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如题

甲午海战之后,当时的中国确实是再无一战之力了,但是必须强调是当时。因为在甲午战后,首先清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赔款,其次又损失了大片的土地,最后还被废了多年建设起来的海防,更重要的是清朝敢战的脊梁骨已经被打断了,已经直不起腰来了,自备的情绪蔓延全国,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了。

图为甲午战后不久日本海军服役的富士级战列舰,他的火力、速度、装甲和设计思想都属于当时的世界一流,也让日本进入了主力舰时代,进入了战列舰时代,而清朝从未拥有过战列舰。

当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就获得了战列舰,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富士级战列舰,装备有4门305毫米长管巨炮,属于前无畏战列舰,已经进入了近代,而清朝北洋海军被打败后,直接损失了继续发展海军的后劲,国家也不再富裕,连定远那样的铁甲舰都买不起了,只能买来一些防护巡洋舰,比如海圻、海筹这些算不得是主力舰的军舰,这些军舰比起富士、八岛、鞍马、伊吹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差距太大了,而且日本都已经开始自己建造战列巡洋舰了,这还怎么玩,清末新建海军只有死胡同一条路了。

图为鞍马级战列巡洋舰,日本当时已经能够建造这样的主力战舰了。

但是,如果去掉了当时这个限定,那么甲午战后我国绝非再无一战的可能了。不论是在朝鲜,还是在越南,还是印度,我国都已经证明了自己,尤其是在朝鲜,中朝联军击败了16国联军,而且打败的是超级大国为首的强大军队,这样的战绩直接让新中国再一次站在了世界强国的位置上,也一雪中国百年之衰,从此走上了富强之路。

图为清末新建海军的旗舰海圻号巡洋舰,它都不算是一艘主力舰的规模,对比上面的富士、鞍马,差距是天壤之别。

如今的人民海军,拥有两艘6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正在建造8艘055型万吨级导弹驱逐舰,拥有世界第二多的盾舰规模,算上正在建造中的盾舰,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4艘,这一数字远比日本目前海上自卫队拥有的6艘盾舰要大的多,所以,如今的中国人民海军不说一战之力了,就是十战、百战之力都有,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前面加上当时两个字来限定一下时段。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日军战舰虽有中炮,但一艘没沉。中国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压力,于1895年与日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承认朝鲜独立,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办厂。这一条约是及其丧权辱国的,虽然后来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下还给了清朝,但清朝也因此多付了三千万两白银。自此之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清朝赔偿的金额太大,总共是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而当时清廷的税收一年大概是八千万两,清朝想还清这笔钱得不吃不喝三年才行。清朝为了尽早还完这笔钱,提高了赋税和田税,还发行了公债“昭信股票”,向民间集中资金,但是这些钱对于庞大的赔偿款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清政府没办法只能出卖国家领土资源和主权向外国借款,但是这也是要还利息的呀。也就是说从甲午战争以后清朝得一直还钱,哪还有钱去建立一直实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呢?

其次就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无论再怎么被列强欺负,那也始终是亚洲的老大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世界各国都看到了大清朝连一个弹丸小国日本都打不过,可谓是颜面扫地,那世界各国就更加看不起清朝了。事实也是如此,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开展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在世界上还是属于强国的,但是清朝输给日本后,再没有国家认为大清国是强国,从而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浪潮。后来更是有八国联军来侵华,清朝哪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军队呢?

最后就是清朝的王牌水师全军覆没对清朝的打击太大了。试想一下你耗费精力建立起的一支自认为实力强大的军队却被别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全歼了,这是多么悲惨。清朝从此也是对海军失望透顶,转而建立新式陆军,北洋新军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可笑话的是十几年后清朝也是被这只军队逼亡的,袁世凯仗着自己的北洋军从而掌握了朝政大权,但是他导向了革命党一派逼清帝退位,而当时大清国的统治者隆裕太后只是一个妇人,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甲午战争后,清朝的气数也就将尽了,这样腐朽的王朝再无力一战也说得通了。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因为经过甲午海战之后,大清发现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不靠谱,所以不再致力于海军建设。

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不管给多少钱,他只会糊一个纸老虎,吓唬周边国家,来保证自身沿海的安全,这就表明北洋舰队没有能力与敌国展开一场大战,只要战端一开,大清的北洋水师就会被戳破,从而暴露出软弱的一面。

虚张声势的海防思想

李鸿章和左宗棠曾经因为海防和陆防思想的优劣有过争论,其争论的背景来自于阿古柏对大清西部的入侵,当时左宗棠建议出兵予以痛击,确保西部边疆的安全,维护领土的完整。但李鸿章认为大清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应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御敌于国门之外。其实,李鸿章的意思就是放弃西部领土。

还好左公力排众议率领大军西进,驱逐了侵略者,否则今天我国国土面积还得少个100多万平方公里。

当时不仅有阿古柏,俄国也占领了伊犁地区,阿古柏被打败后。大清命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要回伊犁地区。期间左公率大军枕戈待旦,向俄国表明如果不从伊犁撤走,将会以武力收复!最终,俄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吞下的土地吐出。当时英国驻俄国公使向国内发出的电报是这样写的:史无前例,曾纪泽让俄国吐出了吞下的土地!

其实,曾纪泽在外交上的胜利,离不开左宗棠在军事上的有力配合!

(曾纪泽)

相对于左宗棠敢于和列强亮剑的勇气,李鸿章显然软弱的多了。

早在1870年代,李鸿章面对日本对台湾的勘探就手足无措,还给日本掏了几十万两银子勘探费,进而刺激了日方野心,从而加紧吞并了琉球,并得以入驻朝鲜。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军舰25艘,辅助舰船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多人,但是这支耗费数千万两白银,看似强大的军队却缺少敢于与敌军作战的勇气。

从1876年北洋舰队开始组建,到1894年黄海大战之前,北洋舰队从未有过海战,即便在中法战争期间,完全成为一个威慑敌人的纸老虎。

北洋舰队覆灭后,表明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失败,从此海军建设走向低潮

黄海大战结束后,北洋水师损失5艘军舰。李鸿章急命北洋舰队撤入威海卫军港,等于把制海权交于日本,将外强中干的一面呈现给世人。

1895年3月17日,日军登上刘公岛攻占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水师在日军的攻击下损失惨重,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余部向日军投降,全部军舰成为日军战利品。

为了建立北洋水师,大清共耗费4000多万两白银。另外,每年军费还有400万两,谁成想在最需要他的甲午战争中,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表明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失败,于是从此以后大清海军建设走向低潮,一直到辛亥革命,整个大清的海军力量也未恢复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水平。

但是,相对于大清海军的没落,世界各列强的海军力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06年,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在英国下水,该舰排水量1.79万吨,航速21节,装备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其炮塔及指挥塔的装甲厚度达到惊人的280毫米,可以说,一艘无畏舰就有击败整个大清海军的能力。

无畏舰的诞生,让本来就已经激烈的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到1916年,西方列强已经建造无畏舰63艘,主要强国的海军吨位相加超过600万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清已经完全失去了与列强对抗的能力,完全沦为陆地国家!

以上!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第一,损什么也不能损士气。甲午海战战败,老佛爷的士气是彻底损了,本来她就是半推半就同意建设北洋海军的,银子花了一大把,她挺心疼的。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她已经不可能再投入几千万两白银重新打造北洋水师了!有那钱她宁可把颐和园精装修。

二是北洋海军战力尽损,不仅仅是几艘铁甲舰的问题,海军人才损失是无法短时间弥补的。当初和日本海军同时建设海军,本来是一个起跑线,但是甲午大海战,日本海军锻炼了人才,大清水师耗尽了人才,你就算重头再来,也是幼儿园大班与清华博士比奥数了!

三是战也战了,但是总是输。甲午海战之后,大清又和八国联军打过,但是也输的很惨。当时的慈禧我分析是心死了,与其打仗输,不如直接结与国之欢心。在慈禧晚年,她的目标就是收拾住光绪大外甥,光绪比她早死半天,她就心满意足地死了,她脑子里哪有大清朝了!

所以,慈禧死后三年,隆裕太后就宣布退位了,其实隆裕是帮慈禧宣布的。此后,中国就有能力一战了,而且在1945年打败了日本。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

个认为可以通过甲午海战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清日第一次海战开始:

1894年7月25日,大清国的北洋水师与日本的联合舰队爆发了第一次海战,也就是丰岛海战。北洋水师参战军舰有2艘,联合舰队参战军舰有3艘。

丰岛海战的结果,日联合舰队吉野舰中弹三枚,中度伤。日舰秋津洲号无损伤,日舰浪速号中弹一枚,信号索切断,轻伤。北洋水师济远舰重伤,死13人、伤27日,成功摆脱日舰队的追击逃回旅顺港基地。广乙舰受中伤搁浅自爆沉没,死10人、伤40人。操江舰不战自降,82名水手被俘,成为甲午海战中清军最初的俘虏。英国商船高升号因搭载清陆军士兵拒绝投降,遭到日舰浪速号攻击击沉,千余名陆军士兵和无辜水手牺牲。

清日甲午战争期间第一次海战——丰岛海战,清军惨败,使得清国在朝鲜的兵力呈劣势,严重影响了后来的战局。

1894年9月17日,清日第二次海战在鸭绿江出海口大东沟爆发,史称黄海海战,别称“大东沟海战”、“鸭绿江海战”以及日本方面称呼的“海洋岛海战”。

黄海海战在经历了将近五个多小时之后,以清日双方舰队各自退出战场宣告结束。第二次清日海战的结果是日本联合舰队击败清国北洋水师取得胜利,日本联合舰队在吨数、航速、火炮上均占优势,取得了击沉经远、致远、超勇三舰,扬威、广甲自爆沉没,余下的定远、镇远、济远、靖远、平远、来远、广丙主力战舰重轻伤的战果。

而日本舰队则无一艘军舰被击沉,仅仅付出了旗舰松岛重伤,比叡、赤城、西京丸被重创,其他军舰不同程度中轻伤的代价。由于日本国内军舰修理技术完善,在经过了几日的修理之后,联合舰队各战舰均恢复了舰队巡航作战能力,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清国近海海域,掌控了海上主权。

威海卫保卫战: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残余舰艇在李鸿章的“御敌保船”方针下退避威海卫,但由于缺乏主动出击的战略思想,残余的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军港之内成为了日军的囊中之物,最终全军覆没。

1895年2月7日,日军陆海两路同时向清军发动总攻击,日联合舰队23艘军舰一齐向日岛和刘公岛炮台轰击,北洋水师九艘鱼雷艇突然从港口高速驶出,在吉野等舰的追击围堵下多数搁浅被俘,只有一艘成功逃走。

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以及南岸诸炮台与联合舰队一齐向刘公岛湾内开炮,北洋水师各舰在港内四处躲避,被动挨打之下毫无招架之力。2月12日,清国北洋水师代表程璧光前往日舰交涉投降事宜,当晚水师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陆军指挥官张文宣先后自杀。2月17日,联合舰队伊东祐亨和清国威海卫道台牛昶昞在《降服规约书》上签字,自此港内残存的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船均作为日军的战利品收缴。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春帆楼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历时九个多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

最终清政府不得不主动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辽东半岛(后三国干涉还辽)、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分8次七年内还清,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马关条约》的签订,还让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拿什么一战?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后全军覆没,而日本则早在甲午战前就向英国订购了日本海军装备的第一级前无畏舰,富士号与八岛号。

那么甲午海战后的中国,不仅要面对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港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生产,免去一切杂税。

在晚清这样腐朽没落统治下的中国,还能拿什么来一战血洗甲午的耻辱呢?

为什么说,甲午海战后,中国再无一战的可能了?

甲午战争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它彻底葬送了清政府30年的洋务自强的成功,使得清政府以为的“同治中兴”彻底沦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也让隔壁的岛国成功崛起,并将煌煌华夏当成落后与愚昧的国度鄙视和掠夺了半个多世纪,甲午之耻,放到124年后的今天来看,都足以让人痛心疾首,警醒不断.

回到问题本身,甲午海战后,彼时的中国确实再没有一战之力,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一战,不仅葬送了古老帝国赖以自豪的远东第一舰队,世界第六舰队之北洋舰队外,还使得帝国南北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南方总督们对清廷的认可跌入低谷,而思想文化界救亡求存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政府的越发不满,革命的力量逐步开始兴起.

清王朝真正意义上对外最后一战

在笔者眼中,甲午算是日薄西山的清政府真正意义上对外的最后一战,5年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像是一场闹剧,一场单方面被碾压和欺凌的分赃大会.那时候的帝国再也组织不起像样抵抗,绝大多数人民也不再站在清政府一边,东南的总督们结成“东南互保”显然对清政府的中央已经完全放弃了.

而之所以形成5年后那样悲催的局面,其实在甲午失败后,这种情形就已经悄悄在发展了。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同属亚洲,一直是小兄弟般存在的日本,基本上跟大清同时间开始改革,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一个完全学习西方,最后的结果,却是单方面的完败,这样的结果,朝野之间、举国上下都大跌眼镜。

那么多银子、那么多年的努力,最终换来了惨淡的收场,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这个政府已经无可救药,于是中国的近代史开始走向了一个空有中央政府,当却是人人求变求新的新时代。

而在这样的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大清虽然还保持着明面上的统一,可它还能拿得出什么来一战?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在朝鲜屡战屡败,在海上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旧式军队的战术、训练已经严重跟时代脱节,国家的财政挤进被蛀虫们掏空,体制的僵化,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保障自己利益的顽固守旧,如何能一战?

地方上,北方虽然还处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可是南方的封疆大吏们自成体系,虽然名义上还听调中央,当几乎都已经成为了观望的存在,军阀政治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成形,洋务派的那些旧时代知识分子们在此一战后,信心全失,洋务运动的种种成果逐渐被放弃,似乎迷茫不知所错,又似乎在寻找新的希望,当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个希望不在满清。是故在三年后的戊戌变法中,地方上坐观成败,可见早已不看好满清了。

在民间、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精英们,都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政府已经无可救药,即便是乡间的百姓,也感受一种王朝将倾覆的氛围。人民已经与政府离心离德,而知识分子们或留洋海外寻找新的方向,或聚集起来,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跌倒谷底,似乎只要革命者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就能够改天换地。

从五年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华就能看出来,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民都已经抛弃了他们的政府,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