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攻击到莫斯科的城下,实际上靠的就是闪击战的优势,当然苏联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就算是已经完成的几个方面的准备,也是为了进攻准备的,没有预料到德国会先动手。所以,苏联前期没有抵抗的住,但是到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就已经不同了。
图为德军的计划,三个重点分别是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德军最后就止步这三座城市,由北到南三大夺城战役德军全部战败。
图为莫斯科战役进行中,苏军举行的盛大阅兵式,当时,全苏的老百姓都在上午的广播中听见了斯大林在红场发出的坚决击败德国的号召,他们充满了信心,鼓舞了士气。
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国使用的是集中使用装甲兵力,由航空兵配合攻击地面上的敌人重兵集团,然后打破放线后并不停留,直接推上去,后方的步兵集群再跟上清剿的闪击战的手段,该手段不但有利于快速发展进攻成果,把防线的缺口打开后马上就能扩大占领区,而且可以有效的绕过大城市,只是将其包围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并不进行集中的攻坚,使其自己崩溃。
德军不忍寒冷,纷纷向苏军投降。
比如乌克兰的基辅,在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初期几乎被全部歼灭后,德军已经打到了哈尔科夫以外,基辅与苏联的联系全面中段,苏军面临着极端困难的围困境地,在战争初期苏军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基辅守军只能投降失去了这座城市。但是到了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几个著名的大城市都没有像基辅那样投降,德军只是将其团团围困,却拿其没有办法,类似的还有列宁格勒市,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初期就被包围了,但是一直没有投降,坚持到战胜的时候。
另一方面,擅长冬天雪地作战的苏军,却在冬天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德军难以抵挡。
也就是说,在莫斯科战役的时候,德军的主力已经不能再绕开大城市进攻了,德军面临的是北部集群,中央集群,南方集群都要围歼重大城市的局面,北部集群数十万兵力在围困着列宁格勒,苏军虽然艰苦,但是并没有放弃,吸引了德军北部集群的主力。而在南方,苏联的大量主力和德军在高加索区域激战正酣,德军在那里准备发动斯大林格勒攻势,政治价值也很大,德军也绕不开,苏军的各大主力也在那里进行准备。
在整个冬天,人们都能看到苏军在欢呼胜利,德军的装甲车丢弃在道路上,以及到处都在撤退的德军,人们此时已经知道德军陷入了漫长的大逃亡。
也就是说,德军已经无法集中有效的优势兵力去打开莫斯科的大门了,而且,德军无法绕过莫斯科继续向东进攻,必须要拔掉这座大城市,这是当时形势所迫,此时,战争陷入了双方防线犬牙交错,近距离接战勇者胜的阶段,保家卫国的苏军自然不会退让一步,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一大城市,以建国领袖列宁命名,自然不能丢;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就在那里坐镇指挥,更是不能丢;斯大林格勒是西南方面的门户,是苏联著名大城市,也是斯大林名字命名的,也不能丢。
苏联经过多年奋战才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三大城市保卫战,功不可没,此时回想起前期的基辅,丢的那么早,确实是可惜了。
于是,苏军和德军就在短时间内围绕三个点进行了争夺,而在莫斯科,由于大雪等自燃原因,因为德军补给线过长等客观原因,也因为苏军自身强大的原因,终于苏军第一次取得重大战役胜利,击退了德军,此时列宁格勒方面也顺势转入反攻击退了德军,斯大林格勒方向也稍后取得重大胜利,三大战役的结果让德国直接从优势转为巨大劣势,从此再也不能战胜苏联了。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莫斯科战役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即由泥泞季节之前的前期合围战和之后的进攻作战,前期的合围战堪称经典,占据着数量和素质优势的德军再度证明他们在机动作战方面的优异能力,德军分别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了9个苏军集团军,俘虏了75万名苏军、1200坦克和5400门火炮,这个胜利堪比不就之前的基辅合围战,按照苏联的说法,战役初期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不过125万人,一战便歼灭掉一半以上的苏军,德军完全有理由相信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经打开,他们只需要迅速前进以将战役胜利发展为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不过随着这两场合围战的结束,10月份的泥泞季节也到来了,这给德军带来的致命的影响,甚至不亚于12月份冬季的严寒,德军的各装甲集群完全陷入停顿之中,即便没有苏军的抵抗,德军的前进也异常缓慢,这除了导致德军大量汽车等技术装备的损毁外,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的胜利所带给德军的战役优势正在迅速的丧失,利用这20多天的战役停顿,源源不断的新锐苏军被运到了莫斯科,再次重建了莫斯科的防御。冬季即将到来,缺乏冬季作战装备的德军还有能力再次击败苏军吗?
泥泞季过后,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再度开始,不过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行动迅速,很快他们的武器装备都出现许多故障,这些损失无法得到补充,因为德军的后勤已经到了难以运转的地步,必需的燃料和弹药成为最优先补给的物资,甚至连急需的冬装都被放在了后一位,尽管这导致了数千德军士兵被冻死。德军的进攻早已经失去了机动性,他们的进攻愈发缓慢,而且由于人员、装备和补给的不足,可维持的攻势规模越来越小,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进攻德军可以达成突破,却无法向纵深发展,合围苏军主力,苏军可以从容的进行撤退,在后方建立的新的防线,苏军拥有充足的冬季装备,可以实施更好的机动。战役已经转化为一场阵地战、消耗战,谁拥有更多的预备队和作战物资,谁就能赢得胜利。
在后勤补给这方面,苏军占据的绝对的优势,他们紧靠莫斯科这个交通枢纽作战,从各处运来的军队到莫斯科火车站下车时,几乎是直接开往了前线。此外莫斯科还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城市,不断的生产着坦克、火炮等武器弹药以供给给部队所用。反观德军,其前进基地仍设在遥远的斯摩棱斯克,增援和补给到达前线不仅需要长距离的铁路运输,还是需要汽车和马匹进行最后的公路运输,而德军的机车头和汽车由于缺乏防冻液等大量损毁,补给工作实在是糟糕透了。在这种阵地战和消耗战中,后勤补给将决定战役的胜负,而不是战略和战术。1941年的德军并不具备大规模冬季作战的能力,但他们却选择在冬季和苏军进行战略决战,失败在所难免,如果不是德军在素质上的明显优势,恐怕整个中央集团军群都会覆灭,德军能够逃脱被围歼,已经是一场奇迹了!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德国是个西方小国,看重逻辑思维能力,关注点侧重于解决前进路上的障碍,然后继续前进。
因此在二战期间,德军一路前行,高奏凯歌,当前进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看重前进不喜后退的思维方式就会给德军高层带来巨大的障碍,等德军意识到败局已定时,就为时已晚了!
二战期间,德军一路狂奔冲到远离后方上千公里以外的莫斯科城下,面对着人数、火力占绝对优势的苏军,面对恶劣的气候,面对无法跟上的后援补给,可以说败局以定,但是德军坚持不撤退,所以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时期,攻打莫斯科的德军根本不是什么大败而归,而是全军覆没!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德国仅仅用5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最后却为何大败而归?
1941年6月22日,德国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议。在对英国作战的制空权,久久拿不下的局势下,决定不惜撕毁在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东边的苏联发起最猛烈的进攻。
而此时的苏联早已不是当年的半工业化俄罗斯帝国,在俄罗斯帝国尸体上兴起的苏联,接过俄罗斯帝国政权之后,在1928年至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全国工业化。
从工业水平来看,苏联已经做到了直追英法德等国,1939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约占世界总份额的10%,德国仅比苏联约高3个百分点,为13.2%。
可见按照国力来分,德国、苏联若交战,应该是打个平手,但是苏联自身1个“漏洞”害了自己。1937年苏联高层对军队进行大整理,大约1.5万名曾经在苏俄内战中,积累丰富战争经验的一线军官被锒铛入狱后处决。
如此一来直接致使苏联军队在跟德国大战的前期,几乎难以形成跟德国军队相提并论的军事力量,所有的防御部队,都在欠缺经验,以及未曾料到德国人来的这么快的“措手不及”状态下一败涂地。仅1941年9月的基辅战役,德国就歼灭了苏联66万人。
但是虽然苏联军队一败再败,它的对手德军也不好过,基于当年俄罗斯帝国抵御拿破仑进攻的经验,苏联为了不让一针一线落入德国手里,执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
在苏联“战略撤退”的途中,将沿途的食物几乎完全毁掉,带不走却能让德国有居所的住宅,则被苏联士兵的一把大火烧的干干净净。
面对苏联人这死扛到底的态度,起初德国人并没有过多的在意,依旧坚信只要自己能够快速拿下莫斯科,灭亡苏联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结果是残酷的,德国人遇到了天公不作美以及苏联这边会打仗的朱可夫。当9月30日,德国人集中74个半师约193万人、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的大军团,对莫斯科发动最后攻势之时,苏联的天空突然提前下起了鹅毛大雪。
列宁格勒发动群众,打全民防御战的朱可夫,也被苏联高层安排来莫斯科。在这里朱可夫喊出了背后就是莫斯科,苏联已经退无可退的口号,激起苏联军队极大的士气。
前文说的鹅毛大雪对于德国来说更是致命,因为未曾料到对莫斯科的战役,会被拖入大雪期之中,德国一线部队的防寒措施极差,不但人冻的发抖,手中的枪也被冻的哑了火。
同时由于大雪封路以及苏联的焦土政策,来自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冬装补给难以直达最前线,而就地又全是焦土,德国士兵不得不在挨冻的状态下战斗力急速下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军队正式反攻,12月6日德国高层决定不再硬碰硬了,下令莫斯科前线军队转入防御姿态。至此宣布德国在拿下莫斯科的战役中“大败而归”。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激烈的现场,德国有军事大脑的希特勒,利用闪电战术,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让人闻风丧胆。
意德日组成法西斯,在德军打到中途的时候,盟友意大利拖后腿,然后德军不得不掉头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错过了很多战场的有利时机,当德军回到现场,时间已经来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给德军带来战场的失败关键。苏联领土面积广大,战线拉长。苏联的领土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采用闪电战术,战线过长,闪电战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后勤的物资补充跟不上大部队,后勤运输已彻底瘫痪了,纵深大大扩展,由于苏军的玩命抵挡,把德军拉进了冬季,就是这场冬季可以说拯救了莫斯科的关键。
在莫斯科战役转折阶段的12月份,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没有得到一个新锐师的补充,而苏军则将30多个师的西伯利亚师运往了西线,其中绝大部分投入了莫斯科方向,等到苏军决定发起反攻时,兵力对比已经达到了1.5比1的优势。或许大家认为这点数量优势实在不算什么,德军经常在相差数倍的兵力劣势下仍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是在冬季,德军没有基本的冬季装备,补给非常差,连基本的弹药补给都非常困难,因此他们的素质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在这种正面的消耗战中,比的是谁的弹药更多,谁的补给更强。德军已经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用于莫斯科的攻势,直到他们精疲力竭,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但是苏军却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预备队,德军迟早都要被苏军越来越大的数量优势所压垮,因为德军没有预备队来补充前线的损耗,填补前线的缺口,所以德军最终必然会顶不住苏军的压力而选择撤退,而且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撤退。
在希特勒看来,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大城市和首都,德国将其占领后必然会实现重要的战略性和政治性目标。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从1941年9月30号正式打响;在经历了布良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小雅罗斯拉维茨战后,德军逐渐向首都莫斯科逼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当年10月底的时候,德军虽然在各个战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已精疲力竭。纵观当时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德军部队,其步兵师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用兵员、约百分之三十三的摩托车正常……更要命的是,后勤补给的严重滞缓使德军缺少包括棉服在内的御寒物资,这也对不久后到来的冬季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泥泞的道路和缺少步兵协同,让希特勒不想冒险将自己的坦克草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苏联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战略改变:提振士气的红场阅兵10万名兵员补充等。
德军在莫斯科南北两侧发动的进攻却举步维艰:12月5号,德军的多轮进攻最终被苏军击退。而且这时当地的气温已经骤降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这对于缺少冬季服装的德军而言实在难以忍受,机械车辆也因为低温频发运行故障……对于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失败,其实从指挥官古德里安的日记中就能找到全面的答案:“……我们严重低估了苏军的优势、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国土面积和恶劣的天气;现在看来,我在12月5号下令停止进攻是明智的选择……”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这个问题也是我百思不解的问题。
德军的先头部队据说离莫斯科最近只有30多公里,克宫顶上的圆顶都已经可以看得到了。凭德军的实力,继续猛攻,莫斯科被德军攻克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虽说严冬帮了斯大林的忙,挡住了德军进攻的势头,但问题是,德军冷,苏军也冷。德军的攻势反而被苏军的反攻所打破,真的不知道当时希特勒是如何指挥的。这么近的距离,这么凶猛的攻势止步在莫斯科30多公里的城口,最后反而转胜为败。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