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歼二十的尾部设计?

歼20的尾部比较收紧,两个发动机紧密布置,这样有利于飞机设计出较大的操控翼面,不同于俄罗斯苏57,苏57的尾部设计比较张开,目的是取得比较好的发动机矢量效果,提高机动性能,歼20如此设计则偏重于高速飞行性能。

此外,歼20的尾部尾翼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动垂尾,一部分是主翼的后缘,其全动垂尾的设计在世界上属于第二个,但是在现役战斗机中则是第一个,原因是俄罗斯的苏57早在T50原型机时期就采用了全动垂尾设计,但是这款飞机迄今为止还没有服役,歼20虽然比T50的问世晚了一年,但是研发速度更快,原型机制造更多,因此目前已经服役,达到了量产,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装备全动垂尾服役的战斗机。

全动垂尾是飞机性能全面的一个象征和进步,全动垂尾可以确保飞机在获得隐身的V型垂尾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垂尾的偏转协助飞机作出更强大的机动动作,在超音速飞行和高速机动中,垂尾又能够通过自己的运动扩大飞机的舵效和机动稳定性,垂尾配合发动机的推力扩张,使得飞机的操控更加灵敏,部分情况下他和矢量发动机的作用有些类似。

全动垂尾可以使歼20的瞬盘和稳盘半径缩小,爬升率提高,起到的战术效果和矢量发动机一致,如果加上了矢量发动机,那么再算上全动垂尾和鸭翼的作用,那么飞机的机尾和机头的转向过载都将大大提高,飞机在格斗和空战中的优势将会很大。所以,歼20的尾部设计非常给力,可以说,比起只能隐身,其余方面平淡无奇的F35和F22要强多了。

如何看待歼二十的尾部设计?

概括地说:不够尽善尽美,有待提高,可以提高。

“J-20的后机身是沈飞给做的”这种话就不要拿出来说的,真的很没脑子。

J-20的后机身设计按照理想技术状态下的设想来看,是不够完美的,这个没办法,技术限制。拿F-22举例,F-22的后机身设计堪称完美,二元矢量喷管的引入使得整个后机身得以设计为完美的流线型外形,这极大的减少了后机身的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同时二元喷管的超环量增益使得飞机的升力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机身不够平滑,这会影响雷达反射特征,并且增大阻力)

(相比之下,F-22要简洁一些)

二元推力矢量可能是J-20的下一个改进方向,其可以为J-20在飞行性能,隐身特征上带来很大的提升。

升力系数上,典型的四代机如MIG-29,其最大可用升力系数为1.8(四代机最高),而F-22轻易达到了2.1的水平,这还是在并没有使用中央升力体这种葵花宝典式的设计的前提下。

根据J-20总师杨伟在《F-22战机》一书中的说法,该机依靠二元喷管,仅仅在推力损失不超过2%的情况下,成功地将飞机的红外辐射信号强度降低了90%,升力系数的增益至少在20%以上,阻力减少15%以上。

除此之外,二元喷管还很好看。

(国内的CG,不是真图)

但是,J-20的腹鳍是不可能取消的。这个不是飞控能解决的问题,宋老在奠定J-20气动特征的《小展弦比》一文中明确提过,鸭翼布局在大迎角下的横向稳定性发散问题比较大,要么加大垂尾面积,要么加腹鳍,然而加垂尾面积的话,升力特性又会受到影响,所以只能加腹鳍了。

很多问题并不是说飞控好就能解决的,飞控再好也不可能让一块砖头做眼镜蛇。

如何看待歼二十的尾部设计?

看图就差不多了,

如何看待歼二十的尾部设计?

我感觉尾部是整个设计中最不好的。但也没办法,发动机不行只能这样。相反,机身头部是最好的,其次机身中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