《绝密飞行》就有类似的画面。

所以说,只有陆基导弹还不够,空基和海基也很重要。而且空基和海基是二次核反击的利器,生存率也更高。军事大国普遍强调海陆空三基,如果经济状况无力支持陆基和空基,原则上也保留海基。

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

A国和B国进行谈判,在有轰炸机的情况下,司令:轰炸机回来吧,他们答应谈判条件了。飞行员:好的,司令。解除核武威慑,准备返航。

那没有轰炸机呢,司令:不要发射导弹,他们在最后一刻答应条件了!发射人员:卧槽,按出去了

导弹发射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考虑到及时性和反击能力肯定是先手有优势,可是一旦先手又容易引起误会,动用弹道导弹别的国家会判为遭受核打击进行反击,所以这个是镇国利器,一旦动用就是生死存亡,轰炸机就没有这种关系了,就算带的是核弹头,说实话其他国家也不知道,更不会误判了,这也是需要发展轰炸机的原因,讲究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威慑

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有人认为弹道导弹和轰炸机是互相搭配,组合使用,各司其职。不对!

战略轰炸机比弹道导弹高级。

战略轰炸机为主,弹道导弹为辅,他俩是主次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美国以前签署了中导条约,不生产中程导弹。现在条约废除了,但在这块依旧是不紧不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还有B2隐身轰炸机和B1、B52,这些轰炸机完全可以达到导弹的作用,甚至是更好,所以他在不着急。要是当年没轰炸机,他也不能签中导条约。

很多人认为弹道导弹突防能力更强,实际上隐身轰炸机的突防能力一样强。

弹道导弹发射,尾部火焰极其猛烈,红外信号明显,它发射立即就会被侦查卫星逮到。它会一直处于被跟踪定位的状态,只不过由于它速度太快,才难以拦截。而隐身轰炸机几乎是不可能被发现。它什么时候起飞、在哪起飞、飞行路线,卫星无法探测。

导弹是眼看着它飞过来,但太快了,拦不住。

隐身轰炸机是不知道它在哪,也不知道它啥时候来,更不知道从哪来,同样拦不住。而且现在轰炸机挂的都是巡航导弹、防区外武器、空地导弹,射程也比较远,不用硬闯人家的防空区。

弹道导弹看着很威猛,但它的门槛比隐身轰炸机低,入门容易。发明、制造弹道导弹容易,使用起来麻烦。轰炸机入门门槛高,发明、制造的难度大,但使用起来更占优势。

弹道导弹体积很大,但只有前半段,4分之1、5分之1的部分是弹头,只有这么小部分能扔到敌人的头顶。其余占主体的部分是火箭发动机,半路就分离了,1次性使用。而分离发动机、弹体以及燃料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弹道导弹使用起来的性价比不高。

而轰炸机相当是用飞机取代火箭,也是把弹头扔到敌人头顶,问题是扔完以后,它还能飞回来,火箭是1次性的,飞机是重复使用的。火箭烧的是固体燃料,贵,飞机烧的就是航空煤油,便宜。

轰炸机是制造非常昂贵,但重复使用几次,这个成本就下来了。

弹道导弹是制造也不算贵,但1次性的,成本是叠加着往上涨。

所以,长期的轰炸,还得是轰炸机以及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只适合头3斧子。

效率上也是轰炸机更高。

战略轰炸机的载弹量大约在30吨,出动1次,相当于发射15枚以上的东风2X系列导弹。15枚东风2X系列导弹也就是能投掷30吨左右的战斗部。1架隐身轰炸机1次的投弹量接近1个导弹旅的1次齐射。

1个导弹旅,几十辆车,几百人,几十处阵地,大张旗鼓要干的活,1架轰炸机,2名飞行员消消停停就办了。

我们国家未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威胁主要还是来自海上,日本、台湾、关岛这一片。轰炸机非常适合这片区域。平时轰炸机就在附近巡航,徘徊在目标几百公里之外。如果有事,可以立即发射。如果用东风,还得发射车集结、找阵地、准备、发射......这期间很容易被发现,而且导弹离目标有2000公里-4000公里远,给对方留下的准备时间也更长。

打军舰,轰炸机照样可以。对海攻击,1架轰炸机可以挂16枚反舰导弹,6架轰炸机来个突袭,足以对日本舰队造成毁灭性打击。

战略轰炸机也是核常兼备,既可以向敌方城市扔核弹,也可以发射常规的巡航导弹、防区外武器、空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心、雷达站、防空阵地、机场、电站、桥梁......还有上面说的攻击舰船,简单的讲,东风导弹能做的,战略轰炸机都能做,但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

所以,如果传说中的轰20服役,会让空军的实力暴增,注意,是暴增。对面打击能力10倍级别的增长。36架轰20的战力恐怕要超过整个火箭军的战力,出动10次,相当于5000枚东风。

吸引力还是很致命的。

东风导弹已足够先进,为何还要研发战略轰炸机?

拥有“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能力,同时拥有陆基洲际导弹、海基潜射洲际导弹以及洲际战略轰炸机三种战略级核武器,可谓是各大国努力追寻想要实现的目标。相比于海基、陆基洲际导弹,洲际战略轰炸机技术难度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全球拥有国家最少!

目前,美国拥有三款远程战略轰炸机机(B-2、B-52以及B-1B),作战半径在6000公里以上,配合类似“战斧”之类的远程巡航核导弹可以进行洲际核打击;俄罗斯拥有两款航程更远的战略轰炸机(图-160和图-95),配合诸如X-55、X-101之类远程巡航导弹,核打击半径超过了1万公里。

而我们的最新型轰-6K轰炸机,其最大航程只有8000-9000公里,即便加上射程2500的巡航导弹,其打击半径也只有6000公里,并不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如此一来,目前只有美俄两国拥有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的战略轰炸机了。虽然我们的东风-5B、东风-41洲际导弹的打击范围都超过了1.2万公里,但继续发展战略轰炸机也是势在必行的!

凑齐“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

“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核打击/核反击的形式可以说是越多越好,目前我们的海基、陆基核打击能力已经十分强劲,但凑齐“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力量也就真正拥有了十足的威慑力,这时候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对己方轻举妄动,依靠“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威慑力就可以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和平安全。

洲际战略轰炸机可以常规使用

洲际核导弹虽威力十分强大,目前“五常”任何一款现役洲际导弹所携带的弹头总当量都在20万吨TNT当量之上,有甚者更是达到了2500万吨TNT当量,发射一枚这样的核导弹那都是毁天灭地般的存在,所以,这样一枚导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轻易使用。而战略轰炸机就不一样了,不仅可以携带战术核巡航导弹,还可以携带大量的常规导弹进行打击,所以战略轰炸机在现代常规战争中依然适用。

战略轰炸机的威慑是有形的

在“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中,陆基洲际导弹和海基洲际导弹的战略威慑是很难实际表现出来的,不可能发射一枚到别人家门口转一圈再自爆以达到“有形”的威慑,而战略轰炸机却是可以的,挂上核导弹洲际飞行到别国家门口转一圈是常有的事,以达到“抗议一千次一万次,也不如战略轰炸机翅膀煽动一次”的目的!

综合来说,战略轰炸机在现如今还是很有必要发展的,不管是为了凑齐“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还是形成有形的威慑并用于常规战争中,我们都应该继续发展新型战略轰炸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