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歼14?

歼14战斗机是军迷的骄傲,是军迷的情怀,也是军迷的一段传奇。在军迷的设想中,歼14战斗机应该是一款脚踢F22,拳打F35的先进五代机,而且他应该采用常规布局、DSI进气道、双发二维矢量等当时看来很先进的技术。

图为当时风靡网络的歼14图片。

歼14是六代机?不是,他是军迷们在90年代末,21世纪最开始的10年内一直设想的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斗机,那时候美国的F22战斗机也才刚刚出现没有几年,但是已经确立了对我国战斗机的代差优势,当时我国的苏27SK战斗机才刚刚服役,和美国空军技术差距巨大。就在这个情况下,当时的军迷设想出一个叫做歼14的飞机,来作为画饼充饥的对象。

歼14战斗机的基本幻想都是以F22战斗机作为模子的。

现在我们也不敢说当时究竟有没有这个歼14计划,但是歼14的设想一经出现就风靡网络,众多的军迷都纷纷表示歼14战斗机是真的,而且做了大量的CG图,在网络媒体刚刚出现的年代,一经出现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当时的热度不亚于现在的歼20,而且因为歼14本身存在的神秘性,因此他被刻画出多种形象,其中有一些看上去和现在的歼20还有些像呢。

图为如今军迷的“新欢”歼20。

然而歼20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就在美国F22A战斗机投产服役,我国面临巨大的隐身战斗机威胁的时候,歼20在2010年横空出世,惊世亮相,也抚慰了军迷的内心。从那时候开始,网络上再未看到任何和歼14有关的设想和消息,因为人们知道,我国的五代隐身战斗机已经出现了,他就是歼20,而不是歼14,就这样,歼14逐渐淹没在了历史当中,仅存于军迷的记忆里,那还真是一段传奇故事呢。

如何看待歼14?

从军机编号规律和装备实践上分析,歼14这个战斗机型号是客观存在的。

我国战斗机编号从歼5起步,目前官方公开的型号已经排到歼20。总的来说,正式列装的战斗机型号包括:歼5、歼6、歼7、歼8、歼10、歼11、歼15、歼16、歼20,共9种型号。

这9种均为军队列装服役的型号,并且都(曾)是中国空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其中歼5、歼6、歼7已经全部退役,歼8还有少部分侦查型号在役。歼10、歼11、歼15、歼16都是中国空军、海军的现役主力机型;歼20已经服役形成战斗力,但尚未大规模列装。

由此可见,上述战机编号从5~20之间,还有一些空出的编号,既歼9、歼12、歼13、歼14、歼17、歼18、歼19,未见官方进行正式的命名。那么,究竟是这些编号并不存在,还是这些编号的战机并未服役呢?这需要逐个来分析。

歼12,绰号“空中李向阳”,是我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的超轻型歼击机,在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后,项目最终下马。

歼1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跟踪世界第三代战机发展趋势而设计的歼击机型号,限于当时的航空工业能力,项目未完成研制就下马了;

在歼-13 基础上重生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新型边条翼布局格斗战斗机参加了国内新一代战斗机竞争,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9 飞机基础上发展的鸭式布局方案和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在强-6 飞机基础上的可变后掠翼方案。而这一时期空军装备体系重新调整了命名,取消了包括歼-9、歼-13 和强-6 在内的名称,重新给予当时的其他在研项目,而我国未来第三代歼击机的这三个方案统归为“十号方案”。

歼14,这个编号的消息比较凌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沈飞对俄罗斯米格1.44的逆向研究版本,有的说是沈飞竞标四代机失败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版本,还有的说是用来同成飞歼10竞标三代机的落选方案。

歼17,这个编号都是网友或者外媒猜测,据称歼17是歼11B隐身版本,也有说法是俄罗斯苏34的逆向版本;还有说法是17这个编号被中巴合作的JF-17战斗机占用。

歼18,也都是网络和外媒猜测的型号,多认为是中国第一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

歼19,据称是更换发动机和先进电子设备的歼轰7A战机,装备尾钩,将作为舰载战斗轰炸机。

上述几种编号的说法,很多消息来自网络媒体或国外媒体,大多都是以讹传讹,迎合了国外政治宣传需要,或者纯属国内军迷们根据自己喜好的猜测。尽管其中的多数内容未必真实准确,但歼14这个型号则确实是存在的。

事实上,歼14战机项目是我军三代战斗机(歼10)的后续计划,但并非沈飞用于竞标四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的型号。

1983 年,美军提出了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研制计划,该计划目标就是研制具备“4S”性能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YF22A和YF23A战斗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竞标成功的成飞歼10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和设计指标,转入型号工程研制阶段。但歼10战斗机对标的仍是西方第三代战斗机,距离美国ATF计划存在明显代差。

为此,军方在歼10研制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后续的先进战机研发项目。这项研发计划最终于1989年确定,计划对标美国ATF,研制一种双发的中型战斗机,编号歼14,由沈阳飞机研究所承担研制任务。

歼14的研制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方案基于歼13-2研制的气动经验,采用双发的大边条中等后掠角的切尖三角翼的常规布局。到了1990年代,受美YF22A和YF23A公开带来的冲击,又调整为外部轮廓隐身设计的“新93方案”。

与美国ATF计划不同的是,尽管该方案充分考虑了隐身性能和超音速性能,但并没有内置弹仓,而是采用机身下半保形外挂4枚中距导弹,携载外挂时正面RCS小于0.4平米,无外挂时小于0.05平米。该机计划装备WS12发动机,预计推力大于80KN,推重比大于8。

经过调整之后的歼14,从最初的先进三代机摇身一变,成为了对标美国F22的四代隐身战机。纸面指标相当先进:

空重9.8吨,起飞重量15吨,内载油4860KG,最大飞行速度2.0马赫,机翼面积41平米,空战翼载荷320KG/M2,推重比1.3以上,最大爬升率310m/s,飞机盘旋能力比F16提高15%以上,最大航程3300KM。

至于歼14最终下马,则是形势变化和技术储备不足的共同结果。

一方面,中俄于1992年签署航空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确认了引进苏27的计划。这项计划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后续的苏27国产化工作,抽调了沈飞所几乎所有的精干力量,歼14研制计划已经有名无实。

另一方面,来自于空军和沈飞所对自身技术实力的客观判断。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航空研发实力,研制出当时美国都是最尖端的四代隐身战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此,歼14的研发计划大约于1993年全面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四代隐身战机研制的停止。实际上,我国当前装备的四代隐身战机就是在成飞与沈飞两家的四代机项目竞标中产生的,尽管最终成飞胜出,也就是现在的歼20战机,但是沈飞代号“雪鸮”的四代机项目也具有非凡实力。而沈飞“雪鸮”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自歼14。

同时,歼14项目、雪鸮项目,还为沈飞快速完成FC31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FC31改进型最终演化成海空军迫切需要的关键机型铺平了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看,歼14项目的贡献非常值得肯定!

如何看待歼14?

歼14是对苏制米格1.44的逆推项目,目的是为竞争解放军三代机项目,同期竞争的还有歼13歼10项目,最终中标的事我们现在熟悉的歼10战机。 从同期项目可以推出歼14的立项大概在 80年代后期,彼时米格1.44刚刚完成设计,项目对标的是美军的F22,性能上自然也是照着对方来的,而我国的航空人也紧追国际大势,由沈飞承担新型中型战机的设计研发工作。研发过程中不断收到国外先进战机的设计消息和设计思路影响,在气动性能、隐身、动力等方面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先进,假设项目成功的话我国的航空工业也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只可惜彼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新材料研发和航空发动机方面都处于全面落后的状况,无力跟进新型战机的研发。同时沈飞又承接了同俄方苏27项目的合作,在当时无法同时进行两条线的推进工作,歼14项目也就无奈下马,设计工作也仅仅进行到设计图样和相关元器件的理论搭配,不过这样全新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储备却使得沈飞在苏霍伊项目之外可以迅速在第四代战机的研发中逆流赶上,以极快的速度研发出了Fc31战机,成功试飞,改还在不断进行优化改进,也具备了上舰的技术潜力。 不过外界有很多人质疑沈飞的歼14项目,说这一项目是美国人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工具之一,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项目。其实,按照我军的一贯传统,正式研发成型并具备服役条件的战机都会有确定的项目代号,而且是按顺序排列的比如歼10歼11歼20等等,而研发不成功或取消的项目也会有研发时的代号,但一旦下马后便会将项目代号空置,如果研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则会永久弃用代号。按照目前已服役的战机来说,歼11到歼15中空出的12、13、14号就属空置的典型,这也侧面印证了歼14项目的存在,鼓吹阴谋论的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对我国航空人的极大不认可。

如何看待歼14?

从建国开始算起,从歼5战机发展到了歼20,中间空出来的几个编号似乎从来也没有服役过。例如歼9/13/14/17/18/19等。后面的三个编号17/18/19。17的话应该是枭龙战机,18的话好像说的是垂直起降型号。19具体是什么还不能考证。尤其是18/19这两个型号的可信度较低。不过相比较于后面的这几个型号,歼9/13/则确实存在过,歼9是我国在上世纪其实年代追赶世界先进技术而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双发重型战斗机,样机比较像歼10,不过用的是两台涡扇6.歼13则是一种轻型短距离截击机,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设计,因为技术设计太落后,最后被歼10取代!所谓的歼14雪鸮,则是完全不存在的物种,是军迷根据苏联战机设计出来的CG图,不仅官方出来辟谣,这款子虚乌有的飞机还曾经惊动美国,在兰德公司经过多年的论证之后,确认所谓的隐身雪鸮根本就不存在!

既然这款战机不存在,为什么在我国军迷圈中的影响这么大呢?甚至大家还煞有其事地介绍这款战机的性能,研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在国家竞争中输给歼20这样的段子呢?我综合了各方面的段子之后发现,第一,雪鸮战机有损沈飞,捧成飞之嫌。总感觉有挑拨离间之嫌,因为这种说法有很强的指向性,大概意思就是说沈飞不行之类的混账话!第二,大家习惯以美国多方竞标的方式研发下一代战机,雪鸮正是美国战机研发思路下的产物。其实我国战机研发竞争是有的,不过没有到美国那种程度。我们国家战机的竞标,更多地停留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程度,像美国航空工业那样拿出两架战机飞一飞,比一比的航空工业竞争行为,我国还没有豪到那种程度!接下来咱们看看这两种原因背后,都有什么样子的逻辑思维!

第一种,所谓沈飞固步自封,跳不出苏系战机气动外形的影子,所谓的雪鸮,不过是一款类俄罗斯苏35的超机动性能战斗机,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尤其航空电子设备极端落后!

沈飞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龙头老大,在业界的地位无可撼动。而且我国航空工业全部国有,并不存在什么沈飞成飞之间的技术壁垒。两家公司是存在设计之争,但是也仅限于飞机设计上,而成飞和成飞之争也仅限于此,至于说到什么航电落后,只强调机动性能这些论调,就更不着调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各个子系统分属不同的技术院所,飞机设计单位只需要将飞机的气动外形搞定就行了,电子系统是否落后,则是由航电设计院所决定的,跟两家飞机设计单位无关。

比如咱们的机载雷达,主要由南京的中电科完成研制,当然,14所并非唯一的设计雷达的单位,但是在我国是顶尖的。两家的飞机都可以从14所的机载雷达中获取机载雷达。所以说,所谓机载航电落后的问题,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是在挑拨离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我国航空工业走出去和美国共同研发升级我国机载航电设备所使用的飞机,就是歼8Ⅱ。所牵头的企业,就是沈飞。美国人过来考察的企业,也是沈飞。和平珍珠计划,所提升的是我国的机载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绝不是成飞的技术水平。现在大家看到的歼10系列和歼20系列是成飞的杰作,而国产的歼11系列,舰载机歼15和重型多用途战机歼16则是沈飞的杰作。双方虽然隶属不同的设计院所,但是航空工业的基础电子工业则是双方共享的,没有任何的技术壁垒!

再说了,成飞本身的存在,就是沈飞分出去的。我在综合了各种历史信息之后发现,成飞和沈飞的分家本身,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竞争。在上世纪那个我们和两大强国都不对付的时代,将科研院所分开,建立一个备份,更像是为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充分竞争。成飞建立之初,就是沈飞在援助。将成飞放在四川盆地的成都,本身就是一个大后方,如果战争摧毁了一部分的我国航空工业,那么我么依然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可以维持精华的存在,这才是我国成飞存在的根本原因!

歼16,歼11B,歼15以及接下来歼15的舰载型,都是沈飞的作品。这些飞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安装国产的先进机载电子设备,淘汰落后的苏系电子设备。大家在谈到我国先进的战机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谈到沈飞的歼16,难道非要将成飞和沈飞区别对待,才能看出我国航空工业的充分竞争吗?还有一点,我国下一代隐身舰载机歼35已经首飞了,也是沈飞在做。假如沈飞做不好隐身战机,那么为什么不将歼35拿给成飞去做呢?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是割裂我国航空工业的汉奸行为,所以大家看到类似的消息的时候,可以微微一笑,坐看他们去争,去闹就行!

第二:沈飞和成飞在国家战机选型上,有竞争,但是所有的竞争都是为了国家,绝不像大家认知中的那样,像美国航空工业那种设计两款飞机飞一飞的竞争。更不是大家心中认为的,沈飞想要搞死成飞那样的狠辣!

军迷圈中关于沈飞和成飞的战机之争,存在几个很大的误区,第一个是沈飞关于下马歼10的建议,第二个是沈飞利用老大哥的身份,强压军方接收歼13落后方案的事情。

咱们先来看第一个,沈飞在1992年获得了首批苏27SK的时候,成飞的歼10还处于研制阶段,国家尚未完全下定决心要研发歼10战机。这个时候沈飞发现苏27战机优秀的气动外形,如果加上我国自己的航空电子设备的话,制霸东亚的天空是非常容易的。这种苏联时代最优秀的战机设计,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未来主力战机的来源。当时沈飞之所以给军工部门建议砍掉歼10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着力发展歼11系列战机,将歼10节省的军费省下来,可以买更多的歼11,沈飞的出发点是出于对未知的不信任,是最大化利用国家资源的事情!

沈飞此举,一度被大家解读为沈飞要借歼10下马搞死成飞,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沈飞不但不会去这么想,更不可能拥有这种能力。即便是歼10下马,成飞还是会继续研制更先进的战斗机,所以这种说法本身也是不对的。这种充满戾气的言论,依据主要是歼10总师宋总紧急进京向国家领导讲述歼10战机的重要性,并在1993年紧急制造了一架样机。而歼10的首飞到了1998年才开始,1993年就造出样机的行为很显然是因为成飞害怕国家将歼10项目砍掉。这种言论充斥网络的结果给我们一种沈飞成飞竞争很激烈的样子,实际上这是过度解读的结果,也是最近多年来大家污蔑沈飞的一种工具吧!

我国的战机研制,存在竞争,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设计理念执政,一旦一款战机进入了国家选型,那么所有的设计院所就会通力合作来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这才是我国两家飞机设计单位竞争的样子。说到这里,咱们来扯一下关于歼13的往事。歼13这款战机是一款类似美国F5的轻型战机,本身不装备机载雷达,不加装中距空空导弹,设计思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时美国F4因为机载导弹技术尚不成熟,在空战中和米格21打了个平手,所以这个时候我国的航空工业认为未来的机载武器未必能够发展到那里去,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一款可以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担负国土防空任务的截击机。只要足够轻,足够灵活就可以了。这样的战机特点是价格便宜,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可以用数量优势弥补高性能战机不足的问题!

至于说到歼13和歼10的竞争,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歼10研制的开始时间是1986年,这个时候歼10的计划是对标美国F16战机,安装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和中距空空导弹,让这款战机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这个时候的歼13已经论证了十多年,沈飞为了歼13可以获得国家立项,也提出了为歼13战机加装机载雷达和先进导弹的改进型号。但是因为机体设计得过于轻,导致在和歼10的对比中毫无优势可言!

网络传言,说是沈飞曾经以自己航空工业长子的身份,强要生产歼13来取代歼10.这种说法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信?我航空工业是全国一盘棋,服从领导是第一位的,没有下克上的传统。更没有依靠自己的资历地位,可以用不先进的产品制约国家装备发展的事情出现。就像我上文说到的,这些说法的戾气太重,根本就是在制造矛盾,制造割裂!很可能是境外媒体干的事情!

本文最后再强调一遍,歼14是子虚乌有的飞机。而且得到了官方的辟谣。如果说歼20的竞争者,更多的可能是歼31这种沈飞自筹资金期望获得国家立项的中型隐身战机。我国隐身飞机的设计,生产,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对隐身飞机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我们第二款隐身飞机歼35正在紧张的试飞之中,可以肯定的是,这款沈飞研发的隐身舰载机会在五年内装备在我国003航母之上,原因无它,我们有成飞歼20隐身战机的研制经验,成飞在沈飞研制歼35的时候,所做的肯定是通力支持,绝不可能因为隶属不同的公司就产生门派之见!

如何看待歼14?

关于战斗机的编号,中国空军是从仿苏联的米格17F,对应的为歼-5;仿苏联米格-19,对应的为歼-6;仿苏联米格-21,对应的为歼-7;歼-8,则是歼-7拉长机体放大版,由歼-7的单发改成了双发而已。

歼-9,是由成飞负责研发设计的单发战斗机的,采用了鸭翼气动布局的战斗机,本身打算用来压制F-15/16战斗机;由于将实用升限设置为25000米,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超出了单发战斗机的承受能力,最终,歼-9战斗机项目下马,但其鸭翼气动布局,却为此后的成飞所继承,用在了歼-10战斗机上。

歼-11,是仿俄罗斯米格-27的重型战斗机,是第一型国产化的重型战斗机,此前,中国空军服役的所有战斗机,都是轻型单发少量双发战斗机。

歼-12,在网络上堪称大名鼎鼎,是一架单发超轻型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只有4吨,是当时满足空军提出要求,卡车拉了就能在公路上跑,在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都随时能起降的战斗机。

“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实现广泛、分散的空中游击战”,在敌人预计不到的地方出现,赢得了“空中李向阳”绰号的歼-12;最终,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发成功以后,按照空军指标完成的歼-12,机体实在是太小了,无法装载雷达,机载燃油很少,飞上天刚不久,就得考虑下降了,因为航程太短了,空军自己都不好意思,当然被空军舍弃了,歼-12未能量产。

歼-13,由沈飞负责研发设计,是在从相关部门从埃及搞来米格-23MC战斗机基础上进行研发,由于涡扇-6发动机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改用涡喷-15发动机替代,但歼-13项目研制工作仍然困难重重,历时10年的歼-13飞机于1981年3月开始正式停止了研制工作。

歼-14,截至目前,并无任何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歼-14战斗机实体,或是其研发计划的存在,但本文作者从未成军项目存在的歼-9、歼-12、歼-13,来类推歼-14项目,在研发序号中是存在的。

201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公开曝光了一款新型战机的出镜画面,采用了单座双发、双V形垂尾翼、菱形进气道的纵向一体化三翼面的气动布局。

有国内网友据此分析认为,此次央视曝光的疑似为歼-14战斗机。据悉,歼-14战斗机,是对俄罗斯米格1.44战机的逆向测绘研究版本,属于中国空军第5代战斗机,即美标第4代战斗机。

与此后空军装备的歼-20隐形战斗机一样,歼-14也设置有机腹内置弹舱,光滑整洁的机体工艺,能大幅降低歼-14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提高了整机在飞行途中的隐形能力。

歼-14,项目最终落马,应该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航空发动机有关,特别是无法真正实施超音速巡航,限制了歼-14作为第4代隐形战斗机作战能力的提高。

当然,网络上也有分析认为,歼-14有可能是成飞基于强-6设计的,用来同沈飞的歼-13和成飞歼-10竞标的第3代战斗机方案。

这个说法就和歼-14是所谓的第5代隐形战斗机的定位,两者之间相差太远了些,似乎这种说法没有逆向测绘研究俄罗斯米格1.44战斗机来得令人信服。

中国空军战斗机的编号,是从仿苏联米格-17F战斗机的歼-5开始的,包括有存在研发设计工程,有的还研制出了样机,但最终并未装备空军,现役战斗机中存在编号跳空,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歼-9、歼-12、歼-13并未成军。

歼-14,依据本文作者判断,大概率这个研发序号是存在的,只是最终未能研发成功,最大的证据就是央视作为国内的权威媒体,为什么要报道一种未服役的新型战斗机画面,这型未在空军中服役的战斗机,就很有可能是歼-14,包括此型号后面的歼-15重型舰载战斗机和歼-16多功能战斗机都已经服役军方了。

如何看待歼14?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与西方世界各国处于“蜜月期”的时候,那时极度缺乏先进战斗机的中国空军,就要求由沈飞研发出一款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也由于以当时沈飞的相关战机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都不足以支撑起这款新型战机的研制工作,也因此凭借着当时与西方军事航空发达国家关系还不错的前提下,中国当时也向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提出了相关的合作和相关技术引进的意见。因此,这款新型战斗机也被称之为歼-14中型用途战机。

该款多用途中型战斗机在设计之初的目标就定的非常之高,不仅该型战机当时还计划采用由黎阳发动机公司提供的WS-12航空发动机作为其战机的动力来源(其实这款发动机当时根本就是个空壳子),还计划该型战机在最后定型时,其相关的空中机动性能要强于当时刚刚才开始大批量装备美国空军的F-16轻型战斗机。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时间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在沈飞还在尽全力攻克歼-14多用途战斗机的相关研发工作的时候 ,国内国外的国际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给国内相关战机研发制造单位研制国产高性能战机的时间不多了。再加上中国空军在那时果断的引进了来自俄罗斯的重型战斗机苏-27及其相关的制造生产线,并点名要求由沈飞接收该条生产线。这也使得原本集中一切研发力量去研发的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项目的沈飞,整体研发力量被迫一分为二,大部分科研力量都转为了去尽早吃透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重型战斗机相关的制造和生产技术。只有小部分的研发力量继续进行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的研发工作上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也由于之前设定的战机性能指标过高,歼-14这款多用途中型战斗机研制项目进展的非常之慢,且困难重重。

很快,没有过多久,由沈飞全权研发的这款国产歼-14多用途中型战斗机项目,就彻底下马了。不过,当年沈飞下的一番苦功夫,也没有完全的白费,在日后推出的由沈飞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隐身中型战斗机歼-31的身上,还是能够看到一些当年歼-14战机的影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