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答应蒋济不杀曹爽,后来为什么要食言呢,他不怕背骂名吗?

司马懿答应过魏明帝曹睿要好好地辅佐曹芳呢,可是他做到了吗?连基本的臣子本分也不愿意做到,他会记得曾经答应过蒋济不杀曹爽这点事?所谓的承诺对于司马懿而言只是权宜之计罢,夺权上位才是最终的目的,至于骂名更不是他考虑的事情

一、高平陵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在临终之际将曹芳托付给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大将军曹爽,另外一个是太尉司马懿

大将军曹爽利用职权排斥同是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大肆重用浮夸之士如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还把身为太尉的司马懿升为太傅,顺利的架空了司马懿,以至司马懿不得不于公元247年称病在家,退到幕后操作,等待时机反击。

公元249年正月,也就是魏明帝曹睿去世整整十年之际,曹爽兄弟三人带着皇帝以及相关的亲信一起到高平陵去祭奠曹睿。

在这个关键时刻,司马懿鼓动郭太后下令关闭了京城各个城门,同时还占据了洛水浮桥,阻止曹爽回兵的可能。

在控制了京城之后,司马懿向皇帝曹芳上奏疏,诉说曹爽专权之害,要求免去曹爽三兄弟的官职,回到府中等候处置,其他人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军法从事。

在司马懿的欺瞒哄骗之下,曹爽放弃了抵抗回到了京城,最终曹爽兄弟三人皆被灭族,包括麾下的许多亲信,自此曹魏大权落入了司马懿的囊中,政权更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高平陵政变,这次事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二、高平陵政变后,曹爽的下场怎么样?

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并没有反抗,按照司马懿的安排进入了京城。

曹爽由此也进入了司马懿的掌控之中,在那一刻,司马懿终于松了一口气,苦心经营了多年,开始开花结果了。

而曹爽也开始一步步地落入司马懿布下的圈套。

首先,囚禁曹爽。

曹爽兄弟回到府邸之后就被限制自由,再也不准出门口。

司马懿派京城士卒团团围住曹爽兄弟的府邸,日夜轮守,短短数天之内在府邸四周修建了四个塔楼。修建四个塔楼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曹爽兄弟的一举一动,只要三兄弟干了什么,或者跑到哪个角落或者去了哪个房间,塔楼上面的人就会高声的喊出来,让曹爽无所遁形。

在这个情况下,曹爽兄弟还能干什么呢?连简单的交流说话也无法做到,只能活在司马懿的眼皮底下。

其日常用度,比如吃喝之类的东西都是司马懿派人按时送来的,可谓周到至极。

对于曹爽而言,他所期望的富家翁生活也不过如此吧?不就是吃喝不愁么?此刻的他确实做到了。

其次,寻找有力的证据。

当曹爽三兄弟在府邸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原先的那个世界了。司马懿找到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黄门张当,这人和曹爽联络比较多,知道的事情以及干过的事情也比较多。

司马懿比较感兴趣的第一件事就是张当曾经将魏明帝曹睿的才人送给了曹爽,以此为口实将张当抓捕,接着通过审讯得知另外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就是曹爽居然伙同尚书何晏、邓飏、丁谧、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等人密谋在三月份发动政变

如果说收留先帝才人还不至于灭族,那么如果发生谋反的事情,想不灭族也难,而这个正是司马懿所想的事情。至于曹爽三兄弟是不是真的想谋反已经不重要的了,因为那个指控曹爽谋反的黄门张当在事后也被灭族了,世间再无曹爽是否谋反的真实证据

最后,曹爽等人被灭族。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被罢免入府等候审判,公元249年正月初十,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以及他的亲信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等皆被灭三族,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指控他们谋反的张当,本想做污点证人,依然不免被灭三族。

不过,在司马懿等人的掌控下,对于张当而言,死恐怕是最好的解脱吧。

数年之后,司马懿为了收买人心,以曹真的功绩为由,封曹真的一个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封邑三百户,以继承曹真的香火,确保其祭祀不绝。

在高平陵政变之后,掌握曹魏实权的曹爽一族被灭之后,拱卫曹魏皇权的曹氏一族彻底退出了权力核心,司马一族得以顺利上位,掌握了曹魏的权力,曹魏皇帝变得名存实亡

三、司马懿对蒋济许过什么诺言?

世语曰:初,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诛灭。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

在司马懿升任为太傅之后,蒋济则担任太尉之职,位高权重,而作为大将军的曹爽能够接受蒋济任这一要职,也从侧面说明了曹爽对蒋济也是认可的。其原因是蒋济辅佐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属于三代老臣,应该忠于曹魏。

然而,曹爽错误地估计了蒋济,在关键是时刻却掉了链子。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际,身为太尉的蒋济随从太傅司马懿来到洛水浮桥。蒋济的行为则表明了蒋济对于倒曹爽的行动是支持的,同时也参与到了先期的准备工作之中,而这一切,曹爽却一无所知。

可是,蒋济知道司马懿最终的用心了了吗?当然不知道,司马懿只是告诉蒋济,他只想让曹爽三兄弟认罪,然后免职回家,可以回去当一个富家翁。

蒋济是一个老实人,在他看来,司马懿和他一样同时辅佐曹家三代,都是曹魏的忠实的忠臣,可是哪里想到司马懿内心暗藏的心思呢?

在司马懿的蛊惑下,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了一份信,在信中,蒋济再三肯定地说太傅司马懿现在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夺取你的权力而已,只要你免官就没有什么事,完全可以当一个富家翁。

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诺言,确切地说他是相信了蒋济给予的承诺。毕竟蒋济是太尉,是他曾经相信的人,这样的人都出面担保他没有事,他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呢?

因此,曹爽决绝了桓范要求抵抗的建议,就如同刘禅拒绝儿子刘湛继续抵抗的要求一样投降了。只是刘禅投降了得以善终,曹爽投降了却被灭族了,曹魏的皇权也被司马懿给剥夺,变成了司马懿的魏国,不再是曹氏的魏国。

可见,司马懿给予蒋济的承诺算是打了水漂,而留给蒋济的则是内疚。世人都知道蒋济是拍过胸脯,指着洛水发过誓言答应过曹爽的,现在司马懿食言,也就是蒋济食言了。

可是蒋济没有司马懿那么厚的脸皮,因此当年就得病去世了,算是中了誓言的毒吧。

而司马懿违背了誓言,这一后果被他的后代所承担,被刘裕给灭了族,这也算是报应吧。

四、司马懿为何要食言,他不怕骂名吗?

在洛水桥边,司马懿确实是给过蒋济予以曹爽活命的诺言,可是一转眼,曹爽交出兵权,成了砧板上鱼肉的时候,蒋济又有什么能够阻止司马懿进一步行动呢?靠人品?靠承诺?这些在现实的政治需求上,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向来是非常残酷的,比如诸葛格被灭族,比如魏延被灭族,再向前推,比如董承被灭族,哪一个又是依靠承诺而活着的?如果承诺能够让他们活着?为何不让他们活着呢?

可见,承诺这个东西,在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特别是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情况,痛下杀手才是必然的选择

司马昭为何不杀刘禅?司马炎为何不杀孙皓?司马懿又为何要杀曹爽呢?都是形势不同导致的结果罢。司马昭或者司马炎不杀刘禅和孙皓,那是司马昭和司马炎掌握着绝对的实力,完全操控着他们的生死,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做到。

然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他只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机会才能够杀掉曹爽一伙,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事后很可能被人利用,让他们再次翻身也未可知。

只有死人才不会报复,不会想着翻盘。对于司马懿而言,做人就要做绝,就做到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未知的命运交到他人手里始终是不可靠的。

如果今日按照给蒋济的承诺那样放过曹爽一伙,难保他日翻盘了怎么会放过自家呢?再说,司马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诛杀曹爽一伙的三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曹魏的江山社稷

曹爽三兄弟作为拱卫曹魏的关键力量,只要扳倒了他们,司马一族就可以挟天子掌控曹魏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代表,最终取而代之。

可见,即使背上所谓的骂名有算得了什么呢?在司马懿看来,今日的行事都是为了将来司马一族的兴盛,即使背上骂名也是值得的。

如果唯恐背上骂名而不去做,王莽当年也不会篡汉吧?可见在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诱惑之下,骂名真的算不了什么。

如果能够掌控天下,对于司马懿而言也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五、总结。

魏略曰:帝执宣王手,目太子曰:"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宣王曰:"陛下不见先帝属臣以陛下乎?"

魏明帝曹睿憋着最后一口气等待打完胜仗的司马懿归来,目的就是为了将新君曹芳托付给他。司马懿在曹睿殷切的目光中允诺像辅佐曹睿一样辅佐新君。

可是,司马懿最终食言了,也许在那一刻,他还是真的想辅佐曹睿一样辅佐曹芳,可是哪里想到同是辅佐大臣的曹爽如此废材呢?哪里又想到逐步成年的曹芳却被一个废材掌控如玩偶呢?

历史有许多也许,可是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司马懿两次食言了,一次是面对魏明帝曹睿食言了,另外一次是面对太尉蒋济的时候也食言了。

一次食言骗取了曹睿的信任,获得辅政大臣的地位,一次食言骗取了蒋济的信任而罢黜了曹爽一伙,获得了独揽曹魏大权的机会。

至于骂名就留给世人去评判吧。

司马懿答应蒋济不杀曹爽,后来为什么要食言呢,他不怕背骂名吗?

骑虎难下!老司马已经到这个地步,与曹魏必你死我活,对于生死这个大事,背叛个把朋友,就管不了了。

其次,司马懿有名心狠手辣,即然做了,就要做绝。

大人物都是如此,岂能妇人之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