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XB70女武神轰炸机没有服役谈何退役。他只制造了两架试飞的原型机,坠毁一架后计划就陷入了停滞,后来直接取消了。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轰炸机大发展的使其,当时美苏的冷战进入高潮,比的就是核武器及其投射载具的力量。
当时别说是美苏了,就连英国都制造了战略轰炸机,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的制造先进的武器,以便于应对大家都预计会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女武神轰炸机性能非常极端,价格也是奇高,这些代价高昂的怪物现在都被冠以一个名字:冷战恐龙。女武神轰炸机曾经以2.5马赫飞行了1个小时,这创下了世界记录。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高空高速的时代,因为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发展方向,比如隐身方向可以选择,因此轰炸机要突破防御,只能依靠飞的更高,飞的更快,美国是这么想的,那边的苏联人也是这么想的,苏联人一直致力于研发的图160海盗旗轰炸机就是这样的技术极端产物。XB70轰炸机价格极高,其实这就是其没有完成开发进入量产的原因。
XB70飞行的速度和高度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几乎全部防空导弹的力量,但是由于苏联后来也研发了高空高速的截击机,因此让这类专业的高空高速轰炸机不再安全,实际上现在人都说当时人为什么那么轴,就非要比拼高空高速,其实道理也简单:不能以现在的常规战争看待当时的核竞赛。这些极端武器可是搞不好要一下子丢好多核弹的,是真的这么想的!
因此轰炸机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截击机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苏联的米格25除了能够这样对付轰炸机外,他对付其他战斗机的能力并不强大,但是这一类战斗机的出现毕竟让轰炸机飞的比导弹快,比歼击机快成为了幻想,因此美国后来改变了思路,开发了B2隐身轰炸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M爱生活爱飞机M
它一共造了两架,平均每架7.5亿美元。同时代(1961年)服役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的造价才4.5亿美元,被震惊了吧!这就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XB-70“女武神”(或译为“瓦尔基里”Valkyrie)超音速轰炸机。
超大型超音速轰炸机XB-70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强国已经不满足于搞超音速战斗机,在高度敌对的意识形态和军备科技竞赛的条件下,美、苏、英、法提出了一些极具科学挑战性的项目,就是现在所知的美国XB-70、波音2707;英法联合研制的“协和”号;苏联的图-144。
XB-70始于1955年,美国希望有一种最大速度超过3马赫、飞行高度70000英尺、能携带核武器的新型洲际战略轰炸机替代B-52,这样几乎可以无视当时任何截击机或者防空导弹的威胁。这种要求难度极大,要知道1956年人类才首次短时间实现了3马赫速度的飞行,但“狗大户”美国有钱有技术。1957年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方案中标,定名XB-70(X代表验证机)。
机组人员需要通过车载升降机进入XB-70驾驶舱
XB-70为鸭式、双垂尾、大三角翼总体布局,机翼靠近翼尖部分可以向下折叠,可以在高速飞行时提高稳定性并压缩空气产生额外的升力,鸭翼用于抵消高速飞行时飞机因升力中心后移带来的低头趋势。
在3马赫速度飞行时,机头和机翼前缘等地方温度高达330°C左右,为了解决热障问题,XB-70使用了大量的不锈钢。为了减重,不锈钢部件设计成蜂窝夹层结构,两层不锈钢之间还有隔热层。
XB-70的6台通用公司YJ93-GE-3加力涡喷发动机极具科幻色彩
这样的条件下整机平均温度仍然高达230°C,普通的航空燃油(煤油)不能使用,于是采用了剧毒的JP-6硼基燃料(能吸热)。燃油的油箱和管道被特别设计,经热传导吸收了机身热量的燃料才被送往发动机。当然,油箱充满了惰性气体,JP-6燃料完全与空气隔离。
机组由4人组成,包括正副驾驶、领航员和防卫系统操作员,所有的座椅均可以弹射。为了保证这些金贵的飞行员不至于在弹射后3马赫速度巨大的压力下被压成肉饼,弹射座椅被设计成全封闭的,飞行员被包得跟茧一样后才弹出驾驶舱。
体型巨大但身形优美的XB-70
由于各个分系统研制遇到很多麻烦,XB-70制造进度一拖再拖,首架飞机于1964年下线。造价当然不菲,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个情形,其实还有第三架,只是少部分完工就被终止了。
同年,XB-70开始试飞和调教,经过16次飞行后,XB-70一号机实现了3马赫速度飞行,该记录至今未被打破。XB-70一号机调教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XB-70二号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进,改进后的二号机创造了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完成的飞行神话。
XB-70在高速飞行时翼尖部分机翼可向下折叠25°-65°
1965年5月19日,XB-70二号机以3马赫速度持续飞行了33分钟3840千米(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约1070千米),以2.5马赫速度持续飞行了62分钟,创造了大型载人飞机史上至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
XB-70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1966年,应通用公司的请求,XB-70二号机与F-4、F-5、T-38、F-104N)编队飞行进行拍摄(摄影师乘坐另外一架公务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些飞机都是采用通用公司的发动机)。
摄影师拍摄的XB-70编队飞行照片
拍摄完成后编队分离的瞬间,距XB-70右翼太近的F-104N被卷入XB-70的翼尖漩涡中,一头撞向XB-70并撞掉了它的一个垂尾撞坏了另一个垂尾,F-104N当场爆炸,XB-70则陷入尾旋,飞行高度迅速减少,最终坠毁在加州的荒漠中。
撞坏XB-70的垂尾后F-104N当场爆炸
发生这样的事故后,XB-70仅剩的一号机试验项目大部分转到民用超音速运输机研究上,1969年完成第83次飞行后进入了博物馆,从未量产和正式服役。
形势变化太快是导致XB-70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因素,在XB-70研制试飞的这些年中,他国的技术也在发展,高空高速的作战思路越来越行不通。1960年一架美国U-2超高空侦察机被苏联老式SA-2导弹击落更加证实了高空飞行已经不安全,更何况造这一架飞机可以造一艘航母加上所有的舰载机...
现今仅存的一架XB-70在博物馆
美国用了10年时间就让200多吨的超大型飞机实现了3马赫速度巡航,其航空科技的实力可以让人惊掉下巴,上世纪60年代也是一个足够疯狂的年代...
M爱生活爱飞机M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谢邀,急遽退役并不准确,因为这款轰炸机根本没有取得服役的资格。然后就被美国人自己玩坏了。
首先说这是一架很帅气的轰炸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漂亮。
而且这架飞机的确也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将近200吨的庞然大物,每秒可以飞出2700多米的距离。
但作为当年要被打造成美国象征的一款飞机,就在打造形象的时候出意外了。
美国当年建造了两架XB-70,其中一号机作为基本的气动验证机,对XB-70的气动设计进行验证。而二号机是一个结构验证机,所有的量产计划其实都是得按照二号机进行实施的。
但依着美国人毛毛躁躁没事就喜欢宣传的风格,这两架原型机还没完成所有的测试就被拉去做秀了。两架XB-70,外带4架F-4以及6架F-104做了一次无厘头的飞行。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拍摄一组庞大机群的照片。
由于十几架飞机飞在天上如果过于分散就没有什么气势,当年的摄影师就要求机队中的飞机靠近飞行摆一个世界无敌的pose。
但由于XB-70在高速飞行的时候庞大的机翼外侧会下弯。
这样可以提高XB-70的升力效率。但在机翼后面就会形成一个极大区域的低压区。这是后来才发现认识到的事情。而一架靠近XB-70二号机飞行的F-104在做紧密飞行的时候一下子进入了这个低压区。要知道的是F-104的飞行全靠发动机推,前面气压低阻力小了,这架F-104就直接蹿了出去装在了XB-70的机翼上。
于是……
这架XB-70优雅的做出了一个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就爆炸解体了。解体后的照片就是大家常看到的XB-70火焰伴飞图了。
再往后就成了新墨西哥洲地面上的一片残骸。
当年XB-70的项目预算只有40多亿美元,而一架XB-70的造假就高达7.5亿美元。二号机的损失后XB-70的项目就没有钱再继续建造另一架原型机了。而不幸的是,一号机在之前的高速气动飞行测试的时候,由于本身结构问题导致这架飞机右侧机翼蒙皮大幅度脱离,虽然修理好了但是依旧不能高速飞行。
因此
最后XB-70的项目又做了十几项测试后就宣告结束了。其实XB-70的项目结束和弹道导弹的兴起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而是美国那时真心没钱了。
这件事最后留给美国一笔遗产和一个教训。遗产就是高速乘波飞行器的设计积淀,现在美国个高超音速乘波飞行器的设计原理其实还是XB-70的研究产物。
而教训则是,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20世纪60年代是洲际战略轰炸机的发展黄金期,也同样是他们的极速衰落期,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洲际战略导弹的成熟与否。二战后,美苏都在自己已有的战略轰炸机基础上开始研发新机型,主要目标有高航程(满足洲际轰炸),高航速(打了就跑,提升生存能力以及突防效率)等等。苏联的代表作就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T4,以及美国的XB70,这些轰炸机几乎满足了当时军队对轰炸机的所有要求:高空高速长航程,可进行核打击。但好景不长,60年代中后期,美苏两家的液体洲际战略导弹逐渐成熟,隐蔽性强,速度快,难拦截(美苏都准备了用核导弹来对抗对方的核弹攻击的自杀式防空方案),关键还没有机组人员损失,真是完美方案。因此,在洲际导弹以及中远程巡航导弹的成熟,直接将洲际远程轰炸机打入冷宫,判了死刑,美苏两家最终将耗资巨大的轰炸机项目终止。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题主说的美国轰炸机,应该是XB-70“女武神”轰炸机,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是XB-70“女武神”轰炸机只生产了两架原型机,项目就下马了,并没有正式定型服役于美国空军,所以这款轰炸机也就并不会有退役一说。
好咱们再来说说这款轰炸机,XB-70“女武神”轰炸机,机长56.6米,翼展32米,采用了采用了鸭式、无平尾、大三角翼、双垂尾的布局;最大飞行速度3300千米每小时、最大航程6900千米。一共制造了两架原型机,1964年9月,第一架XB-70首飞,并且在第17次飞行中达到3马赫的速度和21500米的飞行高度。1965年7月,经过改进设计的第二架XB-70试飞成功,同样也达到了3马赫的飞行速度;1966年6月,第二架XB-70与一架伴飞的F-104相撞而坠毁。此后,第一架XB-70继续进行试验。到6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空军指导思想发生改变,XB-70“女武神”轰炸机项目下马,后被送至帕特森空军基地博物馆。
XB-70“女武神”轰炸机最终胎死腹中,没有能正式服役,究其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武器装备是用来在战场上于敌人真刀实枪作战用的,而不是摆着好看,或者玩竞速游戏用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军队在武器的选择与采购上看的主要是该件武器在战场上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和能取得作战效果,而不是单纯追求所谓的技术指标(采购经费那是政府的问题)。例如,刺刀、匕首、弓弩这些冷兵器,为何能在军队中服役至今,就是因为它们依旧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而XB-70“女武神”轰炸机被放弃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虽然看着非常厉害,但实则是一件在战场上无用的武器。
自人类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作为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领域之一的军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更是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军队陆续装备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战争形态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美国研制XB-70“女武神”轰炸机是希望可以,利用其超强的高空高速性能撕开敌方的的防空体系。
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防空武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战场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性能更高的雷达可以更早的发现敌人的战机,获得更长的作战准备时间;地空导弹也是飞的更高跟快,而且还更准了(你轰炸机能飞到3马赫很了不起,而防空导弹飞个四五马赫那是小菜一碟);高空高速的战斗机和截击机也是陆续出现(如苏联米格-25,最大飞行速度3.2马赫)。
在这种情况下,XB-70“女武神”轰炸机这样依靠高空高速的轰炸机,要是再去执行突防轰炸任务的话,那其实就和送人头没什么区别了。XB-70“女武神”轰炸机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被抛弃。
之后,美国军队在轰炸机的发展上转变了思路,开始追求轰炸机的隐身性能。
就到这里,以上是本人个人观点,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最后急遽退役了?
“女武神”XB-70并没有在美军当中服役。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仅仅制造了两架验证机。其中第二架的意外撞机坠毁事件也是加速女武神XB-70超音速轰炸机项目终止的重要原因。
女武神的诞生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争锋别说战斗机各项性能的攀比了。夸张一点煤炭的产量都要年年比。所以美国军方当时对武器性能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大型轰炸机速度超音速就算了,要求达到三倍音速就有点过分了,但是美国的军火公司还真的齐心协力给造出来了,至少第一次试飞的时候没出意外。
不过随着试飞验证各项性能的时候,这种大型超音速轰炸机开始出毛病了。不是起降故障就是飞行员跳伞之类的。最严重的当属在飞行表演时与一架F-104战斗机发生碰撞,致使坠机机组人员全员遇难。这使得一直对苏联导弹持有忌惮的国会姥爷们更加发难,要求终止超音速轰炸机项目。
国会姥爷们的考量也不是不无道理,大把的资金用来制造靶子,怎会愿意。苏联防空导弹能够击落两万米高空的U-2侦察机就在不久前发生,这也意味着美军的超音速轰炸机在两万米高空仍然是不安全的。而且作为高昂的验证机,技术不成熟结构复杂,故障率太高,很多人已经失去耐心了,迫切要求终止项目。
伊朗“征服者”F-313战斗机翼尖也有类似女武神的设计,据说高空高速状态下可以压缩空气增加升力。
此外弹道导弹的发展也使得轰炸机远程奔袭受到影响,因为相比较而言弹道导弹对轰炸机的优势是全面的。即便XB-70超音速轰炸机设计性能极其突出,远超同类武器。航程甚至超过了部分弹道导弹,但是对于可靠性更高的弹道导弹也只能屈尊,最终一系列事故之后被终止。1969年在完成最后一次飞行后被送进了博物馆。可以想象在美苏争锋的那个年代是科技发展的高峰期,极大的催生了武器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使得现在这个世界多极化只能靠多个强国才能对抗昔日的大国。而落后国家和超级大国的差距就更明显了,毫无还手之力仅有一个词可以替代“团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